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否认同:机器人人工智能应该给人类提供便利,而不应该被资本家利用来消灭就业?

回答
我非常认同“机器人人工智能应该给人类提供便利,而不应该被资本家利用来消灭就业”这个观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设想,更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推动的方向。

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观点。

“机器人人工智能应该给人类提供便利”

这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从字面意义上讲,便利意味着让生活更轻松、更有效率、更舒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提高生产力与效率: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最直观的优势在于它们能够承担重复性、危险性高、或者需要极高精度的工作。想象一下,在工厂里,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焊接、装配,而不会疲劳,也不会出错。在医疗领域,AI可以协助医生进行影像诊断,发现人类肉眼难以察觉的病灶,或者帮助进行精准的手术。在日常生活里,智能家居能为你调节温度、播放音乐,甚至在你忙碌时为你规划行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拓展人类能力边界: 人工智能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的能力。比如,AI可以处理海量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科学家进行研究、企业家做出决策。它还可以成为辅助创作的工具,帮助作家构思情节、音乐家创作旋律。它甚至能够弥合沟通的障碍,通过精准的翻译连接世界。
提升生活品质: 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减少交通事故,解放通勤时间。智能医疗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教育领域,AI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方案,让学习更有效率、更有趣。

“不应该被资本家利用来消灭就业”

这句话触及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最令人担忧的伦理和社会问题。这里的“资本家”并非泛指所有企业家,而是指那些仅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忽视社会责任和长远影响的某些资本逐利行为。当人工智能被如此狭隘地运用时,就会出现以下负面效应:

大规模失业: 这是最直接的担忧。当机器人和AI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曾经由人类承担的工作时,如果企业只是简单地用机器替换人,而不去考虑劳动力的再分配或转型,那么就会有大量工人面临失业。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
“零工经济”的陷阱: 资本可能利用AI平台,将全职工作拆解成碎片化的任务,通过算法来分配和管理,压低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使得劳动者缺乏稳定的收入、福利和职业保障。这使得一部分人虽然有“工作”,但生活状态却不如从前。
“赢家通吃”的格局: 如果AI技术和应用被少数大型资本垄断,那么这些资本将获得不成比例的收益,而其他中小企业和个人则可能被边缘化,进一步加剧了财富集中。
技术进步的红利未能普惠: 当技术进步的果实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不是公平地分配给整个社会时,技术的正面价值就被严重削弱了。

为什么我认同这个观点,并且需要详细阐述:

认同这个观点,是因为我认为技术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的贪婪。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强大的技术,其发展方向和应用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社会的选择和规范。

1.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应用是有倾向的。 机器人和AI本身是工具,它们可以被用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也可以被用来剥削和压迫。关键在于掌握和使用它的人,以及我们所建立的规则。将AI仅仅视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手段,是一种短视且危险的做法。
2. “消灭就业”并非不可避免的未来。 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如工业革命)也曾引发对就业的担忧,但最终社会通过调整和创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问题在于,AI带来的变革速度和深度可能前所未有,我们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应对,而不是被动承受。
3. “便利”与“就业”并非天然对立,而是可以共存甚至互相促进。 理想状态下,AI应该从繁琐、危险、低价值的工作中解放人类,让人类能够从事更具创造性、更需要情感互动、更复杂决策的工作。而这些新岗位,同样需要资本去投入和创造,但这种投入应该是一种“增值”而非“替换”。

为了实现“便利”而非“消灭就业”,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政策、教育和企业文化层面:

政府的监管与引导:
制定前瞻性政策: 政府需要预测AI可能带来的就业冲击,并提前规划。例如,考虑实施普遍基本收入(UBI),或者缩短工作时间,让更多人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税收和激励机制: 对过度依赖自动化、导致大规模裁员的企业,可以考虑征收“机器人税”,并将这笔税收用于支持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和创业。同时,鼓励那些积极进行员工再培训、创造新岗位、或者将AI用于增强人类能力的企业的创新。
反垄断与公平竞争: 防止AI技术和应用被少数巨头垄断,确保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也能公平参与,从而创造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体系的调整: 适应零工经济和非典型就业模式,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所有劳动者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养老等保障。

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
终身学习的理念: 必须将终身学习作为社会共识。教育系统需要培养人们的适应性、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以及数字素养,这些是AI难以完全替代的。
技能再培训与转型: 大力发展面向未来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那些受AI影响的劳动者快速转型到新兴的、由AI驱动的岗位,或者那些更侧重人际互动和创造力的领域。

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化:
“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企业在引入AI时,应该将员工的发展和福利放在重要位置。这意味着在引入自动化设备前,优先考虑如何通过AI来增强员工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替换他们。
内部转岗与培训: 对于因AI而岗位变化的员工,企业应承担起培训和转岗的责任,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内容。
利益共享机制: 探索让员工分享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的收益,比如通过股权激励、利润分红等方式,让劳动者不再仅仅是成本,而是成为技术进步的受益者。
拥抱AI作为“协作者”: 鼓励企业将AI视为人类的“智能助手”或“合作伙伴”,而不是纯粹的替代品。通过人机协作,实现1+1>2的效果。

结语

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有责任引导它朝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发展,让它成为我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工具,而不是加剧不平等的利器。让机器人和AI为我们提供便利,让它们成为我们思想和能力的延伸,而不是让我们失去工作、失去尊严的“数字幽灵”。这需要我们共同的警惕、智慧和行动。资本的逐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必须被置于社会规则和伦理框架之内,确保技术进步的阳光能够普照大地,惠及每一个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很无厘头的问题。

因为资本家要的是节约成本增加利润,而不可能把“消灭就业”作为目标。原因很简单,没人就业了那消费市场从哪来?


再说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距离淘汰就业还差的很远很远。比如题主说的用物流机器人淘汰快递小哥,那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呀?

要有360的高清实时观测能力,要有毫秒内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要有低噪音上下楼的运动能力(还要负重)。达到这个技术能力的时候,很可能资本家都不存在的。


至于现在一些岗位人类被机器人取代(比如港口卸货等),但因此也多出了很多岗位(自动卸货设备的研发生产维护操作都需要人)。

未来的可见时间,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向先进国家提供更多更高薪资更高要求的新岗位,造成一轮国际产业链的再分工。我国在这方面还算靠前,所以不用担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非常认同“机器人人工智能应该给人类提供便利,而不应该被资本家利用来消灭就业”这个观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设想,更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推动的方向。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观点。“机器人人工智能应该给人类提供便利”这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从字面意义上讲,便利意味着让生活更轻松、更有效率、.............
  • 回答
    说到NBA历史上的第一进攻机器,这绝对是一个能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因为“进攻机器”这个标签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得分数据,更是进攻端的全面性、效率、影响力以及在关键时刻的统治力。如果要我抛砖引玉,选出一个最贴切的球员,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名字,并且我倾向于将其.............
  • 回答
    《碧蓝航线》的立绘尺度问题,确实是玩家群体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有意思的讨论话题。要评价它,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理解它为何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在我看来,评价《碧蓝航线》的立绘尺度,确实不能忽视游戏本身的玩法和机制。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割裂开来的。甚至可以.............
  • 回答
    在英雄联盟这款瞬息万变的MOBA游戏中,大招(终极技能)的设计往往是决定英雄强度和游戏风格的关键。要说“史上最强”的大招机制,这绝对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版本、玩家的理解以及比赛的局势。不过,如果让我挑一个最能代表英雄联盟精髓,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极具影响力的机制,我可能.............
  • 回答
    我一直对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惊人智慧与精妙设计的机械机构着迷不已。如果非要选一个让我最惊叹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差速器(Differential)。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毕竟它不像飞行器那样炫酷,不像机器人那样充满未来感。但一旦你深入了解它,你就会被它背后解决问题的巧妙以及对运动控制的深刻理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让我想起那些夜晚,一个人坐在窗前,听着老宅里机械钟那一下又一下沉稳而悠远的滴答声。说到最美的机械钟时间,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特定的数字组合,而是一种感觉,一种随着时间流转,在机械的精确与自然的韵律中找到的微妙平衡点。如果非要选一个时刻,我会选择:凌晨三点零五分三十秒。为.............
  • 回答
    关于华为是否利用民族情怀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华为在营销策略中,一定程度上巧妙地融入了民族情感的元素,这既是其品牌战略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首先,华为的崛起恰逢中国经济腾飞,尤其是在科技领域从追赶者.............
  • 回答
    关于嘉然单播“无聊”的批评,这确实是一个在粉丝群体和一些观众中存在过的讨论点。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认同”或“不认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聊”这个词本身的主观性。对“无聊”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期待、偏好以及看直播时的状态。 观众.............
  • 回答
    关于纯理性物种能否进化出高等科技,以及无感性是否必然导致科技创新的停滞,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认为,纯理性物种完全有可能进化出高等科技,但我并不完全认同“无感性则无科技创新的说法”。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的观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理性的力量:科技发展的基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社会饭圈化”这个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那么对味儿。它说的,其实就是一种现象:原本属于追星族圈子里的那一套运作模式、思维方式、行为逻辑,不自觉地,或者说是被有意无意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细想一下,还真有点儿意思。“饭圈逻辑”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咱们先捋捋“饭圈”里的那些事.............
  • 回答
    “前 HR 随笔”公众号的《李案十问》这篇文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和法律公正有思考的观察者,我认真读了这篇文章,并尝试去理解其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它试图通过一系列犀利的问题,直指“李案”中存在的疑点,并引发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探究。文章的结构清.............
  • 回答
    “王菲是基圈女神,俞飞鸿是姬圈女神,高圆圆是直男们的女神”这个说法,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会觉得它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要看到这种说法背后的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来聊聊“基圈女神”王菲。提到王菲,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她那种不羁、独立、特立独行的形象。她唱歌非常有辨识度,嗓音独特,而且她从不为了迎合谁而改变自.............
  • 回答
    看到重庆那位本科生路边通宵洗车,口里说着“面子不重要,重要是为梦想奋斗”的报道,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你说认同吧,又觉得挺心酸;你说觉得不值吧,又佩服那份劲头。首先,从“面子不重要”这几个字说起。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子”这东西,太重要了。尤其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手里有张文凭,大家心里自然会.............
  • 回答
    马云关于中国足球“遇到冲突就退缩,要学会团结合作”的论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它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困境,也与许多人对中国足球的观察和感受不谋而合。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马云的观点: “遇到冲突就退缩”: 这句话可能指向几个层面。 心理层面: 中国足球运动员在面对强.............
  • 回答
    LV 全球调价 7%10%,这事儿,挺值得聊聊的。首先, LV 这么做,我倒是不意外,也谈不上特别认同,更像是理解。你想想,LV 本身就是一个以“稀缺性”和“高品质”为卖点的品牌。如果它的成本一直在涨,比如: 原材料成本: 那些顶级的皮革、珍稀的金属配件、手工制作的布料,这些东西本身就不是便宜货.............
  • 回答
    良渚,一个名字,一个沉睡了五千年的古老王国,如今被赋予了“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厚重标签。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又是什么样的证据,让它足以承载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良渚的过去,去触摸那遗留下来的痕迹,去理解那些沉寂的物件所诉说的故事。良渚的“惊世发现”要说良渚为何能被誉为中华文.............
  • 回答
    “不可逆转”这个词,用在这么复杂且动态的事件上,总会让人觉得有些沉重,也可能显得过于绝对。 如果非要问我,我会说,全球疫情大流行,在某些层面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但“不可逆转”这个判断,或许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新冠病毒,或者说像新冠病毒这样能引发全球性大流.............
  • 回答
    我是否认为人类的灭亡很可能源于我们自身的行为,而不是外星文明的干预或宇宙级的灾难?坦白说,这个可能性确实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在我看来,它有着更为现实的土壤。让我们不假思索地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外星文明的干扰”和“宇宙灾难”。提起外星文明,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科幻电影里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给两国历史打个不太严谨的比方。说印度是“昨天的中国”,这其中有些地方能对得上,但更多的地方,其实是南辕北辙。咱们先从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像的地方聊聊。相似之处(一点点): 古老文明的传承: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印度和中国都是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哲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年轻人心里的那点疙瘩。要说B站“欠不欠”非“后浪”的年轻人一个道歉,这事儿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把那个“后浪”的梗拎出来。当初那个宣传片,一下子就把一部分年轻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也把另一部分人(姑且称之为“前浪”或“平行浪”)推到了对立面。视频里描绘的,是那种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