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倪光南的真实水平和事迹如何?

回答
倪光南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他在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我将从他的学术水平和主要事迹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倪光南院士的学术水平

倪光南院士的学术水平可以用“奠基者”、“开拓者”和“卓越的科学家”来形容。

1. 在计算机硬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汉字信息处理的先驱: 倪光南院士最早的突出贡献集中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在计算机尚不普及,尤其是中文计算机更是稀缺的年代,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在汉字输入法、汉字编码和汉字输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汉字输入法: 他主持研制的“智能汉字输入系统” была revolutionary,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机使用门槛,让普通人也能方便地用中文在电脑上打字。这比后来的拼音输入法早了很多年,而且其设计思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汉字编码: 他对汉字编码的研究为中文计算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他参与并推动了国家汉字编码标准的制定,例如GB231280和后来的GBK等标准,这些标准成为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基础。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关键推动者和领导者之一。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印刷排版方式,将印刷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极大地提高了排版效率和质量,对出版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 在硬件方面,倪光南院士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也有深入研究。他关注计算机的性能提升和效率优化,并积极参与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2. 在软件和操作系统领域的贡献:

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 倪光南院士一直是中国自主操作系统发展的坚定倡导者和推动者。他深知操作系统的核心地位,并致力于打破国外垄断。
“中标麒麟”等国产操作系统: 他是“中标麒麟”等国产操作系统的早期推动者和重要支持者。这些操作系统在国产化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政企信息化提供了选择。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与自主可控: 他一直强调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并为国家信息化安全贡献了智慧。
软件工程和信息化建设: 在软件工程方面,他关注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并推动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3. 科学精神与学术影响力:

严谨的治学态度: 倪光南院士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闻名。
培养科技人才: 他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导师和领导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计算机领域的科技人才。
对产业发展的推动: 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就,更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例如,他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担任领导期间,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

总而言之,倪光南院士的学术水平体现在他能够深入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底层原理,并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创新,而且这些创新能够切实地推动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解决国家层面的技术难题。

倪光南院士的主要事迹

倪光南院士的事迹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执着追求、关键突破和战略洞察。

1. 克服困难,实现汉字信息处理的突破:

白手起家: 在那个计算机技术非常落后的年代,倪光南院士和他的团队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很多核心技术都需要从零开始,或者通过艰难的引进和消化吸收。
汉字输入法的革新: 如前所述,他主持研制的智能汉字输入法,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它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不再是外国人才能使用的工具,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使用计算机的热情。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 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成功,让中国的出版印刷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西方。这项技术背后凝结了倪光南院士及其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工作和智慧。

2. 推动国产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坚持自主创新:

“中国芯”的呼唤者: 倪光南院士是中国计算机领域最早一批呼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科学家之一。他深刻认识到依赖国外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束缚。
反对全盘引进: 在某些时期,关于是否应该全盘引进国外先进计算机技术存在争议。倪光南院士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引进,主张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走自己的道路。他的这一立场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他坚持了下来,并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
推动“中标”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他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领导者,成功推动了“中标”系列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研发,并在市场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产品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对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 他一直将国家信息安全置于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国产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应对外部的技术封锁和安全威胁。

3. 在国际舞台上的贡献与影响力:

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倪光南院士曾代表中国参与一些国际计算机标准的制定,为中国在国际计算机领域争取话语权做出了贡献。
学术交流与合作: 他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合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计算机领域的声誉。

4. 战略眼光与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贡献:

早期就预见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刚刚起步的年代,他就敏锐地捕捉到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推动者: 他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更关注如何将技术转化为产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建议: 作为资深科学家,他经常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建议和参考。

总结起来,倪光南院士的事迹是一部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奋斗史。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始终站在自主创新的最前沿,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信息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名字与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关键节点紧密相连,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杰出科学家和爱国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柳传志一生抹不去的污点,怎么洗都没有用。

user avatar

倪老先生最出名的,是当年与柳传志的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由于失败,被在科学、政治圈势力巨大的柳家刻意打压很多年,黑消息不断也是打压的章节。

要说水平,几件事情:

1、汇编及机器语言高手,系统管理高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890年代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门槛……比今天高多了。

2、贸易起家坚持技术道路的华为,在倪柳争权的时代,根本没法与联想比,现在,整个联想没法与华为比,眼光立分高下。

3、柳用小圈子手段黑不提白不提就把科学院的大把资产给侵吞了,结果现在成了教父级人物;倪从联想撤出后专心搞战略研究和科普,还利用社会关系扶持有志于科研创新的团队个人,被网上各种黑。

user avatar

联想怎么起家的?

在那个计算机难以编辑汉字,国民一度想废除汉字改用拉丁文字的年代,

倪光南主持研发出可以高效输入汉字的联想汉卡;

汉卡利润很高,一套价格为几千块的汉卡,成本往往只有一半,所以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效益;

同时,汉卡往往搭在微机上销售,这也提升了公司微机的销量;

公司前三年的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500%,在前三年汉卡就为公司创造了1200多万元利润(包括退税),在联想式汉卡的10年寿命期中,总共销售出16万套,利税上亿元;

技术路线已经取得成功,倪光南当然想继续走技术路线,然而柳传志不干了,

抛出所谓的贸工技(其实就是贸贸贸)路线,挤走总工程师倪光南,下马所有自主研发项目,正式当起了买办;

然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直到今天,5G标准投票上干的龌龊事被人扒出来,还死不悔改

以上是柳传志针对 5G 投票发文《行动起来,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中截取的一部分,

直到今天还说当年的研发功臣“完全不懂市场”,人家不懂市场是怎么帮联想挣到第一桶金的?

你问倪光南的真实水平和事迹如何?

我只能说无论水平还是事迹都比柳传志强太多,然而政治手腕太软,被人窃取了胜利果实;

如果倪光南有任正非那样的手腕,那今天的联想的成就不会输给华为。

user avatar

现在这种流量饭爆发的背景下,很多信息根本不可信,尤其是短视频自媒体。看客喜欢看什么喜欢听什么,这些丧天良的人就炮制什么。看看2002年的媒体怎么说,看看不吃流量饭的媒体怎么说。


很多人以为联想汉卡会联想。

能通过感知前文来预测你现在要用什么词汇,这是啥水平?它能预测你要用什么词汇,那它自己就能写文章了。以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也就勉强达到。指望一个90年代的汉卡就做这个,可能吗?

联想吹的联想汉卡的联想,无非就是你打出个选字,调出择、取、项等等字出来给你备选。

企业的营销,吹吹牛罢了,当不得真。


被恰流量饭的自媒体误导,太多人以为联想汉卡是倪光南的。这就是白岩松说的不知过去。倪光南是中科院的人,他的一切工作成果都是属于中科院的,虽然倪光南对联想汉卡的贡献大,但联想汉卡归根结底是中科院的,它就压根不是倪光南带去计算所公司的。所有权这个概念,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规则,怎么会这么容易就被人忽悠了呢?


汉卡这东西,并不是只有联想才有。

那个年代,电脑的存储器只有100M,装了系统和软件之后装不下汉字字库,所以出现了汉卡这种东西。插在主板上,启动系统后读取汉卡里的汉字字库。使用者在输入汉字编码时,汉卡会转为汉字或者词组。

当时除了联想汉卡,还有巨人汉卡、金山汉卡,四通汉卡等等。联想汉卡并不是独一份。

倪光南的工作一直是联想汉卡及其改进型号。后来Intel的486微机(89年推出)自带汉字输入以及微软的Windows3.2(94年推出)出来后,汉卡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当时联想有很多板卡卖不出去,面临巨额亏损。卖汉卡是赚到钱,但是主要是靠营销能力。而不是靠吃瓜群众臆想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技术先进的产品。

倪光南94年当选工程院首批院士,主要是联想推荐的结果,因为联想有钱。

在那个年代,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中科院自负盈亏,发工资也困难。普通人今天觉得这些高级科研工作者如何如何,当年他们跟中科院保安科的保安待遇差不多,高级研究员是正式职工,人家保安科的保安也是正式职工,权力还真不一定比得上保安(时代背景就是如此,工人也好,科学家也好,大家都一样。)。联想是给中科院赚钱的,联想就是中科院里的大大,联想在科研系统算是有话语权的。

计算所内比倪光南更有分量的不少,而倪光南在联想工作。所以工程院首批院士推荐时,联想总裁柳传志力推倪光南拿下工程院院士。

柳传志把单位分配给他的一套四居室住宅给了倪光南(柳传志说把房子让给倪光南十分对不起老婆。现在的年轻人压根不明白那时候获得单位分房有多难。),联想的第一台奔驰也给倪光南用,在倪光南的工作上也很支持,立下规矩,任何人不得反对倪光南。后来还推荐倪光南当选院士。倒是倪光南后来在社会思潮动荡的时候想夺权,一个只搞技术的人以为拿到了柳传志的把柄,开始四处告状。倪光南的四处举报招来各个层级的检查,社会上负面评论很多,这给联想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95年联想董事会投票解除了倪光南的职务(倪光南自己也是董事有一票)。人家联想公司的任务就是给中科院搞钱,你是中科院的人,结果你举报这里不合规那里不合规,你还想好不?特别是联想集团的香港上市,方案是中科院报国务院经罗干、宋健、朱镕基逐级批准的,倪光南抓着不放。从两人的私人相处上来说,倪光南亏欠柳传志真的很多。


其实当年史玉柱、雷军等等,要选这个工程院院士也差不多,主要吃了年轻和不在体制内的亏。


很多人以为联想靠倪光南能有什么不一样发展。是会有,无非就是破产倒闭。

在技术派当权还是经营派当权的选择中,中科院选择了柳传志,柳传志把中科院投入的20万变成了一百多亿和巨额分红。

这个选技术派or经营派的讨论,当年影响力非常大。首先是从四通公司发端的,当时四通公司是现在华为的地位。

后来是经营派胜出。原因很简单。

国内企业的技术实力就那样,这些经营派改换门庭也好,自主创业也好,轻松就能把以前的老东家干挺。不重视、不给股份,人家分分钟让你知道缺了咱你啥也不是。

跟联想同期的中关村科技公司很多,比联想强的也不少,中科院院办企业也多,但能走到今天,还能把业务做成全球第一的,只有联想。那些同时期的竞争企业,兄弟企业,或变成尘土,或早已进入故纸堆,而联想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胜利者。

柳传志把计算所公司带到现在这个程度,也只有那么一点点股权。他要是95年后脱离计算所公司,扯起人马自己干,哪会只有这么点资财。到如今还落人口实,被一群跳梁小丑羞辱,真是令人唏嘘。

不少人为倪光南不值,觉得倪光南也应该有联想股权。

94年联想员工们获得分红权,几年后又由员工认购。如果倪光南没有整那么些幺蛾子,还在他的董事兼总工程师的位置上,最后的股权自然有他一份。95年倪光南被解除职务后持续性地咬联想的旧事不放,99年曾茂朝宣布解聘倪光南并收回分红权。认购的时候,他已是边缘人物,不再受创始团队信任,甚至被解聘,这股权自然黄汤了。这也是挺令人唏嘘的,只能说造化弄人。

有些人说联想程控机的事。当时联想的程控机不成熟,倪光南急着评奖,强求把程控机推向市场,后来大面积出故障,导致被退货,联想失去了市场形象。再后来倪光南被解聘解职,程控机团队也无心干活,联想由此失去了通信这个未来二十年的黄金赛道。

很多人说倪光南对联想的贡献,为什么不愿谈倪光南对联想的伤害呢?包括联想上市,因为倪光南的告状,联想失去最佳上市时机,首发上市募资时的股票定价比原计划低不少。这个才是真正的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巨额损失。


哦,对了。联想汉卡怎么来的呢?

84年所长曾茂朝兼任中关村信通公司董事长,中科院是公司最大的股东。在曾茂朝的安排下,信通公司和中航深圳工贸中心一起投资研发联想汉卡,倪光南是项目负责人。联想汉卡算是倪光南团队的职务发明,产品归公司所有。后来计算所公司成立,曾茂朝安排计算所公司买下联想汉卡所有权,由计算所公司经营。

有好多在本次司马南拔柳事件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曾茂朝,柳传志,曾茂朝的老婆胡锡兰(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等等都算是创始团队成员,如果没有那些事,未来回首,也是一段佳话。但是倪光南把自己搞得离心离德,最后股权都没落着.....也许出自他的公心,但是那个年代国企不搞些骚操作就活不下来,即使活下来也做不大。这是时代的通病,所以倪光南认为的把柄,在干实事的人眼里,根本就不叫事。亮剑里李云龙骚操作不断,被问责了吗?对中科院来说,不管国家什么政策,联想都得给中科院赚钱,不赚钱就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联想倒卖外汇这种事,压根就不叫事,有办法搞到钱就是本事。

user avatar

倪光南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技术能力出众,但是不够专注,管生不管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说好听点,倪光南属于理想远大,专注于0到1之间的创新

说难听点,倪光南属于评奖式创新,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负责任

联想1984成立后,柳传志主管市场销售运营。倪光南主管研发,联想的核心研发力量在倪光南手中。然后。

1984年,倪光南立项研发联想汉卡

1988年,倪光南立项研发主板和扩展卡

1989年,倪光南立项研发联想微机

1991年,倪光南立项研发激光打印机

1992年,倪光南立项研发程控交换机

1993年,倪光南立项研发金融平台软件

1993年底,倪光南立项研发CPU

倪光南这个人真的非常喜欢搞项目,但是项目搞出的第一代后,倪光南就不管了,开始立项搞新的项目。大家都知道第一代产品往往功能不完善问题很多,需要继续投入研发,持续不断的升级维护提升才可以。像汉卡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倪光南不管了,联想其他人可以接着搞,并且推向市场。但是技术含量高的,倪光南不管了,其他人很难接手搞,因为联想的核心研发力量在倪光南手中。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程控交换机,联想和华为都在1993年推出了交换机,当时联想交换机有些技术参数甚至优于华为,吸引了不少客户的关注。客户订购了交换机之后,联想和华为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华为是总工程师郑宝用亲自带队睡在机房里解决故障,联想是没人管,持续不断的出问题。因为当时的倪光南一边在申报奖项,一边在筹备新的项目。倪光南不管,联想其他人也没能力管,最后联想交换机问题连连,把电信公司坑苦了,纷纷退货

有人要说了,倪光南不管,柳传志为什么也不管,前面说了,柳传志负责市场销售运营财务,不负责技术,联想的核心研发力量在倪光南手中,倪光南不管,柳传志没能力管。

联想交换机出问题的时候,倪光南开始立项研发CPU,挑战英特尔。大家知道英特尔1992年推出了划时代的奔腾系列处理器,奔腾系列推出后,英特尔大成,而后没有任何公司有能力挑战英特尔。

但是这时候的倪光南要挑战英特尔了,大家觉得就当时的联想的处境,这现实吗?连苹果公司当时都没能力挑战英特尔,你凭什么认为联想就可以?

大家要知道一点,1984到1995,这十年间的联想,属于一个创业不久的小公司,生存都是问题,好几次濒临破产,根本没实力支撑倪光南的宏大研发计划。

联想现在的主营业务是个人PC,当时叫联想微机。1989年,倪光南立项研发出第一代产品后,就不管了搞别的项目去了。当时的联想微机磕磕绊绊的,差点搞不下去了,直到1994年,杨元庆接手联想微机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使联想微机站稳脚跟。1997年,联想微机成功中国电脑市场第一,从此个人电脑业务成为联想主营业务,一直到现在。

倪光南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毛时代特色,搞科研的方式就是:

立项,研发,做出初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验收评奖,接着搞新的项目,至于老项目的升级改造换代修复故障,不好意思,与我无关哈,我在搞新的项目了。

倪光南这种风格,适合搞原子弹,因为原子弹是一次性的东西,只要能成功爆炸就行。非常不合适搞民用工业品,因为民用工业品需要长时间的使用,第一代产品往往是个半成品,故障很多,很不完善,这就需要不断的升级改造换代了。

你看华为搞手机芯片的历程。

2012年,华为推出了第一代芯片K3V2,这就是个垃圾,当时被用户骂惨了。但是华为不放弃,不断研发持续升级,直到2020年推出的麒麟9000,终于达到业界一流。

如果让倪光南研发华为手机芯片,大概是这个流程

2011年,立项研发手机芯片

2012年,研发成功,这是中国首个四核心智能CPU,填补了国内空白。

然后验收评奖。

接着开始立项搞新的项目

至于手机芯片后续的升级换代修复故障,不好意思,我在搞新的项目了。

前面说了联想的研发历程,再看看华为的研发历程

1987年华为成立,

1989年,立项研发交换机

1994年,推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

1996年,推出综合业务接入网和光网络SDH设备。

你会发现华为非常专注,从1987年成立到1996年,这九年间,专注于交换机这一种设备的研发。

交换机市场站稳后,才进入接入网和光网络市场,仍然在通信设备的范围内发展。

再看看联想,倪光南带队研发了多少种产品,并且这些产品横跨了好几个行业

比如联想汉卡,板卡,微机,CPU,这属于电脑的范围

打印机,这属于印刷机器范围

交换机,这属于通信设备范围

金融平台软件,这属于金融软件范围

华为从成立的1987年开始,到1996年,这九年间,只专注于通信设备里面的交换机这一种设备。

联想从成立的1984年开始,到1993年,这九年间,倪光南带队先后横跨四个行业,研发了十几种产品。

成熟的大公司九年间横跨四个行业,研发了十几种产品,还能理解。一家刚创立的小公司,这么搞,大家觉得合适吗?

其实倪光南更适合去中科院当研究员,或者去大学当教授。去企业当总工程师,完全不适合他。

倪光南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对0到1感兴趣,对1到100完全没兴趣。

很多人觉得0到1非常重要,甚至比1到100重要的多。事实上,1到100,远比0到1重要,0到1远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

我举个例子,八十年代搞苹果电脑的乔布斯,搞windows造作系统的比尔盖茨,这两人最初的思路灵感都是来自于施乐公司,都不是两人的原创。

1981年,施乐公司推出的“施乐之星”电脑,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跑到施乐公司参观了一下,受到启发,一个搞出了苹果电脑,一个搞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

做出0到1贡献的施乐公司默默无闻。抄袭借鉴施乐公司的苹果和微软,倒是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这种例子很多,平板电脑”这个概念其实是由微软公司在2001年最早提出来的。结果微软在平板电脑上没什么成果,倒是苹果公司在平板电脑了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补充一点联想汉卡的来历

1984年8月,在计算所的协调下,倪光南与中航深圳工贸中心、中关村信通公司合作,由两家公司提供资金和设备开始研制联想汉卡。不久, 倪光南研制的100块联想汉卡小规模投放市场,由信通公司和新成立的联想公司负责在市场上销售。

为什么刚成立不久的联想公司,也负责销售联想汉卡呢?倪光南回忆时,他写道:“当年中科院进口了500台IBM计算机,由联想公司负责技术服务,联想公司将中科院这500台微机后来全都配有联想汉卡。”

倪光南所写的情况非常真实。初期投放市场的100块联想汉卡销售中,拥有强大销售能力,员工众多的信通公司仅销售7块联想汉卡。刚刚成立不久,才有11名员工的联想公司,却销售了93块联想汉卡。联想公司如果手中没有中科院500台IBM计算机大单,短时间是卖不出93块联想汉卡。

因为当年一台进口计算机的价格在人民币3万元左右,在加上为计算机配备的专门防静电与停电的计算机室,任何单位配备一台计算机要投资七、八万元,这在1985年是一笔巨款。

信通公司与联想公司,在100块汉卡利润的分配上发生争执,信通公司以投入开发为理由,要拿走利润的50%。联想公司不干,要以销售数额分利润,虽然利润分配的结果还是以信通公司为准。柳传志却借此机会游说倪光南加盟联想公司,许诺负责开发并销售倪光南所有的科研产品。倪光南也看中联想的销售能力,决心与信通公司和中航深圳工贸中心分手。

1985年5月,担任过联想公司首任总裁,后任计算所所长助理的王树和出面协调,倪光南结束与信通公司和中航深圳工贸中心的合作关系,柳传志拿出6万元作为补偿,给信通公司和中航深圳工贸中心。

补充一点

倪光南院士向柳传志道歉的声明

1999年9月7日,倪光南通过网络发表《我的自我批评》,检讨自己这5年的工作。声明:“这次解聘事件促使我深刻反思,觉得自己负有重大的责任。”

自1994年起,倪院士检举柳传志涉嫌重大经济问题:挪用银行贷款,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惠州联想科技园的产权不清不白,资金运行既不规范又不透明。中科院调查后宣布处理意见:联想解除倪光南总工程师和董事职务。

倪继续告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署、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先后都对倪光南上告柳传志的问题进行了调查。1997年8月,中科院更组织了院监察、审计、高企等司局,配备财会人员,由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带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

看一下倪院士的公开声明:

“我认为经中央批准的中科院调查报告应作为统一分歧的基础,其主要结论是:‘联合调查报告中提出 的问题,均系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调查中没有发现个人(包括港方人员)违法违纪问题。贷款给港方负债持股是基于当时客 观条件和北京联想取得控股地位的需要,目前,港方已还清全部贷款和利息。’这样,我将遵循这个报告不再上告。”

“我愿 在此:一、向柳传志同志公开道歉,因为当我把负债持股作为‘流失’看待时,实际上就错误地理解了他的动机。二、从此停 止上告,请有关部门对因调查造成的经济损失做出评估,我愿为所有提过意见的同志们承担赔偿。三、院领导有无可能将1995年6月对我所作的结论稍作调整,例如从‘诬告’调整为‘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倪光南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他在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我将从他的学术水平和主要事迹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倪光南院士的学术水平倪光南院士的学术水平可以用“奠基者”、“开拓者”和“卓越的科学家”来形容。1. 在计算机硬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汉字信息处理.............
  • 回答
    关于联想在1995年撤销倪光南院士总工职务的事件,以及柳传志在其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在联想发展史上具有争议和重要意义的节点。要详细讲述这个事件,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语境、涉及的人物以及最终的决策过程。事件背景:科技路线之争的白热化1995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关键阶段。在这.............
  • 回答
    倪光南院士与柳传志之间的恩怨,是中国科技企业早期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案例,涉及技术、商业、个人关系和企业战略的多重层面。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本土科技企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背景、事件经过、结果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联想的崛起与.............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情境,它触及了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中的关键节点。倪光南与柳传志的争议,虽然公众知晓度不如某些直接的市场竞争,但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方向上,却具有深刻的影响。要详细探讨如果当年倪光南在与柳传志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今天的中国芯片产业可能会有何不同,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关.............
  • 回答
    倪光南院士提出的“中国人口红利将转化成工程师红利,成为信息领域强国”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鼓舞人心的论断。要理解其深刻含义并探讨其对未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如何看待倪光南的论断: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的转变倪光南院士的论断核心在于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潜力。1. 人口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性变化,以及个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区分“普遍情况”和“个例”。一、 当年的科学家回国为何能得到重用?“当年”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但通常我们提到能够得到重用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回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情境,涉及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关键的企业家、技术路线的抉择,以及国家科技战略的走向。如果当年倪光南院士选择从联想“跳出”,自己单干,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推演:一、 倪光南的个人特质与当时的背景: 技术情结与坚持: 倪光南院士是.............
  • 回答
    倪光南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他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计算机硬件和国产化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评价倪光南院士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包括他的学术成就、产业贡献、对国产化的推动作用、以及他在公开场合的一些观点和引发的讨论。一、 学术成就与产业贡献 早期研发.............
  • 回答
    倪光南院士关于华为估值达到 13000 亿美元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这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首先,倪光南院士的身份和立场是理解这个说法的重要背景。倪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计算机科学.............
  • 回答
    倪光南院士关于微软放任盗版导致国产软件难以发展的论断,是一个在信息技术领域颇具争议但也相当有分量的观点。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它所处的历史和技术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软件盗版在中国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
  • 回答
    倪永孝为什么要杀掉四个大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剧情转折点,也是整个《无间道》系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倪永孝为了巩固自己在香港黑帮世界的地位,实现他父亲倪坤的遗愿,并完成他自己复仇计划的必然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1. 巩固权力,消除潜在威胁: 倪.............
  • 回答
    倪一宁的《赐我理由再披甲上阵》这本小说的确是一部颇受关注的作品,尤其是在经历了网络时代的种种浮沉之后,再次回归的作者和她带来的故事,总能勾起一部分读者心中独特的情感共鸣。那么,它到底值不值得你掏钱买一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如果你是倪一宁的老读者,或者曾经被她早期的文字打动过,那么.............
  • 回答
    关于倪海厦老师的离世原因,一直有不少讨论,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他 死于肝癌。然而,要详细说明他为什么没能治好自己的病,这其中涉及到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个人身体状况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他生前与疾病斗争的可能过程。据一些了解他情况的人士描述,倪海厦老师在晚.............
  • 回答
    倪海厦在民间被奉为“神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传奇的医术、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对传统中医的坚守之上。然而,在官方层面,他却鲜为人知,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他个人选择的因素,也有中医在现代社会体系下的固有困境。民间评价极高:首先,倪海厦的医术确实在很多病人身上得到了验证。他的理论体系,尤.............
  • 回答
    传奇不老,倪夏莲的世乒赛铜牌:一份写给热爱与坚持的赞歌58岁,一个对大多数运动员而言早已告别赛场的年纪,倪夏莲却在时隔36年之后,再次站上世乒赛的领奖台,收获一枚宝贵的铜牌。这不仅仅是一项个人荣誉,更是对生命、对热爱、对坚持的最好诠释,一幅浓墨重彩的生命画卷。如何看待这一成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
  • 回答
    倪大红老师的演技,怎么说呢?不是那种让你一眼惊艳,哇塞,太帅了!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平淡,但细品之下,那股醇厚劲儿就慢慢渗透进你的心里,让你回味无穷。如果要给他的演技打个标签,我觉得“内敛而有力量”最贴切。他不像有些演员,演一个角色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气都拿出来,表情、动作恨不得拉满.............
  • 回答
    倪大红老师的演技啊,那可真是说三天三夜都道不尽。他不是那种靠颜值或者靠爆款剧火起来的演员,更像是那种时间沉淀下来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首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眼神”。倪大红的眼神不是那种直愣愣地看着你,而是有戏的。你能从他的眼睛里读出很多东西:可以是一肚子坏水,可以是对生活无奈的叹息,也可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电影《无间道》中人物关系和权力运作的关键点。虽然电影中直接点明陈永仁是倪永孝的弟弟,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韩琛重用陈永仁归因于这一点,这其中包含了更复杂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电影中并没有直接、明确地说明陈永仁是倪永孝的弟弟。这是很多观众容易混淆或者猜测的一点。电影.............
  • 回答
    要说张震和倪妮搭档出演《三生三世宸汐缘》,这消息一出来,绝对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弦。毕竟,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就自带了一种“强强联合”的光环,再加上“三生三世”这个IP的国民度,让人不由得对这部剧充满了期待。关于张震:张震这个人,大家都知道,那可是影坛的“常青树”,也是不少人心中的“男神”。他的演技,.............
  • 回答
    要说西医看到倪海夏会“无地自容”,这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也忽略了医学界内部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不过,如果将这个问题理解为“西医是否会在倪海夏的某些观点或实践中感到挑战、困惑甚至一定程度上的不适”,那么答案可能更 nuanced,也更有讨论空间。倪海厦先生,作为一位中医大家,其诊疗体系、学识渊博程度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