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老师在国内科普视频制作者里算得上是顶流了,很难得的是他的视频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严谨性也从来无可挑剔,不为趣味牺牲严谨,这是一位科普工作者很难得的素质,他的视频拿来引导中学生产生对理工科知识的兴趣再好不过了,成年人看一看也时有收获。
而且三年肝出四百个视频,这大兄弟是真能肝啊……
这次宣布跟西瓜视频独家合作其实很能理解,毕竟你不能要求优质内容创作者永远用爱发电,而且头条系对优质内容创作者一向很舍得花钱,我比较好奇的是——其他平台干嘛去了?这种神仙早签早安心啊= =
这有啥的,理想主义者也不能喝西北风,好人也不能就得让人拿枪指着呀。签了独家,意味着李永乐可以用更多的资源和成本投入进科普内容的生产,好事啊。
科普不是为了钱,但科普的工作必然需要有物质的支持。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概念,那就是随意性内容与正规内容的区别。正规内容的制作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个成本还不是说那种,“猪肉涨价导致煎饼涨价,不是因为煎饼里有猪肉而是因为卖煎饼的人要吃猪肉”这种成本,很多时候干脆就是直接成本。比如我在知乎写一篇回答,成本约等于零,因为我也没付出什么,二十分钟一千字,一个人一把键盘,也不用思考;但我写一篇学术论文,一篇下来消耗的科研经费少说也有几万。各种昂贵设备的机时,实验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花钱像流水一样。并且我坦承,因为我的职业规划是施工,所以我在博士生里并不算是最优秀的那种,高产的师兄花的经费是我的数倍,相应产生的价值也是我的数倍。
然后我知乎回答一篇阅读量几万,学术论文一篇阅读量几百。你能说我知乎回答就比学术论文有价值?显然不能,学术论文的价值比知乎水回答高无数倍。那假如没有这些科研经费支持,我的学术成果能做的出来吗?
显然是不能的。这并不以我本人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能力为转移,我就算是个充满学术情怀的神童,没有经费也一样什么都做不出来。
不光是正规的学术内容,其他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如此。同样是做一段视频,我拍一个旅游vlog或者东非辣木籽经销广告,直播吃赞比西河巴掌大的小龙虾,那成本显然就是一个人一张嘴一部手机,没有成本,不用任何人给我经费,当然相应的也谈不上有什么娱乐以外的价值。但我如果是要正经做一部科普视频,那需要的资源就会非常多,我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免出现事实性错误,需要专业的摄像、专业的设备、专业的制作团队,这些都需要钱。情怀必须要有,但是光靠情怀是不可能支撑得下去的。
李永乐科普工作的价值不用我多说。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科普工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为紧缺的工作,只要是认真做科普的人,并且获得了受众的认可,那无论投入多少,他对社会的贡献必定是远大于投入的。从这个角度讲,社会资本对科普工作的投资,本身就是一件对社会正外部性非常大的事情。拿钱投资科普,不比拿钱炒房好?
我是发自内心地希望,认真的内容生产者可以通过生产内容赚到钱,至少要能维持投资生产的循环。(当然,主观上我希望大家赚钱,客观上我对键政赚钱非常悲观。)至少,科普工作能够获得资本的投入,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
好事,科普工作不能总靠用爱发电,让科普工作者能从中获取合理报酬,是推进科普工作的有效方法。
我要第一万次复读,科学工作中,大众普及和前沿探索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隔壁美国已经在此次疫情和历次反疫苗反科学风波中展示了,一个社会如果前沿探索强大而大众普及不足会酿下何等恶果了。
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前沿和大众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强壮而另一条腿枯瘦是没有出路的。
现在毕竟不是理想主义和精神原子弹的时代了,无数行业都证明了靠用爱发电可以撑得了一时,撑不了一世,特别是在科普这种通常而言近乎无利可图的行业,最初的热情耗尽之后,如果无法获得后续物质支持,结果往往是要么从业者上工如上坟,要么干脆人员流失。
实际上中国的科普工作之所以长期处于昙花一现然后迅速后继无人的情况,科普工作者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实现商业变现是一个重要原因,知识至少没有在物质层面获得应有的尊重,而科普工作者并不能辟谷,他们也得吃饭,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得养家糊口,于是科普工作者要么减少科普工作在日常事务中的占比,要么干脆放弃,而这两者都意味着全社会科普工作的衰败。
现实是耗时耗力耗钱耗工搞一波科普工作,往往得不到多少实质好处,还有一大堆学究来挑刺,还被学院派大佬这也看不起那也瞧不上,长此以往鬼才搞科普。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毕竟还是凡人,哪怕他们很高尚,很无私,那也是高尚的凡人,是凡人就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私,彻底无私的那叫圣人,圣人者,可遇不可求,是一种人类社会进程中的自然奇观,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开展工作的希望寄托在出现圣人身上,这近乎于彩票思维,特别是这项工作对于全社会而言如此重要的情况下。
李永乐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知识可以变现,知识应该变现,特别是在科普这个在当下极度稀缺,严重不足,有待推动的领域,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科普工作者由于有利可图而投身这一行业,那将是义利的统一,那是社会之福。
从某种意义上说,蒙昧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科学理性只是偶尔燃起的炉火,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只有当平凡的芸芸众生皆以身为薪,投于其中,众人拾柴火焰高,愚昧无知迷信的黑暗才能被逐退。
而劝诱凡人投身初火的最佳手段,得是强力装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我第一次看李永乐的科普是很晚的事情了,是关于费米悖论的内容。
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是高一不分文理,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分文理科,当然现在高中教育是否改革我就不知道了,当时我的物理成绩比较糟糕,高一学的是力学,对力学总是找不到门,然后我借来高二和高三的物理课本,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能继续下去,然后就看到了电学,电磁学,光学之类的,一大堆复杂的公式,瞬间头都大了,立马选了文科。
我不知道类似我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后来是看到李永乐的视频,不知道为什么,李永乐老师讲其实也是物理学,但是看得下去,还看的津津有味,高中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出了社会倒是一天到晚的刷这类视频,有时候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
其实后来想一想,倒还真的不是我对物理学重新燃起了兴趣,而是对科普本身有兴趣,真的李永乐老师给你开始讲物理学那一大堆的公式,估计没几个人耐烦听。
其实视频播放量也很能说明问题,看看这个反差巨大的播放
地球打穿一个洞,人跳进去会发生什么?》有115万的播放。
《万有引力定律为啥是科学的?爱因斯坦为什么要提出广义相对论?》就只有54万的播放。
而到了真的讲卷子的时候
《李永乐老师高考物理原创题[2]科技热点:光压和光帆飞船 》就只剩下3.2万的播放。
几十倍的差距
而我最喜欢的《外星人存在吗?人类为什么看不到外星文明?》有508万的点击,我的审美还真的是很大众化的。
为什么一讲卷子都不愿意看了,其他东西看的津津有味?
关于科普这个事情,在中国真是一言难尽,请各位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看看,尤其是父母的朋友圈,关于传统医学,保健品,算命,养生之类的低劣谣言天天都有,一堆一堆的人转发,一堆一堆的人相信,有时候甚至连我都恍惚觉得中国的义务教育到底搞的如何,为什么中学生好好学习的时候就能识破的骗局,结果出了社会了还有一堆一堆的人迷信?
有些事实是真的那么难查清楚吗?
里面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科普是不是特别差?
有一说一的是:中国的科普做的没有那么差,只是……不够娱乐性。
有的科普就是念稿,有的科普就是文章,看不下去。科普科普,意思就是科学普及,科学有了,普及没了。
官方有各式各样的渠道,比如中国科普网,这还是带GOV的,是官方认真的机构,信息也很多,几个人去看呢?
举个例子:为什么中国牛奶的奶味变淡了?
好多人的固有认识是:2010年国家调整的生乳的标准,把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群标注下调,导致牛奶的质量变差,牛奶味道变淡,所以现在的牛奶都没有奶皮了。
这种说法实际上即便是在知乎也有大量的拥趸,而实际上是口感本身比较主观这是其一,奶味变淡,很有可能是今天的奶的,这个工艺会让牛奶中的脂肪破碎的更加细小,从而使整个产品体系更加稳定,使牛奶看起来更加洁白细腻,经过均质化加工较未加工过的生鲜牛奶,其所形成的奶皮要薄,甚至肉眼看不出奶皮,喝起来的口感也更细腻爽滑,没有那种粘稠、厚重的感觉,会让大家觉得“现在的奶变淡了”。(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原文)
问题是有多少人知道现代牛奶的加工工艺?即便是知乎,也有一堆的人依照“口感”“粘稠度”来决定这个牛奶到底是好是坏。
没用过水淀粉么?
实际上其实反过来想想也想得到,蛋白质和菌落总群那点变化,这是通过舌头能感知得到的么?
但是仅在知乎又有多少人相信。
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就是科普做不到位,这个做不到位不是说没写文章,没出视频,而是说写的文章,出的视频没人看,因为不够娱乐。
娱乐可以通过李永乐这种讲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于“点击量”,这意味着多少人看了视频,看的人越多,则科普效果越好。
我不知道李永乐老师最后的协议是什么,但是显而易见已经为李永乐老师解决了一些资金问题,这也解决了科普作者的一个生存问题,这几年突然冒出来大量的科普视频,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的科普,官方科普不算,就是民间科普-----没钱,没钱就是最大的问题。
在过去的科普里面,科普屡战屡败,反而谣言越战越勇,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比如李永乐曾经有个不粘锅的试验,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是莱顿福斯特效应,但是打开淘宝,看看淘宝上卖的铁锅号称是“不粘锅”的,六七百的不少,什么“古法制造”,“XX锤”,“纯手工”,“无涂层不粘”,视频一打开,就看到有人拿着铁锅左右摇晃鸡蛋,鸡蛋怎么都不粘。
随便拿一口锅,只要温度上去了,都不粘。
要想战争不沾,要么涂层,要么物理防粘,也就是那一堆前置的“养锅”的程序。
但是只要是正规生产的铁锅,照着程序做,都能做到物理防粘,不需要通过那六七百的锅。
然而淘宝我看到还有卖三千多的,卖的还不错。
造谣方是有利益的,是专业的。
做辟谣,做科普的是非利益的,是业余的。
这个游戏是玩不下去的。
目前作为头部媒体对科普人士进行扶持,我认为是有益于科普队伍的继续壮大的,这一点不管是知乎在做,还是其他越来越多加入进来,我认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