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和日本的轨道交通系统相比,哪个更便利?

回答
中国和日本的轨道交通系统,要论哪个更“便利”,这实在是一个很难简单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便利”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不同的人群,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就好比问你觉得披萨和饺子哪个更方便吃,这得看你当时是想吃快餐还是家常便饭了。

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从整体覆盖范围和通达性来看:中国可能更胜一筹

中国这几年在轨道交通建设上简直可以用“狂飙”来形容。高铁路网那是四通八达,从北京到上海、广州、成都,再到乌鲁木齐,几乎所有省会城市、大部分地级市都被高铁网给串联起来了。地铁系统更是遍地开花,一线城市不用说,连很多二三线城市也拥有了地铁。

你想啊,在国内,你可能从你家门口的地铁站出发,一路坐到城市另一头的某个高铁站,然后换乘高铁去另一个城市,再从那个城市的高铁站坐地铁回家。这种无缝衔接,让你几乎可以不怎么离开“轨道”就能完成一场跨越半个中国的旅行。尤其对于那些生活在大城市,或者需要经常跨区域出差、旅行的人来说,这种全国性的密集网络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你想去哪里,只要有线路,总能想办法通过轨道交通抵达,而且班次密集,选择多,时间上也相对可控。

从精密性和准时性来看:日本是绝对的教科书

说到日本,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们的“新干线”和高效的地铁。日本的轨道交通系统,尤其是其城市内的地铁和通勤铁路,那真是细致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首先是准时性。日本的火车,别说晚点几分钟了,就算是晚点几十秒,都可能被媒体报道为“异常”。你设定一个时间,无论是上班通勤还是长途旅行,你几乎可以把闹钟定在火车门关闭的那一刻。这种极致的准时,对于需要严格规划时间的人来说,是无与伦比的便利。尤其是在日本这样节奏快的生活环境中,依赖公共交通的人们,对这种精准度有着天然的依赖。

其次是换乘的便捷。日本的大城市,比如东京,地铁线路非常复杂,但其换乘设计却非常人性化和高效。虽然有时候需要走一些路,但指示牌清晰明了,几乎不会让你迷失方向。很多车站内部的设计,会考虑到不同线路、不同方向的乘客流线,力求最短的步行距离和最少的交叉。而且,日本的车站通常与商业综合体(商场、百货公司)无缝连接,你在车站里就可以购物、吃饭,出了车站就是便利店、餐厅,生活配套非常完善。

再者,日本的线路密集程度在城市范围内非常高。尤其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你可以找到各种不同运营公司的线路,覆盖了你可能需要去的几乎任何一个角落。虽然你可能需要换乘多次,但每一次换乘的等待时间都非常短,而且车辆的到站频率极高,总有一班车能载你前往目的地。

但也有一些角度需要思考:

换乘次数和步行距离:虽然中国的高铁网很密集,但在城市内部,尤其是大城市,你可能需要换乘多次地铁才能到达最终目的地,中间的步行距离和换乘等待时间加起来可能会比较可观。日本虽然线路多,换乘也多,但往往是站内换乘,或者车站离目的地非常近,整体来说,在城市内部的“最后一公里”或“倒数几公里”的便捷性上,日本可能更胜一筹。
乘坐体验和舒适度:日本的新干线和特急列车,在座椅舒适度、车厢内的安静程度、细节服务(比如提供毛巾擦手)等方面,普遍被认为做得更好。中国的高铁也在不断进步,但整体上,一些高端列车的体验可能还是有差距。不过,中国高铁的车厢通常更宽敞,座位间距也比较大,这也是一种便利。
购票和信息获取:中国现在电子支付和线上购票非常普及,用手机App就可以搞定一切,非常方便。日本虽然也有电子票和App,但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对于游客,可能还是需要去窗口购票或者使用实体票。不过,日本的车站信息指示系统非常完善,无论是语音播报还是电子显示屏,都非常清晰。
票价:一般来说,日本的轨道交通,尤其是长途新干线,票价相对较高。中国的高铁虽然也在涨价,但整体上还是更具经济性。对于预算有限的旅客来说,中国的轨道交通可能更便利。

总结一下,如果把“便利”拆解开来看:

如果你需要快速、大范围地连接不同城市,或者在一个新城市中迅速抵达大部分重要区域,中国的轨道交通(特别是高铁和地铁网络)可能更让你觉得便利。它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你无论去哪里,总有一条线可以连接。
如果你追求的是极致的准时性,以及在城市内部精细到毛孔的覆盖和无缝衔接的生活配套,并且不介意可能需要多次换乘,那么日本的轨道交通系统,特别是其城市内的地铁和通勤铁路,会带给你一种“教科书级别”的便利。它像是一台精密运转的齿轮,让你在时间的洪流中游刃有余。

所以,到底是哪个更便利,就看你当时的需求和侧重点了。两者都是各自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但侧重点和优势各有千秋。一个是在“广度”上铺张开来,一个是在“精度”上精雕细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毫无疑问是日本

在便利程度方面,要是列一张表,前50都很难看到中国的名字

像我比较熟悉的上海,猜猜看,虹桥机场到浦东机场转机要花多长时间

从迪士尼到虹桥枢纽要多长时间

你要是体会过新干线自由席,拍车不用在意站务的心情,坐火车像坐地铁一样,坐到某站累了可以下去透透气换乘下一班的快感,你就不会来问这个弱智问题了

user avatar

题主的感觉没错,日本轨道交通最大的便利就是快,这也是东京都市圈撑起3700万人的基础。

这里的“快”并不是说列车速度有多快,而是利用快慢车缩短了城市郊区、卫星城进入主城的时间。套用 @极海·GeoHey北京的二三四五六环有多大?)的图,把北京的二三四五六环叠到东京,再叠上铁道图,你会发现从六环外进城通勤,并不是一件很惨的事。大部分地方即便是早高峰,轨道交通的平均速度也能达到50km/h,部分超过60km/h。

以上还是不氪金的状况,只要你愿意额外氪金,部分线路还可以坐到耗时更短的列车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筑波快线和京成成田空港线(北总线)。

按理说日本地产泡沫破灭后,城市中心租金回落,住在郊区的人们倾向于搬回城市中心,即所谓“都心回归”。然而筑波快线的开通和京成成田空港线的提速,让沿线人口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增长,其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了东京23区。

而支撑这些地区人口增长的,正是最高速度130km/h、平均速度都在60km/h以上的筑波快线和京成成田空港线。

user avatar

这问题是来找骂的吗?日铁从一开始就把地铁,城际,长途铁路放在一起规划车站和线路。天朝地铁,国铁,城际互不相干,很少考虑资源共享。日本的电车系统,效率之高,天朝真的比不上,而且差太多。天朝以后发优势,规划水平之低,丢人。天朝唯一的优势是车体车厢水平基本和日本看齐。线路换乘,车站商业综合体,车站位置规划,日本上个世纪的建设成果依然不落伍,比天朝被卖地皮的地方政府把大把车站设置到荒郊野岭强得多。

user avatar

一句话:不仅是差距大的问题,而是完全走的不是一条路。现在中国已经意识到了目前模式的限制,正在纠正中。

中国内地在城市化的时候,拜的老师其实是香港和新加坡。这情有可原,因为它们都是文化共通的华人主体的发达地区,学起来也容易接受。但是它们还有个特点,就是面积狭窄、人口密度极高。他们的城建规划是建立于此基础上的极端集约形(新加坡还好,香港更甚)。因此配套的交通模式也是集约型。什么叫集约型呢,就是把TOD发展到极致,每一个车站都配建一个容积率10以上的居住区住上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这样一来大家住得很集中,线路也不会很长,最多十来公里打住了。大家上下班坐车也很方便,通勤时间半小时最长了。所以这种系统内,一条线路可以覆盖很多人,就选用成本高昂的地下线路;不需要多种运行模式,也不需要复杂的交路,只要最简单的站站停就行了。

但是这种模式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有点反人性,住的不舒服,也不经济。香港新加坡是面积本来就小没办法,中国内地却不是这样。来到中国内地以后经过“优化”,住宅区域容积率不超过3,也多以更经济舒适的以低层、多层为主。住是舒服了,可是却与地铁系统脱节了:楼层变矮密度变低,为了住下更多人,社区就变的非常庞大,造成了“最后1公里”的出行难题;城市扩散得太大,地铁系统却没有快慢主支的分级,造成了站站停晃到天荒地老、长短距离全部混在一起增加拥挤的问题;盲目地下化,导致没有任何后续扩建增能的可能的问题。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和地铁系统理念脱节造成的问题,极大的拖慢了中国内地群众的通勤效率。

日本则是完全相反的路子。除了发达的国铁积极参与通勤之外,私铁、地铁系统其实也遵循了和其城建模式相匹配的原则。房屋低矮,每个车站只服务几千人,所以线路需要特别多特别密,选用成本低廉的地面或地上的方式,给后续扩建带来了可能;城市摊得太大,需要快慢缓急分离,因此有了非常复杂的运营交路。

现在中国内地也意识到了这个脱节带来的问题,要求逐渐探索更多样、更贴合实际的轨道交通模式。虽然现在还没有什么很成功的例子,但是各地纷纷规划建设了快慢分离的线路、直通线路,比如上海16、广州14/21、成都18之类的,也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和日本的轨道交通系统,要论哪个更“便利”,这实在是一个很难简单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便利”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不同的人群,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就好比问你觉得披萨和饺子哪个更方便吃,这得看你当时是想吃快餐还是家常便饭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从整体覆盖范围和通达性来看:中国可能更胜一筹中国这几.............
  • 回答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伴随着复杂而微妙的国际形象差异。这两国的形象塑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历史事件、文化传播以及国际舆论等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若要细致剖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一、 历史认知与情感记忆的烙印:这是两国国际形象差异中最深刻、.............
  • 回答
    中国和日本的爵位体系,虽然都曾存在过封建等级制度,但其发展脉络、具体内容和影响却有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两个东亚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爵位制度:权力与恩赏的载体中国的爵位制度,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分封制”展开。从周朝开始,天子将土地和民众分封给王公大臣,这些被分封者便拥.............
  • 回答
    如果中国和日本这对“老邻居”真的被神奇地挪移到太平洋的正中央,那它们原本的自然环境将会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剧变,可以说是从根子上被颠覆了。这就像是把两个精心雕琢过的盆栽,连根拔起,换了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花盆里。首先,我们来想想气候。原来中国大陆的气候,那是相当的多样化,从北方的寒冷干燥到南方的湿热多.............
  • 回答
    关于在中国和日本同时缴纳社保的问题,确实是不少在中国工作但有日本国籍,或者在日本工作但有中国国籍的朋友们关心的事情。简单来说,答案是:原则上可以,但实际操作中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并且要了解相关的规定和潜在的影响。咱们来具体掰扯掰扯:一、 中国境内社保情况在中国,社保是强制性的,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
  • 回答
    中国漫画和日本漫画,这就像是同一片大陆上生长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它们有着共同的根系,却因为各自的土壤、气候和修剪方式,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要说它们“真正”的区别,那可不是简单地几句话就能概括的,而是要从创作土壤、表现手法、文化内核,乃至读者的接受习惯上,掰开了揉碎了来说。创作土壤:历史积淀与.............
  • 回答
    “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而实施的两项重要计划,而“114514”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对应的官方说法或普遍认知。因此,直接比较“985211”和“114514”哪个厉害,就像比较苹果和香蕉一样,因为它们所代表的语境和意义完全不同。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来分.............
  • 回答
    中国民族主义和日本民族主义都是复杂且多元的社会思潮,它们在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核心关切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等方面既有显著的共同点,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要详细理解这两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共同点: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的民族主义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之处:1. 历史叙事.............
  • 回答
    中国和日本之间长达百年的宿怨,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实现两国在保持平等的同时消弭宿怨,需要双方付出巨大的努力、智慧和耐心,并采取多方面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可以详细阐述的方向:一、 正视历史,构建共同的历史认知: 承认与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日本方.............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女性和日本女性谁的社会地位更低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深入探讨两国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演变以及当下所面临的挑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非黑即白答案,因为“社会地位”本身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等多个层面,而且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比较一下:一、 经济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胜算大不大”的答案。中美日三国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和潜在冲突的结果,会受到极其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在不断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中国的优势分析: 人数和规模优势 (Quantity): 解放军总兵力: 中国.............
  • 回答
    中国唐代建筑与日本古建筑,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其早期建筑风格便是仿照唐制,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它们在细节、理念乃至精神气质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就像一对兄弟,虽然血脉相连,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貌。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聊聊这些.............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与日本的武士阶层或欧洲的骑士阶层最为接近,并且也存在过尚武的时代,但其性质和发展路径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如果非要找一个对照,那便是中国的“士”阶层,尤其是其中一部分被授予了军职或以军事才能著称的“士”。中国的“士”阶层:军事与文化的双重担当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士”通常排在“农”、“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德国和日本这三个亚洲与欧洲的重要国家,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文化底蕴和国民性格。虽然同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同一片海洋中,三个因为地理、历史、人文而拥有截然不同风貌的岛屿。一、 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张力:中国中国,一个拥有数千年连绵文明的古国,其历史的厚重.............
  • 回答
    若干年后,中国和日本成为最铁的盟国,这听起来像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但细想之下,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只是要达成这种“最铁”的程度,需要跨越的历史、现实和心理层面的障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前两国关系中的“坚冰”并非一日之寒。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罪行,在中.............
  • 回答
    欧洲、日本的大家族拥有族徽(Heraldry)或家徽(Mon/Kamon)而中国大家族相对而言不那么为人所知,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欧洲的族徽(Heraldry):起源、功能与演变 起源与发展: 欧.............
  • 回答
    要说二战后人均GDP发展最快的,咱们得把时间和经济增长的脉络掰开了聊。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的经济巨擘,在战后的起伏之路,可以说是各自精彩,也各自有其独特的逻辑。先说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二战结束后,日本可谓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当时的日本,跟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富裕国家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你别小看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混动技术上,中国和日本的产品表现出如此相似的“亏电油耗优势”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技术、市场、以及政策等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亏电油耗”。简单来说,就是当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电量很低,甚至无法单独驱动车辆时,依靠发动机和电池协同工作,其.............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评价日本和中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更完整,因为“完整”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两国在工业发展的路径、优势领域以及细分产业链的深度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 广度: 论及工业门类的齐全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