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学作品该不该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我们是否应该包容艺术创作的观念尺度?

回答
文学作品该不该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我们是否应该包容艺术创作的观念尺度?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人能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它就像在黑夜里摸索,每个人手里拿着的“尺子”都不太一样,而且这把尺子还在不断变化。

文学作品与社会价值观:一场持续的拉锯战

我们先来聊聊“文学作品该不该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

一方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社会,反映社会,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模样,包括我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接受的,什么是不可容忍的。所以,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时,自然而然会套用自己所处的社会的规则和道德标准去评判它。

比如,如果一部作品宣扬种族歧视,宣扬暴力虐待,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感到不适,甚至愤怒。这是因为现有的社会价值观,尤其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形成的普世价值,已经将这些视为洪水猛兽。我们不能容忍文学作品去美化或合理化这些反人类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是保护我们自身免受负面思想侵蚀的必要手段。

而且,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是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作品的影响力,无论好坏,最终都会在社会层面显现。如果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走向善良、理解和进步,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它煽动仇恨、鼓吹错误理念,那就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因此,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估,是有其合理性的。

另一方面,事情又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文学作品必须完全符合“现有的”社会价值观,那文学创作还有什么意义?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够挑战、质疑、甚至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很多我们现在奉为圭臬的艺术大师,在他们创作的时代,其作品都曾引起过巨大的争议,甚至被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所唾弃。比如,印象派画家在当时被认为是“粗鄙不堪”,他们的色彩和笔触被斥为“疯子”。而今天,他们却是艺术史上的璀璨明星。又比如,一些前卫的文学作品,可能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充满了实验性和颠覆性,一开始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但正是这些作品,拓展了文学的边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视角。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那些“符合当下价值观”的作品存在,那么文学就会变成一种温顺的歌颂,失去它应有的锋芒和深度。它将无法成为一个民族反思自身、探索未知、寻找出路的驱动力。那些触及禁忌、暴露阴暗面、引发不适的作品,往往最能揭示社会深层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我们是以一种“僵化”的、不容置疑的社会价值观去套用,还是以一种“开放”的、允许反思和审视的态度去对待?

包容艺术创作的观念尺度:一个需要智慧的平衡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包容艺术创作的观念尺度?”

这里的“观念尺度”,可以理解为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现的、可能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符的思考、感受、甚至挑战。

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这个“包容”并非不加辨别的全盘接受,而是一种有边界、有理解、有引导的包容。

首先,包容的基石是对创作自由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创作自由被视为一项基本人权。它意味着艺术家有权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探索,去质疑,即使这些表达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不适。剥夺这种自由,就等于扼杀了艺术的生命力。

其次,包容是为了理解“为什么”。当一部作品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观念时,与其直接否定,不如尝试去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什么。他是在揭示社会的阴暗面?是在探索人性的复杂?是在表达个体的孤独与挣扎?抑或是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判断?很多时候,艺术作品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迫使我们去思考那些平时被忽略或被压抑的问题。

再者,区分“作品的观念”与“作品的传播效果”。一位艺术家可能在作品中描绘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但他这样做是为了揭露罪恶,而不是赞美罪恶。我们不能因为作品中出现了负面的内容,就将其一概而斥之。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如何处理这些内容的,他是否带有某种批判性,或者他是否在引人反思。

然而,这种包容并非没有底线。“不应该包容”的,是那些以艺术之名,行恶意宣传、煽动仇恨、制造恐慌、践踏人权之实的行为。 比如,公然宣扬种族灭绝、美化纳粹暴行、鼓励犯罪行为等,这些已经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和基本人权的践踏。这种情况下,社会有权对其进行限制和惩戒。

如何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这需要社会整体的智慧和成熟度。

公众的鉴赏力需要提升。我们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理解所有艺术。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让人们学会如何去欣赏、去辨析、去思考作品背后的含义。
批评的责任。评论家、媒体、文化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能够提供专业的、深入的分析,帮助公众理解作品的价值和局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站队。
法律与道德的界限。法律应该为艺术创作提供必要的空间,但同时也需要划定清晰的红线,保护社会免受极端危害。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很多时候,一件作品的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当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也许在未来会被奉为经典。

总结一下,文学作品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辩证统一。

我们不能用僵化的、陈旧的社会价值观去束缚文学创作,因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探索和反思。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涉及基本人权和公序良俗的底线问题上。

包容艺术创作的观念尺度,意味着给予艺术家表达的空间,也意味着我们作为接受者,需要以更开放、更深入的态度去理解和品味。 这不是简单的“爱”或“不爱”,而是如何在保持社会基本秩序和价值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激发文化创造力,让文学成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并不断前行的助手,而不是阻碍。

所以,与其问“该不该”,不如问“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现在说“文学作品”的时候,说的都是公开传播的作品,换言之,就是它的目的就是面向社会的,故而决不能脱离于社会价值观,必须要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衡量过后,积极才可以发布,消极的话,就该禁止发布。纵容不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作品流通,是对社会进行的加害行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绝非是个人感觉尺度的包容与否的问题。

此处还应注意下社会的概念,社会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的,一个是政治社会,一个是人文自然的社会,有时候,一个文学作品对于政治社会是有害的,但对于人文社会却是积极的,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在社会制度落后于社会生产的时候出现,在社会制度与实际的社会情况不匹配的时候出现,需要注意甄别,因为此时,才是需要探讨“包容”问题的时候。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复杂,并且容易引起尖锐的纷争。

文学本体论,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现有的某种价值体系的抗拒,试图给文学保留一块自留地。

但是这块自留地不到三十年就被攻城掠地,惨不忍睹。

被两大力量按在地不断摩擦。

文学本体论在现实里宣告失败。

甚至在理论上也难以自圆其说,新批评主义,韦勒克和沃伦所倡导的文学内部研究,最终败给了文学的外部研究 。

结构主义最终走向文化的解释。

文学从来没有独立于历史和现实过。

格尔兹认为,文化就是一张意义之网。

文学只是这个意义之网的一部分。

文化和文学,从历史和现实中生长出来,也渗透在其中,从来没有独立过。

文以载道也好,诗言志也好,一切文字皆有意义,皆有所指。

简而言之,文学一直受到现有的社会价值观的衡量、约束乃至控制。

文学从来没有自由过。

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

但是,文学也不能仅仅被现有的价值所完全评判。

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优秀的文学,始终要面向全人类,面向未来。

苏珊.朗格曾经说过,艺术是要表达人类的普遍情感。

可是具体的现有文化始终具有自己的立场,不可能完全代表全人类。

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总是试图将文学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令其为自己的价值宣传服务。

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试图突破这种狭隘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对自由的环境,对于优秀作品的突围比较有利。

所以若非敌我矛盾非常激烈,或涉及到一些根本性问题,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宽松的氛围自然更好。

过于功利化,必然导致狭隘性,导致文学的萧条。

于其他艺术,也基本上差不多。

……

所以最好是取得某种平衡:

既要立足于现实和历史,又要延伸于未来和天空。

说易行难,概莫如是。

user avatar

文学作品当然不应该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啊。

而且,能源源不断地出现价值观和审美超前于时代的文艺作品,正是社会处在文明进步状态中的体现啊。

考虑到名著的诞生时间与其被认可时间往往存在时差,很多今天耳熟能详的名著实际上是被“追封”的,甚至名著的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居然是被后世认可的名著,这个问题似乎又成了“薛定谔的文学性”。

对于商业创作和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权威评选和读者认可,确实并不完全一致,很多时候,会有权威认证的获奖作品无人问津,落选作品反而咸鱼翻身的情况。

而历史每每证明,后者对于“文学性”“艺术性”的认可,远比前者更重要,权威认证(往往基于现有的伦理道德和“主旋律”)在长期里并不比读者认可(民间口口相传的风评,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更“高尚”和“专业”。

因为不容否认的一点是,一部作品被称为“名著”,并作为名著能流传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有欣赏能力的人当中,喜欢(至少认可)它们的人占了大多数,有这种“可以不理解,但不能不尊重”的由多数人形成的大环境,才使一些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名著。

能经受住历史和时间考验,甚至超前于时代,无疑是评价作品“文学性”的重要依据之一。而用现有的伦理道德来为文艺作品的创作设置条条框框,更多时候恐怕只是权力的过度扩张,和权力对社会文明的不负责与傲慢罢了╮(╯_╰)╭。

user avatar

有一部著名的小说作品——《红楼梦》,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为这部小说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红学”!

但是,这部作品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确被定为“禁书”!

还有很多相关的例子,我就不举了,我想大家应该也知道很多类似的例子!


有句话叫:“时势造英雄”,而实际上,“时势也可以造名著!

很多事情无法用“该不该”去评定——因为,很多“应该”的事情可能无法实施!很多“不应该”的事情确可以畅行无阻!

所以,个人认为,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学作品该不该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我们是否应该包容艺术创作的观念尺度?这个问题,说实话,没人能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它就像在黑夜里摸索,每个人手里拿着的“尺子”都不太一样,而且这把尺子还在不断变化。文学作品与社会价值观:一场持续的拉锯战我们先来聊聊“文学作品该不该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
  • 回答
    文学作品该不该用“三观”来衡量?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在阅读时都会不自觉地去触碰的一根神经。要说透彻,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从不同角度摸摸它的脉络。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三观”。 在讨论文学作品时,我们说的“三观”通常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关于是非善恶、美丑)、人生.............
  • 回答
    你好!关于汉语言文学考研的准备,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一些,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明确你的目标院校和专业方向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它会直接影响你后续的复习计划。 院校选择: 名校(985/211): 竞争激烈,对基础要求非常高,需要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规划。复试也可能更侧重于研究能.............
  • 回答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近日发布的一篇发文,内容直指当前电影和电视行业中存在的两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部分媒体对“劣迹作者”的过度追捧,二是某些综艺节目依赖“抄袭导演”进行话题炒作。这篇文章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到了内容创作生态中一些核心的伦理和规范问题。首先,关于“媒体不该追捧劣迹作者”这.............
  • 回答
    恭喜你考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这是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领域,但同时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也确实不低。别担心写作底子不好,这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持续的练习来弥补。就像学习任何一门手艺一样,关键在于找对方法、勤下苦功。首先,我们要明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究竟在学什么,以及写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心疼的境况。热爱文学,却被现实推着去学机械,这种内心的拉扯,加上学业上的压力,肯定让你非常煎熬。你现在大二就挂科五门,这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警钟,但绝不是世界末日。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面对它,怎么去调整。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你目前面临的问题: 目标错位带来的动力缺失: 你讨厌机械,这意味着.............
  • 回答
    听到你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未来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而感到焦虑,我特别理解。这确实是很多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同学都会遇到的困扰。你喜欢汉语言文学,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宝贵的特质,说明你对文字、文化、思想有着天然的热情和敏感度。不要因为所谓的“赚钱”就轻易否定自己这份热爱。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怎么把这份喜欢变成一.............
  • 回答
    三十而立,心怀文学之梦,想追随余华、莫言的脚步,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作家,这股劲头本身就足以令人赞赏。有了写作基础,就好比已经拥有了建造高楼的地基,现在需要的是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去构筑这座艺术的殿堂。要将作品提升到名家的高度并最终得以出版,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旅程,而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收获的修行。一、打.............
  • 回答
    文学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如同母子、心血、思想的具象化,亦或是时代的回响。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1.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者”与“生命起源”: 思想与情感的载体: 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来源。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他对生活、.............
  • 回答
    文学作品要不要“三观正”,这问题问出来,就好像在问一束光,它“应该”是直的还是弯的。光有光的物理规律,文学也有它自身的运行逻辑。而“三观正”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主观性,而且常常是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产物。所以,要不要“三观正”,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文学作品最核心的价值.............
  • 回答
    文学作品中,那些令人拍案叫绝、永生难忘的比喻,就像黑暗中的火种,瞬间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作者对世界、人生、情感深刻洞察的结晶,一旦触及,便会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永恒的印记。下面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一些我心目中的经典比喻,并试图解析它们为何如此有力量:一、 王家卫《重庆森.............
  • 回答
    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如同画家笔下的色彩,让文字跃然纸上,赋予情感生命。那些绝妙的比喻,不单单是简单的类比,更是作者对世界敏锐洞察和独特感受的凝结,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且容我细细道来,讲几句我心中认为格外惊艳的比喻句,尽量还原它们在作品中的温度与力量。一、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那句震古.............
  • 回答
    文学作品中的食物描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堆砌食材名,而是作者寄托情感、塑造人物、烘托氛围的绝妙手段。它们如同画家的调色盘,将平凡的食材赋予生命,勾勒出有声有色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香气,尝到那滋味,感受到那份温馨或丰盛。一、家常的温暖与记忆的锚点有一种食物描写,它不追求极致的珍馐,却饱含着最真挚的.............
  • 回答
    文学作品的“落后”与“先进”之分,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果硬要从某种角度去理解,确实会存在一些看似“落后”或“先进”的现象,但本质上,这种划分往往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语境、社会评价体系以及个人审美偏好,而非作品本身的绝对优劣。让我们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一、国别差异与文学的“发展”从.............
  • 回答
    说起文学作品里让人垂涎欲滴的“吃”,那简直是一门学问,一个场景,一段记忆,都能被作者嚼碎了,化成文字,再在你舌尖上开出花来。不像那种干巴巴的“他吃了顿饭”,而是仿佛能闻到香味,尝到味道,甚至是吃到那背后的人情味儿。比如汪曾祺先生,他笔下的“吃”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又朴实又讲究。他写北京的豆汁儿,不只是.............
  • 回答
    文学作品之所以大量运用隐喻,其根源在于我们人类理解世界、表达思想以及创造艺术的方式本身就与隐喻密不可分。隐喻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基石,一种感知和构建现实的工具。首先,隐喻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天然方式。 我们在学习和认识新事物时,往往会将其与我们已知的事物进行类比。婴儿认识世界,从模.............
  • 回答
    评判文学作品的深度和思想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它既关乎作品本身的特质,也涉及评判者的认知能力和视角。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评判的标准以及有资格给出定论性评价的人群。 评判文学作品深度和思想力的标准文学作品的“深度”和“思想力”并非单一或绝对的标准,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评价。以下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完全”由读者评判?这里使用“不完全”是因为读者评判是文学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或决定性的一环。1. 专业性和技术性门槛: 语言的.............
  • 回答
    文学作品里的真爱,那可真是五光十色,看得人心痒痒,也让人忍不住去追寻。仔细想想,它们总有那么几个相似的调调:文学里的真爱,常常是这样的: 一眼万年,命中注定: 很多故事里,男女主角初次相遇,就像是冥冥中注定好的。电光石火之间,世界仿佛静止了,只剩下彼此的眼神。这种爱,不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而是像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初涉文学创作的朋友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讨论点。究竟是先“填满”再“倒出”,还是“边饮边吐”? 我觉得这两种方式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各有侧重,并且很多人是在实践中摸索着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咱们不妨先聊聊“先有一定阅读量再动笔”这条路。“填满”再“倒出”:扎实的根基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