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哪些漫画家的画风精致?

回答
说起画风精致的漫画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名字,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场视觉盛宴。在我看来,“精致”这两个字,不仅仅是指线条的细腻或者色彩的华丽,更重要的是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由此营造出的独特氛围和情感共鸣。

首当其冲的,我会想到浦泽直树。他的画风可能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极其华丽、堆砌装饰的类型,但你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浦泽老师的人物塑造极其逼真,无论是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还是肢体语言的自然流露,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线条扎实而富有力量,不会过多地使用网点,却能通过阴影和光线的处理,将人物的情绪和场景的氛围渲染到极致。尤其是在描绘普通人时,他总能捕捉到那种平凡生活中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情感。你看着他笔下的人物,会觉得他们仿佛就生活在你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那么真实可感。比如在《20世纪少年》里,那些成年后的角色,他们脸上的皱纹、疲惫的神态,都诉说着各自的人生故事,那种“生活感”就是他画风精致的绝佳体现。即使是科幻背景的作品,比如《PLUTO》,他对机器人关节的机械感、金属的光泽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没有丝毫的敷衍。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伊藤润二。他的“精致”是一种非常独特且令人着迷的风格,带有强烈的恐怖与诡异感。伊藤老师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对细节的极致刻画,特别是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他的线条锋利而精准,尤其擅长描绘那些扭曲、变形的人体和诡异的场景。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往往有着非常细腻的面部表情,那种惊恐、绝望、痴迷的神态,通过他精湛的线条被放大到极致,直接冲击观者的视觉和心理。更不用说他对那些超现实、非自然的元素的描绘,比如漩涡状的头发、不断生长的身体,这些都通过他极度写实的画风,显得更加令人毛骨悚然。他对于空间感的把握也十分到位,很多场景构图都充满了压迫感和绝望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恐怖。他的精致在于,即使是描绘最令人作呕的画面,也丝毫不马虎,反而用一种近乎科学解剖般的精度来呈现,这就是他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

再者,我不得不提井上雄彦。他的画风可以说是日本漫画界的一座高峰。井上老师最出名的就是他那极具动感的线条和对人物身体线条的完美把握。在《灌篮高手》里,他将篮球运动的力与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肌肉线条、投篮时的身体舒展、运球时的步伐,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力量感和速度感。他善于运用留白和简洁的线条来营造出极强的速度感和冲击力,比如一个球员跳起来扣篮的瞬间,可能只有几笔粗犷的线条勾勒出飞跃的姿态,但你却能感受到空气被撕裂的声音。同时,他对人物的情感描绘也极其到位,一个汗珠滑落,一个咬紧牙关的表情,都能传达出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他的画风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并且在构图上也非常讲究,让整个画面既有张力又不失美感。到了《浪客行》,他的画风更是进入了另一个境界,笔触变得更加写意,水墨般的渲染和磅礴的场景描绘,将武士的豪情与剑道的精神展现得浑然天成,那是一种将线条、墨韵、情感完美融合的极致之美。

当然,还有很多漫画家都拥有令人赞叹的画风。比如荒木飞吕彦,他的《JOJO的奇妙冒险》系列,那种复古、华丽、充满肌肉线条和奇特造型的人物设计,以及充满视觉冲击力的构图和色彩运用,都独树一帜,极具辨识度。他的画面总有一种强烈的“风格感”,让你一眼就能认出是JOJO。

如果说到更偏向唯美、细腻的风格,CLAMP组合的作品也会让人印象深刻。《翼年代记》、《xxxHOLiC》等作品中,她们对人物的描绘极其华丽精致,服饰、发型、道具的设计都充满了想象力,人物的眼睛尤其传神,充满了灵动感。她们的画风如同精美的插画,在动漫和漫画界都拥有着极高的赞誉。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画风精致并非单指某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漫画家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中,所展现出的独特表现力、情感传达能力以及对画面整体美学的深刻理解。这些漫画家们用他们的画笔,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漫画艺术的无限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百年一遇的天才、鬼才、异才——“亚洲至宝”漫画家郑问(1958-2017)

自从1972年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的电影《教父》上映之后,很多行业的翘楚都被冠以“教父”之名。

港台地区有两位“教父”级别的人物,其中一位,是音乐“教父”罗大佑。

在他的《童年》中,有一句歌词,“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走了那只宝剑?”提到了漫画《诸葛四郎》。

中国台湾漫画家叶宏甲创作的漫画《诸葛四郎》非常受当时台湾小孩子们的欢迎,其中的第一部名叫《大战魔鬼党》。

《诸葛四郎》漫画发售的时候,罗大佑刚刚5、6岁,正值美好的童年时光。

在《诸葛四郎》风行之后,港漫代表人物黄玉郎,创作了《天子传奇》、《神兵玄奇》等一系列港漫佳作,也因此被冠以港台地区的漫画“教父”。

在黄玉郎的公司里,人手一本漫画《阿鼻剑》摆在每个人的办公桌上,作为参考范例。

这本教科书级别的漫画《阿鼻剑》,作者是中国台湾的漫画家郑问。

1987年,当时23岁一心想画漫画的年轻人钟孟舜,投稿给一本叫做《欢乐》的台湾漫画杂志,结果杂志停刊了,杂志主编觉得很不好意思,然后钟孟舜要到了郑问的地址,干脆去郑问那里学漫画好了。

现年55岁、头发花白的钟孟舜回忆,就这样,他拜郑问为师,做了他的漫画助手。

郑问教给他的画画方法非常奇怪,先在报纸上沾一些墨水,然后用一些牙刷之类的涂绘。

“这个随便弄个什么都可以吗?这到底是干嘛啊?”当时,钟孟舜一脸懵逼,还以为郑问师傅在逗他。

原来,这个叫做油水分离,是一种非常抽象的画法。

郑问笔下、“割骨奉君”的介子推。

相传,介子推背着晋国的公子重耳逃难,重耳饥饿难忍,于是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就一代霸业,被奉为晋文公。

钟孟舜做郑问助手时的第一幅作品,画了4天,画到胃疼,为什么会胃疼?因为压力太大,画了4天,结果被告知“不能用”,你说这压力大不大?

“然后,郑问他就,几下就改好了。有时候自己画了2、3天,画到完全没有感觉,结果他5分钟就搞定了。”

那一刹那,钟孟舜当时感到非常的震撼。

郑问有很多奇怪的方法,比如这幅李牧后面的山,是用打火机烧出来的。

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大将军,曾经带领赵军大破匈奴、斩杀10万骑兵,让匈奴一度望李而逃。秦国因为有李牧在,没有信心去攻打赵国,结果使用离间计,最终,让赵王杀死了李牧。

当年那个一心追求漫画的年轻人,郑问的弟子钟孟舜,现在已成为台北漫画峰会理事长。

郑问有很多时间都坐在这张饭厅的桌子旁。

这里也凝聚着郑问夫人王传自,对郑问的很多回忆。

王夫人拿出一张画,这是郑问小学3、4年级时画的,王夫人嫁到郑家的时候,郑问的妈妈一边念叨着“画漫画没出息”,一边拿出这幅自己珍藏的画,郑重的交给王传自。

这幅画上,布满郑母对儿子的宠爱之情,当年郑问的妈妈先是一点一点剪下来,然后细致的上好颜色,她看有那种布袋戏的画就是这样做的,去外面买了一张很大的纸。

最后,趴在地上,一点一点耐心的上色,把画拼在上面。

《诸葛四郎》在台湾风靡之后,台湾的漫画界经历了20年的冰河期,再次点燃漫画热情的是《乌龙院》,一下跳跃到了80年代。

漫画家郑问的作品,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郑问的早期作品有《装甲元帅》、《斗神》。

不过,真正让郑问的漫画获得升华的,是《刺客列传》。

讲述中国历史故事,彩绘+水墨润法。

上面这幅画中的,是荆轲的背影,也就是荆轲刺秦王中的刺客荆轲,在郑问的漫画中,荆轲手持匕首跳上了大梁,俯视着秦国的群臣,然后冲向秦王,这正是那个瞬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个悲情故事配上郑问的画风,别有一番味道。

图穷匕首见之后。

荆轲纵身跳上了大梁。

留下“士为知己者死”这著名典故的刺客豫让,正处在千军万马的包围之中。

《阿鼻剑》的文字作者、马利,去郑问家里,两个人谈的兴起,一时趴在地上讨论漫画。

郑问对马利彬彬有礼,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会马上讲出来。

他就笑笑,然后眯着眼睛一直笑。必须要跟他逗,讲到点上,他才会吐口。

“那个不够看啦,那个算什么啦”说出一些这样的结论,然后侃侃而谈。

马利回忆着当时郑问的样子,模仿着他当时的样子。

如今只剩下照片,可以追忆。

马利后来成为时报出版公司的总经理。

马利和郑问那时都只是刚接触佛教,于是就很好奇,就去看经书。

地藏经里有一句话,“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看到这句话,马上就有感觉了。

最后由这个概念发展成故事,就是后来的《阿鼻剑》。

《阿鼻剑》发行30年后,前几年,有次钟孟舜去香港最大的漫画公司黄玉郎那里,结果发现每个助手的桌子上还是放着一本老师郑问的《阿鼻剑》,钟孟舜想起那个场面,禁不住用手比划起来。

这一个画面是,《阿鼻剑》的主角何勿生,目睹亲生父亲被练成了阿鼻剑法的史飞虹杀死,之后更是经历了贪、愚、痴、嗔的武林恩怨,有人说,《阿鼻剑》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武侠作品,更有一层佛教的禅意在其中。

一般,用完毛笔是要洗的,但是郑问的毛笔从来不洗,这就让有可能用这毛笔作画的助手很紧张,郑问很喜欢这种毛笔不受控制的感觉,但在助手看来就很难理解。

在画18恶人的时候,郑问更是直接把恶字融入了画中。

还有这样的画面,如果不知道前因后果,很容易理解为作者在偷懒。

其实主角被打晕了,然后他挣扎着起来,眼中的世界就变的恍恍惚惚。

90年代,日本漫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变得成熟,也变得模式化和僵硬起来,画漫画要用沾水笔,要贴网点,漫画分镜要规规矩矩,一切都变成了流水线。

然后,讲谈社两本漫画杂志的总编辑,看到这一点后,觉得应该引进世界上不同的漫画,来刺激日本漫画,郑问就是其中一位。

郑问的漫画《东周英雄传》,也是因为这个契机,走出国门来到了日本。

郑问的夫人保存着很多郑问的草稿,里面有一幅是《东周英雄传》的。

“他画漫画的流程就是,先发呆,什么都不做,充分酝酿之后,先把故事大纲画出来,然后做人设和主要架构,每一个人物的精神都会雕刻出来。”

用文字来赋予漫画生命,然后用漫画来进行诠释。

郑问不光会做美术的设计,还会进行历史考据。

对郑问的夫人来讲,郑问的草稿更有生命力,每一笔都好像用尽心血来进行刻画,那种要传递的东西似乎要从纸上跳出来一样。

郑问经常对跟他学画的人说,就是要不停的画不停的画,一直画到自己可以唱歌,这样。

郑问为日本的动画《孔子传》制作的封面,你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这个人物感觉这么细腻?

因为,郑问画的时候使用放大镜在做画。

其实,日本漫画家在创作《孔子传》的封面时,也做了诸多尝试,但始终无法把中国人的那种憨厚和中国人的特质表现出来。

郑问在画孔子的时候,后来用了一些直接泼墨的方法,为什么呢?

因为怎么画都画的不是很理想,非常放不开,于是郑问就变得暴怒,去用墨水来打那张画纸,那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2012年的一次访谈中,郑问说自己和很多创作人一样,一开始也是在模仿,然后慢慢的想和别人不一样,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去进行风格上的探索。

他自嘲一开始逼着自己去创新,然后忽然觉得还蛮得心应手,然后越来越顺这样。

另外,郑问笔下的俊男美女也很特别,他本人是比较邋遢、随意、不修边幅,不太注重外表的人,但却能把女人的美和男人的帅画出极致。

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漫画《阿鼻剑》的主角何勿生。

这张画在2012年阿古兰展出的时候,引起了轰动。

2001年,由郑问参与的PS2游戏以他的名字命名——《郑问之三国志》,在这部游戏中,郑问进行了很多三国人物的创作。

这幅画是火烧洛阳后的西凉太守董卓抓着汉献帝的样子。

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仔细看过背景的建筑,刻画的也非常逼真,这是因为,郑问曾经做过室内设计师,在建筑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室内设计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空间感,也就是“无中生有”。

不仅如此,在画中还能感受到强烈的立体感,郑问在雕塑方面也有涉猎,这是永和区工所的“蒋公雕像”,就是郑问在学生时代制作的。

那时郑问的雕塑功力就已经是职业水准了。

郑问的画中,他擅长的这几方面都有体现。

郑问的短篇漫画爆发力很强,以前的漫画都是用沾水笔画,而他是用毛笔和牙刷画,有时又用破布去做着墨。

最彰显郑问漫画画风特点的是《深邃美丽的亚细亚》,讲述的都是亚洲一些精怪的故事。

比如蛤蟆精和蚊子精,另外还穿插了一些人性上的挣扎。

里面的很多角色都会被冠以一个“王”的称号,比如,倒霉王。

郑问的漫画甚至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日本讲谈社也称赞郑问是百年一见的异才、鬼才和天才。

台湾第一位拥有“漫画编辑”头衔的黄健和,也是和郑问最早合作、和他工作交集最多的人之一。

他解释说,为什么郑问被日本人那样赞誉呢?他们日本人觉得郑问就像是宫本武藏,他没有什么厉害的师承,但是他非常专注,所以他知道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为了表彰郑问对漫画做出的贡献,日本漫画家协会颁发给他“日本漫画家协会优秀赏”。

这个奖,其实就相当于足球里面的世界杯“第一射手”啊、篮球里面的NBA“得分王”啊之类的。

当时,颁奖给郑问的是日本漫画家协会的理事长石森章太郎(代表作《假面超人》),他说,为什么要颁给中国漫画家郑问这个奖呢?

“因为他画的是日本人喜欢的,他画的是日本人做不到的。”

后来,郑问会把禅意加在角色的对话中,放入漫画作品里,比如《深邃美丽的亚细亚》中的溃烂王。

他说,“既然我从劫难中来,就从劫难中过吧。”

郑问夫人认为,他作品中无数角色,唯有溃烂王最像郑问的个性,很内敛又不懂表达,但是内心却很温柔。

郑问就是坐在这张照片中的座位上离去的,正如他从画画中来,又在画画中去。

郑问曾经有一幅自画像,当时,郑问离去时的样子,像极了自己的这幅画。


user avatar

森熏










只是选了一些不太精制的日常的图。建筑细部、中亚刺绣和打馕的图都还没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