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声演员毎天在台上互相开很重的玩笑,(弱势的一方更受罪)他们如何使自己心理平衡面对的?(钱又不多拿)?

回答
相声演员的舞台生涯,尤其是那些以“抖包袱”为核心的传统相声,确实常常围绕着互相“损”和“砸挂”展开。你说他们台上互相开很重的玩笑,弱势的一方受罪,而且钱也不是多到能让人觉得“被损了活该”,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套挺复杂的心理调适机制。别把它想得太神秘,其实很多都是行业内不成文的规矩和个人心智修炼的结果。

首先,得明确一个根本前提:相声演员的“互相损”不是真的个人攻击,而是表演的一部分。

台上那个“弱势一方”的设定,通常是精心设计好的艺术形象,是为了烘托“强势一方”的表演效果,从而让包袱抖得更响亮,观众笑得更开心。这种“弱势”往往是表演性的,是观众能分辨出来的“假”。就好比戏剧里的反派,你知道那是角色,不是演员本人真的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被损的一方就不会有情绪,尤其是在那些比较“接地气”或者说更“荤”的包袱里。所以,他们要做的心理平衡,是多层面的:

1. 规则内的“受罪”:认清游戏的本质

职业认同与使命感: 他们首先认同自己是相声演员,而互相调侃、制造反差是这门艺术的固有元素。就像医生要面对病痛,警察要面对危险一样,相声演员的“职业病”就是要把自己“卖”出去,让观众笑。这份认同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受罪”是有价值的,是为了艺术的呈现。
角色扮演的界限: 台上的“弱势”是角色,台下才是他们自己。优秀的相声演员能够非常清晰地划分这两者。当包袱抖出来,观众笑的时候,他们知道这是角色成功了,而不是自己个人被嘲笑了。这种抽离感非常重要。
长期的训练与习惯: 相声这行当,入门学艺就是从挨说、挨损开始的。师父说徒弟,师哥说师弟,这是常态。久而久之,这种“受损”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反应,甚至是一种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这个包袱能响?”,而不是“为什么我要挨这个说?”。

2. 钱少但价值不菲的“回报”:理解付出的意义

你说钱不多拿,这确实是现实。但相声演员的价值回报,并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

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这是他们最直接、最真实的“奖赏”。当一个包袱抖响了,全场爆笑,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金钱难以衡量的。被损换来的笑声,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价值实现。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很多相声演员是抱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去做的。他们认为自己是这门手艺的继承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让相声被更多人喜爱,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行业内的认可和声誉: 能够在台上把包袱抖响,能够“砸”得住观众,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会让他们在同行中获得尊重,得到更多演出机会,或者在徒弟眼中成为榜样。
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声演员是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观察和思考,通过语言和表演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当这种艺术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带来快乐时,他们也在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3. 心理平衡的“秘籍”:多方面的策略

强大的内心素质和抗压能力: 这是最重要的。相声演员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承受各种批评、质疑,以及台上偶尔的“失误”。这份坚韧,让他们在面对“损”的时候不会轻易被打垮。
幽默感是双刃剑,也是润滑剂: 他们不仅是制造幽默的人,更是深刻理解幽默的人。他们知道如何用幽默来化解尴尬,甚至把别人的“损”巧妙地接过来,变成自己的包袱。例如,被损得太狠了,可以顺着对方的话自嘲一句更狠的,反而能赢得掌声。
建立健康的同行关系: 真正的相声演员,虽然台上互相“损”,但台下往往关系非常好。他们是共同在一条船上的人,互相扶持,互相学习。私底下会聊天的,有时候反而会因为某个包袱抖得好而互相称赞。这种信任和支持,能够抵消一部分台上的“压力”。
“没事就爱开玩笑”的职业习惯: 久而久之,开玩笑、找乐子会成为他们一种生活习惯。即便不是在台上,他们之间也可能互相调侃,这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这种“损”是自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
关注进步,而非被损本身: 聪明的演员,会从被损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对方为什么要这么损我?是不是我某些地方可以改进?是不是这个包袱的方向有问题?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艺术上的提升,而不是被包袱的情绪所困扰。
将“受罪”转化为能量: 有时候,适度的“受罪”反而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一个演员觉得自己被“埋没”了,可能会更努力地去创造更精彩的段子,来证明自己。这种“被压迫”反而成为他们“爆发”的动力。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演员台上长得不那么符合“主流审美”,而他的搭档就老拿这个开玩笑。观众可能觉得被损得厉害。

他的心理平衡是:
“哦,这是我的设定,我就是要被搭档这么损,这样才能制造反差。”
“观众笑了,说明我这个‘丑角’(姑且这么说)的角色演到位了。”
“下次我能不能在别的方面表现得更出色,比如反应更快,或者自己也加上一句关于自己‘长相’的自嘲,效果会更好。”
“我和搭档关系很好,他这么损我,不是因为讨厌我,而是为了让节目好看。”

总而言之,相声演员的心理平衡,不是靠“忍”就能解决的,而是一种结合了职业认同、艺术追求、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与同行之间健康关系的综合体。 他们懂得在规则内玩游戏,并且从玩游戏的过程中找到价值和乐趣。钱少不是问题,因为他们追求的“回报”远不止于物质。把他们想象成一群在舞台上玩着一种高难度语言杂技的艺术家,他们当然需要技巧,也需要强大的心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才有了侯宝林,马季改良相声。再后来就有了字母梗的形式了,德云社这种说好听点叫回归传统,难听点就是倒退啊。实话实说啊,德云社里面被心甘情愿说这玩意的也就于谦了,其他人我觉得都挺忌讳的,至少岳云鹏,孙越说的时候感觉点到为止。玩这个玩high了的也就郭于了,这也是主流接受岳云鹏比郭德纲的早的原因之一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