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舰导弹可以设计成末端鱼雷模式吗?

回答
反舰导弹末端鱼雷模式?这想法挺有意思,咱们来聊聊,是不是有可能,或者说在设计上会遇到哪些挑战。

首先得明确,反舰导弹和鱼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武器系统,它们的运作环境、导引方式、攻击逻辑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反舰导弹,大家熟悉的,是靠着空气动力学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快,射程远,打击的是水面舰艇。它的末端,通常是利用雷达、红外线、或者一些复合的导引头,在高速俯冲或掠海状态下锁定目标,然后装药爆炸。

而鱼雷,是在水下,依靠自身的动力系统和导引方式(声学导引是最主要的)来攻击水下或水面目标。它的速度相对导弹来说要慢很多,但隐蔽性极佳,而且能够直接穿透舰艇的舰体造成严重破坏。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反舰导弹设计成“末端鱼雷模式”呢?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这就像是想让一架战斗机在最后一公里变成一架潜艇。这中间的跨越,可不是一点半点。

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1. 从空中到水下的转换:
物理上的挑战:反舰导弹设计之初,是考虑在大气中飞行的。它的外壳、气动布局、进气道(如果是涡扇或冲压发动机的话)都是为了适应空气动力学而设计的。如果导弹要钻进水里,首先它得承受巨大的水压,其次它的气动外形在水下会完全失效,甚至可能因为高速入水而解体。
动力系统的兼容性:大部分反舰导弹采用涡喷、涡扇、冲压发动机,这些都是在空气中工作的。它们需要氧气。一旦进入水中,这些发动机就无法工作了。如果要在末端变成鱼雷模式,意味着导弹需要一个水下推进系统,比如电动机和螺旋桨,或者更先进的泵喷推进器。这个水下推进系统得集成在导弹内部,而且要在导弹撞击水面的一瞬间,迅速启动,并且要能承受高速入水带来的冲击。
结构强度:从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高空以亚音速或超音速冲入水中,受到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导弹的结构需要能承受这样的冲击而不散架。这需要的材料和设计强度,可能远远超过一般反舰导弹的要求。

2. 导引系统的适应性:
从对空到对水的导引:反舰导弹的末端导引头,最核心的是雷达或红外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空中工作良好,能够探测水面舰艇的雷达反射或红外信号。但一旦进入水下,它们的探测能力会急剧下降,甚至失效。水体对电磁波和红外线的吸收和散射是非常强的。
水下导引的挑战:鱼雷主要依赖声学导引,即通过声纳探测目标发出的声音或回声。这需要导弹内部集成一套声纳系统,并且能够进行复杂的水下声学信号处理。一个原本设计用于大气环境的导引系统,要转变为一个能够识别水下目标的声学系统,这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术领域。
多模态导引的复杂性:设想一下,如果导弹在末端同时具备对空掠海攻击能力和对水下攻击能力。这意味着它可能需要一个能在空气中工作的雷达/红外传感器,然后在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窗口内,切换到一个能够在水下工作的声纳系统。而且,在高速入水后,还能保持对目标的追踪,这本身就极具挑战。

3. 攻击逻辑与战术考量:
射程与速度的权衡:反舰导弹的优势在于其射程和速度,能够快速逼近并打击敌舰。如果它需要减速、插入水中,并转为水下模式,这会大大增加它的攻击时间,使其更容易被敌舰的防御系统发现和拦截。
战术上的优势有限:为什么会有人想把反舰导弹变成鱼雷模式呢?可能是想兼顾打击水面和水下目标。但目前来看,有专门的反潜导弹和专门的反舰导弹,以及专门的鱼雷。如果一个武器系统要兼顾这么多功能,很可能在每个方面的性能都会受到妥协,最终可能不如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
目标识别与攻击方式:导弹攻击水面舰艇,通常是打“顶”或者“侧腹”,造成舱室失能或结构破坏。鱼雷攻击,很多时候是打舰艇的“水下”部分,直接破坏其浮力或推进系统。如果一枚导弹末端变成鱼雷,它需要非常精确地判断目标的状态和方位,才能选择最佳的攻击角度和模式。

如果非要设想一个“近似”的概念,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多模式打击武器,但它的设计思路会和直接的“末端鱼雷模式”有所不同。

一种可能是:设计一种先进的、能够执行掠海攻击的反舰导弹,它在末端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能够规避点防御。然后,它携载一个独立的、高速入水能力的“水下攻击载荷”。这个载荷可能是一种微型鱼雷,或者是一种特殊的弹头,能够在导弹以一定角度命中水面后,以某种方式(比如分离、启动水下推进)继续在水下追踪并攻击目标。但这种设计,更像是“导弹+鱼雷”的组合体,而不是导弹本身变成了鱼雷。
另一种可能是:设计一种具备一定水下能力的“飞鱼”导弹。想象一下,一种导弹能够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然后以极快的速度斜插入水中,并且在水下具备一定的滑翔能力,依靠集成的声纳进行末端的水下攻击。但这需要导弹在设计上就考虑到极大的水下压力、推进系统切换(比如从燃气涡轮切换到电力或化学推进)、以及水下导引的实现。这在工程上会面临巨大的技术壁垒,而且其水下作战能力很可能远不如专门的鱼雷。

总结一下,直接将反舰导弹设计成末端“变成”鱼雷,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下,实现难度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切实际。

原因在于:

根本性的环境差异:空中和水下对武器系统的要求是颠覆性的。
动力和导引系统的不可兼容性:为空气设计的动力和导引系统,无法直接在水中工作。
结构设计的巨大挑战:承受高速入水冲击的结构强度,是导弹设计中的一个全新领域。

更现实的设想,更倾向于发展能够同时具备多种打击能力的“智能化弹药”,或者说是一种“多用途精确制导弹药”。但即使是这样,也很难做到在末端瞬间“变形”为另一种武器。它更可能是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加入水下攻击的模块或能力,但这一切都将是巨大的技术革新和妥协的产物。

总而言之,这想法很有科幻色彩,但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要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武器形态融为一体,尤其是要在末端实现这种“变形”,是极其困难的,并且在战术效能和经济性上也未必划算。与其这样“不伦不类”的设计,不如继续发展各自领域的顶尖武器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做,但没有意义

末端入水不就是火箭助飞鱼雷/反潜导弹的设计嘛,你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 需要额外携带一套推进系统+末端入水后阻力增大需要更多燃料到达目标位置,这两项就逼着你要么增大体积以保证射程(塞不进垂发只能单独列发射筒),要么就像阿斯洛克一样只能打22km(得了吧还不如用主炮打)
  2. 你确定在你的鱼雷挂着个降落伞晃晃悠悠的飘着的时候不是对面反导系统的靶子吗?
  3. 你的鱼雷怎么制导?音响?放个诱饵你基本就没有命中率了;磁感?舰体全部消磁你打蛇皮怪怪;直接走直线赌人品?我相信不会有军队愿意接受这种反舰弹。

综上所述,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老老实实超音速突防/饱和攻击不好吗?是P500不香了,还是yj18提不动刀了?

user avatar

能,但是品种极其稀少,而且不是反舰用的。具体原因最后揭晓。

通常认为:

因为不同介质密度完全不同,即便是理想状态,导弹入水后也会失稳,在水里乱滚几圈就废了。

况且以反舰导弹的速度,接触到水面和撞在墙上没啥区别,直接就炸了,或者也许会引信失灵然后接触水面就撞碎了。

从核潜艇发射的弹道/反舰导弹,有两种发射模式,一种是靠气压把导弹和适配容器在保证姿态的前提下弹射到水面然后导弹点火 实际上在水里的时候导弹发动机是不工作的,说的通俗点,有点类似给你装在一个罐子里,罐子浮到水面导弹点火,当然这个“罐子”就比较通俗,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罐子,而是各种适配容器。这就等于说是比较快的漂到水面再点火,此谓冷发射,西方和我国都用这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导弹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流体介质稳定因素,发动机在水下点火,在水中导弹可以依靠弹体和动力自行保持稳定姿态,这一点很多军迷忽略了,点火的也不是导弹本体,而是导弹底部装有水下点火的适配器,而且非常巨大,有多大?文章最后附赠。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从介质密度高的水中以不快的速度到达分界面,然后再在介质密度低的空气中快速飞行,而不是反过来,所以弹体强度是没问题的。就算弹体强度可以入水,导弹是在水中有适配器,出水就抛弃,但是你入水前高速飞行中怎么装上适配器???

所以能满足题主的,只有反潜导弹。

我一猜就有很多人提85py石英石那个奇葩,石英石之所以奇葩,不是因为他多神奇,是因为他不像其他反潜导弹,他是个两用弹…

正常的反潜导弹:

都是这样的,后端是火箭,前段战斗部就是一枚反潜鱼雷,靠火箭把鱼雷投送到目标海域,然后火箭脱离,鱼雷入水。

石英石


实际上是一个系统,RPK4?(也有说是5的,因为冷门不好查询,暂且以旧杂志的4为准),之所以叫85py是因为他是一枚85p巡航导弹捆一枚AT2UM533反潜鱼雷,可以反舰(靠85p,但是不靠谱,85p的速度射程都很一般),可以反潜(到达目标海域反潜鱼雷和85p脱离)。奇葩归奇葩,但是在当时也算是黑科技了。但是他依然是传统模式的反潜导弹,入水后就不再出水。

目前已知的比较典型的可以空气—入水—出水—入水的导弹凤毛麟角,而且都是反潜导弹,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的UUM44和苏/俄的RPK6/7(就是所谓的ss-n-15/16这两个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现在也没定论,因为太冷门很少有人考证),具体流程是鱼雷管发射—导弹入水—导弹工作—导弹出水—到达目标区域—火箭脱离—鱼雷再入水。典型的远程重型反潜导弹工作模式。也算部分满足题主所说啦。

最后赠品:

949A装备的潜射P700,后面那个巨大的东西就是适配器,十分罕见的照片,如果不是库尔斯克号出事儿了打捞拆解拍到了,外界都不知道P700的适配器啥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反舰导弹末端鱼雷模式?这想法挺有意思,咱们来聊聊,是不是有可能,或者说在设计上会遇到哪些挑战。首先得明确,反舰导弹和鱼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武器系统,它们的运作环境、导引方式、攻击逻辑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反舰导弹,大家熟悉的,是靠着空气动力学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快,射程远,打击的是水面舰艇。它的末端,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海战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数量能否压倒质量?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好好捋一捋。从理论上讲,用便宜的反舰导弹对航母进行饱和打击,是有可能对航母造成威胁甚至摧毁的,但其成功的几率和所需的投入是极其复杂的,远非“便宜导弹堆上去就行”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
  • 回答
    2021年3月16日A股缩量上涨:反弹能走多远?2021年3月16日,A股市场呈现出缩量上涨的格局。沪指上涨0.71%,深成指上涨0.74%,创业板指更是上涨了1.59%。虽然成交量相较前一交易日有所萎缩,但市场的普涨格局以及个股的活跃度,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丝暖意。那么,这轮缩量反弹能否持续?又能.............
  • 回答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后,是不是真的还有反弹的可能?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萦绕在心头,毕竟疫情带来的冲击太大了,从停工停产到供应链中断,再到消费需求锐减,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许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剥开层层表象,看看美国经济本身的一些底色和当前的情况。首先,美国经济的韧性.............
  • 回答
    柬埔寨宣布于2021年11月向已接种疫苗的国际旅客开放边境,并可能缩短隔离期,这无疑是该国经济复苏的一大步,也是向世界重新展示其旅游魅力的信号。然而,这一举措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也伴随着许多值得深思的挑战和潜在风险,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便是:这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反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土耳其 ATMACA 反舰导弹的定型认证打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这款国产反舰导弹即将迈入量产阶段。这背后牵扯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远不止是成功试射这么简单。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其中蕴含的关键信息:1. ATMACA 的战略意义:土耳其海军的“利爪”升级 打破对进口武器的依赖: 长期以.............
  • 回答
    关于苏联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AShM)的评价,尤其是那些在冷战时期开发的大型、高速型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说它们“不堪”可能过于武断,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局限性和发展上的弯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苏联当时的军事思想、技术条件以及全球海战的演变。苏联对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执着,很大程度上源于.............
  • 回答
    舰船的生死存亡,历来是海战胜负的关键。在波涛汹涌的战场上,两种可怕的杀手——鱼雷和反舰导弹,一直在争夺着“海上屠夫”的宝座。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致命的弱点,究竟哪一个能更有效地撕裂军舰的装甲,让它葬身鱼腹?咱们不妨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老牌”杀手——鱼雷。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鱼雷就一直.............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小牛(AGM65 Maverick)这类小型反坦克导弹对上M1A2 Abrams主战坦克正面主装甲会发生什么情况。这其实是一个很实际但也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击必杀或完全无效这么二元对立的答案。首先,我们要明白,虽然被称为“小型”反坦克导弹,但像小牛这样的导弹在设计上是为了对.............
  • 回答
    苏联的舰载远程反舰导弹,特别是那些由潜艇发射的型号,其末端制导的复杂性与精度要求,促成了中继制导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射程,更是为了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根据目标位置的实时变化以及敌方电子战的干扰,动态调整弹道,从而大大提高命中概率。中继制导的核心理念中继制导的核心在于,导弹在发射后,并非完.............
  • 回答
    一艘驱逐舰只配备8枚反舰导弹,在现代海军的作战环境中,这是否算火力不足,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说,仅仅8枚反舰导弹,对于一些想定和任务来说,确实可能显得捉襟见肘,但对于其他一些情况,又可能足够应付。关键在于“火力不足”是相对的,是跟谁比,在什么任务背景下比,以及目标是什么。首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鹰击12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反舰导弹。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不能只看它飞得快、打得狠这几个表面文章。首先,“快”是鹰击12最显著的标签。它的速度确实是个亮点。据公开信息,它采用的是冲压发动机,这类发动机的优势在于高空高速性能极佳,能在短时间内把导弹加速到极高的速度,大概在M3到.............
  • 回答
    关于胡塞武装使用中国反舰导弹击沉HSV2“快捷”号运输船的事件,这无疑是近年来发生在也门冲突中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海上袭击,其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技术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HSV2“快捷”号是一艘由美国运营、用于人道主.............
  • 回答
    在现代海战的广阔图景中,亚音速反舰导弹,比如我们熟知的鹰击83(YJ83)、飞鱼(Exocet)、鱼叉(Harpoon)以及Kh35“天王星”等,它们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但它们的用途和地位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导弹视为“过时”。它.............
  • 回答
    最近,俄罗斯海军的22350型护卫舰“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Admiral Gorshkov)在其北方舰队的演习中,成功试射了3M22“锆石”(Zircon)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次试射再次将“锆石”导弹推到了国际军事观察家的聚光灯下。要评价这次试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锆石”导弹的性.............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海军的“冥河”(SSN2)反舰导弹的出现,着实让美国海军吃了一惊,也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这枚导弹虽然技术上相对简单,但其饱和攻击的潜力,对当时美国海军引以为傲的舰艇编队构成了严重威胁。“冥河”导弹的威胁与美海军的初步反应“冥河”导弹,北约代号“冥河”(Styx).............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没有像P700“花岗岩”那样的大型反舰导弹,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与其说是不研发,不如说是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技术路径选择。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P700“花岗岩”是一款什么级别的导弹。它是苏联/俄罗斯在冷战时期研发的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其巨大的体积、惊人.............
  • 回答
    .......
  • 回答
    说起苏联设计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为什么会执着于在上面安装反舰导弹,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舰载机不就是最好的反舰武器”就能一笔带过的。这背后隐藏着苏联海军从零开始建设航母力量的独特思路、对未来海战模式的预判,以及他们自身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咱们这就来捋一捋这笔账。首先得明白,苏联在发展航母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让我带你一起穿越时空,看看现代巡洋舰的光杆司令——只剩下舰炮,能否撼动二战时期的庞然大物——战列舰的威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分析:1. 火炮性能的代差:谁的拳头更硬? 现代巡洋舰的舰炮: 现代巡洋舰上装载的舰炮,即便我们假设是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