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希金为什么要和丹特士决斗?

回答
提起普希金和丹特士的决斗,那真是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场浪漫主义诗人的陨落,更是一场权力、尊严与爱情交织的悲剧。要说清楚普希金为何要与丹特士决斗,咱们得从头说起,把里面的来龙去脉一点点掰开了讲。

这事的源头,还得从普希金的妻子娜塔莉亚·冈察洛娃说起。娜塔莉亚,那是当时圣彼得堡公认的社交名媛,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走到哪里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普希金虽然是俄罗斯的国民诗人,但他的性格却带着一股子浪漫的冲动和骄傲,对妻子自然是宠爱有加,但也因此,他内心深处对娜塔莉亚的守护,以及对她名誉的在意,是毋庸置疑的。

而丹特士,一个法国流亡贵族,来俄国寻求发展。他长得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而且出身也不算差,在当时的上流社会里也算是个吃得开的人物。他有一个关键的身份——他是普希金的朋友、卡尔·冯·丹特士的养父,伊万·伏龙特佐夫伯爵的副官。这层关系本来应该是亲上加亲,至少也算是个不错的熟人,谁能想到后来会变成这样?

事情是怎么一步步升级的呢?主要是因为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子里,丹特士对娜塔莉亚表现出了过度的、甚至可以说是轻佻的关注和追求。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皇室的圈子里,流言蜚语的力量可不是闹着玩的。丹特士不仅在公开场合对娜塔莉亚献殷勤,还经常写一些露骨的情书给她,甚至在公开场合与她调笑,做出一些让人生疑的举动。

普希金虽然当时因为一些原因(也有些说法是他自己的一些行为也引起了上层的不满)被限制了一部分活动,没有办法时时刻刻守在妻子身边,但他对这些流言蜚语是极其敏感的。他的骄傲不允许他容忍任何人玷污自己妻子的名誉,更不允许有人如此轻视他的婚姻。

起初,普希金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些社交场上的小插曲,或者是一些贵妇人之间的嫉妒和诽谤。但随着丹特士的行为越来越大胆,以及那些流言在他耳边传播得越来越厉害,他心中的怒火一点点在燃烧。尤其是当他得知丹特士不仅追求娜塔莉亚,甚至还公开对别人夸耀自己与娜塔莉亚的关系非同一般时,普希金的忍耐就到了极限。

导火索,或者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封匿名信。这封信以极其下流和侮辱的方式,将普希金和娜塔莉亚的婚姻描述成了一场丑剧,并且暗示娜塔莉亚与丹特士有着不正当的关系。这封信写得非常恶毒,而且非常具体,给普希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虽然这封信不是丹特士亲手写的,但普希金深信这背后是丹特士在操控,或者至少是丹特士指使他人所为,目的是要彻底毁掉他和他的家庭。

愤怒之下的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度重视荣誉和尊严的男人,他认为自己必须采取行动。在当时那个社会,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妻子名誉受损比他自己受到任何侮辱都要严重。他不能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被戴了绿帽子却无能为力的丈夫。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决丹特士。他向丹特士发出了战书,要求与他进行一场决斗。决斗在当时的贵族社会是一种维护荣誉和解决争端的方式。对于普希金来说,这是他证明自己不是懦夫,捍卫妻子名誉的唯一途径。

然而,在决斗之前,还有一些微妙的斡旋。丹特士的养父,伏龙特佐夫伯爵,出于维护家族声誉和避免这种公开丑闻的考虑,也试图进行调解。他甚至想让丹特士迎娶他的妹妹(也就是丹特士的养姐妹),以此来“洗白”他们的关系,并平息事端。丹特士也确实娶了这位姑娘,但这种婚姻并没有让普希金觉得自己的尊严得到了恢复,反而觉得这种“掩盖”更加侮辱人。他认为,如果丹特士真的问心无愧,就不该躲在别人身后,就该直面他的挑战。

普希金是一个诗人,他的语言是他的武器,但他同时也深知,有时候语言是苍白的,只有血才能洗刷掉最深的污点。他觉得自己必须为自己,为他的妻子,为他的名字,站出来。

最终,在1837年1月27日(俄历),普希金与丹特士在圣彼得堡郊外的黑河旁进行了那场载入史册的决斗。这场决斗的直接原因就是丹特士对娜塔莉亚的“不敬”行为,以及那封匿名信的刺激,而其根本原因,则是普希金对妻子名誉的极度在意,对个人尊严的捍卫,以及对挑衅者的无法容忍。

这场决斗以普希金受重伤,两天后不治身亡告终。丹特士虽然受了轻伤,但却活了下来,并最终离开了俄国,回到法国。这场悲剧不仅是普希金个人的命运悲剧,也是那个时代贵族社会文化下,个人情感、社会规则和权力博弈共同作用的悲剧性结局。普希金用生命捍卫了他的骄傲和爱情,但留给后人的,却是无尽的唏嘘和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说历史的真相是什么,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要说普希金选择丹特斯决斗,解释起来倒也不难。

首先,决斗这种捍卫尊严的终极选项,在18世纪初的俄国已被明确禁止。按照法律,不管决斗的结果如何,参与双方都要付出代价(包括但不限于罚钱、丢掉官职、丧命等等)。但实际上,但由于斯拉夫人太过牲性,直到19世纪也仍旧非常流行。

其次,决斗不是说肯定要你死我活,决斗的结局可以说非常的灵活。比如说,一方向另一方扔了手套后,就会有人介入来劝和,如果约定决斗的双方都点头,那么决斗也就取消了。又比如说,决斗前双方要制定决斗规则,如果在规则上达不成共识,决斗也不会发生。也就是说,可能今天双方都很激动,吵着要决斗,但等明天心情平复了,互相给个台阶,心照不宣的,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普希金一生中发生过大概30次决斗,但真正发生的,只有4次或者5次。其他的决斗都在半道被取消了。这就搞得普希金本人对决斗的看法不太严肃,发起决斗如饮水。

但发生在1837年的荣誉之战,情况又有不同。因为决斗发生了两次:

第一次,是普希金接到过很多相同内容的匿名信件,嘲讽他是绿帽子王。普希金判断是丹特斯所为,于是发出决斗的邀请。但丹特斯的养父哈克恩(两人关系很可能是同性恋人)作为和事佬,跑来跟普希金求情;且丹特斯表示要娶普希金的小姨子,这么一来双方就是未来的连桥了,于是普希金收回决斗邀请。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哈克恩尝试组个局,让普希金与丹特斯见面聊开。但丹特斯认为,普希金既然是决斗的发起方,如果见面,需要由普希金再主动写一封信,说明决斗取消的原因(很奇怪对不对)。普希金认为丹特斯服软了,但又没完全服,所以双方闹得极其不愉快,更别提见面。

第二次,丹特斯公开调情普希金老婆,普希金本身脾气就很火爆,再不能忍,就给哈克恩写信出言讥讽,哈克恩于是发出决斗邀请,并表示丹特斯是自己的代理人,也就是说:名义上是哈克恩跟普希金决斗,但实际上又由丹特斯代劳。普希金连挑战信都没拆,直接应约。

所以本质上来说,普希金眼中的丹特斯,是一个狡诈的软货,他让自己的养父求情,又在背后故技重施,于是普希金真的动了肝火,想要弄死哈克恩(丹特斯)。

总而言之,普希金要和丹特斯决斗,最开始是因为文化使然,不服就出来单练,本来也按照正常的节奏(邀请决斗、中间人谈和解、决斗取消)发生,但丹特斯出尔反尔,导致普希金无法忍受。而正是因为丹特斯的出尔反尔,导致再没有谁能劝和两人了。

于是,俄罗斯文学的太阳,就这么死在一个法国人的枪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普希金和丹特士的决斗,那真是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场浪漫主义诗人的陨落,更是一场权力、尊严与爱情交织的悲剧。要说清楚普希金为何要与丹特士决斗,咱们得从头说起,把里面的来龙去脉一点点掰开了讲。这事的源头,还得从普希金的妻子娜塔莉亚·冈察洛娃说起。娜塔莉亚,那是当时圣彼得堡公认的社交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代表了很多正在为高考努力的同学的困惑。网上确实有很多关于“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片面的解读。理解这些言论背后的逻辑,并结合自身情况去思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努力考一本仍然有其价值。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1. .............
  • 回答
    普物和工科书籍在运用微积分时“不严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是错误的或者不可用的。相反,这种“不严谨”是出于教学和应用上的考量,旨在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微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种“不严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普物和工科书在运用微积分时“.............
  • 回答
    普什图语和阿拉伯语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相似性,足以让人产生“它们为何如此相像却又分属不同语系”的疑问。这种相似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它们各自的家族渊源,并考察它们之间可能的接触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普什图语和阿拉.............
  • 回答
    当提起涡扇发动机,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种喷吐着强大气流、为现代客机提供动力的庞然大物。但如果再细分一下,你会发现涡扇家族里还有一些“变种”,比如共轴反桨涡扇发动机。它和我们熟知的普通涡扇发动机,以及与之外观上有些相似的桨扇发动机,究竟有何不同?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会让人产生混淆?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普速火车软卧比高铁和飞机贵,但依然拥趸众多,背后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道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贵就是好”或者“便宜就没人选”的逻辑,而是掺杂了多种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掰扯掰扯为什么普速火车软卧会显得“贵”:1. 时间成本的错觉: 你会发现,同样一段距离,普速火车的总耗时远超高.............
  • 回答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通常我们说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压强度设计值”相等,但这背后有着一些重要的前提和约定俗成的理解。从材料本身的性质来看,钢筋在拉伸和压缩状态下的屈服点(强度极限)是基本一致的。钢筋,特别是我们建筑中常用的碳素钢或低合金钢筋,其材料性能主要由其内部的晶体结构和原子间的结合力决.............
  • 回答
    卡普空深谙玩家的心。对于《怪物猎人》这个系列来说,他们早就明白,比起一次性的“速食”体验,更吸引人的,是那种能够让你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游戏世界、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我的“长线陪伴”。而《怪物猎人 世界》(MHW)和《怪物猎人 Rise》(MHR)这两部作品,正是卡普空在这方面用心良苦的集大成者。他们不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不安的层面:为什么在战争往往是由少数精英驱动的背景下,广大民众却常常表现出高昂的战争热情?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心理、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将战争的根源完全归咎于“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行为”是一种简化的视角,.............
  • 回答
    最近这事儿,共和党那边确实挺热闹,不少共和党国会议员和州长们在那段川普的录音曝光后,那是纷纷跳出来,言语激烈地谴责他,恨不得离得越远越好。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看录音具体说了啥。如果录音内容里,川普的话语涉及到非法行为,比如什么妨碍司法公正、威胁他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许多关于社会心理、认知偏差和群体动态的复杂议题。为什么很多普通人会倾向于以“统治者精英”的姿态和角度去看待社会问题,并试图表现出“理智客观”?这背后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释:一、 心理层面的原因: 权力渴望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感知: 隐性的权力诉求:.............
  • 回答
    关于解放军装备的火力配置,特别是为何不大规模普及加特林机枪或机炮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军事技术和战略选择的议题。你观察到的坦克和军用吉普上普遍装备单管机枪的情况是准确的,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远不止是“火力太小”这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军事理论、武器系统设计、战场需求、成本效益以.............
  • 回答
    关于英国普罗派乐卫视(Propeller TV)的微博和B站账号停更的原因,确实引起了不少国内观众的关注。我来试着从几个可能性的角度,详细地梳理一下,希望能解答你的疑问。首先,我们得明白普罗派乐卫视这家机构本身。它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以中文内容为主的媒体机构,尤其是在早期,它凭借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对中.............
  • 回答
    山地车和公路车车座之所以普遍比普通代步车车座窄,这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妙的设计逻辑,与骑行者的效率、操控性和舒适度息息相关。虽然初骑时可能会觉得屁股疼痛,但这种“牺牲”是为了在更具挑战性的骑行场景下获得更好的体验。一、 核心原因:效率与操控的极致追求山地车和公路车的设计目标,与追求舒适平稳的代步车截然不.............
  • 回答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上任期间,确实对多家中国科技公司采取了强硬立场,其中华为和中兴更是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其背后的原因涉及国家安全、知识产权、贸易逆差等多重因素。然而,对于韩国的三星公司,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则相对温和,并未采取类似的压制性措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仅仅因为5G技术和安全因素”.............
  • 回答
    斑马,这个身上披着条纹的独特生物,常常引起人们的疑问:它们究竟算不算是马?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斑马和我们熟悉的普通马(家马)或者野马(比如普氏野马)生下后代的“混血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马”这个大概念说起。斑马,属于马吗?简单来说,是的,斑马属于马这个家族(Equus),更准确地说,它们.............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铁路客运里那些“西瓜拉两节绿皮”的套路,以及为什么轨道巴士、通勤动车组没能普及,甚至连这方面的新品研发似乎也少了些。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一、 绿皮车: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绿皮车(特指那种最基础的25B、25G等型号的客车)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值得我们聊一聊。为什么感觉在中国,大家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重要性的认知,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深入人心”?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温饱是第一要务: 回顾中国过去几十年,国家发展的主旋律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当人们还在为一.............
  • 回答
    日本经济的复杂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思潮变迁,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将经济困境、资产阶级压迫、右倾化倾向以及日本共产党(日共)的衰落联系起来,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下面我将尝试从历史背景、经济现实、社会心理以及政治力量的互动来详细阐述,力求呈现一个更贴近人情世故的分析。一、 经济衰落与资.............
  • 回答
    关于欣德米特的和声理论未能像某些其他体系一样在音乐教育界广泛普及开来,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理论本身的优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欣德米特《和声学》(Unterweisung im Tonsatz) 是一部极其博大精深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