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特朗普称美联储也应当实行负利率?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
特朗普对美联储实行负利率的呼吁,无疑是这位前总统在经济领域又一次投下的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对货币政策的直接质疑,更是一次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得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看看它究竟有哪些“道理”,又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涟漪。

特朗普为何会抛出负利率这个“怪招”?

首先,得理解特朗普的思维逻辑。他的核心诉求往往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而在此基础上,他非常看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股市的表现。负利率,理论上可以降低借贷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他大概率是看到了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一些主要央行已经采用了负利率或接近零利率的政策,并希望能以此为“灵感”,进一步压低美国的融资成本,让美国企业更有竞争力,也让股市继续保持在高位。

更深层一点,特朗普可能认为,在美国经济面临潜在下行风险,而其他国家都在“放水”的情况下,美国也应该“豁出去”,采取一切手段保增长。他惯于使用激进的、非传统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负利率无疑符合他的这种风格。

负利率的“吸引力”与“陷阱”

我们不妨先从理论上讲讲负利率的好处,也就是特朗普可能看中的地方:

降低借贷成本: 银行对央行存款收取费用,理论上会让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资金贷出去,而不是存起来。企业和个人贷款的利息也会随之下降,这有助于鼓励投资和消费。
刺激投资: 当存款收益为负时,投资者可能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中,以寻求正收益,从而推高资产价格。
货币贬值: 负利率可能会导致本国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贬值,这有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

然而,负利率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副作用”同样不容忽视,而且这些副作用往往是负利率政策最令人担忧的地方:

侵蚀银行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是负利率政策的直接受害者。如果银行需要为存在央行的存款付费,这会直接减少它们的利润空间。在负利率环境下,银行可能难以通过传统的存贷利差来盈利,这可能导致它们收紧信贷,反而不利于实体经济。
抑制储蓄和风险偏好: 理论上,负利率会鼓励人们消费,而不是储蓄。但实际上,如果负利率持续下去,人们可能会因为担心储蓄缩水而更加保守,或者冒险将资金投入高风险资产,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影响养老金和保险公司: 许多养老金计划和保险公司依赖于固定收益类投资来兑现其长期承诺。负利率使得获取稳定收益变得极其困难,可能威胁到这些机构的稳健性。
“流动性陷阱”的风险: 如果利率已经非常低,即使降到负值,可能也难以进一步刺激经济。人们宁愿持有现金,也不愿将其借出或投资,因为持有现金的成本(负利率)可能低于投资带来的风险。
金融市场扭曲: 负利率可能会导致一些本不应存在的投资项目“存活”下来,扭曲资本的配置,长期来看可能阻碍生产率的提升。
社会不公: 负利率可能加剧贫富差距。那些拥有资产的人可能会从资产价格上涨中获益,而储蓄者(通常是中低收入人群)则可能面临储蓄贬值的困境。

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一场“货币战”的阴影?

如果美联储真的跟随其他国家实行负利率,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是复杂而深远的,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 美元贬值与货币竞争: 美联储实行负利率,最直接的影响将是美元的吸引力下降,可能导致美元贬值。这会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构成竞争压力。一些国家可能会为了维持本国货币的竞争力,而被迫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也跟着进入负利率区间。这可能演变成一场“货币战”,各国争相贬值货币,以图提振出口,但这往往只会带来短期的、不可持续的优势,并且会加剧全球经济的混乱。
2. 资本流动转向: 负利率会促使资本从低利率或负利率的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如果美联储实行负利率,而其他一些国家仍然维持正利率,那么美国将失去吸引资本的优势。资本可能会流向新兴市场或资源性国家,带来一定程度的金融动荡。
3. 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负利率的普遍化将进一步扭曲全球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债券收益率的极度压低,可能使得投资者被迫承担更高的风险以获取收益,增加了资产泡沫的风险。一旦这些泡沫破裂,将对全球金融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4. 贸易关系的紧张: 货币贬值是贸易战的一种变体。如果一个国家通过贬值货币来获得出口优势,其他国家很可能将其视为不公平竞争,从而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威胁到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
5. 对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影响: 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稳定性和吸引力。如果美联储的激进货币政策,特别是负利率,损害了美元的信誉,可能会促使其他国家寻求替代储备货币,对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构成挑战。
6. 对债务负担的影响: 尽管负利率可以降低政府和企业的借贷成本,但这也会导致对债务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当经济周期转向,利率开始回升时,这些在高杠杆下运行的经济体将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

总结

特朗普呼吁美联储实行负利率,反映了他对于经济增长和股市表现的急切愿望,以及他一贯的非传统思维方式。从理论上看,负利率确实能降低借贷成本,刺激经济活动。然而,其对银行盈利的侵蚀、对储蓄和投资行为的扭曲、以及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潜在威胁,都使得这一政策极具争议。

如果美联储真的采取负利率,很可能不会带来特朗普所期望的“美好结果”,反而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货币竞争、资本动荡和全球经济失衡。这不仅会对美国自身的经济健康造成长远损害,也会给本已脆弱的全球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特朗普的这个提议,与其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建议,不如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噪音”,它揭示了全球经济在低增长、低通胀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但将负利率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万灵丹”,其风险远大于收益,而且很可能会打开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我们可以先抛开美国,尝试借助前人的努力,用一个更广大,更长远,更务虚的视角,来看待负利率这个问题。也许读完这个回答之后,大家会对负利率这三个字有新的看法。甚至有可能颠覆一些传统的理解。

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负利率这个概念,但我理解它存在的基础,我相信(至少目前相信)我们会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永远是正视问题和了解问题。


有两篇论文我觉得可以帮到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如果可能的话也建议大家读一读

  • 一篇是Paul Schmelzing的"Eight Centruies of global Interest Rate, R-G, and the 'suprasecular' decline, 1311-2018"
  • 一篇是Hayashi Fumio的“The 1990s in Japan:A lost Decade"

其中第二篇论文是非常出名的,在探讨失落的十年时,克鲁格曼,辜朝明两个人各执一词,但林文夫的看法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坍塌导致了失落的十年,实际上我有一种感觉,易行长之前不仅写过全要素生产率的论文,他今天很多想法其实可以在林文夫那个文章里面找到验证。实际上,共和国摸着日本90年代过河的例子数不胜数,最近一个应该是对于陆铭教授“大国大城”观点的重新审视。

言归正传

在Paul Schmelzing的论文里面,他勾勒了一个非常蛋疼的事实...全世界的利率就是一个不断下行的过程,不管是实际利率还是名义利率

Paul的结论是,我们不要痴心妄想说实际利率会在1%,或者2%的通胀目标上面停留太久时间,历史上看,负利率就是大势所趋,如果过去800年的趋势持续下去,我们只不过是在历史长河上的一个进程,只不过比较奇特的是我们当前处在由正数向负数转化的时间点而已。

如果他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可能看起来就有点可笑了....对于负利率产生原因的研究可能也没有那么有意义,不平等,财富,QE无用论这些探讨只不过是人类经济历史长河中反复发生的故事,漫长的中世纪中,当人类还在马尔萨斯陷阱里面徘徊时,我们就经历过利率下行的苦痛。

如果Paul的假设是对的,可能最有意义的探讨是,0这个值是不是一个特殊值,在这个长期下行的趋势中,名义利率0到底是趋势中经过的一个无关紧要的点,还是它是一个特殊值。


实际上Paul并没有很多深入去探讨这个下行因素的原因,而看到他这篇论文后,过了一段时间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另一篇文章,我感觉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可以产生非常好的协同效应

Fumio Hayashi是日本计量经济学的大佬,而那篇“The 1990s in Japan:A lost Decade"非常有名。

在Fumio Hayashi大概20年前的研究中,他主旨是判断日本失去的十年到底是何原因,他觉得和银行的监管有关系,但核心在于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坍塌。全要素生产率TFP在我眼中是一个非常玄学的指标,它衡量了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积累解释的部分,我一直觉得全要素生产力最好的中文解释应该是“内生动能".....

在他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他稍微改写了一下那个经典的公式,他引入了一个变量,资本/产出,这个指标其实很类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M2/GDP,或者更广泛一点说,杠杆率

最后那行y=A^(1-θ)h*e*x^(θ/(1-θ))其实很简单

人均GDP的提高 ≈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x 人均工作时间提高 x 就业率提高 x 杠杆率提高

其中杠杆率的提高,不难理解,往往对应了回报率或者说利率的下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林文夫的微观计量经济学研究,去解释Paul Schmlzing的长期趋势,假定生产力的提高是一种刚需

那么提高生产力有几种办法

  •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改革?)
  • 劳动时间的延长(加大福报?)
  • 就业人口和就业率的提高(这是我觉得央行最应该关注的指标,而非通胀,目前联储似乎开始做这一点了)
  • 杠杆率的提高(去杠杆一直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无论在哪个国家,除非对于增速没有需求)

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按照世界银行的研究,需要科技,教育,制度,公平等多个方面的改革,除了很艰难之外,这个东西实际上有些时候可遇不可求,我其实很理解有时候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难以推进,除了有反对声音之外,很多时候确实不知道怎么改革才是最优解,这需要有个试错的过程,人民银行摸着日本/美国过河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理智的做法,而且老实说,摸着石头过河也不一定就肯定可以过河。

劳动时间的延长有时候是高速增长的一个燃料,日本的工作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由45个小时下降到40个小时的过程,是一种经济降速下的妥协,降低工作时间,提高就业率。但长期来看,劳动时间很难维持在高位,随着劳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降低劳动时间是一个常态

就业率的提高和就业人口的提高更是不容易,当前中美日的失业率并不高,而生育率中日都已经降低,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没有开放人口入籍,未来5年内,即便就业率依然处于高位,中国的就业人口总数也是降低的。可以说奥巴马的移民政策是有利于劳动人口提高的,但它引发的社会问题是否得不偿失就是另外一个看法了。当然我们也会联想到当前美国新提名的那个反堕胎的保守派大法官.....

如果前三项都很难,那最后一项,资本/产出,杠杆率的限制是什么呢?良心?偿债压力?和刚性的约束比起来,我感觉这一项是最容易突破的。

因此我一点也不惊讶长期来看,一个共识就是提高杠杆率,压低利率,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800年的利率下行趋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人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依然想要去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然想要一个不依靠资本,不依靠劳动力堆积而带来的社会发展?依然会想要紧缩而不是宽松的政策?

我想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里面这幅图可以说明,这是3000年来的人均收入(天知道数据怎么来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2500年,我们人类的收入增长实际上都微不足道,我们只不过在重复着历史,而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是爆发性的(当然我觉得这张图没有看起来那么夸张,因为资本主义是用货币而非实物衡量收入,但不可否认,资本主义本身也和工业革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时候为了倒逼全要素生产率的爆发性提高,可能需要对杠杆率施加一些限制。不然我们没法按照历史经验去推断未来的生产率到底可能是多少(工业革命前谁敢想象工业革命后的人均产出?)。

回到题目中关于美国的部分,如此一来解释就变得简单多了

负利率无论在历史数据,还是实际论证中都可能是一种必然的选项。特朗普的说法不一定是错的

就像今年9月17号,BOJ的黑田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

“The BOJ has an overshoot commitment, under which it pledges to increase monetary base until inflation stably exceeds 2%. The Fed’s new view is in line with ours.”

“日央行推动超额的刺激以便达成通胀目标,联储的看法和我们差不多”

这也是我一直觉得虽然鲍威尔尝试否认负利率,但有一天他可能还是会走上这条道路的原因。

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在短期肯定会有,美元地位的动摇等等,但如果Paul的看法是正确的,林文夫的计算没有错误,长期来看大部分国家都会慢慢步入负利率的世界。然后通过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的堆积尝试维持一个经济增速。美国也不例外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这也许是800年经济大趋势中非常平凡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不认为0这个数字有特别含义的话),社会将趋于保守和传统,除非有新的国家站出来接过发展的大旗,可能是尝试改革提高生产率的中国(杠杆已经不低),也有可能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杠杆不高但体量太小)。

我其实很喜欢这个结论,它告诉我们都是平凡人,在历史长河中2020年不过就是普通的一年,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就是普通的一代人,除非我们努力去实现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尝试去实现类似工业革命那样的生产率爆炸。

而维持一个正常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速依然是刚需的大前提下,有可能有利于倒逼生产率的提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特朗普对美联储实行负利率的呼吁,无疑是这位前总统在经济领域又一次投下的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对货币政策的直接质疑,更是一次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得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看看它究竟有哪些“道理”,又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涟漪。特朗普为何会抛出负利率这个“怪招”?首先,得理解特朗.............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声称美国新冠确诊病例相对较低是由于他的领导,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并且与许多公开数据和专家分析存在较大出入。特朗普的说法与事实的对照:特朗普政府的早期应对措施,包括对中国和欧洲的旅行限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病毒的传播。然而,将确诊率低完全归功于他个人的领导,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也与事.............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一次公开场合宣称,美国从下个月开始将能够实现月产3500万只的产量。这个数字无疑是相当庞大的,而理解它的含义和是否“够用”,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3500万只”指的是什么。在当时的语境下,结合美国国内关于疫情和疫苗的讨论,最有可能指的是新冠疫苗。特朗普政府确.............
  • 回答
    特朗普将芝加哥称为“美国之耻”,并声称“阿富汗比芝加哥更安全”的言论,一经发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言论的背景与目的: 政治策略: 特朗普作为一个善于运用夸张和煽动性语言的政治家,其言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将芝加哥描绘成极端危险的城市,与.............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提出给每个美国人发1000美元现金的这个想法,无疑是一个具有爆炸性的提议,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要评价这个提议,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它,包括其背后的经济逻辑、政治动机、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以及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经济逻辑与可行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特朗普的这个提议属于财政.............
  • 回答
    对于特朗普总统在5月15日表示美国在1月11日就开始研究新冠疫苗的言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需要结合当时的事实和后续发展来理解。首先,直接评价特朗普的这一说法: 根据公开信息和时间线,该说法存在争议且不完全准确。 虽然美国在早期就开始了对新冠病毒的关注和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新冠疫苗”这.............
  • 回答
    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国家级电视台上,就一个可能致命的健康问题发表可能误导公众的言论时,其后果往往是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20年4月疫情早期,就曾有过一次引发巨大争议的“乌龙”。当时,在白宫疫情简报会上,他提及了研究人员正在探索“紫外线或通过注射消毒剂”来对抗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并询问是.............
  • 回答
    特朗普对拜登政府阿富汗撤军行动的批评,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大外交政策耻辱”,这是他一贯的政治风格和对他执政时期外交政策的辩护。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特朗普的批评点及其论据(通常是): 混乱和仓促的撤离: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认为,拜登政府的撤离方式极其混乱,导致喀布尔机场出现混.............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这位前美国总统,多次公开暗示甚至断言,美国大选可能存在被“操纵”或“干扰”的情况。这种说法在他执政期间和卸任后都反复出现,并且成为他政治叙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组成部分。评价特朗普的这一立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政治动机、可能的影响以及对民主制度的潜在挑战。特朗普核心论点与.............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这无疑是其对伊朗政策中一项极具争议和颠覆性的举措。要评价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动机、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各方可能的反应。首先,理解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的性质至关重要。IRGC并非一支单纯的军事力量,它是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实.............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国退出《苏联与美国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条约》(INF条约),这无疑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刻讨论。要评价这一举措,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背后的原因、潜在影响以及各方反应。首先,美国退出条约的官方理由是什么?特朗普政府给出的主要理由是俄罗斯长期违反该条约。具体而言.............
  • 回答
    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初期,他选择埃克森美孚董事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出任国务卿,无疑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政治任命之一。这件事在美国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激起了相当大的波澜,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对此观点鲜明。要评价这一任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蒂勒森的个人背景、他的职业经历以及这背后.............
  • 回答
    最近美国围绕着特朗普政府的某项禁令,发生了一系列颇具戏剧性的法律博弈。简单来说,就是特朗普政府发布了一项禁令,但这项禁令很快就被一位联邦法官给“叫停”了,也就是暂时废止。这一下可把白宫给惹恼了,他们立刻表示要采取行动,试图“冻结”这个“冻结令”,说白了就是想让法官的裁决失效,恢复禁令的效力。这事儿说.............
  • 回答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确实发生了一些备受关注的自然现象,包括2017年的全美大日食、以及随后几年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飓风、洪水和野火等。很多人在讨论这些事件时,会将它们与当时的政治气候联系起来,甚至将其视为某种象征或预兆。2017年全美大日食:2017年8月21日,一场横跨美国大陆的日全食吸引了数百万人的目.............
  • 回答
    特朗普在疫情期间指派的复工委员会确实引发了广泛争议,其成员中缺乏医学专家和公共卫生官员,而包括其女儿伊万卡(Ivanka Trump)和女婿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在内的非专业人士被纳入其中,这一情况反映了美国政府在疫情应对中的决策逻辑和公众信任危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2016年竞选美国总统期间,以及在其总统任期内,多次使用诸如“强奸”(rape)、“性侵”(sexual assault)等词汇来形容他认为中国在美国的贸易行为中所采取的策略和造成的后果。这些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也成为了理解其对华政策以及美国国内政治语境的一个重要.............
  • 回答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关于中美就知识产权问题可能达成协议的言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首先,这则发文的时机选择本身就值得关注。特朗普惯于利用社交媒体直接与公众沟通,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尤其是对国际贸易、科技创新以及中美关系高度敏感的群体。在当时,中美贸易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
  • 回答
    特朗普政府要求 TikTok 在 9 月 15 日前出售给美国公司,否则将强制关闭的决定,是一项极具争议性的举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要全面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特朗普政府提出这一要求的核心理由(官方立场):特朗普政府最主要的担忧在于 国家安全。具体来说,他们认为: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特朗普总统在2016年竞选期间提出的那个颇具争议的“4000个总统提名官位公开招聘”的想法,以及它可能对美国政治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理解特朗普这个提议的背景至关重要。美国总统在就职后,可以任命数千名联邦政府的高级官员,这些职位包括内阁部长、驻外大使、以及各种委员会和机构的领导者.............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任期内,关于降低美国药品价格的承诺,可以说是他最受关注也最具争议的政策方向之一。他不止一次地公开表达过对高昂药价的不满,并将此描绘成美国消费者承受不公平负担的根源。他的核心论调是,美国人民支付的药价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药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定价能力过强。为了兑现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