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们在理解和接纳 LGBT 群体时出现抵触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人们在理解和接纳 LGBT 群体时遇到的抵触,绝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张由历史、文化、宗教、心理以及社会结构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外衣,去探究那些深埋在人们观念中的根源。

一、历史与传统的惯性: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关于性别和性的二元化思维模式。在绝大多数文化中,两性结合并繁衍后代被视为自然界和社会运作的基石。这种“男对女”的模式被深深地写进了社会规范、法律体系乃至家庭结构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性恋、跨性别等存在形式并未被普遍认知,甚至被视为异类,是被压抑或被抹杀的。

这种历史的惯性带来了强大的“传统”力量。很多人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接触到的故事、法律、甚至是媒体呈现,都在潜移默化地强化着这种二元性别和异性恋的“常态”。任何偏离这种常态的现象,在他们看来就显得“不正常”,甚至是对“传统”的挑战。这种“抵触”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框架,对未知和不熟悉的天然警惕。

二、宗教与道德观的束缚:

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许多社会群体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许多主流宗教经典和传统教义中,并没有明确的支持或接纳同性恋、跨性别等群体的论述,甚至存在明确的反对或谴责的记载。例如,某些宗教将同性性行为视为罪恶,将性别二元性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创造。

当宗教教义被视为绝对真理时,信徒们自然会将教义中的观点内化,并以此来评判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接纳 LGBT 群体就可能被视为是对宗教信仰的背叛,是对道德底线的突破。这种抵触是源于对“神圣”秩序的维护,是对信仰纯洁性的担忧。即使是在世俗社会,一些世俗的道德规范也可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导致对 LGBT 群体的抵触。

三、认知偏差与信息不对称: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简化复杂的世界,并依赖于现有的信息和经验来形成判断。在 LGBT 群体相关的知识普及不足的地区或群体中,人们对这些议题的了解往往停留在片面、模糊甚至是被歪曲的层面上。

污名化与刻板印象: LGBT 群体常常被不公正的刻板印象所困扰,例如被认为“不健康”、“易传播疾病”、“生活混乱”等等。这些负面标签,即使没有事实依据,也会通过口口相传或媒体误读而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负面联想。
恐惧与未知: 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人们往往会感到恐惧。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观念的转变,对一些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适应的。他们害怕这种转变会颠覆已有的社会秩序,或者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某种负面影响。
信息茧房: 社交媒体和算法的兴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同类,但也容易将人推入“信息茧房”。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社交圈子普遍存在对 LGBT 群体的抵触情绪,那么他接触到的信息很可能也会强化这种情绪,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认知循环。

四、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的搅动:

LGBT 群体的权利和认同,有时会被一些社会群体利用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而加剧了抵触情绪。

保守派的反弹: 在一些社会变革加速的时期,保守派势力可能会将对 LGBT 群体的反对,作为维护传统价值观和巩固自身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他们可能会煽动恐惧和仇恨,将 LGBT 群体的权利描绘成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威胁。
权力结构的固化: 传统的权力结构往往建立在以异性恋和顺性别为中心的社会模式之上。接纳 LGBT 群体意味着对现有权力分配和话语权的挑战。一些掌握权力或从中受益的群体,可能会因为担心失去既得利益而抵触。
教育和宣传的不足或偏差: 政府和教育机构在 LGBT 群体议题上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如果不到位,或者存在明显的偏见,也会导致公众理解的滞后和误解的蔓延。

五、个人经历与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的经历对认知和接纳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负面遭遇: 如果一个人曾经与 LGBT 群体有过负面的接触经历,或者听闻过类似的负面故事,即便这些经历是个例,也可能在他心中留下阴影,并将其泛化到整个群体。
自我认同的焦虑: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不确定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或者因为自身存在某些不被社会接纳的特质,而对 LGBT 群体产生抵触。这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贬低他人来确立自己的“正常”地位。
社会比较与同群效应: 人们倾向于认同与自己相似的群体,并对异质群体产生疏离感。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对 LGBT 群体持有负面态度的环境,那么他也很容易受到同群影响,而产生同样的抵触情绪。

总结一下,人们对 LGBT 群体的抵触,与其说是对个体本身的反感,不如说是对一种“不同”的抗拒,对根深蒂固观念的坚守,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在特定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下形成的复杂反应。 理解这些原因,是促进更广泛的社会接纳和理解的第一步。这是一个需要耐心、教育和持续对话才能逐步化解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媒体、媒体、媒体,重要的事说三遍!

长久以来,各路媒体或自媒体一直孜孜不倦地造谣、抹黑、丑化、攻击lgbt,同时整个社会又缺乏像欧美那样的lgbt常识教育,因此造就了大批对lgbt无知,却又无脑反对的野蛮人

user avatar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 没有对性取向形成科学的认知。 很多人坚持认为性取向是可以改变的,好一些的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更有甚者通过电击疗法等强迫个体改变其性取向。还有一些人不清楚性取向的影响因素,认为家庭模式会导致同性恋。实际上,心理学大量研究指出精神分析理论所认为的亲子关系可能造成同性恋倾向——实证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解释。

2. 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偏见。很显然,即便有了科学的认知,了解了性取向的形成原因,个体也很难立即将认知转化为情感甚至是行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极其普遍的,不仅仅对性少数群体——对某类群体我们可能都会形成刻板印象。比如,当谈到“黑人”你会想到什么,当谈到“女博士”你会想到什么,当谈到“上海人”你又会想到什么。我们已经不自觉地对他们形成了一种印象,这就是刻板印象。那么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谈及性少数群体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 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 偏见可以分为积极偏见(e.g. 我喜欢美国人)和消极偏见(e.g. 我讨厌日本人)。当然,偏见不是天生就有的。 父母长辈对于孩子的影响将导致他(她)们产生偏见,有心理学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面对不同肤色时已经表现出注视时长的差异,到3岁就已经会对同种族成员产生偏好了。从社会认同理论来讲,人们更认同自己的内群体,这会导致人们认为内群体更加优越,同时低估了内群体。

3. 传统文化规范。 李银河指出,在中国,大多数男同性恋者最终还是会选择与女性结婚,隐藏自己的性取向以适应传统的文化规范。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有更强的集体主义。而与个人主义对比,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群体规范是高于一切的,可能会指导个体行为。

4. 应当指出,理解和接纳性少数群体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即便在美国,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LGBT。 不过,性少数群体与异性恋更密切的接触被认为是减少甚至消除刻板印象的最佳方式。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 迈尔斯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妙趣横生的心理学 麦格劳-希尔编写组 人民邮电出版社

跨文化心理学 希雷 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