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学作品要不要三观正?

回答
文学作品要不要“三观正”,这问题问出来,就好像在问一束光,它“应该”是直的还是弯的。光有光的物理规律,文学也有它自身的运行逻辑。而“三观正”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主观性,而且常常是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产物。所以,要不要“三观正”,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白,文学作品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是照亮人性深处,是引发思考,是提供新的视角,是构建想象的世界,是触动情感的共鸣。这些东西,它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三观正”可以涵盖的。你想想,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他犹豫不决,充满矛盾,甚至有些疯狂,这算不算“三观正”?狄更斯笔下的奥利弗·特ווי斯特,在那个黑暗压抑的维多利亚时代艰难求生,他经历的都是些什么?如果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很多文学经典的人物和情节,可能都会被扣上“三观不正”的帽子。

“三观正”这个说法,往往带着一种家长式的、道德审判的口吻。好像我们作为读者,就应该被文学作品“教育”得规规矩矩,按照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来行事。可是,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敢于挑战、敢于质疑、敢于展现那些不那么“正”的、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竭力回避的角落。

一个“三观正”的文学作品,是不是意味着它只能歌颂美好、只能展现光明?那我们怎么去理解那些描绘战争残酷、揭露社会黑暗、探讨人性阴暗面的作品?难道因为它们的内容“不那么正”,就一棒子打死,认为它们没有价值?恰恰相反,这些作品往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挖掘人性的幽暗,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当然,我不是说文学作品就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随意宣扬暴力、歧视或者仇恨。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应该对观众负责,对社会负责。但这种“负责”,不应该简单粗暴地等同于“三观正”。更应该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一种对现实的敏锐洞察,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即使是在描绘假恶丑的过程中。

比如,很多描写犯罪题材的作品,它们展现的是罪犯的心理、犯罪的过程,甚至是犯罪后的忏悔。如果仅仅因为描写了犯罪行为,就说它“三观不正”,那我们如何理解那些通过深入剖析犯罪,来警示世人的作品呢?重要的是作品想要表达什么,它是否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

再者,谁来定义“三观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三观”的标准是会变化的。今天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道理,在过去可能被视为异端。如果文学作品一旦被要求必须符合当下最主流的“三观”,那它还有多少自由创作的空间?还有多少突破和创新的可能?文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它不断地试探边界,挑战认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就应该放任自流。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即使它描绘了黑暗、描绘了人性中的缺陷,它往往也蕴含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正义的追求,或者至少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这种价值,可能不是用“三观正”三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温度,一种对生命的关怀。

总的来说,文学作品有没有“三观正”,这个问题不应该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品是否在诚实地面对现实,是否在深刻地探索人性,是否在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那些敢于触碰禁忌、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描绘复杂人性的作品,或许在某些人看来“不那么正”,但它们往往更能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也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广阔的世界。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正”,而在于它能带给我们多少启发,多少感动,多少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把文学作品简单地框定在“三观正”的牢笼里,那才是真正的扼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剧情可以三观不正,作者必须三观正,所以是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三观正。

因为文学作品有提醒世人的作用,也就是会潜移默化的移风易俗。

一般的人,会把编的这些故事当真。

然后看过故事就相当于自己经历过一遍,所以在自己碰到的时候,会无脑代入,而且小时候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是看不出问题的。

作者可以写别人三观不正的情节。

但是你写完了,要么在引子里,要么在旁白,要么用书里其他人的说法,来指出错误。

所以文学作品中主角是可以三观不正的,但是作者必须三观正。问题是现在作者本身都三观不正,所以根本写不出三观正的东西。因为他们认为的三观正,其实已经是不正了。

其实中国从四大名著开始,几乎所有古代小说都是主角三观不正,而作者三观算是一部分正的。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妖猴,学了本领后,回到花果山打死很多猎户。如果这还算是这些人杀了小猴子,一报还一报的话。

孙悟空后来做的是抢劫,抢劫龙王,抢劫兵库,什么金箍棒,黄金甲,和武装小猴子的兵器都是他抢来的。破坏公务,涂黑生死簿,乱改别人命运。偷仙桃是监守自盗。大闹蟠桃会是毁坏重要场合。被压在五指山下是应该的。

水浒里说了梁山好汉是魔星下凡,是扰乱世间的。

这些人虽然一开始遭遇很惨,但是谁害他们的他们就应该找谁算账去。但是这些人不是找坏人算帐,他们做的是,占山为王,抢劫无辜路人,打劫农户。并且看到有谁有才能就陷害他,逼他上山为寇。

他们打的旗号是“替天行道”,说朝廷不公,实际做的比当时官府更糟糕,所以宋江才一直想要归顺朝廷。

红楼梦里贾宝玉是下凡享受的,只享受不做正事,每天就是游手好闲,撩姑娘。最后家族衰败。

三国的作者思想就没怎么正了,不过也是当时主流思想。也就是,正统才能当皇帝。

其他的比如,儒林外史,金瓶梅,都是坏人主角。

如果人喜欢其中的主角的话,只不过说明你自己天生个性中容易被这些吸引,所以更应该警惕,而不代表这些行为是对的。

孙悟空的问题是自高自大,自己有本事就认为可以随便做事,别人管不了。

梁山好汉的问题是暴力。

贾宝玉的问题是贪图享受,不负责任。

喜欢这些人是因为自己天性希望自己可以这么做,而不是这么做是对的,平时看看解压没什么问题,要是真的把这些人做的事情当成是好的,或者看不出他们有问题,就是说明人涉世未深。

没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但是别人愿意看这些是有原因的。

孙悟空本人虽然不是好人,但是西游记本身并不是一个公平的故事。不公,就不公在孙悟空虽然做的不对。但是很多做错事的人并没有受到惩罚。

比如,玉皇大帝和太白金星一点能力都没有。

正常人谁会让猴子去看马?谁会让猴子去看果园?谁会封猴子当官?他们能看出孙悟空的优点,但是完全看不出他的缺点,是能力不够。能力不够就应该罢免。凭什么让这些人管理人间。

只不过一般人觉得玉皇大帝愚蠢,然后自动就觉得反对他的人是对的。但是问题是玉皇大帝虽然蠢,但是他至少负责。孙悟空却是不负责任。也就是孙悟空管天庭,比玉皇大帝管更糟。

看到红楼梦就觉得他们是自由恋爱,应该支持。但是这是错的,虽然感情发自内心,不代表贾宝玉就是良配。自由但是不负责任,不如不自由但是负责。

而水浒就是迁怒。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碰到事情就是喜欢发泄情绪,而并不过脑子分析对错。想到别人做错事,想的不是怎么样纠正和帮助别人。

想的是因为别人做错,我就可以做更错。而这是罪犯的看法,是给自己犯错找理由。

做错事有很多做法,做对事只有一种做法。

问题就是现在的作者水平很差,而且写的太正没有人要看。因为人就是喜欢随心所欲,大部分人看书就是为了解压,就是要看主角大打四方。不是来看大道理的。也不喜欢去想配角和路人甲怎么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学作品要不要“三观正”,这问题问出来,就好像在问一束光,它“应该”是直的还是弯的。光有光的物理规律,文学也有它自身的运行逻辑。而“三观正”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主观性,而且常常是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产物。所以,要不要“三观正”,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文学作品最核心的价值.............
  • 回答
    985大一,汉语言文学转法学,这可不是个小决定,得好好掰扯掰扯。我周围就有很多同学,当初填志愿的时候也是纠结得不行,汉语言文学和法学,两个听起来挺“文绉绉”的专业,但背后的路子和要面对的东西,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先说说你现在所处的“汉语言文学”这片地儿。985的汉语言文学,听起来就自带光环。这专业,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完全”由读者评判?这里使用“不完全”是因为读者评判是文学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或决定性的一环。1. 专业性和技术性门槛: 语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大概率会回答“没必要”。不过,我知道这可能会让一些爱书之人,或者认为“坚持就是胜利”的朋友觉得有点“不正确”。所以,我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文学作品这东西,它不是考试,也不是义务教育的必修课。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与作者灵魂对话的体验。如果读一本书,让你感到的是折磨、是.............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为什么读了这么多网文和文学作品,却依然无法构思故事?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并且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让我为你详细地分析一下,并尝试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思路。一、 阅读与创作的认知鸿沟:你看到了“是什么”,但没有领会“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我们阅.............
  • 回答
    “不能以道德评判去衡量文学作品”这个说法并非绝对,更准确地说,它强调的是不应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仅仅或主要地局限于作者的个人道德操守或作品所宣扬的道德观上。 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区分“作品的意义”和“道德判断”,并认识到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文学的目的.............
  • 回答
    确实有这么些地方,它们的名字也许你不曾耳闻,也无甚特别的景致,然而,一部作品,一曲故事,却赋予了它们灵魂,引得无数人为之驻足、为之神往。这些地方,像是被文学的光芒点亮了,从此有了自己的故事,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追寻者。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英国的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乡村地区,.............
  • 回答
    好的,为您奉上古罗马和东罗马(拜占庭)时期一些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学瑰宝,希望能让您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迷人。 古罗马文学:雄辩、史诗与人生的镜子谈到古罗马文学,我们首先浮现的是那种宏大、实用,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它深深植根于希腊文明,却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骨,既有对共和理想的歌颂,也有对帝国盛衰的观.............
  • 回答
    有人不认可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并因此受到多方批评,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见的情况。要应对这种情况,需要清晰的思路和恰当的处理方式。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如何在这种局面下思考和行动。首先,理解批评的来源和性质至关重要。 批评的“多方”指的是谁? 是学术界、文学评论界、媒体、公众,还是你的亲友?不同的.............
  • 回答
    《北京折叠》作为一篇现象级的科幻小说,在收获了无数赞誉(包括雨果奖)的同时,确实也引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在“科幻写得不够好”这一点上,争议颇大。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够硬核”或者“不够有想象力”,而是触及了科幻文学的核心特征以及读者期待的多元性。一、 什么是“好的科幻”?—— .............
  • 回答
    关于语文课本中选取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但似乎较少出现日本文学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想澄清一点,并非所有语文课本都完全不收录日本文学作品,但相较于英美、俄法等文学体系,其出现频率确实不高。这背后并非因为日本文学底蕴不深厚,恰恰相反,日本拥有着极其丰富且独特的文学传统。那么,是什么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从来没见过大海的人,却想描绘出海浪拍岸的壮阔,或者写出海鸥在高飞时那种桀骜不驯的自由。没亲身经历过上层社会的生活,这确实是个挑战,但并非绝境。关键在于如何聪明地“借力打力”,将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通过种种途径“搬”进你的创作里。首先,我们要明白,文艺作品的魅力在于“想象”和“提炼”.............
  • 回答
    笼罩在网络上的“枷锁”:为何如今网络文学的限制似乎比传统文学更多?当我们漫步于浩瀚的网络文学海洋,或许会发现,与曾经那个自由奔放、百花齐放的时代相比,如今的网络文学似乎被一层无形的“枷锁”缠绕得更紧。相比之下,似乎印刷品时代的传统文学,在很多层面上显得更加“自由”。这究竟是为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你说你感觉自己胸无点墨,却又热爱文学,这完全不是什么需要烦恼的事情。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开端。很多人 memulai(开始)接触一个领域,都不是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是行家,而是被某种东西吸引,然后一步步走进去。你之所以觉得自己“胸无点墨”,很可能是在和那些浸淫文学多年,学富五车的人比较。这种比较.............
  • 回答
    文学,说到底,是对人类经验的探究,而历史,则是这些经验的集大成者。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想真正领悟文学的精髓,对历史的了解,绝不能止步于“知道有这么回事”。它需要一种更为深刻、更为融汇贯通的理解,就像是一位熟谙古籍的学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时代的回响。首先,文学与历史是血脉相连的。 时代背景是文.............
  • 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这是一个深刻而又迷人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需求和对意义的追寻。阅读文学,绝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或打发时间,它更像是一种通往更广阔世界、更深层理解和更丰富人生的钥匙。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阅读文学的诸多重要原因:一、拓展认知边界,丰富思想世界: 体验不同的人生,穿越时空.............
  • 回答
    为全球的文学巨匠们排个座次,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儿,与其说是严谨的科学分类,不如说是一场充满激情的、基于个人见解的“文化奥林匹克”评选。要去除AI痕迹,那就得跳出那种一丝不苟、面面俱到的“官话”,而是要更像一个饱读诗书,又带着点个人好恶的评论家在闲聊。我脑子里过了一遍那些闪耀着不朽光芒的名字.............
  • 回答
    剑桥学院授予富兰克林文学硕士学位,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荣誉,更是一系列深层次的考量与战略布局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富兰克林其人、其事,以及剑桥大学在授予这一学位时所秉持的理念和目标。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剑桥大学授予的文学硕士学位,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学院体系中,并非仅仅是对学术著.............
  • 回答
    阎连科这句话的表态,以及其背后的语境和解读,确实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和公共舆论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方方《封城日记》引发的巨大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阎连科是谁,以及他的文学立场和风格。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神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 回答
    关于明治大学文学部的专攻选择,出愿书上填写的志愿是否就意味着“一生锁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你想的要更灵活一些,但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潜规则”。出愿书上写的,是你在申请时的“意向”首先要明确的是,出愿书上的专攻填写,是你向大学表达的“最想学习的领域”。它起到的是一个初步筛选和匹配的作用。明治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