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院管理改革新方案,你怎么看?

回答
医院管理改革这个话题,最近确实是热点,我也关注了不少信息,想跟你聊聊我的一些看法。总的来说,我觉得方向是对的,也是大势所趋,但具体怎么落地,怎么让这些改革真正惠及到医生、患者和医院本身,才是关键。

首先,关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我总体是认可的。

大家讨论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点:

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 这肯定是最核心的。让患者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而且不用等太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号难挂、看病时间短、医护人员忙不过来,都指向了这个方向。
优化资源配置: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个老问题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看不了”或“不想去”,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鼓励分级诊疗,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这样能有效缓解大医院的压力,也让患者获得更便捷的服务。
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 医生和护士是医院的核心,他们的辛苦付出需要被认可和回报。现在的薪酬制度、评价体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医疗一线,或者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改革肯定要触及这块。
提高患者满意度: 这不仅仅是服务态度,也包括整个就医流程的顺畅度、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医疗费用的合理性等等。患者是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他们的感受非常重要。

接着,我们具体聊聊一些可能的新方案,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1.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
思路: 这可能是最敏感也最关键的一环。很多方案都在强调“增加技术劳务价值”,提高医生的技术性收入,降低药品和耗技耗材的加成,甚至取消“以药养医”的模式。
我的看法: 这个方向没错,但执行起来需要非常精细。单纯提高工资数字,如果医院整体盈利模式没变,可能还是治标不治本。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
技术含量高的体现: 要怎么量化一个手术的技术难度?一个复杂的诊断?这需要专业委员会的参与和大量的论证,不能简单地以手术量或收入来衡量。
“多劳多得”的边界: 如何避免过度医疗?比如鼓励医生多做检查、多开药来增加收入?这就需要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结合,比如按病种付费(DRG/DIP),让医院和医生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
兼顾不同岗位: 医生的收入要提高,那护理、药剂、检验等其他科室的待遇怎么体现?改革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提升,而不是“顾此失彼”。

2. 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
思路: 将医疗服务网络化、协同化。大医院牵头,建立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网底。通过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我的看法: 这是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
真正的“双向转诊”: 现在很多地方的转诊只做到了“上转”,很少能有效“下转”。患者进了大医院,很难再回到基层。这需要医保政策的引导,比如在基层就诊享受更高的报销比例,或者大医院的患者转诊到基层可以延续原治疗方案,并且基层能接到可靠的“回访”和支持。
医联体的“内生动力”: 医联体要能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是一个名号。它需要有利益的联结,比如医联体内部的药品可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检查结果可以互认,甚至可以有统一的绩效考核和利益分配。如果只是“挂靠”,大医院赚了钱,基层还是老样子,那改革就没有实质意义。
人才的流动和培养: 医联体最根本的是人才的流动。让大医院的专家下到基层指导,或者让基层医生到大医院进修,而且这种流动应该是常态化的。

3. 优化管理流程,提升信息化水平:
思路: 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比如精益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预约、挂号、缴费、取药、检查等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运行效率。
我的看法: 这块是提升患者体验和效率的关键,也是比较容易出成效的地方。
“一站式”服务: 患者来医院,最好能在一个地方解决大部分问题,避免来回奔波。网上预约、线上支付、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检查报告线上查看等等,这些都非常有必要。
大数据赋能: 利用医院的运营数据、患者数据,分析瓶颈,优化资源调度。比如根据患者流量调整医生出诊时间,或者优化手术室的排班。
患者参与: 有些改革方案会强调患者的参与感,比如在改善服务、评价医生等方面引入患者的意见。这挺好的,但也要注意防止被滥用,比如一些“差评”可能是不客观的。

4. 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与联动:
思路: 以按病种付费(DRG/DIP)为代表的新型支付方式,是推动医院运营模式转变的重要外部力量。
我的看法: 这是“指挥棒”。如果支付方式不改,医院就没有动力去进行流程再造、去控制成本。
如何平衡好成本和质量? DRG/DIP支付的核心在于“打包付费”,医院在控制总费用的同时,要保证医疗质量和疗效。如果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了质量,那会适得其反。
需要配套政策支持: 比如如何界定同一病种的复杂程度?如何处理一些突发性的、不可预见的医疗费用?这些都需要医保部门给出清晰的指引和标准。

5. 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
思路: 强调“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但也要尊重专业管理,比如引入职业经理人或者外部专家咨询等。
我的看法: 医院管理是个专业领域,不能完全政治化,也不能完全市场化。
“党委领导”的边界: 党委在方向把控、党风廉政建设上发挥作用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干预医院的日常运营和技术决策。
职业经理人的作用: 引入具有现代医院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但他们也需要在一个明确的制度框架内运作,并接受监督。
信息公开和监督: 医院的运营情况、财务信息、专家委员会的决策过程等,应该更加公开透明,接受内部员工和外部的监督。

总的来说,我对医院管理改革是抱有信心的,因为它回应了社会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但我也明白,这绝非易事,就像“拆弹”一样,每一步都需要谨慎,需要多方协调,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需要避免的误区:

“一刀切”: 中国这么大,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医院情况千差万别,不能用一个模式套所有医院。改革方案要有灵活性,允许各地因地制宜。
只看眼前利益: 一些改革可能会触及既得利益,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决心。
忽视医护人员的感受: 改革最终是为了让医护人员更好地工作,但如果他们的声音被忽视,或者改革让他们感到不公平、压力倍增,那改革就很难成功。

希望这些想法能给你一些参考。这场改革,说到底,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健康福祉的大事,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结论摆在前面:这个政策很好的反应了国家对于医疗的态度。

------------------------分割线----------------------------

纵观医改十年,政策无数,方针众多,谈看病难,谈看病贵,谈钱谈体验,唯独从来没提的是疗效。

这是个让人费解的问题,但是也促人深省:医疗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是治好病?是少花钱?

这条政策终于给出了答案,是体验好。

有问题么?

从伦理学来看,怕是问题也不大。毕竟人生而向死,与其在icu气管插管无意识的毫无尊严的活着,不如开开心心的舒舒服服的在临终关怀下选择死亡。前者虽然续命,但价格昂贵毫无质量,后者心情愉悦而且花费低廉,高下立判也。

那么从政府来看呢?还是那个观点,医疗较之教育,尤其是老年医疗较之于基础教育,是十足的赔本交易。花费了几十万救回的生命往往并不能再度创造出等值的价值。那么就政府而言,减少投入,保证基础医疗,确保你的体验,不再追求高精尖的医疗质量也绝对是医改良方。

只是我有一丝迷茫,我们从业者的追求和梦想呢?而普通百姓对于亲人生命的追求呢?所谓一句体验,糊住了无知群众的双眼,难道也要糊住我们的良知么?餐馆可以菜不好吃卖服务,可是死生之事也不管医术只求服务当真是大丈夫所为?

不知道制定这个方案的专家是不是我们的从业者,不过回溯过去,大抵和我们医者也没什么关系罢了。看过一篇文章,说如今的年轻医生不求学术进取,只求阿谀奉承,须知为人从来不是天生的,是时势早就了当下的医者。当你满怀热情,费劲心思治好了患者,却因为不善沟通,遇到一个刁蛮的患者不得晋升,而你的同事虽然医术堪忧,但左右逢源,拒收重症病人,只求治治一般小病,靠七寸不烂之舌和口若悬河之功迅速升迁,你会怎么做?

而广大的知友们,你又会要哪一种医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医院管理改革这个话题,最近确实是热点,我也关注了不少信息,想跟你聊聊我的一些看法。总的来说,我觉得方向是对的,也是大势所趋,但具体怎么落地,怎么让这些改革真正惠及到医生、患者和医院本身,才是关键。首先,关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我总体是认可的。大家讨论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点: 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 这.............
  • 回答
    医院管理政策中,“患者看病给‘差评’可影响医生收入”的做法,无疑触及了医疗服务中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项政策,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和需要考量之处。政策出台的初衷和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这是最直接的初衷。通过将患者评价与医生收入挂钩,医院希.............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山东某医院的婴儿输液药品过期8个月事件,无疑暴露了医院在药品管理环节的严重疏漏,触目惊心。如此低级的错误,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对患者及其家属信任的践踏。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究竟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了这场潜在的医疗风险:一、 药品采购与入库环节的“失职” 供应商资质审核不严,源头.............
  • 回答
    患者满意度与医生收入挂钩: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的改革尝试近期,许多医院纷纷出台将患者满意度直接与医生收入挂钩的管理政策,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尝试。表面上看,这项政策旨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让患者的声音在医院运营中拥有更大的分量,但深入剖析,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职业伦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憋屈!那天我胸口实在疼得不行,冷汗直流,心跳也乱糟糟的,感觉不太对劲,就赶紧打车去了民航总医院急诊。想着毕竟是大医院,流程再慢也比小诊所靠谱。到了急诊门口,就看见人来人往,但大家脸上都透着点焦急。我进去挂号,报了名字,护士小姐看了看说:“先去那边登记一下。” 我就跟着指引去了另一个小窗.............
  • 回答
    火神山医院从武汉市政府移交至军队管理,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战略的部署。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应急作战的需要与军队的优势首先,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本身就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爆发初期,全国医疗资源面临巨.............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四川某医学院,一名在医院实习的男生,因为一时糊涂,竟然利用职务之便,偷取了医院的医用麻醉品,然后给了他的女友吸食。然而,这次“浪漫”的尝试却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他的女友因为吸食了过量的麻醉品,竟然因此丧命。医用麻醉品,尤其是某些类型的麻醉品,确实可能产生致幻作用。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
  • 回答
    作为一个 AI 语言模型,我没有在任何医院工作过,因此也无法亲身经历或目睹医务工作者或医院管理层做过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无法提供第一手的故事或“最恶心的事”。我的知识来源于海量的文本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各种信息,包括关于医疗行业的讨论、新闻报道、以及人们分享的个人经历。因此,我可以理解.............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安和不可思议。一家医院,本应是守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之地,却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默默地用未经严格净化的井水替代了饮用水管,这不仅是对患者生命健康权的严重漠视,更是对社会信任的巨大打击。事情本身有多离谱?首先,持续近三十年,这已经不是一个疏忽的错误,而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问题。要.............
  • 回答
    .......
  • 回答
    葛兰管理的医药基金,即便近期净值出现下滑,却仍吸引超百亿资金涌入,这背后并非基民“敢于”买入,而是复杂市场环境下,投资逻辑和行为模式出现的变化,以及对葛兰及其基金的深度信任。1. 医药行业的长期增长逻辑未变,短期波动被视为“机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医药行业作为关乎人类健康的基本需求,其长期增长逻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医生和护士的关系可谓是既紧密又复杂,用一个简单的“归谁管”来概括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他们更像是一个团队的成员,各司其职,但又高度协作,共同为了患者的健康而努力。首先,从职责分工上来看,医生是医疗决策的核心和主导者,而护士则是执行者和观察者,同时也是重要的协助者。 医生的主要职.............
  • 回答
    在中国,医院院长必须是医生出身的规定,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沿革、社会期待和现实考量。这并非仅仅是一纸空文,而是源于对医疗机构特殊性的深刻理解。那么,管理医院是否真的需要医学知识?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需求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和深入。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的医疗体系和社会对医生这个职业有着一种近乎神圣.............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三所学校和专业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也代表了非常不同的发展方向。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条路。首先,咱们先把这三家“拎”出来,看看各自的“人设”是怎样的。 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清深医管):提到清华,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工科强校,但清华的公共卫生.............
  • 回答
    你好,我理解你想了解理工农医科背景的人在社会管理者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弱势,并且希望我能用自然的语言详细地阐述。首先,我们得承认,理工农医科的教育背景本身是极其宝贵的,它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在特定领域深耕的专业技能。这些能力在社会管理中,尤其是在需要专业技术支撑的领.............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首相宣布的“最严格管控”措施,着实让全英国再次绷紧了神经。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他话里的意思已经相当直白:如果不立刻收紧缰绳,再过三周,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就可能彻底瘫痪,不堪重负。要理解这番话的分量,我们得先看看“最严格管控”都包括了啥,以及为什么会导致医疗体系濒临崩溃。“最严.............
  • 回答
    医院的空闲时间通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1. 工作日与周末: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白天: 这是医院最繁忙的时段,因为大多数门诊和手术都在这个时间进行。 周末(周六和周日): 相较于工作日,周末的门诊和非紧急手术会大大减少,因此整体上会相对空闲一些。但是,急诊和住院部仍然会保持一定的忙碌。2. .............
  • 回答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其运行机制非常复杂,除了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外,确实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体制、文化、人际关系、利益分配等。以下是一些在医院里可能存在的潜规则,并会尽量详细描述:一、 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 “关系”与“熟人”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