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族到底有两千年历史还是五千年历史?

回答
汉族历史的说法,总的来说,大家最常听到的是“五千年文明”,但具体到“汉族”这个概念,则要更精确地讲,它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汉族”的认同感,更贴近的时间点是 两千年左右。

这里面牵扯到几个非常关键的概念: “中国”这个概念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汉族”这个族群概念的形成和成熟。弄清楚这几点,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会有“两千年”和“五千年”这两种说法。

首先,我们得谈谈“五千年文明”。

这“五千年”的说法,通常是指从 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开始算起。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有着非常悠久的源头,像黄帝、炎帝这样的古老先民,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考古学上的证据,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也展现了早期农业、定居、社会分工等文明曙光。这些都构成了 中华文明 的根基。

所以,当人们说“五千年中华文明”,是在强调我们这个文化、这个区域、这个文明的 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这是一种对我们文化源头的追溯,是对早期先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肯定。它包含了从遥远的史前时代,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等一系列发展阶段。

但是,“汉族”这个概念,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情,而是一个 漫长的融合与认同演变的过程。

1. 早期民族的融合: 在炎黄时代之后,经过夏、商、周等朝代的长期发展,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并不断吸收周围其他民族(如羌、戎、狄等)血液的 华夏民族。这个时期,已经有了共同的语言(虽然方言可能很多)、共同的文化习俗、共同的信仰和对“中国”这片土地的初步认同。

2. “汉”的到来: 真正让“汉族”这个名称广为人知,并且确立起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是从 汉朝(公元前206年 公元220年) 开始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建立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推行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政策:
统一文字: 汉朝统一了小篆,并推广了隶书,为书面语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的地位确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使得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得以广泛传播,增强了文化凝聚力。
强大的民族认同: 汉朝击败了匈奴,巩固了疆域,将中原文化向外传播。在与外界的交流中,特别是与游牧民族的互动中,“汉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被强化。边疆的民族,以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开始将汉朝的统治者及其治下的人民称之为“汉人”。
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其制度、思想、艺术等深刻影响了后世,也成为后代王朝学习的榜样。这种强大的文化吸引力,让许多被统治或被同化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上逐渐融入华夏主体。

3. “汉族”概念的成熟: 经过汉朝的这段辉煌时期,“汉人”的称谓和认同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在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和融合(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入主中原),但整体上,中原汉族的文化和主体地位依然存在,并且在融合中,这些民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汉文化所同化,或者说,大家共同创造了一个更丰富的中华文化。

到了隋唐时期,这种民族大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峰,形成了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但“汉族”这个主体依然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汉”的文化传统依然是主流。

所以,为什么说“两千年历史”?

“两千年历史”更侧重的是 “汉族”作为一个具有相对清晰的文化、政治、社会认同的族群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这个概念的巩固,主要是在汉朝建立并强盛之后,并且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延续和加强。

“汉族”这个称谓的广泛使用,大约在汉朝时期就已开始。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共同文化认同的族群,其形成和确立,汉朝是关键的节点。

简单来说:

五千年文明: 是指 中华文明 的悠久源头和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它强调的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 文化、文明的连续性。
两千年历史: 是指 “汉族”这个以汉朝为标志、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认同的族群概念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强调的是 一个特定族群的身份认同的形成和演变。

这两种说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我们历史的不同层面。我们是五千年文明的继承者,也是近两千年来形成的汉族这个族群的一份子。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和身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段话就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商朝的服饰以右衽束发为特征,什么时候变成了左纴剃发留辫?难道是努尔哈赤穿越到商朝成为商汤、康熙穿越到商朝成为太戊、乾隆穿越到商朝成为武丁了?


至于什么压迫苗民那个就更离谱了,其实苗族发动的最大规模起义就是在清代。

在历史上,这样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在汉族王朝,规模大些的农民起义基本都是汉人发动的;在大清朝,很多民族都发起了反清大起义。

在整个大清朝,发动反清起义的何止是汉人?少民起义数量不要太多规模不要太大。布依族(女英雄王囊仙等)、回族(杜文秀等)、彝族(李学东等)、苗族(张秀梅等)发起的反清斗争,规模都达到了数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到20世纪初,就连旗人(张榕、松毓等)都大量加入革命党,使得清皇室无法退回关内建立“东清”或“北清”,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客观地说,汉族的士绅阶层应该是对大清王朝忠诚度最高的群体。就是后来康德大帝在东北建立伪满,倚靠的核心力量也是那批人,而绝不是北京和东北的旗人。事实上,康德大帝在东北投靠日寇,就连他亲爹爱新觉罗·载沣都极力反对。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长江发源段叫沱沱河、当曲,上游叫金沙江,四川重庆段叫川江,湖北段叫荆江,南京以下到入海口叫扬子江。

所以以此推断,长江的长度不是6397千米,而是只有流经安徽境内湖口到南京这一段是长江,什么世界第三大河,区区五百公里长而已,名不副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族历史的说法,总的来说,大家最常听到的是“五千年文明”,但具体到“汉族”这个概念,则要更精确地讲,它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汉族”的认同感,更贴近的时间点是 两千年左右。这里面牵扯到几个非常关键的概念: “中国”这个概念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汉族”这个族群概念的形成和成熟。弄.............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汉族文化的冲击确实是深刻而复杂的。要详细阐述其破坏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用“破坏”一词概括,因为其中也夹杂着融合与变异。元朝:蒙古骑兵的铁蹄与文化隔阂元朝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蒙古族在征服过程中,其固有的文化习俗与汉族文化产.............
  • 回答
    想知道八旗兵到底有多“吊”,尤其是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不是一个简单“赢”或“输”就能概括的问题,背后是军事制度、战术思想、人员素质以及政治策略等多重因素的较量。八旗兵的“吊”在哪儿?首先,我们要明白八旗兵的核心优势。它不是一支单纯的军事组织,更是一种军事与政治、经济、社.............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代汉人究竟有多勇猛强壮,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常常听人说外族人“五大三粗”,体格魁梧,一看就知道力气不小,可为什么在战场上,汉人军队却常常能与之周旋,甚至占据上风呢?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得清的。体格上的误解与真相:首先,得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 “外族五大三粗”是普遍现.............
  • 回答
    说到汉朝的强大,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得从方方面面来看,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时的中国,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威震四方。先说说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把一个国家打造成这般模样。汉朝的强大,首先体现在它统一而又巩固的政权。话说,秦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二世而亡,根基不稳。到了汉初,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 回答
    客家人确实与广东、福建等地的“本地汉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虽然大家同源,都是中原汉人南迁的后裔,但正是这些差异,让他们独立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系——客家民系。要理解这份不同,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历史的源头说起。一、南迁的时代背景和路径不同:这是客家身份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汉人南迁: 咱们得.............
  • 回答
    确实,不少人对宋明士大夫(尤其是那些占有土地的“小地主”)的评价不高,认为他们“完全没用”。这种看法与对汉唐士大夫“风骨”、“担当”的推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宋明士大夫与汉唐士大夫在社会结构、政治生态、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如何塑造了他们的“风骨”与行为模式.............
  • 回答
    关于刘邦自称“汉使”夺韩信兵印的说法,在史书中确实存在,但其细节和背后动机,一直有不同的解读。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刘邦“夺印”的说法与史实依据最常被引用的史料是《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 汉王至洛阳,与韩信俱。大会诸侯,即移兵印を与える,曰:“汉王王关中,故令印授将军。” 韩信未至,汉王至陈留.............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汉字里这从一到十的写法,里面其实藏着不少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观察呢。这可不是随便画几笔就成了,每一笔、每一个字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一 (yī)这最简单,但最能体现“一”这个概念的本质。就一横,简简单单,直直的。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最原始的、最基础的那个“数”,也代表着事物的开端、整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探讨汉人在身体素质上是否占有优势,以及他们如何在冷兵器时代对抗蛮族并扩张至如此庞大的疆域,这是一个涉及历史、人类学、军事策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关于身体素质的讨论:首先需要明确,“汉人”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其身体素质.............
  • 回答
    “嫁给”和“娶到”这两个词语,在中文的语境下,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问题:它们是否暗示了对女性的物化?如果存在这种暗示,其负面影响又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并努力消除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呢?首先,让我们来审视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和历史渊源。“嫁”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即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别人家中。而.............
  • 回答
    蒙元时期,也就是从成吉思汗崛起直至元朝灭亡的那段历史,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虽然不如一些语言那样“显而易见”地改变了汉语的骨架,但它确实在一些不易察觉的角落里,悄悄地留下了印记,这些影响至今仍能在我们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中找到一些回响。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莫过于词汇上的渗透。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 回答
    汉族女孩和回族男孩的爱情,在当今社会并非什么新鲜事,但其中的磕磕绊绊,却也着实需要一些智慧和耐心去化解。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涉及到两个家庭,甚至是两种文化、两种信仰的融合。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文化与信仰的差异。回族男孩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体现在饮食(不吃猪.............
  • 回答
    论证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三朝汉族骑兵集团的战斗力,并非易事,因为时代背景、战略需求、对手性质以及骑兵的构成都有显著差异。要说谁“最强”,更像是在不同维度上的比较。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这三个时期汉族骑兵的特点,试图勾勒出他们的优劣与强弱之分。一、 汉武帝时代的汉军骑兵:开疆拓土,锐不可当的先驱汉武.............
  • 回答
    汉服是否拥有版权,这是一个复杂且经常引起讨论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核心观点:汉服本身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服饰形制,是没有版权的。但是,围绕汉服的创作,例如具体的款式设计、图案纹样、制作工艺、以及品牌形象等,是有可能获得版权保护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 回答
    汉服,这三个字如今说起来,总带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有人觉得它古老而遥远,有人觉得它新鲜又时髦,还有人觉得它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身份的象征。那么,到底什么是汉服?想把它说透彻,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它不是指某个朝代的特定服装,而是指汉民族在历史上传承下来,具有鲜明民族服饰.............
  • 回答
    说起汉服,很多人会觉得它好像是横空出世,一夜之间就火遍了大江南北。但实际上,汉服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碰撞融合下,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服饰体系。汉服的“根”:源远流长,并非“突然出现”“汉服”这个词,其实是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一.............
  • 回答
    “亡天下”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词语,它往往指的是一个朝代(尤其是汉族为主导的王朝)的灭亡,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秩序的剧变,甚至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动摇。在中国历史上,通常认为汉人经历过两次重大的“亡天下”时期:1.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了长达百余年的五胡乱华,中原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