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年要直接研发运10?

回答
运10 的故事,得从上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说起。那会儿,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航空工业更是嗷嗷待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或者说,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历史背景:憋屈与雄心

想想看,新中国成立后,咱们的航空工业是靠着仿制苏联的飞机起步的。从初教6、歼5、轰5,再到歼6、轰6,都是在苏联援助和技术转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像是学徒,起初模仿老师傅的手艺,是进步的必经之路。

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撕毁了所有合同,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我们瞬间失去了技术支持,许多项目被迫停摆,甚至连生产线都差点断了。这其中的憋屈和压力,可想而知。

也正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的雄心壮志被激了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口号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工业能力的呼唤。我们不能永远被人卡脖子,尤其是在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航空领域。

为什么直接研发运10?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先从小飞机、支线飞机或者干脆继续仿制呢?为什么一上来就挑战大型客机这样难度系数极高的项目?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

1. 战略需求:国家航空能力的标志

大型客机,特别是宽体客机,在那个年代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工业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在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发动机技术、电子设备、制造工艺等一系列尖端领域的综合实力。

中国当时已经有了运输机(比如运8,是在安12基础上改进的),但要建立独立自主、体系完整的航空工业,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军用飞机和小型飞机。我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大型客机,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更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工业的实力,打破少数几个西方国家在大型客机领域的垄断。

想想看,如果能自主设计制造一架能载客数百人的大型飞机,这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国家凝聚力,以及在国际上赢得尊重,其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2. 技术积累与人才培养:打通“技术链”

虽然我们是仿制起步,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航空人才,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比如,在设计和制造歼击机、轰炸机的时候,我们在机体结构、飞控系统、起落架等方面都有所涉猎。

然而,大型客机与军用飞机在设计理念、技术要求、制造精度、安全标准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要从“小打小闹”直接跨越到“大家伙”,这其中的技术鸿沟是巨大的。

研发运10,正是为了“逼”着自己去攻克这些技术难关。就像是一场“拔苗助长”,虽然风险很大,但一旦成功,就能在短时间内将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水平推高一大截。它能迫使我们去研究更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去掌握更轻更强的材料,去攻克大推力发动机的技术难题,去建立更复杂的航空电子系统,以及去建立与之配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和测试体系。

运10项目,事实上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飞机本身的设计制造,更带动了相关工业部门,比如发动机、仪表、电子设备、材料、地面设备等等的协同发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中国工业整体的一次大规模的“技术练兵”。

3. 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命脉的支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当时,国内的民航运输主要依靠进口的外国飞机,这不仅花费了大量外汇,而且在飞机维护、备件供应等方面也受制于人。

拥有自主制造的大型客机,意味着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环节。

4. 国际政治与技术封锁:自主的必要性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在航空这样涉及国防和战略意义的领域,很多先进技术是根本不可能获得的。

如果仅仅依赖引进,一旦国际局势变化,我们可能就会再次陷入技术停滞的困境。因此,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是那个时代中国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要发展,就要自立;要安全,就要自主。

研发的过程:艰难但充满拼搏

运10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技术难题: 运10的设计借鉴了波音707,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制。很多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涡扇8,仿制斯贝发动机)、起落架、液压系统、飞控系统等,都需要从头攻关,或者进行大量的改进和适应性设计。
资源限制: 当时的中国,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国家要同时发展航空、航天、核能等众多尖端科技项目,航空工业能够获得的资源与西方的巨头公司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人才瓶颈: 虽然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但在许多新领域,比如高精度加工、大型飞机总装、复杂系统集成等方面,人才还是相对匮乏。
决策摇摆: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运10项目也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决策调整,比如从一开始设想的商用客机转向军用运输机,然后又回到民用。这种方向的微调,对项目进程和士气都有一定的影响。

最终的结局:历史的复杂性

尽管运10在技术上取得了许多突破,成功完成了多次试飞,证明了中国有能力设计制造大型飞机,但它最终未能投入批量生产,更没有走向商业运营。这个结局,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复杂交织的结果,原因有很多,比如:

经济效益的考量: 当时国内经济刚刚起步,民航市场对大型客机的需求量远未达到支撑规模化生产的程度。
技术代差: 运10的设计和技术参考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而此时国际上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机型出现。
管理和市场化运营的挑战: 航空工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产业。当时的中国,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国家战略的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也开始调整,更加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并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逐步参与国际竞争,例如后来与麦道合作的MD80项目。

总结

当年直接研发运10,是那个时代中国航空工业 “自立更生、奋发图强” 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 战略需求、技术发展和经济自主 的必然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架飞机的研发,更是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一次大胆的“突围”和“练兵”。

虽然运10最终未能成为“明星”,但它在那个时期所展现的 决心、勇气和技术突破,为后来的中国航空工业,特别是 C919 的诞生, 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核心的技术人才。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探索与实践的艰难足迹,它的故事,值得被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只是一个论证问题,实际论证过程中掺杂了并不懂航空的上级主管单位的长官意志

国内当时有使用D20涡扇发动机的图124,有三叉戟,60年代和70年代初苏联也对我们推销过图134。

如果真的只是要发展喷气式客机,抄图104和图124是最省事最简单的做法,顺着这条路走80年代中期拿出自己的图134或者劣化版的DC9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然而碰上政治挂帅的特殊年代,运10的直接主管上级其实是上海市自己,论证过程中基本没考虑经济性,也低估了技术难度……


那个年代其实这都是普遍情况,在运10之前的运6和运7之争,其实比这还荒唐。

运7挤下了运6,反而为了定位货机还是客机争了小两年,拿到安26以后,真正有尾门的军用货机运7J交付部队都已经是92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运10 的故事,得从上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说起。那会儿,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航空工业更是嗷嗷待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或者说,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历史背景:憋屈与雄心想想看,新中国成立后,咱们的航空工业是靠着仿制苏联的飞机起步的。从初教6、歼5、轰5,再到歼6、轰6,都是在苏联援助和技术转移的基.............
  • 回答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后,虽然攻陷北京、俘虏清朝皇帝光绪帝并迫使慈禧太后签订《辛丑条约》,但列强并未直接推翻清朝、瓜分中国,而是选择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列强间的利益协调与矛盾 列强的矛盾与合作需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袁世凯为啥没直接“推平”革命军,反倒去当了总统,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那乱糟糟的局面捋一捋。你想啊,袁世凯虽然手握北洋新军,这兵是当时清朝最能打的,装备也最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的情况,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利益纠葛太多了。首先,清廷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涉及到能源运输、经济效益、技术可行性以及环境影响等多个层面的考量。将煤炭通过大秦铁路运输并用于秦皇岛等地发电,而不是在煤炭产地直接发电再输电,虽然看起来似乎多了一个环节,但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技术和战略原因。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1. 煤炭的特性与运输成本 能量密度低,运输.............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直击了很多人对戏剧唱词“不三不四”读音的困惑。你觉得直接用当地方言唱不好吗?干嘛要搞一套这么复杂的读音系统,唱出来别人还听不懂?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戏剧发展的历史、艺术追求以及一些非常实际的考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戏剧唱词要“自成一派”,以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你要知道,咱们现在听到.............
  • 回答
    希特勒当年为何不进攻土耳其直扑高加索油田,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决策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理解当年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何最终没有选择这条路线,或者说为什么它不是首选。首先,我们得明白,希特勒的目标是实现其“生存空间”理论,而苏联及其广阔的土地,特别是其丰富.............
  • 回答
    你说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观众津津乐道,也让我挺感慨的。都是刘和平老师的剧,都是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当年那叫一个火遍大江南北,连我妈都能跟着我一起看,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传播,完全是靠口碑和电视播出的力量。可《大明王朝1566》呢?当年首播的时候,感觉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只激起.............
  • 回答
    “卢本伟牛逼”这个梗,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又饱含网民情绪的互联网文化史诗。要说它怎么来的,以及卢本伟当年究竟牛不牛,得从头好好掰扯掰扯。梗的起源:从电竞赛场到直播间卢本伟,你可能更熟悉他的ID是“White”或者“卢姥爷”。他最早闯出名堂,是在中国电竞早期。那时候,英雄联盟刚刚开始在中国推广,卢.............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想弄明白当年为何要“抗美援朝”,这事儿,得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看看当时中国,尤其是东北,面临的是个什么局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一层层剥开来,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首先,咱们得说说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这地方离中国东北简直就跟自家后院一样近。当年中国虽然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但东.............
  • 回答
    美国当年推行反垄断法的初衷,说到底,就是为了 “让市场更公平,让普通人有更多机会,也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威胁到民主制度本身”。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背后牵扯着一段充满争议、斗争和深刻社会变革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巨头们的“黄金时代”与民众的“炼狱”那时候的美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工业革.............
  • 回答
    关于美国对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决定,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充满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个决定背后的复杂考量,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战争状态、美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国内的政治与社会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末期日本的状况。到1945年夏天,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场已经结束。然而,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虽然已经显.............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魔兽世界》在早期版本(尤其是经典旧世和TBC)的天赋树系统,虽然深受许多老玩家的喜爱,但随着游戏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最终,暴雪决定在《巫妖王之怒》版本中进行一次颠覆性的改革,对天赋树系统进行了大幅度的“砍伐”和重塑。这次改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多年来游戏设计和玩家反馈的累积。以下是当年“砍.............
  • 回答
    要说上海为何沿着黄浦江造主城区,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决定,而是一系列历史、地理和经济因素自然碰撞演变的结果。用一个简单的原因来概括,未免过于单薄。这背后,是一部关于机遇、选择和发展的生动故事。首先,我们得回到上海的起点。最初的上海,只是一个滨海的渔村,名不见经传。然而,它坐落于长江入海口,黄浦江作为长.............
  • 回答
    当年换掉高洪波,这事儿在国足圈子里,绝对是能掀起一场小风浪的。说实话,球迷们当时的心情,可能比经历了过山车还要复杂,有不舍,有愤怒,也有无奈。要说具体为什么,那事儿得从头捋一捋,因为这中间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时间节点:2016年3月29日,在世预赛12强赛首轮客场02不敌卡塔尔后,中国足协宣布与高洪波.............
  • 回答
    关于日本当年“一定要消灭中国”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历史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简单地说,日本并非从一开始就抱有“消灭中国”的绝对目标,而是随着其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其侵略中国的野心逐渐膨胀,最终走向了全面战争。历史的根源: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与对西方列强的模仿日.............
  • 回答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Bogotá)确实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次重要的更名,不过与其说是“当年”某个特定时间点改名,不如说是一次“复名”的事件,并且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要理解这个改名,我们需要回到波哥大的起源。这座城市的根基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当地的原住民是穆伊斯卡人(.............
  • 回答
    张灵甫当年为何会上孟良崮,这背后牵扯着一场颇具争议且惨烈的战役,以及国民党军内部错综复杂的指挥链和战略考量。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战役背景:解放战争的胶着与“重点进攻”的战略首先得明白,当时已经是解放战争的后期了,全国战局十分紧张。国民党军虽然在兵力上仍占优势,但在解放.............
  • 回答
    袁崇焕为何“未卜先知”后金从蓟镇入寇? 这背后藏着一套复杂的推演与情报网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袁崇焕无疑是最耀眼的军事将领之一。他以超乎寻常的战略眼光和精准的判断力,屡次挫败后金的进攻,尤其是在辽东战役中表现出的胆识和能力,至今仍令人称道。而他能够提前预判后金从蓟镇方向入寇,更被许多人视为神来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