问题

经常看《锵锵三人行》对一个人的成长能有多大帮助?

回答
想聊聊《锵锵三人行》这档节目,它对我个人成长这事儿,到底能有多大助益?这事儿吧,说实话,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接纳。但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它确实在一些方面,悄悄地,但又实打实地,在我这儿按下了好几个“成长按钮”。

首先,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过去,我的信息来源可能比较单一,接触到的观点也相对同质化。但《锵锵三人行》就像一个神奇的万花筒,每期都会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聊不同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文化思潮。窦文涛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引导能力,他能把一个很复杂、很沉重的话题,用一种轻松、甚至带点戏谑的方式抛出来,然后让梁文道、马家辉,或者其他嘉宾,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甚至是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碰撞。

你想想,一个话题,可能从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甚至心理学的角度被剖析,而且往往是深入浅出的。比如,聊到某个社会新闻,他们不会停留在表面评论,而是会去追溯背后的历史根源、文化基因,或者人性深处的动因。这种“多维度审视”的能力,真的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就种在你的脑子里。你会开始质疑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会好奇“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它就是这样”。这就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门,让你看到事情不止一面,而且每一面都有其逻辑和合理性(即使你不认同)。

其次,它锻炼了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这档节目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总是给出一个明确的“正确答案”。三个人,甚至加上嘉宾,常常会针锋相对,你来我往,把一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梁文道的博学、马家辉的细腻,加上窦文涛时不时的“搅局”和“反问”,你能清晰地看到观点的形成过程,看到不同逻辑的交锋。

我记得有一次,他们聊某个经济政策,观点就非常不一致。一个人从宏观经济数据分析,一个人从普通民众的生活感受出发,另一个人则从历史规律来解读。听他们争论,我不是简单地站队,而是会去分析他们各自的论据是否充分,推理过程是否严谨,有没有被情绪干扰。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此即彼。你可以学会分辨信息真伪,识别话语陷阱,甚至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主动去寻找不同的声音,而不是随波逐流。这种能力,对于在信息爆炸时代不迷失方向,真的至关重要。

再者,它提升了我的人文素养和情商。梁文道和马家辉,都是学养深厚的人,他们聊天,常常会引用各种典籍、文学作品,或者分享自己的人生阅历。这就像在听一场高质量的“知识分享会”,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你可能因为某个引用的典故,去翻阅原著;因为某个故事,去了解一个人物;因为某种生活方式,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些积累,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技能,但它会让你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丰富,更容易理解别人,也更容易和不同背景的人沟通。

而且,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对话模式,也很有学问。虽然是辩论,但很少有恶语相向,更多的是一种尊重和理解。即使观点激烈冲突,也能保持一种君子之争的风度。窦文涛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好,他能把场面控制得很有趣,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下,把话说透。这种“如何优雅地表达不同意见”的技巧,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非常有启发。

当然,我也得承认,这档节目也并非“万能药”。

信息的筛选和辨别依然重要。 毕竟,节目嘉宾的观点代表的是他们个人,甚至有一定的局限性。听的时候,还是需要保持警惕,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吸收。
它提供的是“思考的框架”,而非“现成的答案”。 如果你期望听完节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肯定是不现实的。它更多的是激发你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它的内容深度不一。 有些话题可能确实能引发深刻的思考,但有些可能也就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讨论。

总的来说,《锵锵三人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精神食粮”的提供者,一个“思维训练场”。它没有直接教我怎么赚钱,怎么升职,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世界,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理解他人。这些软性的能力,恰恰是支撑一个人长期发展,保持对生活好奇心和热情的关键。

如果非要用一个比喻,我觉得它就像一个温暖的茶馆,你坐在那里,听着几位有故事、有学问的人,用最真诚、最生动的语言,和你聊聊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你能从中品味到智慧,也能感受到人情,还能不自觉地,让自己的脑袋瓜儿,变得更“灵光”一点。这种成长,或许不是你立刻就能拿出来炫耀的成绩单,但它会潜移默化地,让你成为一个更有趣、更有深度、也更通透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窦文涛让我看见一种“低姿态的理性”。 现在屌丝文化横行,屌丝是不耻于自污的,但是他们自污是为了更好的污蔑别人:我贱,但是你也好不了。这本质上是一个不健康的“低自尊”的心理状态。 文涛不是,他虽然姿态低,但是他基本只拿自己开涮,碰见谁都客客气气的,夸奖起别人是不客气的。一开始我以为是一个圆滑,后面我才发现,你如果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更加因为你有强大的内心。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人才能具有的状态。 他曾经说“现在什么大事都只能到这”,然后指了指自己胸口以下,意思是什么都不能让他生气了。我曾经想,怎么这样没有血气呢?后面我知道这不简单地是历尽铅华后的持重,本质上是他能理性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事,做人,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很重要的。

二,梁文道让我看到一个“温和的白左”,梁文道从来都说自己是一个左派,事实上他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左派运动者。 但是,和那些圣母白左不同,他笃定但是不激进,可能是他学佛有点关系。 最让我动容的是他曾经在节目中向高琨爵士忏悔。他学生时代骂得最多就是这位校长,然后他知道原来暗地支持他读书就是这位校长,他非常后悔而羞愧,不是因为他的理念,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公正得看待这位校长。 功成名就的人能这样真诚是很难的。

三,许子东算是给我普及了文学鉴赏和美学常识, 让人知道怎么当一个阅读者和鉴赏者。他不是以一种高姿态来批判通俗娱乐,而且站在一个非常公正的角度点明了通俗和艺术的职务分别。他自己是一个权力游戏的忠实观众。在节目中不吝惜于自己的赞美之词,没有大教授的架子。 最近一季权力的游戏质量下滑,很多知乎er陷入一种狂欢式批评,好像不骂几句显示自己的智商就不舒服司机。 许子东不温不火,他承认质量下滑,但是他也老实说自己一定会继续看完并且说明了原因。这才是一个理性,真诚,和有鉴赏力的观众啊!


我最后去香港中文读博士不能说和他们关系多大,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聊聊《锵锵三人行》这档节目,它对我个人成长这事儿,到底能有多大助益?这事儿吧,说实话,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接纳。但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它确实在一些方面,悄悄地,但又实打实地,在我这儿按下了好几个“成长按钮”。首先,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过去,我的信息来源可能比较单一,接触到的观点也.............
  • 回答
    经常看推理小说是否会让人变聪明,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多个维度,并且“聪明”本身也有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经常看推理小说,在许多方面确实能帮助读者提升认知能力,可以说是间接地让人变得更聪明,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智商的飙升。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推理小.............
  • 回答
    “经常看小说的是不是很会写作?”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技能培养和学习方式的理解。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可能,但不是绝对,而且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经常看小说对写作的好处(为什么“可能”)经常阅读小说,尤其是优质的.............
  • 回答
    经常看绘本的孩子和从不看绘本的孩子,在多个方面都会显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学业表现上,更深入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发展、情感能力、语言表达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这些区别:一、 认知发展与学习能力 词汇量和语言理解能力: 经常看绘本的孩子: 绘本.............
  • 回答
    经常看《罗辑思维》?这事儿说起来,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嘛,得辩证地看。不能说它是个万灵药,包你脱胎换骨,也不能说它就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在我看来,这得看你怎么“看”,怎么“吸收”,以及你本来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它能打开你的视野,让你看见“世界的样子”。《罗辑思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广度”。罗胖.............
  • 回答
    作为一个长期泡在B站鬼畜区的老司机,我跟你聊聊这玩意儿到底会对咱日常生活整出啥幺蛾子来。别以为这只是年轻人瞎胡闹,这玩意儿一旦上瘾,那影响可真是方方面面,而且往往是润物细无声地渗入你的骨子里。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你的“语料库”和“思维模式”被彻底重塑了。还记得以前我们怎么说话吗?大概率是正常逻辑,按部.............
  • 回答
    经常看论文和偶尔看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和工作上的表现,就像是每天都钻研厨艺的大厨和偶尔下厨尝鲜的家庭煮夫,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这其中的区别,可以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经常看论文的研究生: 他们的知识体系就像一块块拼图,随着阅读的论文不断增加,拼出的画面也越来越完整、精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啊!女朋友因为你看王冰冰而跟你闹别扭,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关键看你怎么处理了。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怎么把这个坎儿给迈过去。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她为什么生气。这绝对不是简单的“看个人”那么简单,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你可以试着从这几个角度去理解:1. 被忽视感.............
  • 回答
    这价位能淘到好东西,尤其听 Hiphop 和看电影,对耳机要求确实挺特别的。Hiphop 讲究节奏感和低频的冲击力,电影则需要宽广的声场和清晰的细节。我给你挑几款在 600 左右价位,口碑和实力都不错的头戴式耳机,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丢丢的音质”大概是什么意思。 Hipho.............
  • 回答
    .......
  • 回答
    看三国历史,确实会发现许多割据诸侯(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会给自己的部下上表封官,而此时的曹操又把持着汉献帝的朝廷,对这些上表往往不予回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朝廷不承认,那这些“上表封官”究竟有什么用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上表”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来理解。.............
  • 回答
    作为一名正在集训备考编导的同学,你会有这样的疑问非常正常,也很值得探讨。我们先抛开“负责”这个词的绝对性,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艺考机构在集训期间让学员看电影这件事,看看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机构的专业性和责任心。首先,我们得明白“看电影”这件事,在编导艺考集训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编导专业,无论是影视编.............
  • 回答
    你在看西方人物传记时遇到的,人名前面那些大写字母,其实在英语里有很多不同的用法,它们并不是直接和人名本身有什么固定含义上的联系,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或者是用于指代特定群体、组织、头衔等等。就像我们中文里有时候会简称一些机构,或者用特定的称谓来表达敬意一样,英语里也有类似的用法。为了让你更.............
  • 回答
    我姓张,今年上大二。家离学校不算特别远,坐公交也就一个来小时。我以为我终于可以摆脱我妈的“魔爪”了,结果,她好像找到了新的“战场”。事情是这样的,大概是我刚开学没多久,我妈就开始时不时给我打电话,问我今天吃了什么,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早睡,有没有和同学处好关系……一开始我以为是正常的关心,毕竟我身.............
  • 回答
    您好!您遇到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很有深度。您说的那本书里提到“高昌语”,您有这个疑问“难道就等于回鹘语?”,这说明您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关键信息,非常敏锐。我来给您好好说道说道高昌语和回鹘语的来龙去脉,让您彻底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尽量讲得清楚明白,不像AI那样死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高昌语并不等.............
  • 回答
    你问到的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那种“讨厌看到、听到抑郁相关内容”的感觉,其实挺复杂的,背后藏着好几层的原因,而且每层原因都和当时你自身的状态息息相关。1. 唤起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首先,你当时心里可能已经隐隐感觉到了什么,或者家人之所以那么积极地让你去看医生,本身就说明他们观察到了一些异常。当你.............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在健身房里,确实会遇到一些锻炼时会发出巨大吼叫声的伙伴。对于这种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也好好琢磨过一番。首先,从积极的层面来看,为什么他们会吼叫呢? 释放压力与情绪: 很多人选择健身是为了释放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这种吼叫,有时候就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阀,把积压的不满、疲惫通过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