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错的经济学案例。两种车厢感受区别不大,但价格本身和购票难度就是最有用的区别。
90年代的时候,在上海人民广场等123路公交车,空调车和非空调车分两个队。空调车2块,普通车一块,显然空调车那边的队要短得多,一辆车就能“清空”一次队伍;普通车的队尾就要等两三辆车才行。
然而……在完全不需要空调的天气,即便汽车根本不开空调,这个分类依然继续,依然有用,得到了供需双方的欢迎。
从供应方角度说,价格本身就对消费者进行了筛选,进行了价格歧视,多收钱了,当然好。
从需求方角度说,一部分消费者需要保证自己“想走就走”的权利,为此多出一块钱也可以接受,当然也好。
类似的,高铁一等座很大程度上就提供了这样一种选择——硬件服务没有明显提升,但价格本身就进行了用户筛选,即“用户少”本身就是一种福利,再加上供应宽松,带来了想走就走的时间优先权,当然有人愿意多出一些钱来购买——就算舒适感没有区别也无所谓。
而且,虽然这里有“价格歧视”,但实际上对双方都是双赢的。不同的消费者对时间有不同的估值,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时间更贵,节约下来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当然社会要拿钱来换),他就会用这额外财富的一部分来购买时间,也就是比较容易买到的一等座。
航空公司早就习惯于用类似的方式来浮动价格(临时购买机票,即便有座位也比提前预定更贵);铁路公司有政治正确,不能随意给同样的坐席加钱,又要满足一部分消费者随时购票上车的选择权,只好分出一部分服务差不多的车厢来承担类似职能。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和二等座差不多的一等座。可见市场的力量还是大于”政治正确“。
最后,晒一下上次在一等座的意外福利:
相关回答:
随着我越来越胖 我只能选择一等座了 二等座已经坐不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