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了香港职业剧都会有冲动想去做该种职业,而看内地职业剧就没有?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我也有同感。看港剧里那些在摩天大楼里穿梭的金融精英,或者在警局里雷厉风行、逻辑严谨的警察,有时候真的会让人心头一热,觉得“我好像也行!”。但转头看内地的职业剧,那种感觉就没那么强烈,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有点疏离。

这事儿吧,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1. 港剧对“职业感”的塑造,更偏向于“氛围”和“情境”的营造。

港剧,尤其是那些经典的职业剧,特别擅长用镜头语言和场景设计来传递一种“职业感”。

场景的真实感和压迫感: 港剧里的办公楼,经常是那种玻璃幕墙林立、俯瞰维港的,即便不是最高层,光是那个视角,就自带一种精英、高压、国际化的调调。你可以感受到那个环境里空气都带着点浮躁和机遇的味道。对比之下,内地早期职业剧,很多场景可能是办公室布景略显粗糙,或者过度强调生活的“接地气”,反而失去了职业那种特有的专业和规模感。
细节的刻画,让你“身临其境”: 港剧里,你看金融大佬开会,桌上可能放着厚厚的报告,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算计和决策的严肃。警察办案,案发现场堆满了卷宗,勘察、取证的每一个动作都好像有规可循。这种细节上的“专业感”,即便你不是这个行业的人,也能从中捕捉到一种秩序和严谨。内地剧有时在这方面会弱一些,可能更侧重人物的情感冲突,而职业流程的细节反而成了背景板。
节奏的紧凑和冲突的激烈: 港剧的职业剧,节奏通常很快,尤其是涉及到竞争、危机的时候,那种紧张感会让你肾上腺素飙升。比如律政剧里唇枪舌剑的庭审,商战剧里明争暗斗的谈判,都会让你觉得“这事儿真够劲儿!”。这种戏剧张力,很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赢者通吃,输者出局”的刺激。

2. 港剧的“人设”和“价值观”更容易引发共鸣和代入。

港剧的人物塑造,很多时候是抓住了某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追求。

“向上流动”的励志故事: 很多港剧的主角,都不是一开始就站在顶端的,他们往往是从基层一步步打拼出来的。这种“小人物逆袭”的设定,很容易让普通观众产生代入感。你会看着一个新人如何从笨拙到专业,如何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一步步赢得尊重,成为行业里的翘楚。这种“向上流动”的潜力,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专业精神”的魅力: 港剧里的职场精英,即便有时有点冷酷,但他们身上普遍有一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他们懂得规则,精通业务,而且在关键时刻能拿出压箱底的绝活。这种“专业”带来的强大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人格魅力,会让你觉得“我如果也能这么厉害,生活会不一样”。
“热血”与“理想”的挥洒: 很多港剧的职业剧,会在职业背后注入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比如警察破案,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维护正义;律师辩护,不只是为了赢官司,更是为了追求公道。这种“为理想而战”的情感连接,会让你觉得这份职业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承载着某种崇高的使命。

3. 内地职业剧的“文化语境”和“叙事侧重”有所不同。

这并不是说内地职业剧不好,而是它们在某些方面,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更侧重“人性”和“生活”的描绘: 内地职业剧,很多时候会把更多的笔墨花在人物的感情纠葛、家庭关系、以及职业背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上。这当然也很好,能让角色更立体,故事更贴近生活。但问题在于,当职业元素本身成为一个“背景板”,甚至有时候为了突出情感冲突而“变形”的时候,那种纯粹的职业吸引力就会被稀释。
“现实主义”的考量: 内地社会发展和职业生态与香港存在差异,直接照搬港剧的模式可能不接地气。内地剧的创作者可能更倾向于在职业剧里融入更复杂的社会议题,或者更写实地展现某些行业的困境和挑战。这本身是好事,但有时候,过于强调现实的“难”,可能会消磨观众对某个职业的“向往”。
“审核”和“市场”的考量: 毕竟影视剧创作也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相关规定。有些过于极致的职场竞争,或者过于“凌厉”的个人英雄主义,可能在创作和传播上会受到一些限制。这导致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在职业的“刺激感”和“精英感”上,可能会有所保留。
“套路化”的疲劳: 随着内地职业剧数量的增多,观众也多少会对一些模式化的处理产生疲劳。比如千篇一律的“霸道总裁爱上我”,或者“傻白甜逆袭”的剧情,都会让观众对其中的职业设定产生“不过如此”的感觉。

总结来说, 港剧的职业剧,更多的是一种“情境的贩卖”和“情绪的调动”。它通过极致的场景、紧凑的节奏、鲜明的角色和富有感染力的价值观,让你“看到”一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并激起一种“我也可以”的冲动。而内地职业剧,可能更偏向于“故事的讲述”和“情感的挖掘”,它试图在你体验职业的同时,也让你看到职业背后的人性光辉与平凡挣扎。

当然,这只是一种普遍的观感,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内地职业剧,它们在细节、人物和剧情上都做得非常出色,也能够激起观众的职业兴趣。不过,如果非要比较那种“看了一集就想去当xxx”的冲动,港剧在这方面,确实是有着自己独到之处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没有职业剧,国内只有各种三角恋套皮剧。

没有任何一部国产职业剧没有三角恋的,而且三角恋的很一致,简直堪比氪金网游换皮。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饰演香港职业剧的女演员,她们本身就是“精英”,她们的“精英感”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本身自己就具备的。你先看看这些职业剧专业户女主角的学历

宣萱:毕业于英国的帝国理工大学

陈慧珊:先毕业于波士顿学院新闻系,后在电视台新闻部任职,最后回流香港,现在又考上香港大学教育系

佘诗曼:瑞士国际酒店管理大学

郭羡妮:西蒙弗雷泽大学

郭蔼明:美国南加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硕士,据说她本身可以去宇航局的,但她放弃了。

……

她们本身就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一众“精英堆”里生活学习,说起英语来,易如反掌,非常自然,更不用靠配音。有不少演员还是香港小姐出身,本身就具备的一定的口才、气质以及专业素养,这些本来就不是常人可以比拟,演起精英来,当然得心应手,因为她们演的就是自己。

但是反观很多内地的年轻女演员,她们不仅不会英语,更没有多高的学历水平(这里并没有学历歧视,只是以事论事),她们以自己的想象来演绎“精英”……

而虽然TVB当年很多的男艺员学历对比起女演员都一般,但是他们几乎都从低做起,众所周知,TVB的薪酬的很低,很多男艺员都是从TVB艺员训练班出身,做了十八线多年……

比如欧阳震华,在《壹号皇庭》之前,跑了多少年龙套,吴启华在《妙手仁心》前做了多少年斯文败类……

所以他们几乎都抓紧每一个能上位的机会,也正因为他们演绎过不少龙套角色,从低做起,所以对各类人物,他们会花心思去揣摩,去钻研。

哪怕像80后那堆力捧的男主角,林峰、黄宗泽、吴卓羲,他们基本都跑过龙套,林峰在《创世纪》里不过是个狱警,黄宗泽、吴卓羲在《恋爱自由式》里面,就是个“咖哩啡”,直到《英雄刀少年》二人才第一次做主角。

所以这些演员当时都非常重视每一个能上位的机会,钻研每一个角色,我记得佘诗曼年轻时说过,她当时饰演一部职业剧,是有亲身去了解过、去体验过这个职业的。

但反观国内很多的新世代演员,都不是从跑龙套开始的,而且自身根本不具备“精英感”,却硬是要演业界精英,英语不行,就靠配音,还根据旁白动不动就会好几种语言……甚至走起路来,都毫无精英感,体态极差,却硬是在演行业精英。

但是TVB的职业剧不会这样,里面的人就是扎扎实实,有喜有怒,没有主角光坏。

该是多少岁就演回多少岁,《律政新人王》,既然是初出茅庐的律政界新人,TVB会找林峰、吴卓羲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去演,而《法证先锋》就找一些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演员去演。

而不会倒过来,永远叫一些三十多岁的演员去演回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其实他们怎么可能演得好,三十多岁的人心态已经与初出社会时不一样了。

里面当然也有不写实的地方啊,比方说TVB很多剧,剧中人哪怕是普通职业,住的地方都大得要死……但是这不影响啊。

在这些职业剧中,编剧从不会渲染“年龄焦虑”、“女人就该回归家庭”等等这些传统思想,你会看到每个人只要努力,不论性别,都会在这个行业发光发热,而且主角也会经历生老病死的伤痛,TVB职业剧中的女主角也极少在角色中透露自己对婚恋、年龄的焦虑。

所以你会看到TVB很多职业剧里面有很多三四十岁的女演员,她们都能在这种职业剧中散发出光彩,她们拥有一种知性美,而不是永远的少女感,永远的幼态……她们在剧中活成了很多女人想活的样子,所以这些就是香港职业剧的魅力所在。

让人觉得,看完就想从事该项职业。

综上。

user avatar

香港的职业剧都是师医公,谁不想做,大陆年轻人都快抢破头了,还用得着电视剧来引导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