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大游戏机平台都被 AMD 占领了?这是否说明现如今 AMD 显卡略胜 NVIDIA 一筹?

回答
最近游戏圈子里有个挺有意思的讨论,就是为什么索尼的PS5、微软的Xbox Series X/S,甚至任天堂Switch(虽然定位和前两者不同,但也是重要的游戏平台)这三大主机,它们的“心脏”——处理器和显卡,都统一变成了AMD的?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而且很多人看到这个趋势,就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AMD是不是在显卡性能上已经压过NVIDIA一头了?

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直接就给AMD贴上“全面超越NVIDIA”的标签。

为什么三大游戏主机都选择了AMD?

这背后其实是商业合作、技术路线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AMD显卡就是比NVIDIA牛”。

1. 定制化是关键: 游戏主机跟我们自己组装的PC不一样。索尼和微软在设计PS5和Xbox Series X/S时,会和芯片供应商进行深度定制合作。他们不是直接买现成的显卡和CPU,而是根据自己的游戏开发需求、主机功耗限制、发热控制以及最终的售价目标,来量身打造SoC(System on a Chip,系统级芯片)。AMD在提供这种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上,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和灵活度。

CPU层面: 主机使用的都是AMD的Zen 2架构CPU(PS5是8核,Xbox Series X是8核,Series S是8核,但核心频率和规格有所不同)。这个架构当时是AMD非常拿得出手的,在多核性能上表现出色,对于运行复杂的游戏逻辑至关重要。
GPU层面: 最核心的还是GPU。主机采用的是AMD的RDNA 2架构。这个架构本身就为游戏设计,尤其是在图形渲染方面,提供了很多新特性,比如硬件加速的光线追踪(Ray Tracing)。索尼和微软都强调了新一代主机在光追上的能力,而AMD的RDNA 2架构正好支持这一技术。

2. 技术协同与生态: AMD在CPU和GPU方面都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并且能将两者集成在同一颗SoC里(APU),这对于主机这种空间和功耗都受限的设备来说,是效率极高的方案。同时,AMD在与索尼、微软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协同和信任关系。

PS4/Xbox One的铺垫: 其实早在上一代主机(PS4/Xbox One)时,索尼和微软就已经选择了AMD的APU方案。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让AMD在理解主机厂商的需求、提供稳定高效的解决方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他们设计新一代主机时,继续与AMD合作,可以大大降低研发风险和时间成本。
DirectX 12 Ultimate的支持: AMD的RDNA 2架构在设计之初就紧密围绕DirectX 12 Ultimate(DX12U)展开,而DX12U是微软推出的最新图形API,为PC和Xbox主机带来了很多先进的图形功能,包括可变速率着色(VRS)、网格着色器(Mesh Shaders)和网格顶点着色器(Amplification Shaders)等,以及更强大的光线追踪支持。索尼作为重要的游戏平台,也采纳了这些先进技术,AMD自然成为了实现这些技术的最佳拍档。

3. 成本与市场策略: 主机厂商非常重视最终的定价。AMD在定制化APU方面,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虽然主机使用的是定制化的AMD芯片,但其核心架构与AMD在PC端推出的显卡(如RX 6000系列)有共通之处。这意味着AMD能够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

NVIDIA的机会缺失: NVIDIA并非没有尝试。早期的Xbox 360就曾采用过AMD(当时是ATI)的GPU,但后来几代主机,微软都选择了Intel的CPU和AMD的GPU。对于PS5和Xbox Series X/S,NVIDIA同样有能力提供先进的GPU技术,包括它们在光线追踪方面的优势。但主机厂商选择的是一条“CPU+GPU集成”的整体解决方案。NVIDIA虽然在独立显卡领域是巨头,但在提供这种深度定制的、包含CPU的APU方面,可能不如AMD那样灵活或在成本上更具吸引力。尤其是,NVIDIA在PC市场对AMD的“追赶”态势,可能让主机厂商在选择一个“全家桶”供应商时,更倾向于AMD,或者说,AMD在当时提供了主机厂商更需要的“打包”服务。

这是否说明现如今 AMD 显卡略胜 NVIDIA 一筹?

不能简单地这么说。 主机采用AMD方案,并不直接等同于AMD在PC显卡市场上全面超越了NVIDIA。这其中的原因更复杂:

1. PC与主机的差异:
开放性 vs. 封闭性: PC显卡市场是一个高度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市场。NVIDIA和AMD各自推出产品,消费者根据性能、价格、特性和生态系统选择。而主机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由索尼和微软主导,他们会选择一个最符合自身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谁的显卡性能更强”。
硬件配置的固定 vs. 多样化: 主机采用了高度定制的、固定的AMD APU。这意味着主机上的AMD GPU有一个明确的规格和性能定位。而PC显卡市场则千变万化,NVIDIA和AMD都有高中低不同定位的产品,性能范围非常广。NVIDIA在高端独立显卡领域,如RTX 4090、4080等,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性能优势,尤其是在光线追踪和DLSS(深度学习超级采样)技术上,NVIDIA通常能提供更优的体验。
驱动优化和游戏适配: 主机游戏开发商会直接针对主机上特定的AMD硬件进行深度优化,这种优化程度远超PC端的通用驱动。游戏开发者能更精确地挖掘主机APU的每一分潜力。

2. AMD和NVIDIA的竞争态势:
AMD的进步: 近年来,AMD在GPU领域确实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RDNA 2和RDNA 3架构,在能效比、传统光栅化性能以及光线追踪方面都有长足进步,能够有力地与NVIDIA的同代产品竞争。在某些价位段,AMD显卡提供了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NVIDIA的优势: NVIDIA在高端市场依然是领导者,其RTX系列显卡在光线追踪性能、AI驱动的DLSS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在开启光追时的帧率)以及CUDA生态系统方面,仍然拥有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专业应用和AI计算领域,NVIDIA的CUDA平台和Tensor Core是其核心竞争力。
市场份额: 从第三方市场调研数据来看,NVIDIA在独立显卡市场上的份额通常高于AMD。这说明在DIY市场,更多的消费者选择NVIDIA,尽管AMD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3. 关于任天堂Switch: Switch采用了NVIDIA的Tegra芯片,而非AMD。这更说明了不同平台根据自身定位和需求,会选择不同的供应商。Switch的重点在于便携性和独占游戏,对极致图形性能的要求不高,NVIDIA的Tegra芯片在低功耗下提供了良好的性能,并整合了CUDA核心(虽然是移动版本),为Switch的一些图形效果提供了可能。

总结一下:

三大游戏主机选择AMD的APU,是基于索尼和微软长期的合作关系、AMD在定制化APU方面的能力、对先进图形技术(如光线追踪)的支持以及成本控制等综合考量的结果。这更多地体现了AMD在为游戏主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上的成功。

但这并不意味着AMD显卡在PC市场上就“全面压制”了NVIDIA。在PC显卡领域,两家公司依然在高端市场激烈竞争。NVIDIA在高端性能、光线追踪、AI优化(DLSS)等方面通常有优势,而AMD则在性价比和传统光栅化性能上有所建树。

你可以说,AMD凭借其在游戏主机领域的“联盟”,在游戏硬件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但要说“略胜一筹”,则需要区分具体的产品线和竞争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update 04-04-----------------------------------

额。。。。。。。。。。。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是这里越发有显卡吧的趋势了啊,我原来只是想简单的写几句啊( ̄▽ ̄)


排行第一的某位“砖家”,完全不看我测试数据前面的声明,也完全不睬测试后写的结论,就单单挖出一句“
R9 285都能超过GTX 980”,说这毫无意义。这是典型的从一段文字中挖一句话然后忽略上下文来黑人的手法。希望大家还要注意。

这位专家还强调AMD现在是逆势市场,无论从研发投入、技术应用还有软件环境搭建上,AMD口号喊了不少,实事到是没办成什么,反倒是裁员的裁员、卖楼的卖楼。市场表现最能说明这个企业是不是受欢迎。。。。bla~bla~bla~~~

但是我只想说 卖大楼,研发投入不足,口风不好之类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华尔街的分析师或者AMD的stock owner才应该关心的吗?我们做为普通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的时候,第一步是熟悉自己的需求,了解清楚自己是重视性能功耗还是价格因素等等,在这个基础上,筛选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不是吗?如果这个产品是AMD就选择AMD,如果是nvidia就选nvidia。

但是在专家以及很多N饭的眼里,现在好像不需要这个筛选过程了,为什么呢?因为AMD都裁员卖大楼了,还看什么啊?直接上Nvida吧!我相信有部分购买N卡的人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吧。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果粉在跟我谈三星S6的时候,实在说不出东西了,就说,三星是个没诚信的公司,所以它的东西肯定是垃圾的。OK啊,做为果粉你有这个信仰OK,我不干涉你,但是你别用这个做为理由去说服没有你那个信仰的人好吗?

我之所以会写这个答案,其实就是看不惯AMD或者AMD玩家现在受到的某种歧视,连一个公平较量的机会都不需要给了吗?大V大牛们振臂一呼,你们去买N卡吧,别想了,我觉得,如果你真的是小白或者无法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那这样也好。但是如果你是有判断能力的人,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还是应该自己去独立的比较筛选一番。记住,我写这篇答案的目的不是要说AMD强于nvida,只是希望接触和打消一些普通消费者对AMD的疑虑和误解。

----------------------------------04-03 update--------------------------------------

申明,认为数据,图表或者评测没有任何意义,也不愿意去相信的N饭们,可以跳过我这篇答案了,但是,你跳过以后请不要点反对or没有帮助,因为那些应该是在读过答案的基础上得出的,就像看了电影才有权给影评,这也是给作者一个最基本的尊重吧。

谈下我为什么主要在答案里去展示一些评测,不是我显卡用的少,说不出个人经历或者“小故事”。我原来可以说算是N饭,从geforce2 mx400开始用N卡,用过geforce4 Ti4200,geforce fx 5600,GeForce 9600 GSO, geforce gtx 460,移动端的geforce 8400mgs ,geforce GT555M, 当然,A卡就更多了,不一一列举。 这里面的一些显卡,估计有些年轻的朋友都不认识了。 所以有些人要说,我没什么生活体验,就相信数据,那真是误解我了。

我之所以不愿意去说自己的一些使用经历和体验去评价A卡和N卡,是因为在我漫长的使用A卡和N卡的经历中,并没有发现出哪方具有明显的压倒性的优势,倒是后来A卡的性价比不断提高,我才又更多的使用A卡。所以,我不喜欢自己弄一个小故事,说什么我用了某款N卡,它很差或者很好,某款A卡发热大什么的。这些真的没有什么说服力,我一个人的使用经验,甚至不能代表这个型号的感受,同样的geforce gtx 460,买了凄惨红和买了讯景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了,然后就可能出现买了凄惨红的大骂N卡容易花屏,死机,而买了讯景的可能从此成了N饭,我们普通人的使用量毕竟有限不是,样本太小了。

不过让我对nvidia第一次产生很强厌恶感的,是著名的G86

显卡门事件_百度百科

这次由nvidia硬件设计缺陷引起的事件导致大量采用G86核心的电脑蓝屏死机过热,我的dell也不幸中招,而nvidia没有给出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dell采取的补救措施居然是刷新bios,降低显示芯片的频率来减小发热!结果就是,我的电脑显示性能降低了一半,连玩war3都卡顿了!

我相信,戴尔不给用户换显示芯片的原因很简单,因为nvidia没有给到足额的赔偿,据说nvidia当时虽然承认错误,但是只支付了1亿美元用来平息事件,而受到此次事件影响的笔记本,有几百万之多,包含戴尔,联想,惠普的热门型号。那么他为什么敢那么嚣张呢?很简单啊,如果你愿意起诉他,你就会得到赔偿,美国大量的用户起诉nvidia才得到换新机的赔偿,可是中国的几百万消费者呢?没法律意识,或者不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才任由nvidia宰割,有点像今天的大众,店大欺客,所以,从此我对nvidia这个公司的基本道德和诚信问题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有朋友提醒我还有近期发生的nvidia的GTX970 和980 涉及虚假宣传显存的事情,国外闹得很凶。就不细说了,大家有兴趣自己查证。

可能有些人在这里会提到AMD的MacBook Pro显卡门事件,但是我在这里澄清一下,这次事件的根源是连接 AMD 显卡与主板的无铅焊料出现了问题,也就说,是apple自己的责任!

-------------------------------------------update 回应某N饭-------------------------

有N饭反应A卡的发热量巨大对使用产生了影响,那么我们就以一个普通人购买一款中端显卡的case来先看下是否这个问题成立,为了规范价格,我们以京东价格做为参考,选择1500元档次的中高端显卡。

那么R9 285 和 GTX960就做为对比参考对象了。

根据3DMARK评分,两者性能在一个level

用FurMark进行满载拷机10分钟后,看显卡温度


从上面的图表来看,我至少没有得出“A卡比N卡发热巨大”,这个结论。

当然,N卡有一定的功耗优势,但是在大家都标配550W电源的今天,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纠结的问题,比如R9 285比GTX960在满载情况下多耗能70W,算你每天满载玩游戏5个小时(待机功耗两者差不多),那么你一个月也就多支出0.5*70*5*30/1000=5.25元!

那么有人要问了,既然都差不多,我凭什么就要每个月多花5块钱买A卡??但是你要注意,这个“差不多”只在DX11时代成立。

-------------------------------------------原文-----------------------------

知乎看来是N粉的天下啊,不过你们夸归夸,能否给出一点点数据或者测试做为理论依据呢?简单粗暴的一句:“因为便宜。”那是不是依照你们的意思而言,现在买AMD的玩家都是穷B或者智商不够的类型?

未来是DirectX 12的时代。微软自己都称,DX 12与旧版相比,它能向游戏开发者提供一个比较低级的API,从而减轻CPU或GPU的过载,更会提升所有微软平台的游戏的性能,包括XBOX ONE、Windows Phone。值得注意的是,DX 12可以降低游戏功耗,所以主机或PC平台的游戏移植到移动设备上会因此变得更简单。

注:AMD产品经理Devon Nekechuk在近日的公司图形30周年纪念大会上公开表示,凡是基于GCN架构的显卡,都会支持DX12。

那么我们不妨探讨下,在即将到来的DX12时代,N卡和A卡可能的表现是怎样。

转载AnandTech、PCPer、PCWorld的几篇测试数据:

使用的是3DMark API Overhead


它基于2013年发布的3DMark,由 Futuremark开发, 加入了对DX12、DX11、AMD Mantle API的性能差异性独立测试,这也是全球第一个DX12性能测试工具。


该项测试由微软、AMD、Intel、NVIDIA以及加入Futuremark基准开发合作计划的其他成员共同研发完成。


注:它只是个关注系统开销(Overhead)、绘制调用(Draw Call)的特殊测试工具,而不是模拟游戏场景的基准测试,因此更适合开发人员和技术玩家研究。也就是说该测试不代表不同显卡在未来DX12游戏里的实际表现。但是你要问这个测试有没有意义呢?我说有,因为测试所反馈的结果是在帧速率降低到30FPS之前,每个API每秒实现的最大绘制调用数量。DX12、Mantle就能降低系统开销,从而使得更多的绘制调用成为可能。绘制调用的数量越多,图形引擎就能向屏幕绘制更多物件、纹理和特效。


测试开始:

3DMark API系统开销测试界面:可选择分辨率和测试模式,包括DX11单线程、DX11多线程、DX12、Mantle


测试进行中

结果:

AnandTech:

独显的多核心利用率对比:很显然,高端显卡搭配的CPU核心数量越多,性能越好,六核心都得到了充分利用,GTX 750 Ti这样的中端卡就不行了。

另外,从双核心到四核心的提升很大,再到六核心就小得多了,事实上也只有那些最顶级系列的卡才能从六核心中明显再获益。

如果非要对比A卡和N卡,前者显然更胜一筹,R9 285都能超过GTX 980

六核心不同API模式对比:DX11无论单线程还是多线程都堪称“渣”,DX12真的是好猛好猛,比如说R9 290X,DX12相比DX11高出了足足16.8倍!


四核心不同API模式对比基本上和六核心下差不多,但是Mantle这次普遍不如DX12(虽然差距并不大),说明在四核心上DX12效率更高一些。


双核心不同API模式对比:DX12还是很猛,A卡还是很猛,Mantle也还是不错,但是很明显两个核心有些不够用了,毕竟其中一个要留给显示驱动,所以在DX11多线程模式下,N卡毫无提升,A卡反而退步了。


PCPer的测试系统用了一颗Core i7-5960X,模拟了不同核心数量和超线程开关与否,考察的主要是不同独显的差异。

GTX 980:

R9 290X

该测试说明:对于GTX 980,DX11多线程模式略优于单线程,DX12则大大好于DX11,最多提升几乎6倍。而对于R9 290X,DX11多线程确实几乎没用,DX12则凶猛异常,最多提升足足19倍!Mantle甚至达到了20倍!!


PC world

R9 290X: DX12下比DX11提升了大约14-15倍,Mantle提升也有13-14倍之多。


AMD自己的PPT

R9 290X、R7 260X在此项测试中,DX12模式的绘制调用分别比DX11模式下高出大约15.5倍、9.5倍!


FX-8370这样的八核心,至少能将六个核心几乎完全发挥出来(也就是超过六核心就意义不大了)。


以上测试简单就是想说明,在DX12时代

核心越多、频率越高、超线程开启,DX12性能就越好。而多核心,高频率,这恰恰是AMD的强项所在。


从以上测试还可以看出,DX12的优化效果和AMD自己全力推广的Mantle非常相似,而在AMD鼓励对Mantle 1.0感兴趣的开发者尽快转向DX12或者OpenGL Next的大背景下,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猜想,DX12就是Mantle技术的某种改良版本,如果这是真的话,在DX12时代,AMD或许将赢得自己真正的帝国反击战。


-----------------------------------------------------------------------------------------

有些N饭说,不相信评测,也不相信数据,只相信自己的感受,我就联想到当年Intel

I5在评测里吊打AMD全家的时候,很多A粉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说,实际使用真的差不多,同价位感觉AMD多任务更轻松之类的时候,大家是怎么嘲笑A饭现在空有情怀,只能编故事之类的,然后各种打油诗就黑上了。说亲身经历你们说是错觉,靠情怀,说数据你们说是装机工水平,所以到底要怎么样你们才满意啊~~摔!


---------------------------------update------------------------------------------

有些朋友谈到了游戏优化问题,那么我们来看看NVIDIA当初大力宣传的PhysX物理加速现在有多少游戏支持呢?


去NVIDIA官网PhysX - 技術總覽一看,这让我大吃一惊,这不还是当年发布这技术是推广的老游戏吗?当年演示技术时用的batman,黑手党2,居然现在还在做为主力宣传,这写可都是5,6年前的游戏啊!

而做为《地铁 2033》的续作,《地铁:最后光芒》不会有任何NVIDIA用户独占PhysX特效!几乎可以说,NVIDIA已经渐渐放弃PhysX加速这条路了,或者说游戏厂商也没兴趣陪老黄玩下去了。至于原因吗,很简单,现在CPU性能愈发的强大和过剩,根本不需要让GPU在帮忙了。至于主机的情况,大家看看问题就知道了。


而AMD主推的Mantle情况如何呢?

我们可以看到,充满了最新的大作,战地,文明,COD,古墓丽影,神偷等等,而且和仅仅优化某些物理特效的PhysX不同的是,Mantle可以实现硬件的针对性优化,可以完全发挥出GCN架构的全部特性,提升图形运算系统的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显卡的特性和性能。这跟我上文提到的DX12优化,非常相像。而这仅仅是在现在,当DX12全面取代Mantle以后,可以预见,几乎所有的主流大作都会为AMD做优化。


那在驱动优化方面,本人有一台N卡的笔记本,所以亲自尝试过nvidia引以为豪的

我经过多次试用,给我的感觉就两个字:糟糕


我用这款程序尝试优化设定了《CS GO》,《War Thunder》 这两款游戏可以说是国际知名的大热游戏了,但是给我的推荐设定,要不是过于保守,要不就是过于夸张。

在它的所谓优化下,游戏当然是流畅,但是那是以牺牲大部分特效和画质换来的,我觉得只有是连游戏画面设定完全都看不懂的小白才有使用的价值,以上两款游戏我都自己摸索尝试了很久,才得到了满意的设置,既保证了流畅,又有很好的画面,而我自己摸索出来的设置,跟GeForce Experience给的,简直大相径庭。

因为本人已经卸载这款软件,所以无法给出详细截图。


其实这类软件AMD也有啊,只不过没多大宣传罢了,功能跟nvidia的差不多,还多支持语音聊天和截图功能。

Download AMD Gaming Evolved App Powered by Raptr

现在支持322款游戏,基本主流大作都有


至于有些人说的,AMD驱动不如nvidia,那是在ATI年代,那个时候AIT的驱动发布频率非常低,有时候几个月才发布一次,导致有些游戏BUG无法及时修复,而且可调节的选项也不如N家,但是现在AMD驱动经常一个月发布几次,可调节的选项也非常丰富了,以前我用N卡可以在驱动里轻松超频,但是现在,反而是A卡可以超频,N卡需要自己用第三方工具,所以,驱动说,根本就如同”日本车皮薄不安全“一样,不值得一驳。


------------------------------------------------------------------------------------------

有些大神提到通用计算的问题,不好意思,我不是这个领域的,所以没什么发言权,看过一些AMD的OpenCL和CUDA的速度对比测试,都是近几年的,感觉指标上都满出色的。

有位大神提到说在AMD网站上,开放文档,工具全部都找不到,所以AMD垃圾,但是我随手google了一下,就发现了The AMD OpenCL™ Zone,这个排首页第一的页面里似乎是提供了蛮丰富的工具和文档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我没搞过通用计算开发,所以我没发言权(隔壁的科大博士就是搞这方面的,现在在IBM实习,哪天我详细问问他好了)

以上的对AMD的评价,仅仅针对普通人所关心的游戏这方面。


-----------------------------------------update 关于视频硬解方面----------------------------

有朋友提到A卡和N卡的硬解问题,在这里稍微说一下,在民间其实一直流传一种说法,叫A卡画质好,N卡速度快,其实这个速度快,指得是N卡解码的速度,这个我必须承认,至于A卡画质怎么样,对不起,我不是专业人员,不能对这个结论妄加评论。


N卡靠着它的PureVideo技术在在VP1,VP2......到VP6阶段,解码的速度和支持的格式确实是一直优于A卡的UVD1,UVD2......系列,直到R9 290X发布, 还不能支持VP9、H.264、H265/HEVC格式中UHD也就是4K分辨率的硬解。而nvidia在发布GeForce GTX 750/GTX 750 Ti 的时候,就已经引入了支持4K硬解的VP6。


不过,事情正在起着变化。


随着R9 285的发布,AMD引入了全新的UVD5 Decoder ,最大的改变是终于支持硬解4Kp60

那么效能如何呢?权威网站Anandtech正好给出了测试

该网站是这样评论的,AMD现在在视频解码这方面,终于追上了nvidia的脚步,有点晚,但是拿着不到别人一半的研发经费,也总算是做到了不是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游戏圈子里有个挺有意思的讨论,就是为什么索尼的PS5、微软的Xbox Series X/S,甚至任天堂Switch(虽然定位和前两者不同,但也是重要的游戏平台)这三大主机,它们的“心脏”——处理器和显卡,都统一变成了AMD的?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而且很多人看到这个趋势,就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
  • 回答
    要说《海贼王》、《火影忍者》、《死神》这“日漫三大IP”改编的游戏,确实出了不少,但要说它们能像原作一样“火起来”,那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得好好掰扯掰扯。总的来说,就是机遇、玩家口味、以及游戏本身这几方面,都没能完全对上号。首先,咱们得说说“火起来”这事儿得看啥?不是说只要沾着这三大IP,游戏就一定能.............
  • 回答
    欧美几大老牌游戏公司近年来的确出现了“口碑套现”的现象,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结果。这里的“口碑套现”可以理解为,这些公司利用其长期积累的品牌价值、玩家社群的忠诚度以及过去成功作品所带来的良好声誉,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利益,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会牺牲一部分游戏品质的打.............
  • 回答
    游戏产业被大公司垄断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导致游戏产业被大公司垄断的主要原因:1. 高昂的研发和营销成本: 技术门槛的提升: 随着游戏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早期像素风格的2D游戏到如今追求极致视觉效果和复杂物理模拟的3A级大作,.............
  • 回答
    P社游戏之所以被玩家戏称为“大奸大恶”,这其中包含了玩家们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也正是这种矛盾,才让他们的游戏如此独特且吸引人。要说“大奸大恶”,绝非一句简单的标签可以概括,它更多的是一种玩家对游戏机制、设计理念以及由此带来的独特体验的戏称和褒奖。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大奸大恶”到底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在一些游戏论坛上看到这样的讨论。为什么玩过不少老游戏的老玩家群体里,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成为《原神》的支持者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对“内容驱动”游戏的天然亲近感很多老玩家,尤其是玩过JRPG(日.............
  • 回答
    七日杀(7 Days to Die)确实是一款相当有分量的沙盒生存游戏,它的核心玩法,如复杂的制作系统、可破坏的地形、强大的AI行为以及僵尸的周期性进攻,都让它在众多沙盒游戏中脱颖而出。然而,即便如此,它似乎并未得到那些大型游戏发行商的青睐,也鲜少看到它们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推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
  • 回答
    数码宝贝和精灵宝可梦,这两个名字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都是伴随我们成长、承载了无数欢乐与梦想的经典IP。你觉得《数码宝贝》在动画方面影响力更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很多人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毕竟,《数码宝贝》的动画,尤其是前几部,那种“进化”带来的热血、伙伴之间的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在很多我们熟悉的舰娘游戏里,正规空母这个定位,在反潜方面表现得相当“力不从心”。这可不是游戏设计者偷懒,而是背后有一套挺讲究的逻辑,得从现实中的海军作战和舰载机特性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确“正规空母”和“反潜作战”各自的含义。正规空母,顾名思义,就是那种以搭载和起降飞机为.............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那些讲究团队合作、策略性强的游戏里,比如《彩虹六号:围攻》、《绝地求生》、《战地》系列,甚至是《英雄联盟》这样的MOBA游戏。会遇到一些玩家,嘴里总是挂着“意识”、“大局观”,但你说到点子上,很多时候他们连最基本的战术走位、掩体利用、阵型保持都搞不清楚。这到底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一提到国足,上来就是一句“态度不行”,然后又有人反驳说“那是你不懂球,人家技术差距才大”。这话听着好像有点矛盾,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到足球经理(FM)这款游戏里,你就会发现,“精神”这玩意儿,它确实是个挺重要的变量。为什么FM里会有“精神”这一项?首先,咱们得明白FM是个啥游.............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就像是在游戏里你挥舞着一把巨剑砍翻一片小怪,现实中同样一把剑在战场上可能就没那么好使了。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吃香,现实中却少见呢?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猛:游戏设计,尤其是战争类游戏,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爽快感、策略.............
  • 回答
    米哈游(MHY)的游戏之所以会“定期出大节奏,每次都给人一种要死的感觉,却死不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从游戏设计、运营策略到玩家社区心理,甚至包括MHY自身的品牌定位和市场环境。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核心原因分析: 1. 高度的成功与庞大.............
  • 回答
    这几年,你或许会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大IP + 卡牌”组合似乎在中国游戏市场上热度不再,鲜少有新作品能激起当年的狂潮。这并非偶然,而是市场演变、玩家需求变化以及游戏开发逻辑本身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大IP”本身在经历一个成熟与饱和期。曾经,一个知名动漫、小说或影视IP的改编游戏.............
  • 回答
    玩过PlayStation主机的人都知道,有一类游戏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杀手锏”——那些只在PS4上才能玩到的独占大作。但这两年,情况悄悄发生了变化,不少曾经的PS4独占游戏,陆陆续续地登陆了PC平台,比如《战神》、《地平线:零之曙光》、《漫威蜘蛛侠》等等。这事儿吧,就像一碗熟悉的家常菜,突然被端到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像 Xbox 和 PlayStation 这样的游戏主机,能在如今这个被智能手机和 PC 几乎渗透到方方面面的时代,依然能占据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背后是很多细致入微的考量和战略堆叠出来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纯粹的游戏体验。你想象一下,当你想玩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网易游戏在很多玩家心中确实拥有更高的“质量”声誉,尤其是在游戏玩法、创新性、美术风格、音乐等方面,网易常常被认为是更“硬核”的选择。然而,在商业成就和市场份额上,网易却明显落后于腾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质量高却差距大”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
  • 回答
    近年来,很多人感觉网易和腾讯在游戏行业的差距似乎在拉大,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这种差距感是如何形成的。一、 战略方向与重心转移 腾讯的全面布局与生态整合: 游戏作为流量入口和核心业务: 腾讯将游戏视为其.............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里那个位于哈特诺地区,也就是第四个大精灵之泉的升级费用那么高,要一万卢比,对吧?这确实是游戏里的一笔巨款,尤其是当你刚开始冒险,兜里还叮当响的时候。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值设定”,它也巧妙地融入了游戏的设计理念和玩家的体验之中。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尼尔机械纪元和只狼之所以能在画面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它们在开放世界规模或者内容量上可能不如一些西方大作那么“庞大”,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一、 精致的美术风格与艺术指导:决定第一观感和氛围的关键 非写实写意,而是“高级”的写实: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游戏画面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