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戏剧唱词要单独来一套不三不四的读音,直接用当地方言唱不行吗,唱得别人半懂不懂的有意思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直击了很多人对戏剧唱词“不三不四”读音的困惑。你觉得直接用当地方言唱不好吗?干嘛要搞一套这么复杂的读音系统,唱出来别人还听不懂?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戏剧发展的历史、艺术追求以及一些非常实际的考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戏剧唱词要“自成一派”,以及这其中的门道。

首先,你要知道,咱们现在听到的很多戏剧唱词的读音,很多时候并不是“不三不四”,而是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化的结果。这就像我们说话有白话,但写文章就需要讲究字词的用法,甚至有些术语需要专门学习一样。戏剧唱词也是一样,它有它自己的一套“语言规则”。

1. 历史传承与规范化:为了“好听”和“易于传播”

很多剧种,特别是那些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老剧种,比如京剧、昆曲、越剧等等,它们的唱腔和唱词的读音,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无数的演出实践中,由一代代艺术家们反复打磨出来的。

为了唱腔的旋律性和节奏感: 戏剧唱腔是配合旋律和节奏的,很多地方言的口语发音,直接唱出来可能因为声调、韵母的特点,与旋律并不契合,甚至会造成音准的困难。唱词的读音会根据旋律进行调整,比如有些字的声调会为了顺应曲调而改变,某些韵母会拉长或收拢,以达到更好的音乐效果。这就好像我们学唱歌,不能完全按照平时说话的语调来唱,总要根据歌词的曲调来调整一样。
为了统一和流传: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如果每个剧种都完全按照当地的方言来演唱,那么一个剧团去外地演出,当地观众可能就听不懂了。戏剧作为一种需要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就需要一种相对统一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音”。
京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京剧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北方戏曲声腔的过程。在早期,京剧吸收了徽班的唱腔,也融合了汉调的音乐,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北京官话为基础,但又经过高度提炼的唱腔读音。这种读音,虽然跟现代北京话肯定有区别,但它相对清晰、规范,便于全国各地观众理解和接受。你听京剧的“念白”,很多时候你能听出一些老北京话的痕迹,但“唱”的时候,为了音乐性和程式化,就会有“舞台音”了。
越剧的例子也很说明问题。 越剧起源于浙江,最初是绍兴方言。但随着越剧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流行,为了让更多人听懂,也为了艺术上的发展,越剧的唱词读音也进行了规范化,虽然保留了一些江南韵味,但已经不是纯粹的绍兴方言了。

2. 艺术追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独特手段

戏剧唱词的读音,不仅仅是为了“好听”,更是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程式化的表达: 戏剧唱词的读音,往往是程式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唱腔、不同的板式,可能对应着不同的读音习惯。比如,一些悲伤的情感,可能在唱腔和读音上会显得更加低沉、缓慢,甚至会有些“咬牙切齿”的感觉,这就与口语化的随意表达有所不同。
强调和突出: 有些字,在唱词里会特别拉长、或者用特殊的发音方式来强调,这能更好地突出角色的情绪、内心的挣扎或者重要的信息。比如,表达愤怒时,一个字的拖腔和发音,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那种力度。
塑造人物身份: 不同的角色,在唱词读音上可能也会有所区分,以体现其身份、地位或性格。比如,官腔、民间的口音,在唱词里会通过读音的细微差别来展现。

3. 语言的艺术化加工:比白话更具表现力

你说的“不三不四”,可能恰恰是戏剧艺术化加工的体现。它不是为了“半懂不懂”,而是为了在有限的唱词里,压缩更多的信息和情感,并且以一种更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压缩信息与情感: 在戏剧中,唱词往往需要承载大量的信息和情感。直接用口语唱,可能显得过于平淡,不够有力量。经过提炼的唱词读音,通过字词的选择、韵母的处理、声调的运用,可以更集中、更深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韵味”和“腔调”: 很多时候,你听着“半懂不懂”的,其实是戏剧特有的“韵味”和“腔调”。这些“腔调”是无数次艺术实践积累下来的,它比纯粹的口语更具表现力,更能触动人心。当然,这也意味着对观众来说,需要一定的欣赏门槛,需要观众去适应和理解。

那么,直接用当地方言唱,真的不行吗?

也不是完全不行,但这取决于你的目的和观众群体。

地方戏曲的生命力: 很多地方戏曲,比如黄梅戏、豫剧、山东快书等,它们的核心生命力就在于其浓郁的地方方言和乡土气息。这些剧种的唱词读音,很大程度上就保留了当地的方言特色,并且以这种特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它们并没有走京剧那样高度规范化的路子,而是坚持了地方特色。
更接地气,更容易被当地观众接受: 对于某个特定地区的观众来说,用他们熟悉的方言来演唱,当然会感到更亲切、更容易理解。
但传播是个问题: 如果一个以方言演唱的剧种想向外地推广,或者吸引非本地观众,那么方言的障碍就会凸显出来。这时候就需要考虑是否进行一些规范化和调整,或者通过字幕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

回到你的疑问:“唱得别人半懂不懂的有意思吗?”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艺术接受度和门槛的问题。

艺术的门槛: 任何一种精深的艺术,都会有其自身的门槛。爵士乐有它复杂的即兴,古典音乐有它精密的结构,戏剧唱词的读音也是一样。它不是为了故意制造隔阂,而是这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表现力而形成的内在逻辑。
“听懂”的定义: 有时候我们说“听懂”,可能指的是完全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但在戏剧欣赏中,更多的是通过唱腔的旋律、角色的表演、以及整体的氛围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即使听不懂每一个字,但如果唱腔优美,情感饱满,观众依然可以被感动。
适应与学习: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戏剧唱词的读音,也是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就像我们学习一门外语,一开始可能听不懂,但随着接触的增多,会慢慢理解其中的规律和韵味。很多喜欢京剧、昆曲的观众,正是享受这种“听不大懂但觉得特别有味道”的过程,他们是被音乐的美感、人物的塑造、以及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所吸引。

总结一下,戏剧唱词之所以要有一套相对规范化的读音,而不是直接用纯粹的当地方言,是为了:

1. 适应音乐旋律和节奏,让演唱更流畅、更好听。
2. 统一标准,便于跨地域传播和观众理解。
3. 通过程式化的读音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提升艺术表现力。
4. 将口语进行艺术化的加工,赋予其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你觉得它们“不三不四”,可能是因为你习惯了纯粹的口语表达,而戏剧唱词的读音是一种为了艺术服务的语言变体。它有它的道理,有它的历史,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当然,这并不否定地方戏曲在保留方言特色上的价值。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它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以及如何与观众沟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老艺人不识字,只能口传心授,把各地读音串一块了。

比如“代战公主”,这个名字既不文雅也不好听,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呢?原来,《红鬃烈马》这戏是从秦腔来的,公主原名“玳瓒”,秦音像普通话代站。

老艺人四处跑码头,也就互相学习各地的地方戏,又不识字,自然难免理解的不准确。代代相传,就这么传下来了。

张正芳就回忆说,校方规定,不能向老师傅请教戏词的具体释义。因为老师傅不识字,戏词都是一代代口传的,传错了也没人敢质疑,就这么一直错下去。她举例,老师教“十字街头耍大刀”,她怎么也不理解,后来才知道是“十字街头送故交”。

相声界,把“酿”读成rang,就是秀才认字读半边,繁体是“釀”。

唱曲中,偶尔的外地口音,反而增加疏离美。这样将错就错,反而保留下来。

说文读的,都是附会。北京雅言没那么多尖团音的,反而河南土话分的更清。我作为偏僻农村人,往往受不了京剧大部分著名演员尖团音不分。尤其是张派,多半的尖音都不会。

最俗不过要饭唱的“莲花落”,杨晓琼作为山东本地人,拜的师傅是安徽人,所以早期很多字是安徽用字,本地人能听懂,但从来不用的那种。

地方戏也有这个毛病,比如豫剧,还、国等,发音为环、归,其实当地根本没这个读音。六读为陆,“六部效劳三年满”,有些演员不懂,给改成“吏部效劳三年满”。“交子归无宝献”,其实原词是“交趾国(越南)无宝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直击了很多人对戏剧唱词“不三不四”读音的困惑。你觉得直接用当地方言唱不好吗?干嘛要搞一套这么复杂的读音系统,唱出来别人还听不懂?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戏剧发展的历史、艺术追求以及一些非常实际的考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戏剧唱词要“自成一派”,以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你要知道,咱们现在听到.............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红楼梦》时代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禁书”与“戏曲”的界限模糊,以及如何在严格的社会规训下寻找到一丝通俗文化的缝隙。 简单来说,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以情爱为主、甚至包含一些“僭越”规矩的著作被列为禁书,不允许小姐们私下翻阅,但它们所改编的戏曲却能在特定场合被允许演唱,.............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确实,咱们现在看电视剧、电影,节奏快得飞起,一句台词恨不得把信息量塞得满满当当。可回过头去看老戏曲,那慢悠悠的腔调,一个字反复琢磨,有时候唱一分多钟,说不了几个字,确实容易让人觉得“干着急”。但是,您说为什么以前的人还这么喜欢听,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
  • 回答
    “清粉”和“皇汉”这两个词,在当下的网络语境里,都指向一些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清朝历史,持有特定观点和态度的群体。虽然名字不同,但深入探究其背后逻辑和表现形式,会发现它们之间并非截然独立,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同源性”或“互相借力”的现象。要说“同一个老板”,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背后并非真的有一个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中国京剧的盛衰与西方戏剧的活力,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其中牵涉到文化传承、时代变迁以及艺术自身的生命力。京剧的式微并非一日之寒,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而西方戏剧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其韧性和适应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以期为京剧的复兴提供新的思路。京剧的式微:历史的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好,一下子就触及到了戏剧创作中一个挺有意思的“潜规则”。咱们平时看那些浪漫桥段,无论是情侣间的私语,还是朋友间的约定,确实是“看海看星星”类的场景出现频率更高,远超“逛故宫爬长城”。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得通的原因,一点也不神秘。首先,最直观的一点,自然风光在情感表达上的普适性和象征意义要.............
  • 回答
    戏曲中许多人物与历史人物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将历史上的贤臣塑造成奸臣,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艺术加工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塑造鲜明的善恶对立: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追求的是观赏性和感染力。为了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吸引观众,创作者往往会简化人物性格,将.............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我跟你一样纳闷。明明秦腔是中国戏曲里头一股子非常重要的力量,那股子粗犷、豪迈的劲儿,唱起来荡气回肠的,怎么在咱们常看的戏曲频道里头,就那么少见呢?好像总被人家忽略了似的,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现在的戏曲频道,尤其是全国性的那种,它的节目编排、内容选择,那都是经过一番考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交流、时代变迁以及大众审美演进的核心。中国传统戏曲,像京剧、昆曲、越剧等等,它们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娱乐,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了现代,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衰微”的迹象,反观西方的歌剧和音乐剧,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炙手可热。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
  • 回答
    你说的是戏曲的“悲喜交融”或者说是“先抑后扬”的一种常见模式,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这其实是戏曲艺术一种非常精妙的设计,背后有几层含义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戏曲的“悲”和“圆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衬托,最终是为了达成一种更深刻的艺术效果。为什么过程那么“悲”?1. 制.............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编剧职业的现实选择、以及网文这一新兴内容形态的特点。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艺术院校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培养方向:影视剧本创作的专业人才 中戏(中央戏剧学院)、北影(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艺术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你提到“清宫戏那么多,却没见过什么明宫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包括历史时期、文化接受度、审查制度、市场喜好等等,绝非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接地气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清宫戏确实是荧屏上的“常客”了。从早些年的《还.............
  • 回答
    您好!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影视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清朝戏层出不穷,而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却相对较少有真正深入人心、引发广泛讨论的影视作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尽量详细地给您掰扯掰扯。一、清朝戏为何“量大管饱”?首先,我们.............
  • 回答
    清宫戏里,满人角色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这确实是许多观众会产生的疑问。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满族人在入关后就完全抛弃了自身语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统治的需要与政治的现实 统治全国的基础: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时,面对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
  • 回答
    关于“清宫戏为何不说东北话”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从历史、语言学到影视创作的实际需求,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清宫戏,演员们说的都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东北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清朝的官话和现在的东北话是两码事。1. 历史上的“官话”与实际语言清朝作为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其官.............
  • 回答
    “霍建华怎么突然没戏拍了?”这个问题,最近在不少粉丝和吃瓜群众的讨论里时不时会冒出来。毕竟,当年那个“睫毛精”霍建华,凭借着《仙剑奇侠传三》、《花千骨》、《战长沙》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以说是红透了半边天,是多少人心中的古装男神。怎么就突然进入了“沉寂期”呢?要说霍建华现在是“无戏可拍”有点绝对.............
  • 回答
    山岸由花子这个名字,如果你是《JoJo的奇妙冒险》系列的粉丝,特别是第五部《黄金之风》的爱好者,听到这个绰号“柱之女”,脑海里大概率会瞬间浮现出一个有点危险又充满魅力的女性身影。不过,说实话,这个绰号的来源,或者说大家为什么会这么戏称她,其实并不是直接来自她本人,而是有点“借用”了系列中另一个非常经.............
  • 回答
    《色•戒》中的床戏之所以拍得如此坦诚和露骨,其核心原因在于导演李安想要通过最直接、最原始的身体互动来展现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复杂而扭曲的情感关系,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压抑与释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安拍摄这些场景的目的绝非为了迎合低俗趣味,而是为了服务于故事和人物塑造。在那个年代,在那个极度压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