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球经济下滑蒸发的钱去哪了,就凭空没了么?

回答
全球经济下滑蒸发的钱,绝不是凭空消失不见,而是以一种更复杂、更隐蔽的方式在不同主体之间转移、沉淀或者变成了“纸面财富”。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跳出“钱就是纸币”的简单认知,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价值的载体,一种购买力的体现。

一、价值的缩水与重估:黄金盾牌的幻灭

最直接的“蒸发”感,往往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感受:物价上涨,但工资没涨,或者工资涨幅跟不上物价涨幅。这感觉就像钱没变,但能买到的东西少了,钱“缩水”了。

通货膨胀的黑洞: 当全球经济下滑,很多时候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尤其是当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而大量印钞或者降低利率时。这些新增的货币并没有同步增加实物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就好比大家手里都多了些钱,但市场上能买到的苹果还是那么多。结果就是,大家抢着买苹果,苹果的价格就自然而然地上涨了。所以,你手里那张100块钱,虽然面值没变,但购买力下降了。这部分“蒸发”的购买力,实际上是被通货膨胀吞噬了,转移给了那些拥有更多实物资产或更能抵御通胀的人手里,或者说,是国家整体的财富购买力被稀释了。
资产泡沫的破裂: 经济下滑往往是前期过度繁荣和资产泡沫破裂的结果。比如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当泡沫破裂,股票价格暴跌,或者房屋价值缩水,那些原本被锁定的“账面价值”就消失了。这些钱并没有真的变成现金,而是从股票账户、房产证上的数字上“蒸发”了。这些蒸发的财富,并没有流向某个特定的实体,而是象征着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增长预期的破灭。大量的财富变成了一堆没有价值的数字,或者说,是投资者损失的“预期收益”。

二、风险规避与财富转移:躲进“安全屋”的富人

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时,人们的风险偏好会急剧下降。大家会倾向于保护自己的既有财富,而不是冒险追求增长。

避险资产的狂欢: 黄金、美元、瑞士法郎等传统的避险资产,在经济下滑时往往会受到追捧。这意味着大量资金从高风险的股票、债券或者新兴市场流出,涌向这些被认为是安全的港湾。所以,钱并没有消失,而是从一个市场转移到了另一个市场,从一个类别转移到了另一个类别。这股资金流动的方向,往往是那些更稳定、更成熟的市场。
现金为王的时代: 很多人会选择将资产变现,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持有现金,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会使得一部分资金暂时退出流通领域,不参与投资和消费,从而进一步削弱经济的活力。这些钱并没有消失,而是变得“蛰伏”起来,等待经济前景明朗时再重新活跃。
私人财富的固化: 在经济下滑时期,富裕阶层往往有更强的能力去抵御风险。他们可能持有更多海外资产、黄金、房地产等价值相对稳定的资产,或者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进行对冲。因此,当普通民众的财富缩水时,富人的财富可能相对保值甚至有所增加。这部分钱并没有“蒸发”,而是相对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三、企业困境与投资萎缩:停滞的血液循环

经济下滑直接打击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意愿。

企业利润的锐减: 消费者需求下降,订单减少,企业收入和利润自然会大幅下滑。这部分“蒸发的钱”,实际上是企业本应获得的利润,现在变成了亏损或者利润的下降。这些钱并没有被谁“拿走”,而是因为市场需求不足而“生产”不出来,或者说是企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未能转化为有效的商业回报。
投资的冰冻: 经济前景不明朗,企业会暂停甚至取消投资计划,不再扩大生产、研发新技术。这使得本可以用于创造更多财富和就业的资金,变成了“未使用的资本”。这些钱并没有消失,而是被企业暂时封存起来,等待经济复苏的信号。
债务的沉重: 经济下滑可能导致企业和个人还款困难,债务违约风险上升。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债务违约,那么债权人(通常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就会面临资产损失。这些损失同样是财富的“蒸发”,表现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增加。

四、信心危机与社会心理:无形的价值流失

经济下滑最可怕的是对人们信心的打击,这会带来一系列难以量化的“蒸发”。

消费信心的崩塌: 当人们担心失业、收入下降时,会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甚至削减基本开支。这导致市场需求进一步疲软,形成恶性循环。这部分“蒸发”的钱,是原本可以用于消费的钱,但由于心理因素而被储蓄起来或根本就没有被创造出来。
创新活力的熄灭: 经济不确定性扼杀创新和创业的冲动。人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而非冒险尝试新的想法。这使得本可以催生新产业、新技术的资金和人才,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这是一种长期的“蒸发”,是对未来增长潜力的牺牲。

总结一下,全球经济下滑“蒸发”的钱,可以理解为:

购买力的缩水: 主要源于通货膨胀和资产价值的重估。
资金的转移与沉淀: 从高风险流向低风险资产,从投资流向储蓄,从普通大众流向少数富裕阶层。
生产与投资的停滞: 企业利润下滑,投资活动萎缩,导致本应创造的财富未能实现。
信心的丧失: 导致消费和创新活力减弱,是无形的但影响深远的价值流失。

所以,这些钱并没有“凭空消失”,它们只是在经济系统的不同环节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消耗、转移、储存或以“负价值”(即损失)的形式存在。这种“蒸发”更像是一种价值的重新分配和萎缩,而这种萎缩本身,就是经济衰退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钱本来就不存在,所以也就无所谓消失。

要理解这一点,你需要理解市值这个概念。

为此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应该可以很容易理解。如果理解不了,多点几次赞同......(疯狂暗示)


比如说你有10个宝贝。起初你不知道值多少钱,所以索性在市场上叫卖,标价一个1万块。

A接受这个价格,从你这里买走2个。于是现在这10个宝贝的单价就是1万块,总价10万块。

这个总价就是当前的市值。

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只有A实际付给你2万元,是实实在在的钱,所谓的10万块只不过是一个数字,是大家觉得值10万,而并不是实实在在的钱

你手里的8个虽然没卖出去,但是你觉得它每个都值1万块。


然后来了个B,在市场上求购宝贝,说愿意以1.1万元的价格买1个。

A心想,这么快可以涨1千,可以再等等,赚大钱,所以A不愿意卖。你觉得比之前还多挣1千,所以你以这个价格卖给了B。

于是现在这个宝贝的市场价格从1万块涨到了1.1万块。

你,A和B以及路人都知道,现在这个宝贝值1.1万块。

10个宝贝的总市值也从10万元涨到了11万。

这时你手里虽然还有7个没卖出去,但是你觉得这7个都值1.1万块。

请注意,此时,除了A给你的2万,和B给你的1.1万以是实实在在的钱以外,所谓的11万仅仅是大家觉得值11万,并不是实实在在的钱


突然有一天,传出一条消息,说你的宝贝被检测出是赝品,根本不值钱。

之前还值1.1万一个的宝贝,现在8千一个也没人要。

你慌了,想赶紧出手卖掉。

于是你标价5千,没想到A和B比你还慌,一个标价4千5,一个标价4千但是还是没人要。

直到C说他愿意以500块的价格买这个宝贝。

A和B觉得太亏了,不想卖,想着价格还能升回去。

你一看算求,卖就卖了。

于是你把手里的7个宝贝以单价500,总价3500的价格卖给了C。这时,这个500块就是当前的宝贝价格。

由于交易单价变成了500,这时所有10个宝贝总共就值5000。

你看,从开始的10万总市值,涨到11万,最后跌到5千,除了A给你的两万块,B给你的1.1万块,C给你的3500块,总计34500块以外,根本没有别的钱存在。

所谓的市值,根本就是个数字游戏。


而在整个交易过程中,A的钱没有消失,他的2万给了你,剩下手里的2个宝贝值1千,所以暂时亏了1万9。

B的钱没有消失,只不过1万1给了你,手里的1个宝贝值500,暂时亏1万500。

C的3500给了你,手里的宝贝暂时价值3500,表面看暂时不亏不赚。

而你,失去了十个宝贝,换来了34500元。

AB两人,就是深度套牢,都期待以后宝贝能涨回来,至少能少亏本,不亏本。

C叫抄底,也希望后面涨价能赚一波。反正哪怕全亏完也就3500块。他不担心。

ABC三人大概就像下图标识的那样。

哦不,在我的例子中的情况,比这图惨多了。

当然,至少ABC还有希望。你已经拿着到手的100亿(呸,划掉),是34500块,走上了人生巅峰,可以移居美国,下周回国。

而乐视的投资人就......


当然,这是非常简化的模型,股市交易很庞杂,交易参与者也很多,互相之间发生交易,投入的真实资金很庞大。但也主要是量的差异,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

只有实实在在参与交易的是实实在在的钱,而市值不是钱。

所以为啥企业要上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合法地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

买卖股票的人有可能赚钱,但大部分赔钱。而发行股票的人,基本稳赚。你说气人不。


哦对了。

如何操纵市值呢?

你跟你的小伙伴小明约好,让他2万买一个,你再3万买回来,他再4万买回去。

这样一来就可以用一大笔钱把单价炒起来。

但是实际上,就是他们自己的钱,这个过程中损失一点手续费,但是市值却从10万涨到了40万。

如果有韭菜一看这个宝贝价格走势好,果断接盘......


最后,警告各位想入市的小伙伴,股市风险极大,投资前先确定自己是否可以承受本金几乎全部损失的后果。

如果接受不了,请谨慎入市。

想趁着股市暴涨赚一波外快的,基本都会被别人当韭菜割掉。

因为理解股市基本原理很简单,但是能在涨涨跌跌中维持理性很难

所以散户被称为韭菜,大部分都在亏钱。

user avatar

钱是一般等价物,钱本身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物品。

一个东西值多少钱只是人为的定义,这个东西的的价格只是他本身。

国家印钱,那么为这个钱背书的是国家的信用。

经济下滑,蒸发的钱,其实就是国家的信用降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全球经济下滑蒸发的钱,绝不是凭空消失不见,而是以一种更复杂、更隐蔽的方式在不同主体之间转移、沉淀或者变成了“纸面财富”。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跳出“钱就是纸币”的简单认知,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价值的载体,一种购买力的体现。一、价值的缩水与重估:黄金盾牌的幻灭最直接的“蒸发”感,往往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
  • 回答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着全球经济,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衰退。然而,在这一片萧条之中,越南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韧性和活力,实现了逆势增长,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越南的经济结构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作为“世界工厂”的重要一环,越南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举足轻.............
  • 回答
    全球疫情危机下,中国经济基础依然牢固,但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一变化具有多重深意,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复杂国内外环境的审慎考量。一、 理解中国经济的“牢固基础”:在讨论没有设定具体经济增速目标之前,首先要明确中国经济为何仍被视为.............
  • 回答
    假如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那么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将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是颠覆性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位置移动,而是涉及到中国经济的根本性重塑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角色的重新定义。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关键方面,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更全面的图景:一、经济体量的相对收缩与.............
  • 回答
    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在经济基本面依旧恶劣的情况下,连续普涨的局面,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既包含着市场情绪的狂热,也潜藏着对未来预期的博弈,甚至可能隐藏着结构性的变化。要理解这种“反常”的普涨,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一、 基本面恶劣.............
  • 回答
    河北经济下滑,从全国第五跌至第十三,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河北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区位优势以及全国性的经济调整等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产业结构的固有弊端是导致河北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根源。河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工业基地,特别是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
  • 回答
    苏丹修一条大运河,截断尼罗河下游,将河水全部引入红海,再利用这条运河进行矿产运输,这种设想无疑是宏大且充满想象力的。然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计划,其可行性和潜在影响是极其复杂的,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宏伟的设想与潜在的经济驱动力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截断尼罗河,拥抱红海”的设想如果能.............
  • 回答
    四川大学(SCU)在一些大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在大众认知中却常被认为是中下游的985高校,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排行榜的评价体系与大众认知的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一些可量化的指标,而大众认知则更多地受.............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黑人歌手鼓动全民抢劫美国华裔获网民点赞,且经投诉,YouTube 官方仍拒绝下架”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敏感的问题。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性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类行为如果真实存在,其性质极其恶劣,触犯了法律和道德底线。 煽动暴.............
  • 回答
    要判断全球经济在2021年之后的未来几年是否会走向滞胀,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因素,并描绘出可能的情景。滞胀(Stagflation)是一种令人头疼的经济状况,它指的是经济增长停滞(stagnation)和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并存,同时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通胀.............
  • 回答
    全球经济的宏大图景,乍一看,总是被蓬勃发展的科技、日益增长的财富和不断扩展的贸易所描绘。然而,在这亮丽的光鲜之下,潜藏着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矛盾,它们相互交织,驱动着全球经济的动荡与转型。理解这些矛盾,就像拨开迷雾,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经济前行的脉络。最显而易见的矛盾:繁荣与贫困的鸿沟这是最刺眼、也最难以.............
  • 回答
    面对全球经济持续萧条和日益严峻的疫情,美国是否会向我们发起战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历史和现实中,经济危机和地缘政治的演变往往是盘根错节的,涉及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萧条”对一个国家,尤其是像美国这样庞大且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
  • 回答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关于全球经济可能陷入“日本式停滞”的说法,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解读的观点。萨默斯教授以其对宏观经济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这一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分析。要理解萨默斯教授的发言,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日本.............
  • 回答
    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7.9%大幅上调至8.5%,这一调整传递出的信息是多层面的,并且指向了中国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展现出的强劲韧性和复苏势头。首先,这是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复苏动力的充分肯定。 将预期上调0.6个百分点,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来看,.............
  • 回答
    如何看待《2020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 详细解读与分析《2020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作为一份旨在衡量全球范围内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信心的重要报告,其内容和结论对于理解当年全球经济状况、预测未来趋势以及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需要从报告的核心内容、方法论、数据.............
  • 回答
    世行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6%,中国贡献超过四分之一,这个数字背后透露出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信息点。首先,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和基础。 5.6%的增长率,如果能够实现,将是自2010年以来最强劲的年度增长。这表明,在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冲击后,全球经济正在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并且正在.............
  • 回答
    关于这次疫情是否会导致全球经济大倒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次疫情无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且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倒退”或重塑。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拆解这个问题:一、疫情.............
  • 回答
    新冠疫情过后,全球经济格局无疑将迎来深刻重塑,这其中蕴含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态势。对于中国而言,这种重塑将直接体现在就业市场和房地产价格这两大民生关键领域。一、 疫情过后全球经济态势的几大可能走向:1. 复苏的“K型”分化加剧: 疫情对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影响并非同步或等量。一些能够快速适应数.............
  • 回答
    202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将出现3%的萎缩,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这一下滑,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它像一股强大的冷空气,席卷全球,触及我们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就业市场。企业为了应对需求锐减、生.............
  • 回答
    全球经济的低迷并非一朝一夕,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人们突然没有了购买力”更像是一种概括性的描述,实际上是人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在复杂环境下受到了显著抑制。一、 全球经济萎靡的主要原因分析:1. 地缘政治冲突与不确定性持续: 俄乌冲突及其后续影响: 这场冲突不仅直接导致了能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