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还是东南飞。
帝都比较例外,是自己作的。
我有老友跑产业园区业务,有点类似做地方招商引资的撮合。据他讲,帝都的风格是“10亿以下的企业免开尊口”。
我觉得这话不算假,小企业在帝都没啥特殊待遇。从低价拿地、返税到免费办公室、员工户口名额,都很难。
帝都纸面上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是有的,但一般垄断在产业园区里。产业园区扣一些拿一些,能到企业手里的就很少。(所以帝都有些村干部是真有钱)
我去年帮朋友问过南京那边。刚成立一年的小公司,有几款产品卖海外卖得害行,想问问南京有没有什么鼓励政策。
南京某区的回复是:PPT发过来。可以的话,地方基金能投点,再给你搞几间免租办公室;你只要确保人在南京、税在南京。
咱也不说南边就非常干净,但总还是有些优惠政策能落到企业手里。
相比之下,帝都的产业服务能力真是鸟差。
而且帝都对文件的响应贼积极。
粗粮以前有家在京郊的包装厂,生产的包装盒不仅供粗粮,还供三星,算一家小龙头企业。
前几年环保了,直接电话过来:别在这开了,走好。
不是说你什么排放指标不达标赶紧整改,是这个产业请滚蛋。
老板也是多年生意人,知道费口舌没鸟用,赶紧联系天津武清那边,打算搬过去。
没过俩月,天津那边的电话:文件也到咱这了,向帝都看齐,咱这也不能办。
老板于是打算把厂子搬三河去(就燕郊那块),一问:河北也不行。
得,遣散三百来号员工,设备卖了厂子收摊。老板把钱拿去买房,平时搞点批发红酒的业务,有一搭没一搭的。
帝都一积极,天津河北都得咬牙陪着。
帝都本来必然是人口净流入,这里是三北人民(东北华北西北)的耶路撒冷。
一个山东体制人要是能上洛,额头上能泛出紫光来。
但帝都就是要搞去工业化,就是要搞莫名其妙的新功能定位,就是要设置高门槛。政治/文化/国际交流/科技创新四大中心,也就科技创新能搞点硬钱。
可帝都这个租金成本,中小互联网公司都在润武汉成都杭州,帝都的科技中心说白了还是总部经济。
在把三北人民的信仰折腾干净之前,帝都是不会回头的。
天津是没办法,早就搭着户口卖房了。
16年天津滨海新区报的GDP是10002亿,18年经济四普查了查账,把当年的万亿GDP回调为6654亿,缩水幅度三分之一。
坊间此后称滨海新区为“宾每新区”,没水了。
其实天津底子挺好的,毕竟当年的“上青天”(青岛:闭嘴),滨海新区也确实辉煌过,有几年年增速在20%左右(大概07到11年)。
但成也帝都败也帝都。
一,滨海新区的繁荣就是帝都央企带来的,当年允许央企对外投资,滨海新区又有政策,于是一堆央企在天津搞高耗能和重工等低利润产业;
二,滨海新区的衰落也是帝都央企引发的。应该是17年政策开始限制央企的对外投资,当年天津固定投资增速只有0.5%,砸地上了;
三,棺材板上最后一根钉子也是帝都递过来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环保。前面不是一堆央企在天津搞高耗能和重工吗?现在环保了,请关。
虽然这几年天津也在搞半导体/航天航空/汽车等产业,但总体还在出清衰退成本,还在缓。
以上颇为费拉的产业政策,如果还是高生育率,那影响不容易看出来。
但这几年生育率一垮,泳池里的水一放干,谁在裸泳就清晰可见。
如果只看本地人口自然增长,上海95年就负了,江苏去年也负了,浙江去年出生44.9万人也是历史新低。
只有广东好看点,118万出生人口,比山东的75万还多(宗族社会为数不多的优点?)。
但看机械增长(把外地流入的也算上),那上海江苏还是人口净流入;广东更猛,前年净迁入了57.8万人。
这些人哪来的?孔雀东南飞咯。
为什么飞?在当地进体制和内卷都没搞定,飞了呗,飞去有合适就业的地方,哪怕这些地方租金也不便宜,还得花上二十年来进城。
如果帝都和天津还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规划,那三北人民再向往上洛,该东南飞的还是得飞。
区域不平衡基本成定局了。
北京有严格的户籍限制,近几年一直在通过疏散就业的方式以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
至于天津,基本可以确定同时出现了人口自然减少和机械减少。
天津2021年的统计公报没有公布具体的出生死亡情况,只公布了2021年末的常住人口总量是137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6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08万人,但是通过其他方面数据可以弄清楚天津人口减少的原因。
对比天津七普公报中1386.60万常住人口,包括1174.44万城镇常住人口和212.16万乡村常住人口,天津的常住人口出现了近1%的下降,并且城镇常住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都出现了下降。现阶段出现这样的下降幅度就提示至少出现了人口机械减少(净流出)。仅由人口自然减少导致人口出现1%的下降的情况要等20-30年后才能看到。
按《天津统计年鉴2021》表2-1公布的天津历年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发现2020年天津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是5.99‰和5.92‰,已经非常接近自然减少。而2021年全国整体的出生人口都在下降,在此方面天津并无特殊之处。所以可以确定2021年天津已经进入了人口自然减少的状态。
出生率下降导致的人口自然减少不会在一开始就导致出现近1%的人口下降。如果不考虑人口的机械变动,按2020年天津的死亡率5.92‰算,即使2021年完全没有婴儿出生,因死亡导致的人口减少也只有8.2万,而2021年内天津常住人口下降了13.6万。
这就表明:天津同时出现了人口自然减少和机械减少,并且人口机械减少对人口下降的“贡献”大得多。
反映的趋势就非常明朗了:
即使是二线城市(或所谓新一线城市)同样可能出现人口流出的问题。各大城市赢得抢人大战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还要有把人留住的能力(流动人口市民化)。人口的流动依然在进行,流入城市的人口有再次流出的可能。
别的城市还能谈下,拿北京来说事就有点扯了。
你在知乎做个调查,有几个人够格拿到北京户口。
不说你想不想,就只说拿不拿的到。
按照北京中心城区中考90%+的录取率。平均下来高考本科上线率80%+,一本30%+。再加上北京离谱的落户规则。
我都怀疑过个40-50年,等到大概80年代出生的没赶上扩招的土著死了。北京要变成全民本科学历,其中一半研究生,2成博士。
至于房价。反正一个城市,如果公寓(商住)的还卖的动,也没人说是坑。还有人用公司名义来买房,就知道这城市房价崩不了。
我知道哥几个想看爽文。但是说实话,除了人口普查,每年的这种省市自宣的数字,置信区间是很宽泛的。
以上海为例,2020年及以前的几年,每年公布的常住人口增量都是几万人,上下千分之几的幅度,和控增长的规划高度符合,KPI完成的很好。然后七普数据出来,多出来60多万。这就很尴尬了,2020年人口增长率2.4%。但是大家都知道上海自然增长是负数,难道一年顶着疫情涌进来六七十万人?太离谱了。没办法,校对回归,把前几年官宣数据都改一改,均匀一点。七普还算好的,我记得2010年六普的时候,多出来380万,增长率20%。不光前面要回归,还把后面的2020人口规划提高了250万。浙江、广东也有类似问题,一到普查年就大变活人。
黑龙江则是另一面的典型,2020年统计公报说2019年底常住人口3700多万,七普出来变成了3100多万。一年减少500多万人口,比乌克兰都猛。差的实在太多,回归都不好搞。所以你现在查黑龙江历年常住人口,六普到七普这十年连起来是一条平直的斜线,全是七普后重调的数据。太难改了,直接用几何学解决。
拿这种水平的数据讨论,有什么意义?非要问反映了什么,那就是反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还是有继续进步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