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自称汉使夺韩信将印可信吗?将印到底有多大作用?

回答
关于刘邦自称“汉使”夺韩信兵印的说法,在史书中确实存在,但其细节和背后动机,一直有不同的解读。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

刘邦“夺印”的说法与史实依据

最常被引用的史料是《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

> 汉王至洛阳,与韩信俱。大会诸侯,即移兵印を与える,曰:“汉王王关中,故令印授将军。” 韩信未至,汉王至陈留,召信,信病,固推不受,汉王复遣使者,信乃谢病,弗出。汉王大怒,使人持节,召信,信不得已,然后出。至坛下,乃载将印。汉王为屏。信拜谢。汉王屏曰:“人生之际会,皆如是乎!”

这段记载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刘邦在洛阳召开了一个盛大的会议,然后当众将兵印交给韩信,并说“汉王王关中,故令印授将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刘邦是“授”印,而不是“夺”印。然而,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接着的叙述是韩信推辞不受,称病不出,这让刘邦非常愤怒,并派人持节召他。韩信最终不得不出来,在坛下才接受了兵印。

那么,为何会有“夺印”的说法流传呢?这很可能源于后人对这个过程的解读,以及刘邦当时强硬的态度和韩信的勉强接受。刘邦“大怒”并派人“持节”去召韩信,本身就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某种程度的逼迫感。在当时的权力结构下,刘邦作为最高统治者,他要收回兵权,韩信即使有病,也无法真正拒绝。

而“汉使”这个说法,通常是指刘邦以朝廷的名义,通过派遣使者来传达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是直接出现,并亲自进行权力交接,或者说是“收回”,而不是派遣一个不认识的人来“夺”。所以,如果说刘邦是“汉使”夺韩信兵印,这个表述可能不太准确,更像是“汉王”以非常规的方式,近乎强行地收回了韩信的兵权。

将印到底有多大作用?

军事印信,在古代,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象征。它可以说是古代军队的“灵魂”和“生命线”。具体来说,将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指挥军队的最高权力凭证:
兵印,尤其是高级将领的“节”或“印”,是其合法指挥军队的唯一凭证。没有印信,即使是将军本人下达命令,士兵们也可能因为怀疑其真伪而不敢遵从,或者认为命令无效。这就像现代军队中指挥官的身份证明和权限授权一样。手握兵印,就意味着拥有调动军队的最高权力。

2. 调动军队的凭证:
军队的运作,比如粮草调拨、兵力调动、粮饷发放等等,都需要通过印信来授权和验证。没有印信,任何调动都无法合法进行,也就无法保证军队的正常运转。尤其是在战场上,指挥官需要根据战局变化迅速调动兵力,没有印信,这些都将变成泡影。

3. 震慑与约束:
兵印本身就带有强大的权威性,是国家权力的延伸。将军凭借兵印,可以震慑部下,确保命令得以贯彻。同时,兵印也约束着将军的权力,防止其滥用。在特定的仪式或场合,印信的交接也意味着权力的转移或确认,具有神圣的意味。

4. 政治象征意义:
兵印不仅仅是军事指挥的工具,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一个将军是否持有兵印,直接关系到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失去兵印,意味着其军事权力被剥夺,政治地位也随之下降。

为什么刘邦要收回韩信的兵印?

刘邦在建立汉朝初期,对韩信的军事才能既倚重又忌惮。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刘邦能够最终夺取天下最重要的功臣之一。然而,随着刘邦坐稳了天下,韩信的威胁性也日益凸显:

坐拥重兵,权力过大: 韩信不仅被封为齐王,还统帅着强大的军队。他的军事威望和手中的兵权,让刘邦感到不安。一个手握重兵又功勋卓著的臣子,是任何统治者都会警惕的对象。
被怀疑参与谋反: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韩信参与了哪些直接的谋反活动,但“陈豨、黥布反”时,韩信被怀疑与他们有联系,这成为了刘邦下定决心削夺他兵权的直接导火索。当时,韩信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本应负责镇压叛乱,但他却未能及时行动,反而因为参与到谋反事件的传闻中,让刘邦认为他已经不可信任了。
政治不安全感: 刘邦虽然是皇帝,但他的权力基础并不如他表现出来的那般稳固。尤其是在战后,如何安抚诸侯、巩固统治,是他最关心的问题。韩信这样手握重兵的异姓王,对刘邦而言,就像一根刺一样,拔掉他,才能让刘邦感到安心。

所以,当刘邦召韩信来洛阳,并当众把兵印交给他,然后又在韩信推辞不受后强行收回,这实际上是刘邦在公开场合以一种“合规”的方式,但带有明显不容置疑的姿态,收缴了韩信的军事指挥权。这是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消除潜在威胁而采取的政治手段。虽然从字面上看是“授”,但结合韩信的反应和刘邦的强硬态度,更多地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力的收回和限制。

总而言之,刘邦“夺印”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时权力交接的一种解读。而兵印在古代的意义,则是将军能否指挥军队的“命根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刘邦收回韩信兵印,是他在权力斗争中,为了自保和巩固统治而采取的必然步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关注点应该是——刘邦为什么采用诈称汉使这样的非常手段。

至于符信,只是一种常规的安全管理方式和资格认证,非正常情况下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信陵君是魏国公子,贸然地拿出兵符来都不能取得兵权,因为事属非常又没有魏王诏令,领兵将领又不是机器人怎么可能不怀疑。任安也是接受了戾太子的符节却没有发兵。阿猫阿狗的拿了兵符就能号令三军那是小说情节,不……是电视情节

而君主在非常时期并不拘泥于符节,戾太子之乱时太子的人持节发胡骑,结果武帝使者一到直接诛杀太子使者“引骑入长安”,武帝还临时把纯赤的汉节“更为黄旄加上以别”

细柳营的故事是因为在常规状态下天子自觉尊重规矩,而且也从侧面说明了领兵将领对军队具有相当强的控制力。



关于刘邦的行为

韩信是汉军将领,张耳为汉所立,他们兵权都是刘邦授予的,因此刘也就有权力收回——这是一切的基础。

刘邦本不一定非要抱着符节才能发号施令,夺取将印不是为了让刘邦自己取得兵权,而是剥夺韩信、张耳二人的兵权——这一步是必须走程序的,即“夺其印符”。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生杀予夺本该是言出法随的事,然而刘邦的做法居然是诈称汉使闯入韩信“卧内”的突然袭击……这已经足够说明刘邦当时处境微妙了



成皋兵败,汉王“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怎一个狼狈了得。韩信却灭魏破代,不终朝破赵军二十万“名闻海内,威震天下”,纵横河北并率大军支援成皋,可谓是军容强盛、意气风发

在这样的处境对比之下即使亲生兄弟的忠诚也是无法保证的,如果刘邦跑到大营前告诉韩、张自己已经被打成了光杆司令……那是被两人软禁起来当傀儡以尽可能多得继承刘汉的遗产,还是一刀剁死大家当作无事发生过,获得完全独立进而和楚国瓜分地盘,这都是十分可能的事~~

因此刘邦才要假称汉使而不是以汉王的身份驰入赵军,夺取将印是为了剥夺二人的指挥权,易置诸将任用自己的嫡系手下,以保证自己对军队的控制。本来交接易代之际是宜稳不宜动的,但刘邦不能等,几个军头不服哗变的危险,远要比韩信张耳回过味来收拾自己的危险小得多。

但韩信此时并不知道刘邦成皋大败,面对刘邦的突然闯入只是“大惊”,然后乖乖的接受处分。也正因为两人的屈服刘邦才能抱着个将印就能吆五喝六,魏无忌当年可没这么轻松~~


刘邦此举实在是一步险棋,倘若两人稍有怀疑放手一搏,即使在刘邦已经拿到将印的情况下也是极其危险的。但此时的刘邦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盖欲成非常之功,必行非常之事。尊严、感情、危险只要有必要全不在乎,这也是刘邦为他人所万不能及的地方了

韩信、张耳“起,乃知汉王来”,应该和刘邦“即其卧內夺其印符”在一个时候。刘邦即使称汉使即使有张苍等亲信帮忙打掩护,要进入大将的卧室也不可能没人阻拦的,或是刘闯入卧室拿了将印两人才跑出来,或是在和卫兵纠缠的时候二人出来查看发现是韩王当即跪倒,这些具体细节倒不要紧了




相关:如何看待「刘邦三次把惠帝和鲁元公主推下车」一事? zhihu.com/question/5941

user avatar

反对泪痕春雨大师的观点。

这段记载不仅可信,符合历史背景,泪痕春雨大师虽然看过些史料,但他几乎不对历史背景做考究,全部用一个套路来解读历史,才会得出如此多神论。

这里记载的“印符”不是将印和兵符,将印是汉朝开始才普遍使用的官印,韩信指挥军队所用的应该仍是秦朝背景下的兵符或虎符,即便是西汉初期到中期仍是以虎符调兵。刘邦在开国时也相当强调虎符的意义,非虎符不能调动军队。

根据现有出土的秦朝虎符,可清楚知晓利用虎符调兵文中流程: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在制定虎符的时候一分为二,一块授予将领,一块在君主手中,两块虎符合并,将领才可以调动部队。将领身边则有君主的亲信作为监军,将领如何调动兵权,监军需要汇报于君主。泪痕春雨大师认为兵符没有魔力,难道秦始皇把几十万几十万的秦军交给蒙恬、赵陀,就真的自己没法操控了?这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军事制度,君主手中的那一块兵符就是具有剥夺将领兵权的魔力。

刘邦第一次正式给韩信授兵是讨伐魏豹,让韩信以左丞相身份行动,后刘邦给韩信增兵三万北进,又授兵给张耳相助韩信,韩信作战俘获的士兵又送给刘邦补充兵源,所以韩信麾下的部队全是刘邦授予的汉军。可知韩信麾下的汉将有曹参、灌婴,韩信能凭兵符调动他们,韩信的指令和刘邦的指令冲突时,他们会听谁的?韩信在平地赵地以后,军力得到很大扩充,曹参先率军与刘邦会合,刘邦才渡江夺取韩信兵权。虽然不知刘邦是否给韩信派有监军,但韩信麾下部队全是刘邦嫡系,很大可能就是曹参给刘邦汇报了韩信军中情况。刘邦能伪装汉使走过韩信军营,一是有合法凭证,二是从成皋北渡黄河到韩信所在的修武,只需要半天的时间呀。刘邦中午出发,半夜抵达不正好让韩信反应不过来?

刘邦夺走韩信印符是军事调动程序,当初刘邦给韩信拜将,再授予兵权,这个印符就是韩信可以调动部队的凭证。刘邦并不是要罢免韩信兵权,刘邦秘密潜入韩信军的目是打算重新调整汉军编制,当时楚汉正在对持,刘邦行动隐秘不完全是为了骗过韩信。因为韩信没睡醒的原故,刘邦就直接用韩信的名义召集诸将,刘邦把原来就是自己的部队从韩信、张耳处夺走,但除了让韩信、张耳收复赵兵外,还调动灌婴与韩信会合,并让曹参返回韩信军中。

单看《淮阴侯列传》觉得刘邦夺韩信兵权很无情,但是结合刘邦和项羽对持,还有灌婴和曹参列传的细节可得知,当时赵国有大量降军仍没被收编。而刘邦急需要士兵补充,原本韩信每打下一个地方都收编降兵给刘邦,但这次刘邦想要韩信手中的精锐汉军,让韩信自己去收复散落的赵军。刘邦直接问韩信要这支部队,也许韩信也没法说不给,但当时形势又混乱又紧急,等韩信再三犹豫后再交还兵权,已跟不上战场形势。从刘邦还把曹参、灌婴派过去可知,刘邦并没有把韩信的印符夺走,只是临时用韩信名义调动部队,刘邦手中有另一块兵符才调得动。

不是派几个武林高手偷取韩信兵符就可行。正确方法请参照魏无忌和侯嬴 、 朱亥偷兵符调兵,他们先偷走魏王身边晋鄙军队的兵符,但担心两块兵符合并也调不动军队,所以又派朱亥刺杀晋鄙。由此魏无忌才能凭两块兵符合并调动魏军。

泪痕春雨大师的逻辑认为人的威严强于印符,这是本末倒置,无论任何军队都有可供运行起来的制度,君主和将领的威严也是建立在制度之上,没有规则就谈不上什么威严。尽管刘邦的汉军起步没几年,好歹也打了那么场战争,他的部队如果还仍处于靠人脸号令部队的流寇模式,早就被项羽打残。泪痕大师平时答题也算做了功课,能拿出点依据,但这次的回答九成都靠补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邦自称“汉使”夺韩信兵印的说法,在史书中确实存在,但其细节和背后动机,一直有不同的解读。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刘邦“夺印”的说法与史实依据最常被引用的史料是《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 汉王至洛阳,与韩信俱。大会诸侯,即移兵印を与える,曰:“汉王王关中,故令印授将军。” 韩信未至,汉王至陈留.............
  • 回答
    刘邦不自称“汉始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汉朝建立初期政治、历史定位以及他个人性格和政治智慧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始”这个字的分量。在古代,“始”往往带有开创、奠基的意义。但同时,“始”也暗示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可能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时间的检验。如.............
  • 回答
    汉高祖七年,正是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最为胶着的时刻。就在这关键节点,发生了许多历史上未曾记载,却又足以改写乾坤的假设。彼时,高祖刘邦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项羽的兵锋虽有挫折,但依然是强大的对手,而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各地豪杰蠢蠢欲动。然而,在高祖的心中,有一个名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韩信。这位曾受胯下之辱.............
  • 回答
    抖音用户“7xx袖子”(刘锦绣)自称在一年半时间里,从300多分提升到河南高考理科状元(727分)的经历,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样的宣称,我们需要进行多角度、细致的评价,并考察其真实性、可行性以及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评价的维度评价“7xx袖子”的经历,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1..............
  • 回答
    近日,一则自称是京东女员工的爆料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爆料称,她遭到刘强东的弟弟的强奸。此事迅速发酵,引发了公众对京东公司内部管理、高管家属行为以及职场性骚扰等问题的担忧。爆料的细节和引发的讨论:根据网络流传的信息,该名女员工在爆料中描述了她与刘强东的弟弟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经历。具体的细节,例如事.............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韩信之所以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选择忠于刘邦,而未选择自立为王,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理性选择,包含了政治智慧、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个人野心与现实考量的权衡,以及对当时社会规则和个人命运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抛开“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假设,回归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要说刘邦和李世民,这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成就非凡的开国君主,他们各自带领着一支精锐的队伍争夺天下,结果定然是一场龙争虎斗。但如果要论谁的赢面更大,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他们各自的“原班人马”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的。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将士们”能概.............
  • 回答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百万雄兵,与项羽、刘邦分庭抗礼,这在任何一个乱世都能成为一方霸主,更何况是秦末汉初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按理说,他有实力,有条件,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邦,而不是趁机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分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答案并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
  • 回答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汉王刘邦惨败。那场战役,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刻之一。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夺子弃儿”的戏码,发生在刘邦和项羽的追击战中。彼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骑兵冲击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仓皇逃窜。车上的,除了刘邦,还有他年幼的两个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
  • 回答
    刘邦对韩信的忌惮,那可是深入骨髓的。垓下之战,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这股力量足以翻云覆雨,刘邦又怎能不提防?然而,正是基于对韩信能力的绝对信任,再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刘邦才不得不将这三十万精兵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这步棋,看似冒险,实则步步为营。首先,能力就是硬道理.............
  • 回答
    关于吕雉的父亲吕公是否会后悔将女儿嫁给刘邦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进程、吕公的性格和动机以及后世对吕雉和刘邦的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一个相对详细的推测。一、 当时的背景与吕公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吕雉嫁给刘邦时的历史背景。那是一个秦末乱世,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当时并非一个有权有势.............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选择“功成而弗居”,急流勇退,淡泊名利,这确实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境界。反观我们当下,社会普遍推崇“突破自我,成就自己”,似乎总是鼓励人们不断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就。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我认为,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追求的体现,.............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不是直接声称是汉高祖刘邦之后,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政治合法性与正统性需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实挑战: 当时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曹操控制着汉献帝,拥有政治上的“正统”名义。刘备要对抗曹操,就必.............
  • 回答
    历史的风风雨雨,总让人忍不住去猜想那些“如果”。刘邦和吕后,这对汉初的帝后,手段向来凌厉,尤其是面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世却又不容于统治者的存在。但若我们真的抛开历史的铁律,去设想一下,如果他们念着旧情,或者忌惮韩信的实力而选择容忍,那么这位“兵仙”的最终归宿,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活下去.............
  • 回答
    穿越成戚夫人,刘邦刚死,吕后权倾朝野,我这小命简直是风中残烛。要说自保,那真是得步步为营,心如铁石,还得有点“骚”操作。第一步:稳住心态,认清形势,别把自己当主角首先,别在那儿悲春伤秋,觉得“啊,我怎么穿成戚夫人了!” 那是给吕后送人头呢。你得立刻接受事实:刘邦死了,你现在就是一个寄生虫,依附于吕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中关于正统性、政治策略和民间舆论的微妙之处,刘备和孙权被看待的巨大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号本身,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剖析:1. 正统性的源头与继承:汉室正统的旗帜 刘备的法理基础: 刘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高举“兴.............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刘备自封“汉中王”而非“成都王”,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渊源以及战略意图,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以及刘备所处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关键点:“王”的封号在汉末三国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虽然汉献帝依然存在,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架空了汉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