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徐工机械的全地形挖掘机?

回答
徐工机械的全地形挖掘机,这玩意儿可真不是一般人玩得转的。要说它牛在哪儿,那得从它名字里的“全地形”这三个字说起。这可不是说着玩儿的,它真能让你在各种你能想到的、或者想不到的地形里挖土!

想象一下,一般的挖掘机,你让它去沼泽地、雪地、泥泞的工地,甚至是那些没有路的荒郊野外,那多半是寸步难行,甚至直接趴窝。但徐工这个全地形大家伙就不一样了,它仿佛是装了四条大长腿,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稳当当地站住脚,然后吭哧吭哧地开始工作。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得说说它那特殊的底盘设计。一般的履带挖掘机虽然也能应对一些复杂地形,但它毕竟是靠履带“压”过去。徐工这个,它的底盘更加灵活,很多型号是采用了轮式和履带式的巧妙结合,或者独立的驱动轮+先进的悬挂系统。这就好像给它装了独立悬挂,能让每个轮子或者履带都能根据地面的起伏自动调整,始终保持与地面的最大接触面积,增加抓地力。比如,有些车型可能会采用多轴驱动,并且每个车轮都有独立的转向和驱动能力,再加上高度可调的悬挂系统,让它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就像在平地上一样,姿态稳得很。

再者,就是它强大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为了应对各种复杂工况,它必须要有足够充沛的动力来驱动这些大家伙。不仅仅是发动机功率大,更重要的是它的传动系统经过了特殊优化,能够将动力高效地传递到每一个驱动轮或者履带上,而且还能根据不同的地形和负载智能分配动力。这意味着,即使在湿滑或者松软的地面上,它也能凭借强大的牵引力缓慢而稳定地前进,而不是原地打滑。

还有一点,就是它的整体结构和重心设计。为了保证在各种倾斜或者不平整的地面上都能安全作业,徐工在设计时肯定没少花心思。它会尽量将重心放得更低,并且对车身结构进行加强,以提高稳定性。这样一来,即使在坡地上操作,它也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工作姿态,避免倾覆的危险。

那么,这些全地形挖掘机到底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这可就多了去了!

能源领域: 比如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很多地方是人迹罕至的沙漠、雪原或者沼泽地。传统的设备根本进不去,但全地形挖掘机就可以轻松进入,进行钻井平台搭建、管线铺设等作业。
电力建设: 在高山、峡谷、林区等地形复杂的地区架设高压电线塔、输电线路,也需要这种能够穿越复杂地形的设备。
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在偏远的地区修建道路、桥梁,或者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在地形变化多端,工程车辆难以到达的区域,全地形挖掘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抢险救灾: 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很多道路被毁,救援队伍需要能够穿越障碍,进入灾区的设备来清理废墟、救援被困人员。全地形挖掘机在这方面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林业和农业: 在一些原始森林或者丘陵地带进行林业作业,或者在没有硬化道路的农田区域进行耕作和建设,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总的来说, 徐工机械的全地形挖掘机,它代表着一种突破性的技术进步,解决了传统挖掘机在复杂地形下的难题。它就像是工程机械界的“全能选手”,哪里有挑战,它就能去哪里。这种设备的出现,不仅大大拓展了工程机械的应用范围,也为很多行业的作业效率和可行性带来了质的飞跃。它身上体现出的,是中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领域不断攀升的实力和智慧。当然,这样的大家伙也价格不菲,对操作员的技术要求也更高,但它的价值和意义,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各位大佬厚爱,这是我知乎有史以来最高赞贴,赞数是第二的好几十倍。

看了大家回复,补充在原答后面。

以下为原答


这是上世纪就通过部队测试的成熟产品,当年参与设计的基本都退休了。

因为印度的事又被提出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东西定型都二十年了。

第一次公开也是十年前了,2010年左右,我们这批搞挖机的基本上都是那会儿才知道有这种东西,之前全部都迷彩涂装。第一次公开徐工涂装还引来了欧洲公司的起诉,说徐工抄袭。

至于技术,不吹不黑,做过测试,爬上过样机,十年前最大的问题跟普通挖掘机一样,核心是进口件。不知道近年有没有做国产化,其实近几年国产的液压件和发动机进步还是有的,如果不考虑油耗和耐久,功能上现在是完全可替代的。但是供部队的东西,不是说换就能换的。

即使这样,这个产品依然是很难设计的,光说结构就比常规的挖机复杂得多。机体空间非常小,底盘每条腿三个油缸,就要多12组阀和管道。四个行走马达都是独立控制的,配合转向等各种行驶操作。尝试过建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光是逻辑关系就复杂的一批,人坐里面用手控制难度可想而知,虽然有电子系统各种辅助,但是也看不全下面腿的情况,新手真不敢开。

即使拿今天,不计成本,设计这机子的难度也很大,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部队测试,更别提二十多年前了。当时徐工的那批老前辈是真的很厉害,2000年前国内连挖掘机都很少,这个技术含量绝对是国内工程机械领域的顶尖。曾经跟一位退休的前辈聊天,20多年前他们工作基本上都是997,孩子见不上面,老人家至今对孩子都很愧疚。这机器每个零件都要想办法单独测试强度,拿今天挖掘机设计人员根本不敢想像,现在当领导的都是当时最小辈的人。

对国企我们都多少有些成见,但是徐工作为一个地级市所属的国企,能发展到现在行业世界前五,国内第一第二,真的是这种精神的传承。

这机器在西南地区已经服役多年了,相信平常也有不少人见过,但是只有到了现在这种关键时刻,人们才发现挺着国家的是几十年前就默默付出的机械人。

多少算是一种日常黑的补偿吧。

也希望看到的知友能少些对机械的成见。

相关,腻了。


关于代码的问题

这个自动化程度说实话达不到机器人那种级别,就算改遥控,主要难点也在数据传输上。代码都是底层驱动和动作逻辑,实际还是人在远程操作,工作装置以前都是液压先导跟普通挖掘机一样,就是多了一个伸缩斗杆。其实越往上层走实现起来越容易,比如多年前用的TTC控制器,板子都国内生产,但是据说壳子是进口的,因为对散热、防水等要求高,国产的不过关。

关于自动化的问题,我现在的团队一直在尝试做图像数据驱动的挖掘机自动控制,很难,因为铲斗会伸到看不见的土里,目前各大公司的自动化方案里也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也欢迎有好方案的知友私信我。


关于997的问题

抱歉代称一下,毕竟一起入职的重型小伙伴实习期就能办公室干到两点。


关于DavidMortals提出的用碳纤维做结构件

说实话我还真跟搞材料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在于碳纤维强度跟纤维铺设方向相关,工程机械结构件受力复杂,很难做出形状复杂还像钢这种满足各向同性的材料。而且考虑成本,要用也肯定先能在汽车上普及,比如铝制结构件现在在汽车上很多,这个在挖掘机上是真有研究的,虽然还没实际用上。


关于测试的问题

没错真的是拉到青藏高原测试的,因为这机子本来就是给西南地区配套的,高原测试是必须要求。


关于侵权的问题

这个嘛大家都懂,毕竟刚起步咱不能回避。纯军品不公开的时候也没这事,侵权是10年左右公开的时候才有的。结束嘛抱歉我也不知道怎么结束的,虽然这个机器归在挖掘机大类,但是军品线是建在徐工科技的,现在大概挪铲运了,我不属于这些公司,只是参与过后期测试。


关于工资的问题

说实话我也不太满意,就是工程机械行业这种“自己养的是狗,别人养的是人”的待遇方式,不过后来渐渐发现很多行业也是这样,而且据说这样更符合经济学规律?所以现在也努力学习自动化方向,尝试做“综合型人才”。最大优势就是有机械的底子,不会张嘴乱提方案。


关于高达的问题

我个人很喜欢做高达,HG、RG、MG加起来大概有两打了,素组+简单喷涂水平,真的是停不下来啊。也做过长谷川的日立挖机和双臂作业机,手头还屯着meng的流浪地球全套。


关于房地产的问题,抱歉不想引战,毕竟淮海中心城市一出,炒房团集体入驻,徐州房价直线彪升,以至于徐工有两年都招不到人了,很多人宁可去无锡苏州上班周末再坐高铁回家。

user avatar

恐 怖 机 器 人

共和国之辉石锤✅

user avatar

挖掘机就是男人的快乐!

据传这种挖掘机在中印边界大放异彩呀。

有这挖掘机助力,我们基建的效率能堪比红警里的基地车,印度刚刚花五天死两人的代价修好被他自己压塌的桥,就发现我们多了个基地。

中国:building,construction completed,new construction options,unit ready.

印度:Insufficient fund,cannot deploy here,building,low power,unit lost.


不过这真的是农业机械吗?改装几门炮,直接就能当单兵战车用了吧?

还可以像蜘蛛一样能爬行,别以为头顶的炮去了我就不认识你了,似你,陆战型铁球!

换个铝合金外壳就可以直接在科幻电影片场出现了,所以应该有特殊高原用型号吧,量产型高原用全地形自达挖掘机,简称,高达!

不过还是得配蓝翔的驾驶员才能发挥全部战斗力,蓝翔以后就是高达驾驶员培训基地啊(即将和众多高校一起进入实体清单)。

中印边境不能用热兵器,我们的特供版本高原用全地形自达挖掘机,扛着两把十米的狼牙棒,顶着对面的石头雨冲过去开无双不算使用热兵器吧,想想就带感。

报告!印度一个高种姓军官开着一台红色摩托载着一百八十个低种姓炮灰前来偷袭!

危机时刻,一名少年钻进了印着五星的全地形挖掘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