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媒体、媒体,重要的事说三遍!
长久以来,各路媒体或自媒体一直孜孜不倦地造谣、抹黑、丑化、攻击lgbt,同时整个社会又缺乏像欧美那样的lgbt常识教育,因此造就了大批对lgbt无知,却又无脑反对的野蛮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 没有对性取向形成科学的认知。 很多人坚持认为性取向是可以改变的,好一些的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更有甚者通过电击疗法等强迫个体改变其性取向。还有一些人不清楚性取向的影响因素,认为家庭模式会导致同性恋。实际上,心理学大量研究指出精神分析理论所认为的亲子关系可能造成同性恋倾向——实证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解释。
2. 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偏见。很显然,即便有了科学的认知,了解了性取向的形成原因,个体也很难立即将认知转化为情感甚至是行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极其普遍的,不仅仅对性少数群体——对某类群体我们可能都会形成刻板印象。比如,当谈到“黑人”你会想到什么,当谈到“女博士”你会想到什么,当谈到“上海人”你又会想到什么。我们已经不自觉地对他们形成了一种印象,这就是刻板印象。那么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谈及性少数群体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 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 偏见可以分为积极偏见(e.g. 我喜欢美国人)和消极偏见(e.g. 我讨厌日本人)。当然,偏见不是天生就有的。 父母长辈对于孩子的影响将导致他(她)们产生偏见,有心理学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面对不同肤色时已经表现出注视时长的差异,到3岁就已经会对同种族成员产生偏好了。从社会认同理论来讲,人们更认同自己的内群体,这会导致人们认为内群体更加优越,同时低估了内群体。
3. 传统文化规范。 李银河指出,在中国,大多数男同性恋者最终还是会选择与女性结婚,隐藏自己的性取向以适应传统的文化规范。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有更强的集体主义。而与个人主义对比,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群体规范是高于一切的,可能会指导个体行为。
4. 应当指出,理解和接纳性少数群体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即便在美国,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LGBT。 不过,性少数群体与异性恋更密切的接触被认为是减少甚至消除刻板印象的最佳方式。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 迈尔斯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妙趣横生的心理学 麦格劳-希尔编写组 人民邮电出版社
跨文化心理学 希雷 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