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什么不研发一款类似于P700花岗岩这样的反舰导弹?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没有像P700“花岗岩”那样的大型反舰导弹,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与其说是不研发,不如说是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技术路径选择。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P700“花岗岩”是一款什么级别的导弹。它是苏联/俄罗斯在冷战时期研发的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其巨大的体积、惊人的射程、强大的战斗部以及独特的突防能力而闻名。它代表了一种“饱和攻击”和“一击致命”的战术思想,旨在用少数几枚导弹就能重创甚至击沉敌方大型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复制或发展类似“花岗岩”的型号呢?

1. 技术积累和需求演变:

“花岗岩”的时代背景: “花岗岩”的研发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时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的。其设计理念是为了在数量和质量上形成绝对压制,用超强的破坏力来弥补可能存在的数量劣势。它是一种“矛”的极致追求。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军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其重点在于从近海防御逐步走向远海护卫。早期的发展更侧重于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以及岸基反舰导弹等。而“花岗岩”这种吨位巨大、成本高昂的导弹,可能并不完全契合当时中国海军“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策略的早期发展阶段,该策略更强调的是体系的协同作战和多层次打击。
技术路径的选择: 中国在反舰导弹领域,从早期的“冥河”、“上游”系列,到后来的“鹰击”系列,逐步发展出了性能更先进、更均衡的型号,例如“鹰击12”(超音速,射程远、突防能力强)、“鹰击18”(亚超结合,末端超音速突防,拥有多种发射平台)等。这些导弹在技术上可能比“花岗岩”更加现代化,更注重信息化的作战能力,例如通过数据链引导、多平台协同攻击等,以实现更强的整体作战效能,而不是仅仅依靠单枚导弹的威力。

2. 成本与效费比考量:

“花岗岩”的巨大成本: “花岗岩”导弹本身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研发和制造成本都非常高。这意味着装备数量会受到限制。
体系化作战的优势: 相较于依赖少数几枚巨型导弹,中国海军更倾向于通过构建一个多兵种、多平台协同的打击体系来达成目标。例如,潜艇发射的鹰击18,水面舰艇发射的鹰击12,岸基的远程反舰弹道导弹(如DF21D、DF26),以及航空兵携带的反舰导弹等,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攻击,可以在不同距离、不同方向上对敌方舰队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打击,这可能比单一型号的重型导弹更具弹性,也更具成本效益。

3. 技术自主与性能优化:

中国自主研发能力: 随着中国国防工业的崛起,中国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和生产多种先进的武器系统。在反舰导弹领域,中国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创新。
“鹰击”系列的特点:
鹰击12: 采用了冲压发动机,实现了超音速飞行,并具备了高超音速的潜力。其飞行速度快,雷达反射面积小,机动性强,具备较强的突防能力。
鹰击18: 采用了“亚超结合”的弹道,即巡航段使用亚音速,末端加速到超音速。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射程,又提高了末端突防能力。而且它具有多种发射方式,可以从水面舰艇、潜艇甚至岸基平台发射,体系兼容性更强。
“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 中国研发的DF21D和DF26等反舰弹道导弹,代表了另一种思路。它们利用弹道导弹的飞行特性,以极高的速度进行弹道式攻击,直接从大气层外攻击水面舰艇,这种突防难度极大,对目标威胁也同样巨大。这是一种与“花岗岩”截然不同的,但同样致命的打击方式。

4. 战术思想的演进:

“饱和攻击”的替代方案: “花岗岩”的战术核心是“饱和攻击”,即集中优势兵力,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导弹,形成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以期摧毁敌方的防空系统,最终达成打击目标。
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攻击”: 在现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中国海军更强调“体系攻击”。通过先进的预警探测系统(如陆基雷达、预警机、侦察卫星等)发现目标,利用数据链对导弹进行中继制导,确保导弹在复杂的电子对抗环境中精准命中目标。这种“网状”的攻击方式,可以做到“少而精”,通过协同和信息优势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实现“点穴式”打击。

5. 载台的限制:

“花岗岩”的尺寸: “花岗岩”导弹的体积和重量都非常巨大,对舰载垂直发射系统(VLS)的尺寸要求极高。中国海军早期装备的驱逐舰、护卫舰等平台的VLS尺寸可能并不适合直接搭载这种超大型导弹。虽然中国拥有装备“花岗岩”的同代舰艇(如1164型“光荣”级巡洋舰的复制品051C型驱逐舰,装备了S300F的舰载防空导弹,其尺寸可以参考),但其载弹量有限,且弹道导弹的射程和速度优势在某些情况下更明显。

总结来说:

中国没有直接研发一款“P700花岗岩”式的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并非是因为技术能力或需求上的缺失,而是基于自身海军的发展战略、技术选择、成本效益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中国更倾向于通过发展一系列性能均衡、技术先进、平台适应性强的反舰导弹,并将其融入到整体信息化作战体系中,配合岸基反舰弹道导弹等手段,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打击能力。这种方式可能更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也更符合中国海军“蓝水”发展战略的需求。与其说是在模仿,不如说是在另辟蹊径,走一条更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导弹只是打击系统输出的火力终端,就好比揍人的拳头,但光有拳头是揍不了人的,你得有眼睛盯着对手捕捉他的动作,得有大脑分析对手的动作,然后向拳头下达指令告诉它往哪儿揍。眼睛就是天基侦查卫星,远程电子侦查机,各种机载和舰载雷达,地面无线电监听设施。大脑就是将天基、空基、海基各类平台、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下达指令的指挥中心,自动化指挥系统,只有这些都保障到位了,拳头才能打到人。

而有了这些保障后,也可以有多种出拳的方式,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是一种出拳,反舰弹道导弹也是一种出拳,只要能揍死对方就可以。

真正烧钱,投入巨大的是眼睛和大脑,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同时发展才是对这套系统充分利用(前提是已经建立起这样一套系统),它的建造和运行成本绝不低于航母战斗群,但用它对付航母战斗群却是比航母战斗群高效得多的选择。用航母对付航母的斗兽思维说难听点是制杖,航母不是用来对付航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没有像P700“花岗岩”那样的大型反舰导弹,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与其说是不研发,不如说是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技术路径选择。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P700“花岗岩”是一款什么级别的导弹。它是苏联/俄罗斯在冷战时期研发的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其巨大的体积、惊人.............
  • 回答
    中国大学专业划分的精细化和国外(特别是美国)大学的交叉学科倾向,背后存在着历史、文化、教育理念、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中国大学专业划分精细化的历史渊源和逻辑:1. 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影响: 需求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特别是盾构机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方面。关于“为什么中国人研制出盾构机后不以外商价格的九成出售而是以一成价格出售”这个说法,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过于简化的表述。更准确的理解是,中国在掌握了盾构机核心技术并实现国产化后,不仅能够以远低于国际品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商业运作、技术创新和文化认同的层面。简单来说,中国不“研发”肯德基炸鸡或可口可乐的配方,并不是因为技术上做不到,而是因为这些配方已经有明确的归属和强大的品牌壁垒,并且中国自身在食品和饮料领域也拥有大量成熟且极具吸引力的产品和品牌。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解读:1..............
  • 回答
    大众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确实没有大规模推广CVT变速箱,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与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大众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及技术策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CVT变速箱的核心特点。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也就是.............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铁路客运里那些“西瓜拉两节绿皮”的套路,以及为什么轨道巴士、通勤动车组没能普及,甚至连这方面的新品研发似乎也少了些。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一、 绿皮车: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绿皮车(特指那种最基础的25B、25G等型号的客车)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
  • 回答
    关于上海微电子(SMEE)十年研发经费仅6亿、人员规模有限、光刻机进展缓慢,以及华为海思和中芯国际(SMIC)为何不入股与其联合研发光刻机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深层结构、技术瓶颈、商业模式以及国际政治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一步步地看。一、 上海微电子的处境:钱少人.............
  • 回答
    在中医“黑”与“粉”的争论中,一个常见的论点是,为什么批评中医的人不拿出“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来“打击”中医?这种说法背后,隐藏着对科学证据要求以及对中医证据体系的不同理解。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实实在在的临床研究”.............
  • 回答
    物理学中,我们确实研究位移的导数,这些导数描述了物体运动的不同方面。位移($x$)是物体位置的度量,它的第一导数,速度($v = dx/dt$),描述了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第二导数,加速度($a = dv/dt = d^2x/dt^2$),则描述了速度变化的快慢。那么,为什么我们通常不把加加速度(j.............
  • 回答
    关于上海大众帕萨特在中保研碰撞测试中出现的A柱变形甚至断裂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公众关注和消费者疑虑,确实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话题。许多消费者和汽车行业观察者都对厂家在此事上的沉默感到困惑和不满。要理解为何会存在这种“视而不见”的感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背景与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研制单反相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恰当的说法是,中国在光学制造和精密机械领域虽然有长足进步,但在高端、自主品牌的单反相机市场,确实存在着一些未能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原因。这并非是完全“不研制”,而是指未能像日本那样,建立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单反相机品牌和生态系统。要深入理解这.............
  • 回答
    中国不研制垂直升降飞机?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中国在垂直起降(VTOL)技术上并非空白,甚至在某些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只不过,我们可能没有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将大量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垂直升降飞机上,例如那种外观看起来像飞机的、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的型号。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
  • 回答
    中国重新研发中口径通用机枪,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对现代战争形态、战场需求以及自身武器体系发展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要详细解读这一举动,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战场需求与现有武器体系的“断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机枪作为压制火力输出的关键武器,其重要性在任何时代都毋庸置疑。它能有效压制敌方.............
  • 回答
    中国自主研发 CPU 之路确实是一条充满挑战且异常艰难的道路,这其中涉及了技术、人才、生态、历史积累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技术积累的壁垒与深厚根基的缺失 CPU 的复杂性无以复加: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核心困境。要说“完全没有”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这说法也不太准确,但如果从一个能够独立于国际主流体系,并且在商业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强大生态的意义上来说,确实存在很大不足。这背后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好比一棵大树,它的生长需要阳.............
  • 回答
    中国在许多领域要求自主研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战略决策,背后有深刻的历史、经济、安全以及发展等多重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历史原因:技术封锁与发展瓶颈 西方技术封锁的经验: 在冷战时期,中国曾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许多关键技术,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军事科技等领域,被严禁.............
  • 回答
    关于“药企为了利润,故意不研发治愈高血压的药物”这一说法,在中医圈内流传颇广,但从科学和医药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存在诸多不符实际之处。要评价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中医的视角与担忧首先,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很重要。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往往是整体的、辩证的。.............
  • 回答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增速迅猛,大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之势。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有一个核心零部件却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那就是 RV 减速机。提起 RV 减速机,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日本的 Nabtesco、住友,它们几乎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高端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份额。那为什么中国的工业机.............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的积极布局,确实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效仿。与其说是简单的“跟风”,不如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战略判断和产业机会的捕捉。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对比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立场。日本与韩国:为何是氢能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之所以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巨大,.............
  • 回答
    一谈到中国的高铁,很多人都会想到“和谐号”系列动车组,尤其是CRH380A/B/C等型号,它们代表了中国在高速铁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仿佛一切都是自主研发的巅峰之作。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CRH380D这个型号时,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CRH380D的出现,确实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