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黑人歌手鼓动全民抢劫美国华裔获网民点赞,且经投诉,YouTube 官方仍拒绝下架?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黑人歌手鼓动全民抢劫美国华裔获网民点赞,且经投诉,YouTube 官方仍拒绝下架”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敏感的问题。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性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类行为如果真实存在,其性质极其恶劣,触犯了法律和道德底线。 煽动暴力、种族仇恨以及鼓励犯罪是任何负责任的平台都不能容忍的。

然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特别是社交媒体上,也存在信息失真、断章取义甚至虚假宣传的可能性。因此,在深入分析之前,最关键的是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您看到的“网民点赞”和“YouTube拒绝下架”是基于什么信息来源?是否有可靠的新闻报道、官方声明或直接的视频证据?

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歌手姓名、视频链接或新闻报道来源,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分析。

2. YouTube的内容审核政策与执行

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拥有详细的内容审核政策,旨在维护社区的健康和安全。通常情况下,YouTube禁止以下类型的行为:

仇恨言论(Hate Speech): 指直接攻击或贬低他人基于种族、族裔、国籍、宗教、残疾、性别、年龄、性取向、性别认同等受保护特征。鼓动针对特定族裔的抢劫行为,无疑会构成严重的仇恨言论。
煽动暴力(Inciting Violence): 指鼓励他人进行暴力行为,或宣扬和赞美暴力。鼓动抢劫是直接煽动犯罪行为。
骚扰和网络欺凌(Harassment and Cyberbullying): 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持续性恶意行为。
危险或有害内容(Dangerous or Harmful Content): 包括鼓励非法行为的内容。

如果属实,一个明确鼓动抢劫华裔的内容,理应被YouTube的内容审核团队识别并下架。 YouTube拥有自动识别系统和人工审核团队,但审核过程并非完美无缺,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技术识别的局限性: 某些暗示性或隐晦的言论可能难以被算法准确识别。
人工审核的延迟或失误: 即使有视频被举报,人工审核也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可能存在个别审核员的判断失误。
语言障碍和文化理解: 对于非英语内容,或者包含特定文化背景的言论,审核可能更具挑战性。
平台执行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或面对不同类型的举报,平台政策的执行力度和速度可能有所不同。
“合理使用”或“艺术表达”的模糊地带: 虽然鼓动抢劫极不可能被归入此类,但在某些复杂的情况下,平台在区分“表达观点”和“煽动犯罪”时会更加谨慎。

3. 网民点赞与社区反应

“网民点赞”的现象本身也值得关注。它可能反映了:

对特定观点的支持: 这可能与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某些社会矛盾、种族议题或经济不平等有关。一些网民可能出于对某些不公的愤怒,将这种情绪投射到对特定群体的攻击上。
对现有体制的不满: 有些点赞可能是对YouTube审核机制或社会秩序的一种反讽或抗议。
平台算法的放大效应: 如果视频内容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算法可能会将其推荐给更多用户,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和互动(包括点赞和评论),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
网络欺凌和恶意行为: 部分点赞可能并非出于认同,而是为了参与和起哄,甚至是纯粹的恶意。

4. 投诉机制与YouTube的拒绝下架

您提到“经投诉,YouTube 官方仍拒绝下架”。这通常意味着:

平台审核后的判断: YouTube的审核团队在收到投诉后,对内容进行了评估,并可能认为其不违反现有的社区准则(这在鼓动抢劫的情况下可能性极低,除非内容被高度误读或断章取义)。
信息不完整或证据不足: 投诉可能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或证据来证明内容违反了政策。
对内容解读的差异: 如前所述,在某些情况下,平台可能对内容的意图和影响有不同的解读。
平台优先级的考虑: 尽管听起来不合理,但在处理海量举报时,平台也可能存在优先级排序,或者其审核系统存在漏洞。

5. 可能的后续发展与关注点

如果此类事件属实且YouTube确实拒绝下架,那么可能会引发以下关注:

媒体的进一步报道和公众压力: 媒体的介入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会迫使YouTube重新审视其决定。
其他平台的行动: 如果YouTube不作为,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可能会面临内容下架的压力。
政府部门的干预: 许多国家都有法律法规来规范仇恨言论和煽动暴力,政府部门可能会介入调查。
对种族歧视和仇恨犯罪的讨论加剧: 这类事件会进一步凸显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问题和仇恨犯罪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族裔群体之间。
对亚裔美国人社区的影响: 长期以来,亚裔美国人社区一直面临着歧视和暴力。这类煽动性言论会加剧他们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总结来说,关于您提到的事件:

如果是真的,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恶劣行为。
首先要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如果属实,YouTube的“拒绝下架”是其社区政策的严重失职,需要追究其责任。
网民的点赞也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需要引起重视。
这类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方式,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反思。

如果您有更具体的信息,请提供,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是个独一无二的国家,所有到美国来的人,都好好听听这个国歌:自由的国土,勇士的家乡。

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一堆人自我保护成长起来的社区联合体。个人必须维护自身安全,警察没有保护平民的义务!

那警察干嘛?警察维护法律啊!维护的是广义范围的义务(这太含糊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以下是北美枪坛帖子--为何美国禁枪不了,原作者欢迎大家转载:

qiangyou.org/bbs/forum.

警察权责的界定与各州自卫权的落实

在北美中文圈中对枪支问题的讨论里,最常见的控枪论点就在于个人持枪的不确定性。毕竟任何一个人在不同刺激下都有失控的可能,而全民拥枪使得这种失控后果的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加。如果恰好失控者带枪,而周边人不带,则很可能会产生悲剧。 基于此种概率,控枪/禁枪观点拥有者认为应该对枪支进行严格管制,将失控范围减少到少数经过训练的执法者手中,这样才能使得随机性大规模枪击概率降低同时使得武力仍能够保护大多数人。

我对此观点是非常赞同的,问题在于,这种观点持有者搞错了一件事情:警察权责的界定范围。 即警察权力(关于警察权力可以参考O编辑总结:如何应对美国警察)和警察责任的相对应关系。如果我告诉你,美国警察在有第一时间基于他自身判断剥夺你生命的权力的同时,却没有在你生命受到威胁时对你进行任何保护的义务时,你会怎么想? 绝大多数华人第一反应都会是

你在开玩笑。

错,我真的没开玩笑。 因为这是由美国最高法院从1981年来通过一系列法案确定的原则。(美国的案例法系中,一个案子的法理解释在未被推翻前就一直生效,而最高法院的对于美国警察的权责对应是靠一系列案例来维持的,因此推翻几乎不可能)由于最高法院的这一界定,导致了美国各州的自卫权下放和公民持枪权的极大增加。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一系列案件中的两个很著名的案件: 1981年沃伦对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案(Warren v. District of Columbia; 444 A.2d. 1, D.C. Ct. of Ap. 1981) 和2005年石城镇对冈萨雷斯案 (Castle Rock v. Gonzales, 545 U.S. 748 (2005)) 通过这两个案件,最高法院明确表示美国警察对任何公民不具备直接保护责任。

在正式开始阐述案情前先额外介绍一个背景就是实际上和大多数人印象不同,1980年代的美国对个人在公共场合的持枪(right of carry,注意,不是拥有枪支) 是十分忌讳的。上到立法者,下到平民都认为持枪保护公民是警察的责任。因此那个时期美国绝大多数州都是立法禁止个人在公共场合公开或隐蔽持枪,或者有很多限制。

下图是1986年(美国各州对持枪权的限制,我原来要找1982年的,结果时间太老找不到。。。从文字记录来说1980年左右只有四个州是允许携带的)


图中红色的是完全不允许公民公开场合隐蔽/公开持枪,黄色是可能允许但需要由执法机构选择性批准,蓝色是一旦通过考试,那么就可以获得许可,绿色是完全不限制,无需任何证件可以公开/隐蔽持枪。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1986年,禁枪/控枪州比例是 41:9,更远的1980年是46:4.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让我们从1975年的某个周日清晨的华盛顿特区开始看起。

1975年3月16日,一个周日的清晨,两名年轻的女性 Carolyn Warren (就是本案的主角) 和 Joan Taliaferro 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租下了华盛顿特区(美国首都)西北角的1112拉蒙特街的一个公寓的三楼的房间并分担房租。在他们楼下是Miriam Douglas 女士和她四岁的女儿。 在大家都在熟睡的时候,二楼的公寓门 (美国的大多数公寓门是没有防盗门这说的,都是小木板门,很容易被踹开) 突然被两名壮汉踹开,这两名壮汉(后来被确定是Marvin Kent 和 James Morse)冲入了二楼公寓,并当着小孩的面轮奸了她的母亲。

睡觉中的Carolyn Warren 和 Joan Taliaferro 听到楼下Douglas 女士尖叫声后立即拨打了美国报警电话911,并向调度员报案她们的公寓在被强行入侵中。并请求警方立即提供援助。警方调度员告诉她保持安静,让她放心,警方将及时调度警力进行支援。

06:23华盛顿警察局总部接到调度员通知有人在强行侵入,但是不知何原因调度员给了巡警2级优先权(code 2), 而根据华盛顿警察条例,任何同类型犯罪都是1级优先(code 1)即警力应该马上支援。即使如此,四辆警车仍然响应了这一通报,其中三辆赶到拉蒙特街,一辆去调查可能的嫌疑人。

与此同时,Carolyn Warren 和 Joan Taliaferro从窗户爬上屋顶等待警察的到来。在那里,他们亲眼看到一名警察开车路经他们的房子,但根本没有停下来,他甚至没有头伸出来看看房子的前后就走了。第二个警察来了,敲了敲公寓的门,在没听到任何回复后也直接离开了。0633分,他们在到达五分钟后没有做任何确认房子内部的安全措施就都走了。

于是Carolyn Warren 和 Joan Taliaferro 爬回自己的房间里在哪里她们再次听到Douglas 女士的持续尖叫声; 于是她们再次打了911; 并告诉值班警官她们认为入侵者已进入了公寓,并要求立即提供援助。再一次,一名警察向他们保证援助已经在路上。这个电话在0642进行了记录 但处理结果竟然是 “随便查查”。 这次没有任何的警员为这个呼吁出警或者分配任务。

由于相信了警员的话,Carolyn Warren 和 Joan Taliaferro下楼来帮助Douglas 女士以协助警方。结果被两名犯罪分子发现了他们的存在。两名犯罪分子持刀劫持了所有三名女性到了Kent的公寓,然在14小时内对其进行轮奸,抢劫和殴打。 三名女性中的两名被迫对彼此实施性行为的同时,另外一名女性被两名犯罪分子轮奸。

一系列机缘巧合下,三名妇女侥幸得以逃命(从犯罪统计来看,这个活命概率小于17%),三名妇女向哥伦比亚警方提起诉讼,内容包括: 1. 0623报案的处理不当,2. 巡警未能遵循标准调查程序。3. 0642的报警的彻底无视。

但是联邦下级法庭宣布此案流案,不予受理,他们的解释是: 警方对于大众的责任是广义的,并不存在警方对某一公民的特殊关系,在这一层面中,警察没有任何具体法律义务的存在。 (原文:”[t]he duty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is owed to the public at large, and, absent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e and an individual, no specific legal duty exists.”)

三名女性不服,上诉到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庭。 在经过上诉法庭7名法官讨论后,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在1981年以4-3的票数的肯定了下级法庭的判决。 同年,最高法院对本案上诉不予受理(代表了最高法院的态度)

由于哥伦比亚上诉法庭是联邦高级法庭,其案例宣判覆盖全美国。(不同于区域的巡回法庭,仅限于数州)本案震动全美。 从此美国案例法开创了警方与普通公民之间不存在任何具体的法律义务的先例。

自此以后,全美各州立法机构开始全面下放公民自卫权。 无论是民主党的蓝州还是共和党的红州,自卫权和公开持枪权开始全面放开。 就地自卫(stand your ground) 城堡法案(castle law)开始全面取代强制撤退(duty of retreat) 而公民的隐蔽/公开持枪也纷纷放开。 截止2000年,情况变成了这样:


让我们复习一下:图中红色的是完全不允许公民公开场合隐蔽/公开持枪,黄色是可能允许但需要由执法机构选择性批准,蓝色是一旦通过考试,那么就可以获得许可,绿色是完全不限制,无需任何证件可以公开/隐蔽持枪。

在2000年,禁枪和控枪州是19个,开放个人公开/隐蔽持枪州 31个,完全无限制州仍然只有1个。

虽然一直在节节败退,控枪人士仍然有希望,因为最高法院对1981案例只是不予受理的表态,而一旦表态,则仍然可以推翻下级法院判决。那么他们仍然有翻盘的可能。 最高法院没让他们多等。2005年石城镇对冈萨雷斯案 (Castle Rock v. Gonzales, 545 U.S. 748 (2005))给了其致命的一击。

比起上面案子的跌宕起伏,这个案子十分直接了当

科罗拉多州石城镇居民Jessica Lenahan-Gonzales和他丈夫Simon在1999年办理离婚手续。但是她丈夫一直在非法跟踪和试图控制她,为了保护自身安全,Jessica 向法庭于1999年6月4日申请了禁止令。 法庭禁止令中明确表示,他在合法探视以外必须离Jessica和她四个孩子(其中儿子 Jesse不是Simon亲生孩子,而三名女儿Rebecca, Katherine, 和 Leslie是)100码以外(大概91米)。 6月22下午5点15分,Simon 突然闯入并劫持了三个女儿。 于是Jessica 在当日 晚7:30分,8:30分,10点10分,和23日凌晨12:15分屡次报警,并亲自在23日凌晨12:40分到了警局报警。 但是由于她原来曾经很善良的允许Simon在不同时间探视过孩子,警察无动于衷。 凌晨3:20分,Simon出现在石城镇警局门口,携带了枪支来追杀Jessica并主动向警察开火。 在交火中他寡不敌众的被警察乱枪打死,在他的车里发现了三名女孩的尸体。 根据法医检查,他恰恰是在进入警局之前杀死的她们。

悲痛欲绝的Jessica Lenahan-Gonzales 将石城镇警方与和她交谈过的三名警官告上法庭, 根据联邦法律42 U.S.C. §1983,她认为 警方“未能适当地执行对限制令侵权投诉作出回应。” 但是地区法院在讨论后根据1981年案件先例提出了此案流案(不予起诉)的动议并获得了批准。 愤怒的Jessica随即上诉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第十巡回法庭。该法院的一个小组在讨论后驳回了Jessica的实体性正当程序要求(即结果是否正义判断),同时确认三名警官有职业豁免权,因此不能被起诉。 但巡回法院认为在此过程中石城镇警方对禁止令执行有程序性不正当; 因此Jessica可以部分胜诉。 此决定在巡回法院全体法官复审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因此石城镇警方对三名女孩子的死有责任。 石城镇警方不服,反向上诉到最高法院。

2005年6月27日,最高法院以8比1的悬殊比分推翻了第十巡回法院的判决,并恢复了地区法院的判决。由法官安东宁. 斯卡利亚大法官(对就是刚去世那位)为首的多数意见认为,根据科罗拉多州法律来看,禁止令执行是没有警方强制性的; 它不会产生类似of Board of Regents of State Colleges v. Roth案例中一个受保护的权利范围。 即使有一个受保护的个人权利禁止令正在执行过程中收到了侵害,从法理来看这种侵害也是对法律本身而不是个人的价值,因而也不能算作生命财产保护的正当程序条款。。。这些话说的可能有些绕,这里小O简化一下:就是禁止令是个法律命令,其意义在于如果侵犯后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里的惩罚基础在于对法律的破坏而不是个人的伤害。 警方没有在这个禁止令被破坏途中进行干预的义务,但是有在这个破坏后把对方绳之以法的义务。 由于jesscia和警方在发现Simon杀死女孩尸体前都不能确定这个禁止令的破坏程度。 所以警察没有任何责任去管可能产生的伤害。而当事者Simon已死,所以这个追责已经可以停止。 至于在破坏这个禁止令产生的生命财产伤害,对不起,你自己倒霉吧。

通过这一案例,美国最高法院最终确认了“警察在提供警察服务时不对任何一名公民有任何公共责任规定下的具体责任(the police do not owe a specific duty to provide police services to citizens based on the public duty doctrine.)这一原则。

换句话说,警察在执行任务中如果认为公民是威胁,其拥有第一时间内根据自身判断剥夺生命的权力,但同时他拥有不对任何公民受到侵害时具体保护的豁免。 警察的职业叫做执法(law enforcement) 即保证破坏法律后的追诉责任,但是对具体的侵害则没有任何保护的义务。

实际上刚刚发生的奥兰多案也是如此。 在凶犯数目不明下,奥兰多警方等了3个多小时才采取行动。 最后造成百余人伤亡。 而凶犯只有一个。 无论死亡者是被凶犯还是警察打死的,他都是活该。 因为他仅仅是执法活动中的附属伤害(collateral damage).

在05年最高法院案例之后,禁枪/控枪群体彻底失败



随着2013年最后一个完全禁止公民公开/隐蔽持枪州—伊利诺伊(对奥巴马大统领的故乡)的彻底沦陷,美国不在有任何一周禁止公民公开/隐蔽持枪进行自卫。 截止2016年,美国对枪支完全不限制的州(不需任何证件即可公开/隐蔽持枪)有10个,资质合格后可以持枪州有32个,限枪州8个,禁枪州 0. 美国拥枪派 V 禁枪派 42:8 比起1986年的9:41来实现了完全的逆转。



其中30个州是无任何限制的公开持枪州(图绿色) 15个州(土色)允许公民考证以后公开携带。 不允许公开携带州5个(但允许考证后隐蔽携带)

-- 感谢飞猪修正

当你了解了这些后,是不是应该自问一下? 在美国这个罕见的警察对公民没有防卫义务且自卫权下放的国家,当我遇到侵害时候,我应该等待警察,还是应该拥有一把枪自卫?

如果你能明白这点,你就不难了解,美国为什么无法禁枪了。

-----------------------------------------------

-----你知道我看完帖子以后怎么想的吗?

美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是一群土匪的窝。是一群大小杆子大家按能力分赃的。你一个搭便车的,要在贼窝里讲他们该保护你,是很搞笑的事情。

他们的民主,是有能力干仗的人之间的民主。

-------------------------------------------------------

补充一点资料,美国人持枪统计数据调查: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4年7月的调查,居住在南方各州的家庭拥有枪枝比例最高,为38%;其次是中西部州,为35%;西部34%;东北部最低,为27%。

皮尤研究中心从各个方面对美国民众拥有枪枝的情况做了调查,为了解“谁”更有可能拥有枪枝提供了一幅素描画。以下是该调查提供的基本数据:

如果从人数上看的话,34%的民众拥有枪枝,其中,男性拥有枪枝的比例为38%,女性为31%。从这一结果看,男女之间拥有枪枝的比例差距不是很大,这对外国人了解美国女性的文化心理有一定帮助。

如果从肤色上看的话,41%的白人拥有枪枝、黑人为19%、拉美裔为20%。

如果从年龄上看的话,50岁以上年龄层拥有枪枝的比率为40%;30至49岁者为32%;18至29岁者为26%。

如果从居住环境看的话,住在乡村的家庭拥有枪枝的比率为51%,其次是居住在城郊的家庭,占36%,住在城市里的家庭拥有枪枝的比率最低,只有25%。

如果从党派立场看的话,共和党家庭拥有枪枝的比率为49%,民主党家庭为22%,独立人士家庭为37%。

如果从政治立场看的话,保守派家庭拥有枪枝的比率为41%,中间立场家庭为36%,自由派家庭为23%。

如果家中有孩子的话,约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枪枝。

从上面的数据看,美国人拥有枪枝有三大特点:

1,全美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枪枝,而白人拥有枪枝的比率最高,是黑人及拉美裔的一倍;此外,年纪越大拥枪率越高。

2,居住在乡村的家庭一半以上拥有枪枝,而住在城里的家庭则只有四分之一有枪,不到住在乡村家庭拥枪率的一半。

3,共和党家庭拥有枪枝的比率比民主党家庭高出一倍以上、政治立场保守家庭的枪枝拥有率几乎是自由派家庭的一倍。

据各类资料的不同统计,美国民间拥有的枪枝约在2.7亿枝至3.1亿枝之间,也就是说平均每人一枝,不过,据皮尤中心的调查,真正拥有枪枝的家庭约占三分之一。而从上面的特点看,最有可能持有枪枝的民众为住在乡村、立场保守的白人。

美国民间有3亿枝左右的枪枝,用“枪枝泛滥”一词也许不为过,最近这些年围绕着加强枪枝管制的辩论连续不断,尤其是当有重大恶性枪击伤人案件发生后,此类争论更加激烈。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的统计,2013年因枪杀案而死亡的人数总计为11208人,占人口比例的千分之零点零三五。

------------------------哪些美国人拥有枪枝?

以上都是合法枪支,另外大家都明白还有无法统计的黑枪。

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报告指出,美国人对拥枪权的态度发生了惊人转变:52%的被调查者认为,宪法第二修正案赋予公民拥有枪支的权利比枪支管制更为重要。而赞成控枪者占到46%。

  这是皮尤中心在超过20年的该类民调中,第一次发现支持拥枪者的比例超过了希望控枪者。而且这一转变横跨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白人和黑人、共和党和民主党等几乎所有调查统计范畴。

观网近日有文章称大多数美国人没枪,3%的人拥有50%的枪,这些人平均每人17支枪,仿佛暗示大家原来枪支都是少数人的玩具,而实际上,持枪家庭(不是每个人,而是家里有人有枪)比例是三分之一。持枪者占总人口比例大概是四分之一。这可包括老人孩子,所以成年人持枪比例是很高的。黑人持枪比例低?那是合法持枪者,黑枪可不算。(黑人成年男性曾经入狱比例高达五分之二,这可基本上是没法通过背景调查合法买枪,但是你觉得他猛既然敢违法犯罪,买枪买不到合法的会怎么做呢?

亚裔持枪比例最低,10%。其实也不很低了,共和党支持者的亚裔持枪比例达到22%,民主党拥趸5%,太拖后腿。

枪不贵,但是合法买枪很麻烦。一把枪最便宜几十块,子弹也不贵。你做背景调查几十块,上课学习几十块,申请证书几十块,家里还要准备个保险柜放枪支弹药,如果不是强烈需求,一环一环下来就打退堂鼓了。

user avatar

当年刚来美国混的时候,有亲属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美国混会不会讲英文都没关系,有两样一定要懂的。第一要懂得美国的法律,二要学会用

在美国混了这么多年后再想起,觉得讲的真有道理。 另附新闻一则,说明华人在美国也不是这些无知黑匪想象中的那么懦弱无能。(底下的视频实在值得一看,亚裔大妈一身休闲打扮冲出房门拼命开火的景象是很难得一见的。而且还是1v3绕树林反杀)

近日,一名经营亚洲餐馆的亚裔女子,因击毙破门进入她家的其中一名抢匪,而被乔治亚州温纳特郡(Gwinnett County)警察进行了询问调查。

警方表示,事件发生在16日清晨4时左右,在位于春天大道(Spring Drive)3500街
区的一家住宅。

警官德昂.华盛顿(Deon Washington)指出,当时这名女屋主,正和一名男子在屋里睡觉,她打电话报警时告诉调度员,她和另一名男子被有人进屋的声音吵醒,女屋主拿出手枪,就去一探究竟。
结果她看到至少三名男子,踢破正门强行进到房子内。这时女子开始对三名不速客开枪。

德昂警官说,至少一名嫌犯进行了开枪反击,但未打中女屋主,嫌犯交火后设法逃走。但是其中一人身躯中弹,虽然被赶到的警员施行心肺复苏术,但他仍然死在现场,调查人员确认,他是28岁的亚特兰大居民利克斯(Antonio Leeks)。

另外两嫌驾车逃逸,目前还未落网,至少其中一人有枪。他们的年龄介于20岁到30岁之间,身高6呎左右。

警方盘问了屋里的一男一女。亚裔妇人是一家餐馆的老板,同时经营海鲜生意,她住在该屋是因为位置方便她做生意。调查人员认为她成为作案目标,是因为她做生意有钱,企图抢她。

德昂警官说,任何人碰到这种事都是很恐怖的经历,这名女子受到很大惊吓。幸好当时没有儿童在屋内。

目前,警方不会对这名女子提出指控。
Video shows woman shooting at invaders during Gwinnett home invasion
youtube.com/watch?

被打死的黑天使好孩子的FB也被人找出来了,一看就是黑命贵组织忠实会员之一。

facebook.com/antonio.le
user avatar

这时候需要祭出传说中的麦姓男子了



嗯…午时已到

user avatar

鉴于评论区妖魔鬼怪越来越多,我还是再补充几句吧。

我只是希望我国的同胞,不管在哪个国家,面对像这种真对我们族群的暴力行为的时候,能够像韩国人一样,团结一致,保护自己的财产,家人。守卫自己的家园。

希望地域黑,种族歧视言论,借题发挥者能够远离我的回答,哪怕你们是给我点赞了。


同为亚裔,韩国人已经教给了我们如何应对这种问题。

由无良媒体一手挑唆造成的洛杉矶暴动发生后,因为之前有黑人抢劫韩国人商店被店主用枪击毙,黑人开始对韩国人进行报复。

但韩国人立刻组织了起来,拿起武器,当地几乎所有的成年韩国男人都持枪走上街头巡逻,保护自己的家园,财产和家人。

全美国各地的韩国人闻讯不断带武器赶来,协助同胞进行守卫。

最后的结果是,整个暴动死亡53人,只有一个韩国人。























身为一个足球迷,很难说喜欢韩国。尤其是见证了那一年不忍直视的世界杯。

但这个民族的的确确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突然看到了持枪的东方人。开始以为是穿便衣的亚裔警察,后来才反应过来是自己武装起来的韩国店主们。他们有的在车后,有的在门窗里,有的在堆起的木箱旁,还有的在高高的屋顶上。我想拍摄,但遗憾的是所带的两个电池都耗尽了。在韩国城东面的一个路口,两个韩国小伙子,一个扛着双统猎枪,一个举着大口径手枪,在店门外晃来晃去,完全暴露在外,许多恐怕是候补抢劫者的人不敢靠前,真乃是“枪杆子里面出安全”。韩国人那种强悍和团结如一的气概可令我们的同胞叹服。

摘录自丁子江先生的《洛杉矶暴乱亲历记》



相关阅读

zhihu.com/question/4653


包括这件事,韩国人也在给我们出头



顺便说一句,没有任何说中国人不好的意思。只是希望我们的同胞也能做到这样,仅此而已。

而关于黑人,他们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我相信很多黑人只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好而导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反对种族歧视。

但现阶段,我们出门的时候看见黑人多防备一点,还是没问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黑人歌手鼓动全民抢劫美国华裔获网民点赞,且经投诉,YouTube 官方仍拒绝下架”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敏感的问题。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性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类行为如果真实存在,其性质极其恶劣,触犯了法律和道德底线。 煽动暴.............
  • 回答
    侃爷(Kanye West)宣布竞选美国总统,这绝对是乐坛乃至政坛的一枚重磅炸弹,也难怪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要说怎么看待,这事儿挺复杂的,有意思的地方不少。首先,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说,你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理解: “侃爷”这个IP的能量: 别忘了,侃爷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极高知.............
  • 回答
    特朗普起诉推特、脸书和谷歌,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小事。你想啊,这可是美国一位前总统,直接把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公司和科技巨头给告了。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关于言论自由、平台责任、政治力量与科技公司之间的博弈,以及未来互联网规则的潜在影响。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为什么这么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对比,它不仅仅是几个公司名称的堆叠,而是背后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缩影。当看到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这四大巨头加起来的市值,竟然比整个日本股市的市值还要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信息时代力量的一次“压倒性展示”。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数字的“重量”: 美国四大科技.............
  • 回答
    美国两党联手推动反垄断改革,目标直指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大科技巨头,其中不乏拆分它们的提案。这无疑是一场对科技行业格局的“大地震”,其潜在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为何此时出现这样的改革浪潮?说实话,对于科技巨头的垄断地位的担忧,并非一日之寒。但为何在当下,两党会如此罕见地达成一致,共同推.............
  • 回答
    华为手机被暂停谷歌移动服务支持,这绝对是近年来科技界最爆炸性的新闻之一,对华为乃至整个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谷歌移动服务(Google Mobile Services,简称GMS)这玩意儿有多重要。简单来说,GMS就是一套让安卓手机能.............
  • 回答
    特朗普连任应援歌《让美国保持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是一首与政治紧密相关的歌曲,其含义和影响是多层面的。以下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音乐风格、受众群体、以及其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和引发的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创作背景 直接源于特朗普的竞选口号: 《.............
  • 回答
    华为面临谷歌因美国禁令暂停部分业务支持,这无疑是华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挑战,但也可能成为其独立自主崛起的一个契机。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华为如何看待这个“暂停”?对于华为来说,这与其说是“暂停”,不如说是被迫进入一个“独立自主”的时代。他们必然会将其视为一个战略性的挑战,而非绝.............
  • 回答
    任正非这句话,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句话的最直接的含义,就是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华为的困境并非华为自身技术或意愿的问题,而是外部的政治因素在起作用。任正非强调“谷歌也愿意跟华为合作”,这等于是在说,在商业.............
  • 回答
    NAACP(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关于美国国歌《星条旗》的表态,以及其提出的替换要求,无疑触及了美国社会深层且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立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语境、歌曲的争议性内容,以及 NAACP 作为美国民权运动重要力量所代表的价值追求。首先.............
  • 回答
    “美国半导体联盟”的成立,是美国政府推动本土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和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解读:一、 事件背景与驱动力:为何成立“美国半导体联盟”?1. 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考量: 供应链脆弱性暴露: 近年来,全球性的芯片短缺以及地缘政治紧张.............
  • 回答
    深度剖析美国黑人军官被警察暴力对待事件2020年12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起事件再次将美国警察执法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一名刚刚从部队退役的黑人军官,哈里森·纳兹(Harrison Nazario),在一次常规停车检查中,遭到两名白人警察的粗暴对待,被辣椒水喷射并殴打。这起事件不仅引发了公.............
  • 回答
    理解您的关注点,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起发生在上海的事件,并尝试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可能引发的各方反应和思考。事件经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关于这起事件的具体细节,网络上存在一些版本,但核心内容大致相似。根据广泛传播的信息,事件发生在上海某知名商场,一名美国黑人男子在商场内情绪失控,对周围的中国人进.............
  • 回答
    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死亡事件,发生在2020年5月25日的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是一个令人心痛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弗洛伊德,一位46岁的非洲裔美国男性,在被警方以涉嫌使用假币为由逮捕过程中,被白人警官德里克·肖万(Derek Chauvin)用膝盖持续跪压颈部长达7分46秒,最.............
  • 回答
    “沉默即暴力”(Silence is Violence)这句话在美国黑人权利运动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行动指南,反映了运动参与者们对社会不公和系统性压迫的深刻反思和强烈控诉。当我们将这句话放在“抗议者围堵白人”的语境下来审视,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张力。.............
  • 回答
    关于“拜登承诺当选总统后就奴隶制给美国黑人进行经济赔偿”的说法,可以明确地指出,这是一种假新闻,或者说是一种被严重误读、断章取义的说法。 拜登总统本人并没有做出过这样直接、具体的承诺。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拜登政府和民主党对奴隶制遗留问题的态度: 承认历史错误与.............
  • 回答
    2009年“浙大女生骂教授嫁黑人”事件,堪称当时互联网上一起令人印象深刻的“罗生门”式假新闻。这起事件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在于它触碰了几个敏感的社会神经,并且充满了戏剧性的反转。事件的源起与经过:事情大概是这样的,2009年左右,一个自称是浙江大学女生的ID在某个论坛(具体是哪个已经记不清.............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口罩奇缺”的说法确实曾广泛流传,而且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疫情初期,需求与供给之间巨大的鸿沟,以及在特殊时期,物资分配、信息传递和社群互助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局面。“口罩奇缺”现象的成因:1. 全球疫情的爆发与恐慌性囤积: 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尤其是从中国大陆.............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群中,对于“白人至上”游行的支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1. 为什么会有华人支持“白人至上”游行?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黄祸论”与历史创伤: 美国华人社群经历了长期的歧视,从19世纪的排华法案到20世纪初的“黄祸论”宣传,华.............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