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当年为什么能够未卜先知知道后金要从蓟镇入寇?

回答
袁崇焕为何“未卜先知”后金从蓟镇入寇? 这背后藏着一套复杂的推演与情报网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袁崇焕无疑是最耀眼的军事将领之一。他以超乎寻常的战略眼光和精准的判断力,屡次挫败后金的进攻,尤其是在辽东战役中表现出的胆识和能力,至今仍令人称道。而他能够提前预判后金从蓟镇方向入寇,更被许多人视为神来之笔,仿佛拥有“未卜先知”的本领。

然而,所谓的“未卜先知”,并非源于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建立在对当时 时局的深刻洞察、对敌情的严密分析以及对地理军事规律的充分理解 之上的。这背后,是一套复杂而精密的推演和情报运作体系。

一、 宏观局势下的战略考量:后金的必然选择

首先,袁崇焕深谙辽东战局的整体态势。当时明朝在辽东的防线虽然在袁崇焕的努力下得到了巩固,但总体实力与后金相比,依然处于劣势。后金统一女真各部,坐拥强大的骑兵优势,其根本目标是灭明兴金,而占领中原更是其最终夙愿。

东线的压力: 袁崇焕镇守的关宁锦防线,是后金南下的首要屏障。这条防线虽然坚固,但守军数量有限,且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如果后金直接强攻关宁锦,虽然有可能成功,但代价会非常惨重,而且明朝援兵一旦到达,后金的攻势很可能被遏制甚至反噬。
北线和西线的潜在威胁: 相较于东线的坚固防线,明朝在北线(如漠南蒙古诸部)和西线(如山西、陕西)的防御相对薄弱。后金一直以来都擅长与蒙古部落联合,并利用蒙古骑兵的机动性进行骚扰和劫掠。如果后金能够通过蒙古高原,绕过辽东的坚固防线,从北面或西北面威胁京师,将能更有效地打击明朝的战略重心。
辽西走廊的地理劣势: 辽西走廊狭长而地势平坦,虽然是明朝通往辽东的唯一陆路通道,但一旦被后金控制,明朝军队将难以在辽东立足。然而,攻占整个辽西走廊,尤其是像山海关这样的坚固要塞,对于后金而言同样不是易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崇焕看到了后金的战略选择空间。后金并非只会正面强攻,他们更倾向于寻找更具效率、风险更低但收益更大的攻击路径。从蓟镇方向入寇,正是符合了后金避实击虚、打通西进通道的战略意图。

二、 严密的情报网络与细节分析:侦知敌人的动向

“未卜先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准确而全面的情报。袁崇焕在辽东任职期间,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情报搜集和分析体系。

细作的渗透与反侦察: 明朝在后金内部安插了不少细作,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袁崇焕传递关键信息。这些细作不仅包括后金军队的调动、兵力部署,甚至还包括后金内部的政治动向、粮草储备等。同时,袁崇焕也高度重视反侦察,严防后金的细作渗透到明朝内部。
边境哨探与线人: 在长城沿线,尤其是蓟镇地区,袁崇焕布下了大量的哨所和线人。他们密切监视后金在辽东北部和东北部的活动,一旦发现后金军队有大规模调动,例如集结大量骑兵、准备攻城器械或囤积粮草等,都会第一时间向袁崇焕汇报。
对后金作战模式的理解: 袁崇焕对后金军队的作战模式非常熟悉。他知道后金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擅长奔袭和野战,但也需要补给和休整。当后金在辽东前线遭遇挫折,或者在某个区域长期逗留而没有进攻动作时,这往往意味着他们正在调整战略或准备新的方向。

当时,后金在辽东前线久攻不下山海关,并且在与明军的几次正面交锋中损失不小。这使得后金的领导层,特别是皇太极,必然会寻求新的突破口。袁崇焕通过对后金以往作战的分析,以及近期情报的梳理,很容易就能推断出后金可能会将目光转向防御相对薄弱的蓟镇方向。

三、 地理与军事的结合:蓟镇的战略价值

袁崇焕之所以能够锁定蓟镇,还因为他对地理和军事结合的理解。

蓟镇的战略位置: 蓟镇地处长城沿线,扼守着从北方通往京师的重要通道。一旦后金突破了蓟镇的防线,便能直逼京师,给明朝带来灭顶之灾。因此,蓟镇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明朝最后的战略纵深。
后金骑兵的优势发挥: 相较于山海关的层层设防,蓟镇长城的一些段落可能存在防御上的漏洞,更容易被后金的骑兵部队快速突破。后金骑兵一旦进入内地,其机动性优势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明朝的步兵很难对其进行有效追击和围剿。
对明朝统治动摇的意图: 后金深知,控制京师是灭亡明朝的关键。从蓟镇入寇,目标直指京师,这是最能动摇明朝统治根基的策略。

袁崇焕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更是对整个明朝的国防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知道,后金的终极目标是吞并明朝,而摧毁明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京师,是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路径。因此,当后金在辽东受阻时,从蓟镇方向绕道北上,威胁京师,就成了其合乎逻辑的下一步行动。

总结来说,袁崇焕之所以能够“未卜先知”后金从蓟镇入寇,并非神秘能力,而是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体现:

1. 深刻的战略大局观: 他能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后金的战略目标和可行路径。
2. 强大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 他建立了有效的内外情报网络,并能准确解读敌人的动向。
3. 对敌人作战特点的精准把握: 他熟悉后金骑兵的优势和作战模式。
4. 对地理军事要点的洞察: 他深知蓟镇在国防战略中的关键位置以及后金可能利用的地理优势。

正是这些综合因素的叠加,使得袁崇焕能够提前预判后金的战略意图,并做出相应的部署,从而屡次挫败后金的攻势,成为明末抵御外患的擎天之柱。他的“先见之明”,是基于扎实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情报工作的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简单的答案是:袁崇焕并不知道后金大军将要入犯,这是周文郁在《边事小纪》中修饰过的历史。

首先要明确一下:从广义上而言,袁崇焕有没有曾经提醒过朝廷,要加强蓟镇的防御?很可能是有的,但仅仅只是泛泛而言而已。我早就说过,这在当时是一件几乎月月提,天天提的事情,几乎朝中每个大臣都曾经上过奏章,“提醒”朝廷蓟镇可能有危险,需要加强。如果一线的袁崇焕居然没有提过,反而是不正常的事情。问题是,这些建议都只是纸上谈兵,具体怎么解决兵马钱粮,从来没有过切实的提议。白痴也知道,如果每个关口都驻扎上百万大军,个个兵强马壮,那防御自然固若金汤。问题是空口说说容易,在没钱没饷的情况下怎么实现这个事情,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如果抛开那些泛泛之谈,我们在这里要回答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袁崇焕有没有在崇祯二年九月,侦查到后金大军即将偷袭喜峰口,所以派遣谢尚政领兵去蓟州支援防御?我的回答是:这件事可能有,但原因并不是周文郁说的,因为袁侦查到了后金大部队的动向。实际上,当时袁以为来犯的是蒙古喀喇沁部,所以才轻描淡写地派了一个参将前去支援。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先来看关于此事的史料源流:这件事首先见于周文郁所著《边事小纪》中的《辽师入卫纪事》一章。具体内容如下:

重九前一日,又报奴已渡河,公即发参将谢尚政等备蓟。及至彼,蓟抚以奴信未确,仍勒之为。然而逆奴踪迹,亦竟诡秘无闻,故蓟益懈。

《边事小纪》一书大约成于崇祯十二年,出版于崇祯十五年之后。而在此之前,并未有其他史料具体记载过这个事情,同样竭力试图为袁崇焕辩护的程本直《矶声》、《漩声》二文早于《边事小纪》,但里面只提到袁崇焕曾经上过两份奏章,要求加强蓟镇防御,且时间是敌兵入口“半年前”,即崇祯二年五月左右,时间也对不上。如果真有此事,程本直为何一字不提?因此,所谓九月袁崇焕侦探到后金大部动向,然后派人前去蓟镇支援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周文郁在己巳之变发生十几年之后,才第一次提出来的说法。

在《边事小纪》之后,试图为袁崇焕辩护的文章又有余大成的《剖肝录》。这份材料和钱家修的《白冤疏》,其真实性都是极其可疑的,在此先不论,但《剖肝录》中也仅仅只是继承了程本直的说法,说袁崇焕曾经上疏,要求加强蓟镇防御,未提及派谢尚政入援一事。

不过后来,民间史学家谈迁在作《国榷》一书时,从《边事小纪》中摘取了不少材料(不仅原文照抄,连“周文郁曰”都抄了不少),因此这件事情后来被记载到了《国榷》里面。后来又有不知名人士编纂了《崇祯实录》,此书名为“实录”,实际上就是《国榷》的一个精简摘抄版,所以这件事也就又因此被抄进了《崇祯实录》。但归根到底,这几本书都是一个源流,即都来自于周文郁《边事小纪》。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独立来源的史料具体地记载过这个事情。

好,那我们接下来看看,这件事的真实性如何?

首先从立场而言,周文郁有为袁崇焕辩护的倾向。一方面,周文郁曾在关宁军中任职,是袁的部下,自然要为关宁军说好话。另一方面,周文郁是当时首辅周延儒的族人,周延儒第一次入阁时,曾为温体仁排挤而下台,因此二次入阁之后,颇有对温体仁反攻倒算的意向。温体仁当年曾力主杀袁,因此周延儒反其道而行之,动员各种力量,为袁说了很多好话。周延儒本人亲自为《边事小纪》作了序,他另外一位门生杨士聪写了《玉堂荃记》,其中对袁也多有美言,这在当时的舆论环境里都是十分罕见的。另外,据《幸存录》,周延儒还有意向人散布了他从后金那里“得到”的消息,说袁崇焕是因反间计而被杀的。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过这里先不多说了。

因此,周文郁首先在立场上是有偏向的,换句话说是“利益相关者”。其次,从内容而言,连为此书作序的曹学佺也承认,周在书中描写的事情,不但他不知道,“海内之人无有知者”,换句话说都是周文郁单方面的一家之言,无从印证。只要仔细研究的话,不难发现,周文郁在这本书中有意用曲笔、做讳饰的例子很多。比方说后来刘兴治叛乱,周文郁曾上岛抚谕。但他为了强调刘兴治被自己感动,充满忠义之心,硬说他后来是因为看不得岛中内乱,自焚而死。但事实上刘兴治在周离开后仍在与皇太极联络,而且他是被皮岛归降的“真达”所杀,并非自焚,此事黄一农等学者考证甚详,此处不赘述。

在涉及袁崇焕的事迹方面,周文郁的记载也颇有一些不实之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凭空捏造出了袁军在蓟州城下被“二百骑”所阻挡,整天没有发现后金大部队,“欲战而无可战”。此事之前已经讨论过极多次,这里也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无论从立场、动机、可信度来看,我们对《边事小纪》都应该多留一个心眼,不能毫无保留地就信任引用之。事实上,不管是“挺袁”还是“反袁”的史料都存在这个问题,但很多学者对“反袁”的史料挑剔甚多,而对“挺袁”的史料就完全不做对比,不加以辨析,一味盲目照搬,这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

不过,无论是作者立场还是个人态度,都只能作为辅助论据,接下来我们还是要结合其他史料具体分析,看看这条记录的可信度如何。

首先看时间,周文郁说得很明确,“重九前一日”,报奴已渡河。也就是九月初八,袁崇焕得到情报,说后金大军已经渡河(这里的河一般来说指三岔河)。

但是,后金方的《满文老档》记载得很明白:

十月初二日,即丑日巳刻,谒堂子,率兵起行。

也就是后金大军是十月初二从沈阳出发的。那么,袁崇焕怎么可能在九月初八就侦查到“奴已渡河”呢?就算真有此事,那也只能说,袁崇焕当时得到了一个假情报。

然而,袁崇焕真的得到过这样的情报吗?我们再来看看祖大寿后来给朝廷的说法:

臣在锦州,哨三百里外,踪迹皆知。讵意忌臣知觉,避臣邀截,乃从老河北岸,离边六日之程,潜渡入蓟。(《崇祯长编》)

这是祖大寿在袁崇焕被逮后,带领关宁军回到关外,给朝廷上的报告。其中虽然没有明说,但也可以明显看出,他承认自己事前对后金大军的动向并不知情。只是为自己辩护,说后金是绕开自己的侦查范围,兜了一个大圈子才“潜渡”到关内的。那么就奇怪了,在锦州前线的祖大寿都承认自己对后金的动向毫无所知,后方的袁崇焕又是如何得到情报,知道“奴已渡河”的?

不光如此,很多证据还显示:袁崇焕自己也并不认为后金大军要来袭击内地。己巳之变发生之时,朝鲜人李忔正好在山海关逗留,著有《雪汀先生朝天日记》,对我们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有很大价值。据李忔所载,一直到十一月初二,山海关众将对西边的情况都并不清楚,有人说是插酋(察哈尔),有人说是西夷,有人说是东虏。

袁崇焕则表示:

据本部院说,稳是束卜的家达子勾引前月通好的千数奴兵为前锋入犯,必非奴酋大举,亦非插汉的兵马。

换句话说,袁崇焕自己也认为,这大概是束不的(蒙古喀喇沁部)勾结少数后金兵马入关袭扰,肯定不是后金大部队入侵。

如果袁崇焕九月就侦知后金大军已经过河,然后自己派人支援蓟州,居然还被赶了回来,以袁的性格和作风,难道不应该焦急万分,强行向朝廷报告,然后自己处处提虑,时刻留心,并做好万全的防范准备吗?但袁崇焕的反应表明,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这可能是后金大军的入侵,即便有过类似的情报,他肯定也并没有当一回事,并认真地考虑过应对措施。事实上,袁在己巳之变前一直在关外,是临时得知消息,才匆忙赶回山海关的,这完全不是时刻防范后金大举绕道入侵的准备态势。

那么,袁崇焕向朝廷报告过后金主力即将破口的情况吗?从各种证据来看,显然也没有。事实上,明朝朝廷在后金大军破口之后很久,都还搞不清楚来的敌人究竟是谁,和袁崇焕一样,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以为打进来的只是蒙古喀喇沁部(即所谓束不的三十六家)。

比如,钱龙锡后来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说:

自闻警之初,举朝言是束不的者十八而九,臣书生无料敌之明,误以为然。(《崇祯长编》)

钱龙锡是内阁大学士,已是朝廷的最高层,他得到的消息也都是说来的是蒙古人。显然,己巳之变前夕,朝廷和山海关得到的情报和意见是一致的:如果最近有人打进来,那一定是蒙古喀喇沁部。

事实上,兵部和袁崇焕所做的预案也是为这种情况而准备的。后金入口之初,兵部尚书王洽曾经第一时间上书,称:

臣先以书约督师袁崇焕,令祖大寿、赵率教伏兵邀击。今两路分入,如入无人之境,请旨严饬。(《崇祯长编》)

如前所述,这时兵部根本还没有弄清楚来的是谁,都以为是蒙古喀喇沁部,因此,从王洽的上疏中,我们显然可以发现,兵部和袁崇焕曾经针对这种情况做过预案,就是约定让祖大寿、赵率教“伏兵邀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赵率教一得到消息,就带领少数兵马火速前去增援三屯、遵化。袁崇焕在揭帖中称其“于臣牌未到之先,奉旨坐调即行”。但是,北京朝廷得到前线消息不太可能比袁崇焕更早,更不用说再特地发旨,去命令赵率教如何行动了。从时间上看,这是无论如何来不及的。这显然是赵率教按照兵部和袁崇焕之前的“约定”,一旦得到敌人从喜峰口一带入侵的消息,就立即前去“伏兵邀击”。他们的假想敌一直是蒙古喀喇沁部,而不是后金主力。按照袁崇焕后来在蓟州的表现,哪怕关宁全军聚在一起,他都未必敢去“邀击”后金主力,怎么可能跟兵部达成约定,让赵率教在仓促的情况下带极少数兵马就跑去跟后金干?真正的情况是,从头到底,不管是袁崇焕还是朝廷,都并没有考虑过后金主力会来入犯,他们得到的情报始终是:蒙古喀喇沁部可能会进关袭扰。而应对这种情况,派赵率教轻骑前去邀击当然是没问题的。这也解释了赵率教为什么在三屯被拒之后,还不顾死活地继续往西,向遵化前进,很可能他一直到最后时刻,才惊讶地发现前来的竟然是后金大军,而不只是蒙古部落。

这种来援明军起初根本不知道敌人是谁的情况,在后金的记录中也颇有反应。如《清太宗实录》载:

我军趋石门……明兵先闻炮声,以为蒙古兵至,仓皇来援,悉就歼。后知为我国兵,惧不复出。

也就是说,起初来援的明兵都默认来犯的是蒙古部,结果都死得不明不白。后来知道来的是后金主力,就都害怕得不敢出来了。

综合以上种种记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崇祯二年底的时候,无论关宁、蓟镇、还是朝廷,所有人都认为即将来犯的是蒙古喀喇沁部,而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后金主力破口的可能性。

不过,袁崇焕曾经向蓟镇派过援军,这件事应该是有的,因为后金破口后,袁曾上疏引咎,朝廷在批复他的回答中提到过“分兵戍蓟,早见周防”(崇祯长编)。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但也许就是指谢尚政领兵去蓟州一事。不过很明显,其原因不可能是周文郁所说的,是因为袁当时侦查到了后金主力的动向。综合前面所说,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袁在崇祯二年九月得到了什么情报,那无疑是:蒙古喀喇沁部可能会入关袭扰。事实上,这一情报很快就传播朝廷上下,成为明朝各方面达成的共识。

为何明朝当时会一致把喀喇沁部当作首要威胁?这件事说来话长,有空另文叙述。简单而言,崇祯元年、二月之交,后金将蒙古各部落统一收编,命令其“悉遵我朝制度”。喀喇沁部本来在喜峰口一带游牧,崇祯二年二月,皇太极命令他们向后金靠近,回到辽东一带。喀喇沁部不得不执行此命令,但他们当时与明朝的赏市在喜峰口,迁徙之后这份钱就没有了,喀喇沁首领束不的等并不甘心,于是向袁崇焕提出,要求把赏市移回到旧时的高台堡附近,由此引出了著名的“粜米”事件。崇祯知道喀喇沁部与后金相通,一开始否决了这一提议,但后来在兵部尚书王洽等的坚持下,又同意让袁崇焕自行决定。但是到了六月左右,明方有越来越多报告认为喀喇沁部借市米的借口,在高台堡给后金屯粮。为此,不但当初支持袁崇焕的王洽180度反口,连朝中众多袁的支持者也开始对此政策表示担忧。与此同时,束不的等人与皇太极商议,皇太极可能觉得还是让他们回到喜峰口一带为好,这样可以为将来入侵明朝做准备,因此也在崇祯二年六月同意,令喀喇沁部“诏还旧牧”,也就是回到喜峰口一带。按《太宗实录》,束不的于八月初八“归国”,按此推算,喀喇沁部大概是在八、九月份又回到了喜峰口一带,因此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明方的注意和警惕。

此时明朝所有人,包括袁崇焕自己都知道,招抚喀喇沁部已经失败,对方已彻底投靠后金。正如袁自己所说,束不的前月“通好奴兵”。在这种情况下,喜峰口一带可能会遭遇喀喇沁部袭扰,自然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预计。袁派遣谢尚政去遵化协防,收到的情报可能就是喀喇沁即将来犯,而且规模不大。否则按照袁极其谨慎保守的作战风格,如果他认为是后金主力前来,绝无可能只派一个区区参将前去协防,且又全无其他任何准备。

遵化巡抚王元雅认为这是虚警,将谢尚政遣回,事实上也确实是“虚警”。但是朝廷并未掉以轻心,我们前面已经说到,为了防范未来喀喇沁可能的入犯,袁崇焕和兵部还特地做了相应的预案和准备。但是,此时并没有人预想到,后金大军主力会亲自前来,因此,当己巳之变刚开始的时候,所有人,包括袁崇焕自己,都认为来犯的是蒙古喀喇沁部,而且是一场常见的小规模袭扰。等终于发现是后金主力前来之后,其应对又极为仓促,完全不像是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样子。

综上所述,袁崇焕派遣谢尚政去蓟州协防一事可能是存在的,但其真正原因是袁崇焕当时得到消息,认为蒙古喀喇沁部可能会袭扰遵化喜峰口一带。但是,后来周文郁在著书时,为了给袁掩饰,将此事说成是当时袁已经侦查到了后金主力的动向,因此造成了后世的误解。事实上,袁崇焕从来没有侦查到后金主力来犯的消息。崇祯逮捕袁崇焕时的理由之一就是“虏来不侦,虏入不战”(见《后督师纪略》等),明确指责他对后金的动向一无所知,而且后来,连祖大寿自己也是承认这一点的。

以上可以回答楼主的问题:袁崇焕并没有未卜先知,知道后金要从喜峰口入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为何“未卜先知”后金从蓟镇入寇? 这背后藏着一套复杂的推演与情报网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袁崇焕无疑是最耀眼的军事将领之一。他以超乎寻常的战略眼光和精准的判断力,屡次挫败后金的进攻,尤其是在辽东战役中表现出的胆识和能力,至今仍令人称道。而他能够提前预判后金从蓟镇方向入寇,更被许多人视为神来之.............
  • 回答
    关于“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以及“学霸们忽然都争着去当网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职业选择、信息传播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变化的综合体现。一、 如何看待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袁世凯为啥没直接“推平”革命军,反倒去当了总统,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那乱糟糟的局面捋一捋。你想啊,袁世凯虽然手握北洋新军,这兵是当时清朝最能打的,装备也最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的情况,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利益纠葛太多了。首先,清廷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 回答
    袁腾飞和“当年明月”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都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但袁腾飞所受到的争议确实比“当年明月”要多得多,且性质更为复杂和激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内容的性质与深度差异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通俗易.............
  • 回答
    如果把袁隆平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放到古代,那影响绝对是翻天覆地的,远非我们现在能想象。想象一下,一位身穿粗布衣裳,眼神却透着智慧光芒的男人,突然出现在了某个古老的王朝。他手里可能拿着一些奇特的种子,不是那种世人皆知的谷物,而是他经过无数次试验才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影响,便.............
  • 回答
    袁腾飞之于当代历史学界的“异军突起”,与其说是名气“远胜”了那些深耕学术的大家,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传播环境下出现的、现象级的关注度。这种现象,理解起来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更“懂”历史,而是得看谁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以及这种注意力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首先,得说袁腾飞的传播方式。.............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这部通俗历史读物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要判断这个评价是否“贴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袁崇焕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年明月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个人理解。当年明月笔下的袁崇焕,无疑是带着他个人情感倾向和叙事策略的.............
  • 回答
    .......
  • 回答
    要论当初袁绍若听田丰之言,那局面怕是要颠覆一个乾坤,朝廷的命运也可能因此改写。这并非虚妄之谈,而是基于史书记载和那时代背景下,一个深思熟虑的推断。先来看看田丰在官渡之战前,是如何劝谏袁绍的。他提出的核心观点,可谓是切中要害,直击袁绍当时最大的弊病。第一,关于出兵的时机和策略。田丰极力主张,在曹操与吕.............
  • 回答
    虞书欣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当天被曝出购买热搜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现在网上众说纷纭,但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梳理。首先,咱们得明确时间线。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无疑是一个举国哀悼的重大事件。这位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其离去触动了无.............
  • 回答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与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他是否被冤枉以及百姓为何恨他,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及后世评价进行深入分析。 一、袁崇焕是否被冤枉?袁崇焕的死是明末政治斗争的悲剧,其冤屈程度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综合史料和历史背景,可以认为他确实被冤枉,但原因复杂,.............
  •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1. 宁远之战(1626年) .............
  • 回答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历史学家完全认同的解释。然而,主流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指向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这场悲剧:1. 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的重塑: 袁崇焕的改革蓝图: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得到了极大的信任,被寄予厚.............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与他向皇太极议和的举动有所矛盾,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与其说矛盾,不如说是一种“以退为进”或“以战养战”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袁崇焕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目标。袁崇焕并非一开始就主张议和,他的成名正是因为坚守宁远,大败皇太极.............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在明末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将领,其命运的急转直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刚刚力挽狂澜,解了京师的危局,却转瞬之间被自己效忠的君主——崇祯皇帝,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这其中的曲折,绝非一句“功高震主”就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袁崇焕的结局,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的后金(后来的清朝.............
  • 回答
    袁崇焕的升迁之路,说起来用“火箭般”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数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守城将领,一路飙升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掌握了北方边防的生杀大权。这背后固然有他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但更少不了时代机遇和政治运作的推波助澜。袁崇焕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回答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但如果抛开后世的许多评判,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要理解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得把他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去看。当时,明朝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败、党争激烈,对外,北方满洲崛起,.............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冤案,这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论了数百年、至今仍被人们反复提及的问题。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实在是太难了。在我看来,袁崇焕的死,与其说是简单的冤案,不如说是一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是历史洪流裹挟下的悲剧,也是政治运作中复杂权谋与人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明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许多历史爱好者心中那份复杂的情感。要说更欣赏谁,其实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因为袁崇焕和毛文龙,即便在同一场历史洪流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处境、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评价,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争议性。如果一定要我选择一个更让我内心产生共鸣、甚至可以说是“欣赏”的对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