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鸿门宴为什么不直接下手?

回答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没有直接下手,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为什么”之一。它牵涉到权谋、政治、人性以及对未来的考量。如果项羽真的想杀刘邦,在那一刻,机会大到不能再大。但事实却是,刘邦平安无事地离开了。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犹豫不决,而是多方面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

一、 政治与大局的考量:不宜贸然杀刘邦

首先,项羽当时已经名义上是“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实力强盛。但他并非天命所归的皇帝,秦朝刚刚灭亡,天下仍处于一个权力真空和各方势力观望的阶段。

天下人的眼睛: 项羽杀死刘邦,虽然能解决一个眼前的对手,但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天下诸侯和百姓对于项羽这位“霸王”的态度是复杂的。秦朝的暴政让他们渴望一个更仁慈、更能代表天下民心的领导者。如果项羽在没有任何“罪证”或“理由”的情况下就草率地杀掉刘邦,会被视为残暴不仁,乖戾嗜杀。这无疑会给项羽刚刚树立起来的霸主地位蒙上一层阴影,也可能促使其他原本观望的势力联合起来反对他。
刘邦的地位与民心基础: 虽然刘邦是被项羽封为汉王,但他在关中地区已经聚集了一定的民心和支持。关中是秦朝故地,那里的人民经历了秦朝的严苛统治,对项羽这种“火烧咸阳”、“屠戮百姓”的行为是心有余悸的。刘邦以“约法三章”收服人心,相对而言,他在关中地区拥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如果项羽贸然杀死刘邦,可能会激起关中地区对项羽的反感,甚至引发不满。
项羽的“政治正确”: 当时,楚怀王(名义上的共主)已经约天下兵马入关中,并承诺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先于项羽入关,并在关中建立了统治。项羽虽然不服气,但他总要找一个“理由”来解决刘邦。直接杀掉一个已经掌握了关中的诸侯,名义上站不住脚。项羽需要一个能说得过去的借口,比如刘邦“不臣”或者“有罪”。鸿门宴上,他就是试图通过范增提出的“欺君之罪”来作为借口,但这个借口本身就十分牵强。

二、 军事与战略的顾虑:直接动手并非最优解

项羽是军事天才,他的决策往往基于军事上的最优解。

解决之道太多,不差一个鸿门宴: 项羽当时拥有的兵力远超刘邦。他完全可以调集大军,直接在关中地区围剿刘邦。鸿门宴杀刘邦,只是解决刘邦的一个方式,而且风险很高。如果行动失败,反而会让他陷入被动。他当时在咸阳并没有完全掌控局势,贸然动手,可能会引起内部的混乱。
“不杀”的战略价值: 项羽可以利用刘邦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例如,封刘邦为汉王,把他远远地赶到巴蜀、汉中地区,就是一种“放虎归山”的策略,但这是一种可控的“放虎”。通过这种方式,项羽可以暂时稳定关中局面,集中精力处理其他战事,同时也在观察刘邦的动向。如果将来刘邦真的构成威胁,他有的是机会再将其消灭。
项羽的性格与用人: 项羽虽然勇猛,但有时也显得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缺乏成熟的政治头脑。他相信自己的军事实力能够压倒一切。他或许认为,把刘邦赶到偏远地区,就如同把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扔进了笼子,不足为虑。他更看重的是眼前对其他诸侯的威慑力,以及如何瓜分秦朝的土地和财富。

三、 人性的弱点与情感的羁绊:项羽内心的复杂

虽然项羽是军事家,但他也是一个人,有着常人的情感和弱点。

项伯的劝说与关系: 这是鸿门宴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与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有私交。曹无伤在宴会上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有想称王关中的野心。而项伯之所以要帮助刘邦,是因为刘邦曾经救过他的命,而且他看好刘邦的潜力,认为刘邦并非等闲之辈。项伯在宴会前私下去见刘邦,劝他早些离开,并且在宴会上主动为刘邦向项羽辩解,说刘邦只是先入关中,并未有不臣之心。项伯的劝说,以及他与刘邦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默契,都对项羽的决定产生了影响。项羽毕竟是楚人,对家族亲情还是看重的。
项羽的骄傲与轻敌: 项羽当时自恃武力强大,对刘邦这个“沛公”并不放在眼里。他可能认为刘邦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不足为惧。他也许更关心的是如何处理那些更具威胁性的诸侯,或者如何惩罚那些背叛他的秦朝旧将。他可能觉得,为了杀刘邦而冒着政治风险,实在是不值得。
对“杀降”的忌讳: 虽然项羽以勇猛著称,但历史上对“杀降”的行为,即使是勇猛的将领也可能有所顾忌,特别是对方还没有真正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刘邦此时并未对项羽发起直接的挑战,他只是在那里按照之前的约定接受封地。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下杀手,会更显得卑鄙。

四、 范增的失策与项羽的“不采纳”

鸿门宴的最高潮,就是亚父范增多次示意项羽下杀手,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的分析: 范增是项羽最倚重的谋士,他的眼光非常毒辣。他看出了刘邦的潜力和威胁,认为刘邦是项羽最大的对手,必须除掉。他在宴会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甚至直接说:“沛公此人,日后必有大患,何不击之?”
项羽为何不听: 项羽之所以不听范增的,原因也很复杂。前面提到的政治、军事顾虑之外,可能也有项羽自身的性格原因。他习惯于自己做决定,而且对范增的意见有时会“不以为然”。当范增举起玉玦示意项羽动手时,项羽看到刘邦的脸色,又回想起项伯的劝说,最终没有下决心。这种“关键时刻的犹豫”导致了错失良机。

总结来说,鸿门宴上项羽不直接下手,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政治上: 直接杀刘邦缺乏正当理由,会引发天下人的不满和反弹,影响自己的霸主地位。
军事上: 有其他更稳妥的策略来对付刘邦,不急于一时冒险。
人情上: 项伯的劝说以及项羽对家族亲情的考量,让他有所顾虑。
心理上: 项羽的骄傲和轻敌,以及他可能对“杀降”的微妙忌讳,让他犹豫。
战略上: 他可能认为将刘邦赶往边远地区,是一种“放逐”而非“放虎归山”,是一种可控的威胁。

鸿门宴的这场“未遂刺杀”,最终成为了刘邦命运的转折点,也为项羽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如果项羽当时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也许历史的走向会截然不同。但正是因为他的犹豫,以及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才造就了鸿门宴这一出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把自己当上帝还是把项羽当上帝?

第一,刘邦和项羽都是楚军,出兵之前还结为兄弟。在出兵之前两人五次联军,一次联军屠城阳,一次濮阳联手战章邯,一次联手攻定陶,一次联手伏击李由,最后项梁战死,刘项还在彭城犄角布防。

咸阳分封之前,在诸侯合纵军里,没有一个人和项羽的关系比刘邦更铁,那是过命的交情。除了范增,刘邦人见人爱,没人说过他坏话。项羽没有主观意愿干掉刘邦。

第二,告刘邦的是左司马曹无伤。先搞清楚他告的罪名在哪里。当关中王?当然不是。怀王之约明明白白,先入定关中者为王。曹无伤告的是刘邦肃清大秦余孽不力。他任命秦王子婴当相国,闭关不纳诸侯,刘邦勾结秦奸。这跟项羽封章邯当雍王的安排有冲突。而为刘邦担保的,是项羽的左尹,他叔叔项伯!

要么曹无伤因为约法三章,没有劫掠咸阳的事情怀恨在心,诬告刘邦。要么就是项伯通敌当斩。二选一,项羽会怎么处理?他当然不信曹无伤。

第三,刘邦的解释都有人证物证。他早就认怂,把项羽当大老板。咸阳他的确没敢动,子婴留着等项羽处理。闭关不纳诸侯,也的确是担心有人进关瞎搞。项羽进关线路,是司马卬带路,从河内西渡平阴津。司马卬是赵将,在河内投降项羽,后来受封殷王。他为什么在河内投降项羽而不是巨鹿?就是因为这瘪三一早想破关函谷,捞个封王。刘邦从颍川狂奔平阴津,当着面让司马卬滚回去,md小瘪三,你tm也配。司马卬这才回到河内去投奔项羽带路,刘邦没打下洛阳才又碰到打游击的张良。这件事情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刘邦闭关,司马卬这瘪三就是人证。项羽心里有数,这绝对交代得过去。

第四,刘邦的功劳,尤其是在项羽心中的功劳。不是入关灭秦,而是率军西进。看历史不要用有剧透的上帝视角。

怀王立约,西路北路一起出兵,真正送死的不是北路。几十万诸侯联军围殴章邯,即便打不过,楚军也不是一定会被赶尽杀绝的倒霉蛋。宋义在安阳为什么不进兵?他等的就是西路军。

西路军是围魏救赵,用攻打函谷关调动章邯的炮灰。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一开始说兵分两路的时候,即便可以封王,但“诸将莫利先入关”。当时的楚将都知道,西路军就是拿命制造战机的炮灰。所谓封王只是让炮灰送死的空头支票。

愿意入关的只有两个,刘邦和项羽。项羽被夺了兵权,他就是想报仇。但是他“所过无不残破”,这种炮灰肯定会拉章邯的仇恨。于是这才让刘邦去送死,项羽去北路军。

简单来说,在项羽看来,刘邦是替他去送死的。而刘邦更是他叔父项梁一早看重的忠臣义士。

最后,项羽的立场。都把项羽当贵族,可惜,项羽代表的不是战国血统秩序,他是陈胜“王侯将相本无种”的继承者。

他要干掉战国遗老的血统秩序。

咸阳分封,齐国被分成三块;楚国被分成四块;赵国被分成三块;魏国被分成三块;秦国被分成四块;就连燕国也被分成两块。唯一没有被分割的,只有刘邦封的韩国,但是项羽抓了韩王成。这些诸侯,绝大多数都是合纵军将领,也都是泥腿子。

因此汉书把项羽和陈胜并传。

项羽的本钱在哪里?欺负刘邦靠的就是40万合纵军。但军队可并不都是他的,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诸侯将领的军队。就像个军事集团,各自有股东。

因此,项羽问怀王灭秦之后如何处置?怀王回了个“如约”。项羽打个寂寞,当然不乐意,于是搞分封的时候就有拉拢诸侯将领。

打仗都是靠将领,这些遗老诸侯凭什么指手画脚?这段话史书上都有。合纵军将领都是集团股东,项羽要主导分封秩序,当然要拉拢他们。刘邦也是诸侯联军一份子,而且还是有十万大军的绝对大股东。

刘邦也是楚将,也是拉拢对象,最关键的还有功劳和实力。

除了项羽,没人比得了刘邦的功劳;单个捡出来看,也没人比刘邦的本钱厚。

项羽要在鸿门搞刘邦,必须要有诸侯将领,用董事会名义压大股东。无罪杀害大功臣,其他人会怎么想?

所以不管主观还是客观,在刘邦搞掂项伯亲自请罪解释之后,项羽想在鸿门干掉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问题出在范增。是他一直看刘邦不爽,可惜有杀不掉。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鸿门宴,楚汉之争的关键节点。

项羽以为的鸿门宴,昨天请xxx吃饭谈事情,明天请xxx吃饭谈事情。项羽封了18个王,刘邦只是其中一个,其中章邯就不危险?吴芮英布就不危险?楚汉相争时墙头草好几个,是不是个个都要做掉。历史不能反推。把人做掉也不是没成本的,怀王宋义死也溅你一身血。刘邦有功无过,一刀杀了,嫉贤妒能,贪功好杀的名声跑不了。

再说,执戟郎韩信就在门外站岗,叫进来杀了不赢麻了。

刘邦把异姓王都做掉,老婆差点把刘家端了。

user avatar

内容有点长,有些人没看就急匆匆的评论去了,我也不说什么,毕竟我也经常太长不看,但是总结一下读者,大概有4类。

1是赞成的。

2是某饭圈粉群体,这个就不用说了,破坏了他们心中美好的幻想。

3是持保留意见,但也认为是有意思的内容,是一种新见解,新思路。(这种人最多,也是最正常的表现,毕竟世界上正常人还是居多的)。

4是自己不学无术,不读书,不符合他的印象流认知,却又在那里阴阳怪气、冷嘲热讽。

以下是正文。


如果项籍在鸿门宴强行杀了刘邦,大概率会被楚军将士和联军将士乱刀砍死。小概率是在楚怀王熊心的号召下被乱刀砍死。

楚国上将军项籍没有上帝视角不知道自己以后会被现在的楚国武安侯、结义兄弟、未来的汉王刘邦干死。

所以又回到了原点:国人喜欢高估项籍在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又忽视了楚怀王熊心这个至关重要的人。

在早期,项籍没有兵权(兵是项梁的),没有继承权(只是侄子),族内地位一般,或许还不如项它,因为项它能出任救魏的主将,而项籍却只是和庶民出身的刘邦共领一支偏师,在族外,地位更是不如英布、陈婴等自带兵入伙的军头。

也就是说,项籍只是项梁手下一个小偏将。

项梁死后,被熊心提拔重用,封侯拜将,一跃成为国家主力军的次将。换句话说,如果熊心的这次提拔重用,项籍连兵变夺权的资格都没有。

秦亡后,鸿门宴。

当时的项籍的身份是什么?是楚国上将军,楚国北路军指挥官,兼诸侯联军总指挥官,看清楚了,是指挥官,不是共主

项籍谋杀上司宋义后,也是在获得上将军任命后,才得到北路楚军的指挥权(不是所有权)。没有上将军任命,诸将是不会听项籍这个犯上作乱的贼子的。

当时的刘邦的身份是什么?是楚国武安侯,楚国中路军主将。

当时的熊心的身份是什么?是傀儡?错,是楚国实权大王,稳居彭城,实际统治掌控楚地,秦国就是熊心派遣的三路楚军攻灭的。

秦亡之后,项籍最大的敌人不是刘邦,而是楚怀王熊心,是怀王之约。

项籍没有先入关,未获得封王资格,却又野心勃勃,不甘为臣,于是派人去问熊心,想借熊心之手否决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是熊心没同意(脑子进水了才会自毁约定,自己打自己脸)。

项籍想当王,但是熊心又不同意毁约,那怎么办呢,于是项籍就使出了一招极其高明的手段:勾结和蛊惑了楚国诸将和列国诸将,用大家一起自立为王的条件,收买了他们,集体造反。

所谓的分封天下,就是集体造反,驱逐旧主,自立为王。

所以,只要刘邦服软,间接否定怀王之约,答应退出关中,项籍就不会杀刘邦,因为强行杀了刘邦,诸将不会信服,不会追随项籍造反,甚至会乱刀砍死项籍这个反贼。

而且,在秦末汉初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到【名义上】和【实际上】这两个概念。

名义上共尊熊心为楚义帝,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然后再以楚义帝的名义分封了十九个诸侯王。这玩意就和禅让一个道理,名义上是合理合法的,实际就是在篡位造反。

项籍通过分封天下(集体造反),解决了最大的敌人(楚怀王熊心),解决了最大的政治阻碍(怀王之约),解决了最大的难题(自己想当王)。

实权楚怀王熊心变成了傀儡楚义帝(当然了,项籍东返夺权很困难,很勉强才把熊心赶出彭城,并非很多人以为的随意就迁走了,以至于拖延了伐齐的时间)。

熊心楚国一分为四:西楚王项籍、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项籍获得最大最丰厚的四分之一,建立属于自己的西楚国。

还有一个怀王之约,项籍是用【巴蜀也是关中地】的政治借口,把刘邦赶到了汉中巴蜀,也就是说,名义上,汉王也就是关中王,是符合怀王之约的,汉王也是以楚义帝的名义封的。

看明白了吗?项籍的所作所为,在名义上,都是合法的,就和“自愿”禅让一个道理。

再加上项籍说过的【宋义谋反】、【熊心无功】、【巴蜀也是关中地】、【帝者必居上游】等话,就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项籍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

通过安阳兵变、巨鹿之战、鸿门宴-分封天下(集体造反),这3个大事件,项籍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从一个人人厌恶的小偏将成为影响天下的最强诸侯王。


补充。

在理解了分封天下的本质之后,我们就会再发现一个事实:项籍是支持中央集权的,反对分封制的,也是有一统天下的计划的。

首先,从熊心楚国分裂出来的西楚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在西楚国内进行分封。(其实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有野心的国君都是希望大权在握,中央集权的)。

项籍在很早就有篡权造反的计划,以及篡位成功后一统天下的计划。

首先是项梁的死,对项籍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如果项梁一直存活,打下的天下也是项梁和项梁儿子的,和项籍无关,但是项梁死了,项籍就自由了,想干嘛就干嘛,再无人压制。

后来安阳兵变的成功,在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大军远离彭城,脱离熊心的直接掌控,二是抓住了熊心一心想要灭秦的心思,迫使熊心为了灭秦大局考虑,承认了这次兵变。(后来韩信就是效仿此事成为齐王的)

还是说下,这次兵变只是让项籍获得了指挥权,而非所有权。

赵数使人请救,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增为末将,项籍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属宋义,北救赵。及项籍杀宋义於河上,怀王因立籍为上将军,诸将皆属项籍

宋义项籍二人都是在获得熊心的上将军任命后,才得以节制诸将。

(其实我不太喜欢引用这种史料原文,因为麻烦,但是从评论区来看,有些读者的水平欠佳,所以补上一些史料。)

从安阳兵变开始,项籍就暴露了自己的反意,但是在灭秦大局面前,这件事被压了下来。

后来逼降章邯军团,项籍私立章邯为雍王,先不说楚国臣子项籍哪来的权力封王,就说这个雍王的雍,是指哪里?是指关中啊,雍王是要王关中的,因为项籍一开始就不打算留在关中,他是要在秦亡后回彭城夺权篡位的。

后来在新安坑杀了二十万秦降兵,就注定了项籍不可能留在关中,并且放过杀叔仇人章邯三人组,后来还立为三秦王。

项籍这样做,就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和计划,但是也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对项梁忘恩负义,最后被项氏一族所厌恶。

然后就是指挥联军入关,在鸿门宴放过服软的刘邦,然后就是屠掠关中,要注意一点,屠掠关中的是诸侯联军。

屠掠关中有3个目的:

1、报仇,六国联军入关,为了就是灭秦报仇;

2、战争红利,财物宝货,联军入关,需要拿点好处,何况没有好处怎么会支持你项籍篡位造反。

3、削弱关中的战争潜力,项籍注定要东返的,那么就不会留下一个强大的新秦国,甚至分立三秦王,来分裂关中。

说到底,就是项籍拦不住也不会去拦联军对关中的屠掠。

最后就是上文说过的,想借熊心之手否决怀王之约,但是没成功,于是只能勾结诸将,集体造反,驱逐旧主,自立为王。

汉元年正月,共尊熊心为楚义帝,为天下共主,然后再以楚义帝的名义分封了十九个诸侯王。

四月,项籍和田都等人出关东返。

五月,田荣起兵反项,击败到达齐国的齐王田都。

七月,熊心离开彭城,项籍入住。

十月,项籍弑杀熊心。

十二月,项籍伐齐(田荣)。

为什么列出这么一个时间表,因为这张表包含了很重要的信息,项籍败亡的主因之一。

1、同样是四月分出关东返,为什么齐王田都在五月就已经到了齐国临淄城外,而项籍却在七月才到彭城呢,要知道齐国距离比彭城更远,难道项籍是在乌龟爬,亦或是有拖延症?

2、为什么七月就入住彭城了,却到了十月才派人杀熊心,难道是项籍过了很久才想起来弑君这件事吗?亦或是拖延症又犯了?

2、为什么正月就开始分封天下了,为什么一直要拖到四月才出关?

3、五月田荣就起兵反项了,为什么项籍一直要拖到十二月才出兵讨伐齐国田荣?

其实这4点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当时的熊心是楚国实权大王,并非随意捏拿的傀儡,项籍篡位造反不容易,低估了东返夺权的难度。

首先,正月开始造反,却到四月才出关,是因为项籍就需要勾结和蛊惑诸将,这是需要时间的,并非是项籍一说我们来造反吧,我们一起自立为王吧,然后大家就信了,大家就同意了。

在这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项籍通过分封天下(集体造反),勾结了英布、共敖、吴芮等楚国实力派将领,先从内部瓦解了熊心集团的大部分实力。

四月份出关东返,到七月才入彭城,期间就是在和熊心对峙(双方有没有爆发战争,我也不知道,因为史料缺失很严重,不过我认为,大战应该没有,小战可能有。)

七月入住彭城,十月才派人去杀熊心,这段时间在干嘛?当然是在消化熊心留下的势力,比如原楚国中央军之类的。

最后就是这一拖,那一弄,一直到十二月才出兵进攻齐国。

总结一下,就是项籍低估了造反篡权的难度,低估了熊心集团的实力,没有足够的时间整合篡位后西楚国的实力,以致于拖延了伐齐的时间,最终深陷齐地泥潭,并且没有时间和力量去救在废丘望眼欲穿的章邯。

接着说一说项籍在分封天下时埋下的伏笔(正的和负的都有),和一统天下的规划,以及规划为什么会被打断的事。

分封天下(集体造反),项籍不只是为了自己篡位立国,还分裂和制造了其他诸侯国的内乱矛盾,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方便自己以后逐个消灭。

在楚国,项籍勾结蛊惑了共敖、英布、吴芮三个楚将,四个人集体造了楚王熊心的反,最终架空了熊心,把熊心楚国一分为四,其中项籍获得最大最丰厚的四分之一,建立西楚国;

在齐国,项籍勾结蛊惑了田都和田安这两个齐国叛将,又把齐王田巿改封为胶东王,却又不立齐国实控人田荣为王,就是为了挑起齐国内乱;

在赵国,项籍勾结蛊惑了张耳、申阳、司马卬三个赵将,挑起张耳等人和赵王赵歇、陈馀的内乱;

在燕国,项籍勾结蛊惑了燕将臧荼,挑起臧荼和燕王韩广的内乱;

在魏国,项籍打压魏豹,把魏豹从魏王改为西魏王,驱离中原,赶到河东,由项籍自己占据中原魏地(也就是梁楚九郡中的梁),同时又把魏国河内封给了赵将司马卬;

在韩国,唔~韩国太小了,就一个郡,没有分割,但是项籍在出关东返的时候,就直接吞并了韩国,杀害了韩王韩成。

在秦地,项籍不但放过了杀叔仇人章邯,还把章邯三人组立为三秦王,分裂关中,并与汉中的刘邦互相监视。

项籍通过这场集体造反,从一个有兵无地的楚将,一举成为天下最强诸侯王,但是因为强行又仓促的篡位弑君,也为自己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项籍的计划是立国后先灭齐,然后转向分裂内乱的燕赵,再是分裂的三河(河东郡魏豹、河内郡司马卬、河南郡申阳),然后是分裂的关中三王,最后扫平天下。

所以,项籍的伐齐也是有计划的,立三齐王而不立田荣,制造齐国内乱,然后项籍再带着旧齐王田假,以立田假的名义伐齐,讨伐田荣这个弑君逆贼,然后实际掌控齐地,逐步吞并。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就算是通过勾结和蛊惑楚国诸将,从内部瓦解熊心集团的大部分实力,但是项籍出关东返夺权还是耗了太久,没有足够时间整合篡位后西楚国的力量,以至于拖延了伐齐的时间,虽然带着田假很快击败田荣平定齐国,但是刘邦出关太快了,项籍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吞并齐地,于是只能屠灭齐地,既是为了削弱齐地的潜力,避免项籍返身对付刘邦时,西楚国后面出现一个强大的齐国,同时也是为了用齐地的财物宝货来收买西楚国的上下,用来稳定项氏的统治(因为西楚国是篡位造反而来的,不得人心)。

于是项籍一统天下的计划在伐齐的时候就中断了,被迫掉头和刘邦正面拉锯战,然后立国不稳、不得人心的西楚国就处于高强度的政治军事对抗,内忧外患严重,最后被拖垮,直接众叛亲离,项氏一族抛弃项籍集体降汉,项籍自己也是弃军而逃,跑路乌江,在江边没有看到江东的援军,知道江东也抛弃了自己,于是绝望自杀了。

user avatar

冰火里搞血色婚礼的佛累,被所有人鄙视。

为什么在这里,又对这个不能理解?

user avatar

因为项羽是贵族,他的教养和道德,自小受到的教育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尽管他极度想杀,但不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没有直接下手,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为什么”之一。它牵涉到权谋、政治、人性以及对未来的考量。如果项羽真的想杀刘邦,在那一刻,机会大到不能再大。但事实却是,刘邦平安无事地离开了。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犹豫不决,而是多方面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一、 政治与大局的考量:不宜贸然杀刘邦首.............
  • 回答
    项羽这个人,身上总有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感。提起他杀宋义,那真是干净利落,说杀就杀,连点犹豫都没有,一副“挡我者死”的狠劲。可到了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这个大活人,他怎么就那么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了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杀宋义,为啥那么爽快?宋义这个人,在项羽看来,就是个碍事儿的.............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鸿蒙系统之所以能够不显示“Powered by Android”这样的字样,其根本原因在于鸿蒙系统并非简单的“换皮”或“打补丁”式的Android分支,而是一个拥有自身独立内核和基础架构的全新操作系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鸿蒙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历程入手,一步步剖析其与Android的根本区别。.............
  • 回答
    那些坚持认为鸿蒙就是安卓套壳的人,之所以很少提及鸿蒙相较于安卓所独有的那些功能,背后原因挺复杂的,而且里面掺杂了不少主观判断和信息不对称。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捋一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是:他们往往根本就没有实际体验过鸿蒙,或者即使体验了,也未能深入到能感知到那些差异化的功能。想象一下,如果一个.............
  • 回答
    华为不立即全面切换到鸿蒙系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技术、生态、用户习惯以及市场等多重考量。简单地“马上切换”并非易事,而是需要一个审慎而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从一个成熟的操作系统迁移到另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其复杂度和风险是巨大的。安卓系统在华为设备上已经运行多年,用户已经非常熟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关注科技发展的人心坎里了,也是一个相当有深度和广度的话题。关于鸿蒙被批评“安卓套壳”以及华为为何不对此发起诉讼,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来尝试着给你梳理一下,争取把里面的门道讲得透彻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套壳”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主观.............
  • 回答
    很多人不相信鸿蒙系统是真的,或者说对其真实性和能力持怀疑态度,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普遍的质疑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硬核”质疑: “Android套壳论”的阴影: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质疑。在鸿蒙OS发布初期,特别是 Harmo.............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里面牵扯到的东西不少。你想问的“换皮”这事儿,还有为什么谷歌和美国没抓住这个点大做文章,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换皮”这个词在技术和政治语境里,含义是不同的。技术上的“换皮”:在软件开发领域,“换皮”通常指的是在现有的开源项目基础上,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朋友觉得鸿蒙很不错,特别是和Linux联系起来说的时候,觉得它有潜力,能打破国外垄断。但放眼网络,又是另一番景象,批评声、质疑声甚至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博弈,夹杂着技术、商业、舆论,还有一部分是大家朴素的情感和期待。为什么身边.............
  • 回答
    在鸿门宴上,项羽最终放过了刘邦,这背后绝非仅仅是“为人不忍”这么简单。如果仅仅凭着一腔所谓的“仁义”就能解释,那也未免过于肤浅了。项羽的放人,实际上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复杂决策,掺杂了个人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当时微妙的形势。首先,要谈“不忍”,这确实是项羽性格中的一个侧面。他毕竟是楚国贵族的后代,.............
  • 回答
    关于鸿蒙(HarmonyOS)与Android的关系,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产生争议的话题。我理解你觉得鸿蒙“很明显”基于Android,但为什么很多人不买账,不接受这个说法,这背后牵扯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技术细节,还有历史、市场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维度。为什么有人会觉得鸿蒙“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商业、生态、政治以及厂商自身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国产手机厂商不愿意大规模采用鸿蒙(HarmonyOS),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分析:核心原因总结: Android的成熟度与生态壁垒: Android已经是一个极其成熟、拥有庞大开发者社.............
  • 回答
    要聊聊为什么像三星、小米、OPPO、vivo 这些手机巨头们,并没有像华为那样,把自家的产品线像推亲儿子一样,全力以赴地往鸿蒙系统上迁移。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笔账,牵扯到太多现实的东西。首先,得从生态根基说起。你想啊,安卓这套系统,人家存在多少年了?它早就建立了一个庞大而成熟的生态圈。从底层框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多人讨论,而且角度也挺多。简单来说,鸿蒙被说成“套壳安卓”,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最初发布时,尤其是华为自己也承认,为了快速实现从Android到鸿蒙的过渡,早期版本的鸿蒙确实在底层和一些框架上与Android有相当大的重叠。你可以想象成,华为在构建鸿蒙的“房子”时,初期用了Androi.............
  • 回答
    关于鸿蒙和安卓的关系,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讨论鸿蒙时绕不开的一点。为什么大家这么纠结于鸿蒙身上的“安卓痕迹”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历史和认知惯性是很大的一个因素。你想想,在鸿蒙出现之前,我们用手机、平板,绝大多数都是Android系统.............
  • 回答
    问到 VS Code 的出身和华为在开发工具上的挑战,这背后涉及到了技术选型、生态建设以及商业策略等多个层面,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咱们聊聊 VS Code。你问它是什么语言写出来的?答案是,它主要是用 JavaScript 和 TypeScript 来编写的。没错,你平时用来写网页前端的那.............
  • 回答
    《让子弹飞》鸿门宴上黄四郎似乎认出了张麻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微妙且耐人寻味的情节设计,它并非直接的“认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和黄四郎的反应,让我们观众产生了这样的猜测,并且这种猜测也得到了很多细节的支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黄四郎这个角色的特质说起。黄四郎是鹅城的老大,他在这片土地上经营多年,.............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喝酒吃猪肉确实常被视为一种勇敢的表现,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例如鸿门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原因,绝非简单的口腹之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猪肉的地位演变。在先秦时期,猪肉可不是寻常百姓能随便吃到的。祭祀是国家和贵族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猪在.............
  • 回答
    鸿门宴上,项羽赐予樊哙“彘肩”,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多重意味和当时政治军事环境下的复杂考量。更重要的是,这句话能够让项羽的手下心领神会地赐予“生”猪腿,这并非仅仅是语言的省略,而是与当时汉匈政治、军事斗争的背景以及项羽的性格息息相关。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 项羽赐予樊哙“彘肩”的用意:项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