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受到了中文什么样、多大的影响?

回答
日语和中文的渊源颇深,可以说,没有中文的借鉴,日语的面貌将截然不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道明。

文字体系的根基:

这恐怕是最直观、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部分。古代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汉字,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自己的书写系统。

汉字(Kanji)的直接引入: 起初,日本人直接使用汉字来记录语言。这些汉字承担着记录意义的功能,类似于我们今天在理解一些专业术语时,即使不认识外文单词,也能通过其构词法推测出大致意思。比如,表示“山”的“山”字,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其含义都是共通的。
借字(借字)与训读(Kun'yomi): 随着使用汉字记录日语的深入,日本人发现直接使用汉字的音读(On'yomi,即汉字传入日本时的读音)并不完全符合日语的语音体系。于是,他们发展出了“训读”这种方式,即用汉字来表示日语固有词汇的意思,但读音则采用日语本身的读音。举个例子,“山”这个汉字,在中国读“shān”,在日本也有“san”这样的音读,但同时,日语固有词汇里表示“山”的词语读作“yama”,于是日本人就用“山”字来表示“yama”这个意思,这就是训读。
假名(Kana)的诞生: 汉字虽然能够表意,但对于记录日语复杂的语法结构和语音变化来说,显得过于笨重。而且,普通人学习大量汉字也非易事。为了更方便地记录和表达日语,日本人便从汉字中简化,创造出了“平假名”(Hiragana)和“片假名”(Katakana)两种表音文字。
平假名 主要用于记录日语固有词汇的词尾、助词、助动词等语法功能词,以及一些日本人名、地名等。比如,很多日语句子中,我们能看到由汉字和平假名混合组成的词语,如「美しい」(utsukushii,“美丽”),其中“美”是汉字,“しい”就是平假名。
片假名 主要用于记录外来语(特别是来自欧美语言的词汇),以及拟声拟态词、强调用词等。例如,“コーヒー”(kōhī,“咖啡”)就是用片假名书写的。

可以说,日语的文字体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汉字是它的根基,而假名则是它伸展出的枝叶。没有汉字这棵大树,假名这个枝叶的生长也无从谈起。

词汇的庞大影响:

除了文字本身,大量的中文词汇也被日语吸收,并成为了日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读词(On'yomi): 大量汉字被引入时,其读音也一并传入。这些读音,根据传入的时间和地区不同,又分为汉音、吴音、唐音等,但总体上都属于“音读”。这些词汇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例如:
「学校」(がっこう gakkō) 学校
「図書館」(としょかん toshokan) 图书馆
「経済」(けいざい keizai) 经济
「哲学」(てつがく tetsugaku) 哲学
「文化」(ぶんか bunka) 文化
「科学」(かがく kagaku) 科学
甚至连一些日常用语,也深深地印刻在日语中,如「ありがとう」(arigatō)这个表示感谢的词,其词源就被认为与汉语的“有难う”(yōtō)有关,意为“稀有难得”。

语义的演变与融合: 很多从中文传入的词语,在日本的使用中,其意义和用法发生了一定的演变,有时比中文本身的含义更加丰富或侧重于某个特定方面。例如,中文的“勉強”(miǎnqiǎng)有“勉强、费力”的意思,而在日语中,“勉強”(けんきょう kenkyō)主要表示“学习、用功”,这与中文的“勤勉”一词含义更接近。这种语义的“落地生根”和“本土化”是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

外来语的“中国化”: 即使是后来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技术名词,在日语中也常常会用汉字词来翻译。这体现了日本人倾向于用熟悉的汉字系统来理解和表达新概念的习惯,也使得这些外来语在某种程度上被“中国化”了。

语法和思维方式的潜在影响:

虽然日语的语法结构与中文有很大差异,但中文的影响并非完全没有触及。

词序的影响: 虽然日语是主语宾语谓语(SOV)的语序,与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SVO)不同,但在早期,日本人也曾尝试过将中文的词序直接套用到日语中。
某些句式结构的借鉴: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特定的表达方式中,可以看到受到中文句式启发或模仿的痕迹。例如,一些表示原因、结果、转折的连接词或句式结构,可能在早期受到过中文的影响。
思维的启发: 汉字所承载的哲学思想、文化价值观,也通过文字传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概念,如“仁”、“义”、“礼”、“智”、“信”,这些汉字词在日本同样被重视,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响的程度和时代性:

中文对日语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变的。

汉代至唐朝: 这是中文对日语影响的第一个高峰期。大量的汉字、书籍、典籍传入日本,为日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遣唐使的派遣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
宋朝至明朝: 影响依然持续,但更多体现在佛教、科技等领域。禅宗的传入也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佛教词汇。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日语也大量吸收了西方语言的词汇。为了区分中文词汇和西方词汇,片假名被广泛使用。即便如此,很多西方概念在翻译成日语时,仍然倾向于使用汉字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续了中文词汇的影响力。

总结来说,中文对日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并且是持续性的:

文字是核心: 汉字的引入催生了日语的文字体系,是中文影响最根本的体现。
词汇是基础: 大量的汉字词汇构成了日语词汇的骨干,为日语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源泉。
文化是渗透: 中文背后承载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传播,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可以想象,如果日语没有接触中文,它可能就像是一棵没有根系的植物,即便有自身的生长,其形态和内容也将是截然不同的。中文给予了日语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营养,使得它能够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模样。这种影响之大,用“根深蒂固”、“不可分割”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题主描述“我的感觉是日语的语法很像文言文”,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先暂且不论日语中众多的汉字音读词汇让人感到亲切,在语法方面,我曾在琉球语、日语、朝鲜语甚至越南语可以完全用汉字书写吗?这个答案里提到过“日语的汉文训读经过长足发展,深深的影响了日语本身”。从汉字文化圈的语言文字交流与演化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点。这次正好借题主这个问题,来说一说。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彼时的日本为了向中国学习,消化吸收了大量中原汉籍汉典。问题在于,两国的语言是两套系统,日本人想要读懂中文,并不容易。而所谓汉文训读,就是两国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日本摸索出来的一套“阅读汉文(文言文)的规则”,其核心在于使用“レ、一、二、三、上、下”等指示不同层次语序颠倒的符号和一些黏着假名,令汉文能够被日语母语者读懂。毫无疑问,汉文训读的出现和发展,让日语受到了持续上千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要指出,虽然在这里强调的是汉文训读的对日语的影响,但考虑到汉文训读的对象是汉语,是作为外国人的日本人对另外一种语言——汉语的阅读和理解,所以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汉语或中文对日语的影响。下面进入正题。

近代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认为,汉文训读对日语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类。

1.古代日语的表达形式由于汉文训读而留存至今。

2.词语在形式上并无改变,但由于受到它们所训读的汉字的语义性质的影响,在意义和用法等方面出现了变化。

3.汉文训读所带来的日语未曾有过的表达形式。

接下来,我将就这三个方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影响之一:使部分古代日语的表达形式流传至今。

在日语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古代日语的表达形式,在现代日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古代日语的表达形式,在汉文训读的漫长历史中逐渐被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以「あるいは」/「或いは」为例,这是现代日语中常见的表达形式之一。在大多时候,它可以作为接续词和副词使用。见下表,来源于外教社《现代日汉双解词典》。

首先我们知道的是,「あるいは」中的「は」并不念作“ha”音,而是与作为助詞时的念法一样,读作“wa”音。

通常来讲,「は」作係助詞时念“wa”音,用于提示/强调主语。即是说,我们可以推测「あるいは」在形式上是作为「体言+は」存在的,整个应当处于主格位置。但是从表1可以看到,「あるいは」在现代日语中又是作为副词和接续词存在的,不应放在主格位置变成主语。这一现象促使人思考「あるいは」的来源。

事实上,这正是古代日语的表达形式,受汉文训读影响而流传并固定至现代日语的例子之一。1975年小学館出版的『新選古語辞典』的漢文訓語要覧中指出,「あるいは」用于训读汉文中的“或”“有”二字。换句话说,当日本人看到汉文中的“或”和“有”字时,会根据语境有选择地将其读作「あるいは」。

以此为切入点,来看“或”和“有”这两个字。“或”在古汉语中意为邦国,并且通“惑”,而其转义则为“可能,有的,或许”等,具有疑惑不定之意。而“有”字,在其众多的用法当中,相应的也有与“或”同样的含义。《小尔雅·广言》有载:

或,有也

同样的,东汉郑玄注《论语》“或谓孔子曰”时,写到:

“或”之言“有”也

换句话说,“或”“有”二字在古汉语中某些情况下用法一致。无怪乎「あるいは」在一些语境中既可训“或”,也可训“有”。

而单就“有”字而言,当它表示存在等其他意思时,常被训读为「あり」→「有り」。由此,我们可以追溯到熟悉的「あり」一词上。如上所述,“或”“有”在古汉语中有相通的情形出现,因此表示有疑惑不定之意的“或”,在被训读时,自然参考了被训读为「あり」的“有”。事实上,山田孝雄也如此解释:

……从“有”字之义转用而来,因此,应该有与此相对应的训读,但由于原来就与“有”字使用相同的训读,因此,便产生了“あるいは”这样的词,“あり”本来没有疑惑不定之意,但由于“或”字的训读而形成了如今这样的一种语法。

这样说来,可以认为「あるいは」的构成是「ある」+「いは」的形式。问题在于,如果其中的「は」是係助詞,那么「い」这个假名该作何解。实际上在古日语中,「い」是一个副助詞,可以接续体言、連体形和終止形等,其功能在于“特别指出”与“加强/强调”,现代常作「ソレコソハ」。而『新選古語辞典』正是这样解释「あるいは」的:

動詞「あり」の連体形+副助詞「い」+係助詞「は」の複合したもの。「い」は上代語で、古事記・万葉集などに用いられ、指示・強調を表す。

动词「あり」的连体形+副助词「い」+係助词「は」三者的复合词。「い」是古代用语,用于《古事记》和《万叶集》等,表指示、强调。

另一方面,除了「あるいは」/「或いは」,古日语中还有「あるは」/「或は」的表达形式。显然,「あるいは」和「あるは」有很深的关系,前者具有后者所没有的副助词「い」,但在意思上二者却基本一致。因此考察后者有助于厘清前者。

同样的,当「ある」训“或”时,转写为日语就是「或る」。而写为「或る」这一连体形时,辞典中如此说明:

動詞「あり」の連体形から。物事を具体的に示さず、その存在をさしていう。

相应的,「あるは」/「或るは」,则是「あり」の連体形+係助詞「は」的形式。实际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出了“有”的训读「あり」,与“或”的训读之间的联系。

针对这一点,山田孝雄认为,「ある」后面带有表示区别义的助词「は」,说明它是一个处于主格位置的准体言,而「あるは」作为副词使用,是在后来才引申出的。

换句话说,在训读时,「は」使得「ある」准体言化,而副助詞「い」接在准体言「ある」后,再带上係助詞「は」,就形成了如今看到的「あるいは」。开始时,「あるいは」和「あるは」一样处于主格位置作为主语存在,尔后其义发生变化,作为副词使用,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基本取代了「あるは」,成为主流。

这就是「あるいは」这一看似应处于主格位置的古日语,到了现代日语中,却作为副词与接续词使用的原因。应该说,正是源于对汉语“或”“有”的训读,以及在二者语义区别上所做的努力,导致了「あるい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确定下来,让这一看似不符合现代文法规则的词语,成为了现代日语中的古日语活化石。

影响之二:形式不变,但受所训汉字影响,在意义和用法等方面出现变化。

关于这个影响,知乎上另一问题的一个回答,我认为足够精彩:汉语是否对日语的训读词也造成了影响?。这个回答主要讨论了汉语中“调”与日语中“調べ”的两种含义的问题。可说是日语词汇受到它们所训读的汉字的语义性质的影响,在意义方面出现了变化的典型例证。

接下来,我再介绍一个在用法方面出现变化的词语「すでに」。「すでに」是常见的副词,也可以写作「既に」,从这可以很容易地想到,「すでに」在当时被用来训读汉文中的“既”字。

旺文社標準国語辞典在「すでに」的词条中给了两条解释:

①今となってはもはや;②前から。今までに。

简单来讲就是“已经、业已”“以前,早就”的意思。这两个用法基本可以视作现代标准日语中「すでに」的全部用法。

但是在古日语里,「すでに」的用法却不一样。见下表。

从表2中可以发现,虽然两本古语辞典对「すでに」的解释有所差别,但基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意思:

①差点儿(发生某事)、就已经要;②完全、全部;③(用于强调)。

显然,古日语中的「すでに」与现代日语中的「すでに」用法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为了探究原因,现在从「すでに」所训的汉字“既”为切入点来考察。

在古汉语中,“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副词。当它作为动词时,可以表示“尽”的意思,也可表示“完毕、完了”的意思。《春秋·桓公三年》中有这样的记载: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既,尽也。”)

王充《论衡》也有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

另外,在《谷梁传》中:

既者,尽也。

而韩愈《进学解》中也有相关用法: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而当“既”字作副词时,则主要有“已经”“不久、后来”的意思,其中又以表示过去含义的用法为主。比如《史记·张仪列传》中: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

从现代日语中「すでに」/「既に」的用法来看,汉语中“既”字表示“过去”“已经”含义的用法与之一致。而问题在于它们不一致的用法。山田孝雄在考察了古日语中「すでに」的用法后,认为最早的「すでに」并非用于“已经、以前”等情形,而是作为“完全、全部”等意义使用。例如《万叶集》中的「紀朝臣応詔歌」:

天下須泥爾於保比底布流雪乃比加里乎見禮婆多布刀久母安流香

其中的「須泥爾」就是「すでに」。将这句话转写为假名与汉字混写的日语形式,就是

天の下すでにおほひて降る雪の光を見れば尊くもあるか

同样的,由于汉语中“既”与“已”在表示“过去、已经”等含义时用法基本一致,故可根据语境,也训读为「すでに」。比如在用汉文撰写的《古事记·序》中有这么一句:

因訓述者詞不逮心

可将这句话训读为

已に訓に因りて述べたる者は、詞、心におよばず

而关于如上在《万叶集》和《古事记·序》中出现的两个句子,本居宣长在其研究著作《古事记传》里这样解释:

……表示“完全”的意思。《古事记》序中出现的「因訓述者詞不逮心」的讲法以及《万叶集》卷十七中出现的「天下スデニオホヒテフル雪ノ」的讲法都是这个意思。

他同时提到了《古事记》中「此葦原ノ中ツ国ハ命ノママニ既ニタテマツラム」的「既ニ」,以及《日本书纪》里「壊無色」训读为「すでに」的「全」字,均表示“完全”“全部”“遍布”“都”的意思。

综上可以看出,日语中的「すでに」最早并没有“过去、已经”的意思。而最早将“既”字训读为「すでに」,则是因为“既”字具有“尽、完毕、完了”的含义,呼应于日语中「すでに」的“全部、完尽”之意。而后来,「すでに」也开始用于训读表示“已经”的“既”字,并在日语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唯一的用法。山田孝雄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作出了如下结论:

……而到了以后,该训读扩展到“既”字的所有用法,表示过去义的“既”字的训读慢慢推广,到了镰仓时代,“すでに”还表示这两个语义,但到了以后,“すでに”的本义不再使用了,而只有作为汉字训读的“すでに”保留在汉籍训读中;因此,现在的人一提起“すでに”,就只是会想起它是表示过去义的副词,而不知道这是由于汉文训读而产生的另一种意思。

这是日语词汇受其所训的汉字的影响,从而在用法方面发生变化的典型例子。

关于「すでに」还有一个小彩蛋。对日语有一定了解的同志们肯定知道现代日语中有这样的表达:

すんでのことで」和「すんでのところで」

事实上,「すんで」正是「すでに」的俗语表达。让我们回过头看看上面表2中,对「すでに」的第④条解释,发现什么了吗?可以说,这也是古日语在现代日语中的残留。

影响之三:出现了日语中不曾有过的表达形式

在汉文训读漫长的历史上,汉文的表达方式深深影响了日语的表达,包括令日语出现了它从未有过的表达方式。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早晚都会接触到「及び」这个接续词,而且身为汉语母语者,使用起来觉得相当爽快,因为这同汉语的“及、以及”基本没有差别。这不禁令人思考,日语的「及び」是否就来自于汉语中的“及”呢?答案是yes,这是汉文训读对日语造成的影响。

我手里的小学館『新選古語辞典』中这样解释「及び」:

および[及び]〔接続〕⦅「及ぶ」の連用形から。文と文、句と句、また語と語とをつなぐ⦆…と…。ならびに。また。

可以看到,「及び」是动词「及ぶ」的连用形,转为了表示连接含义的接续词。这样看来很有必要考察「及ぶ」这个动词。

综合了若干古语辞典和现代辞典,可以总结出动词「およぶ」/「及ぶ」的用法基本古今一致,主要有以下:

①届く。達する。至る。
②身体を傾けて届かせようとする。及び腰になる。
③追いつく。匹敵する。
④かなう。できる。
⑤ゆきわたる。普及する。
⑥必要である。

仔细对比就可发现,作为连用形的「および」,其含义与动词「およぶ」完全不同。后者更多表达的是“到达”“波及”“能够”等含义;前者则作为单纯的接续词,用于连接前后的对象,这在外教社的日汉双解词典和旺文社的标准国语辞典中均有提到:

先にあげたものと同じ種類の名詞などを並べるときに使うことば。
主に体言(と同資格のもの)を並べて挙げるのに使う語。

显然,这与汉语中的“及”字分别作动词和连词时的用法对应了起来。下面是汉语中“及”字分别作动词和连词时的例子:

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种树郭橐驼传》

事实上,在这里已经可以大胆猜想,「および」是在汉文训读的长期过程中,为日语“增添”的表达方式。

山田孝雄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认为「および」是对汉字“及”的直译。按道理,作为连词的“及”在被训读时,应该使用日语中的助词「と」。然而,由于日本人对作为动词的“及”进行训读时,使用了日语动词「およぶ」,于是,在训读写法一致而词性却是连词的“及”字时,采用了「およぶ」的连用形「および」。也就是说,这些可以作为动词的汉字,被用作直译它们充当连词时的用法。同样的情况可见诸「並びに」,这是动词「ならぶ」的连用形,加上助词「に」所形成的接续词。

有趣的是,在古代日本,若人们把作为连词的“及”训读为「と」,则显然比训读为「および」,更容易让彼时的日语母语者接受。那为什么会如此“不计麻烦”地将其训读为后者呢?除开上面提到的由于“及”字不同词性的变化,从而导致的从「およぶ」到「および」的内在变化的连贯性,恐怕也与山田曾提到过的“近世人们想对同一个汉字尽量使用同一个日语词进行训读”有关。

但这样的理由,似乎过于牵强。仔细分析「と」与「及び」的差别,有助于厘清「および」是如何在日语中作为接续词出现的。作为助词的「と」,和作为接续词的「及び」,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可以互换,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不可以。辞典里对作为助词的「と」是这样解释的:

動作の相手・共同者を表す。…とともに。
比べる基準を表す。
一類のものを並べて立てるのに使う。

当单纯描述成分/体言间的并列关系,或单纯连接体言/名词性的成分时,两者可以互换。如:

北京及び上海=北京と上海

但是,当成分/体言达到三个及以上时,则不可以,也就是说在三个及以上对象的情况下,「及び」只能出现一次。这与汉语中的情况一致,至少我还没找到能明显连续使用“及”或「及び」的例子。如果列位有找到,麻烦请告知我。

北京・上海及び広州(「北京、上海及び広州」と書くのも同然)
北京と上海と広州

上述情况,就是「と」和「及び」相通的地方。作为助词的「と」,在其他情况下是不可以和「及び」互换的。另外,即使「と」作为并列连接的助词,按道理可以与「及び」互换,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不可以的。在通常的使用中,「と」只能连接两个简单的体言(一般而言是名词),而正如『新選古語辞典』中的解释”文と文、句と句、また語と語とをつなぐ“,「及び」的连接范围远远超过了「と」。恐怕这就是古代日本人以「およぶ」为根据,生造一个「および」来训读“及”字的原因。山田孝雄也认为,训读作为连词的“及”时,一部分可以用「と」,而另一部分,则因为“及”可以连接两个语句,并非单纯的连词,因此不能使用「と」,于是人们只好进行直译,将它们训读为「および」。

【19.08.31补】大佬知友 @胡妹殿下 在评论区指出:

還有「及」的位置問題:
傳統日語中表達並列時,可以使用「AとBとCと」的結構;表示列舉時,則用「AやBやC」,但是更常用的則是「AやB、C」。但是「及び」的用法則完全是漢語化的「A、B及びC」。

(关于「と」和「および」更多的讨论,可见接续词「及び」与补格助词「と」表并列时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汉文训读对日语的又一影响——带来了日语原先所没有的表达方式。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也算是丰富了日语的表达。

除此之外,我们熟知的“不得已”“不得不”“故……”等,分别为日语带来了「已むを得ず」「やむを得ない」「故に(ゆゑに・ゆえに)」等用法,这些也同样值得关注。





欢迎指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语和中文的渊源颇深,可以说,没有中文的借鉴,日语的面貌将截然不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道明。文字体系的根基:这恐怕是最直观、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部分。古代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汉字,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自己的书写系统。 汉字(Kanj.............
  • 回答
    “失去的二十年”——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日本经济一度辉煌后的失落与挣扎。在这段漫长的经济低迷期,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都经历了深刻的考验。民众生活水平:不易察觉的侵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一定急转直下,与发达国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社会接受度、政治因素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人穿和服受到普遍接受,而中国人穿汉服有时会受到诟病或嘲笑,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日本和服: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国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状况。为什么聊到日本就容易“受挤兑”呢?这里面其实掺杂了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点来捋捋。历史情结的“高压线”最根本、也最容易触碰到的,就是那段沉重的历史。我们这代人,虽然没亲身经历,但从课本、电影、长辈的讲述中,都知道.............
  • 回答
    日本在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期受到了显著的冲击,尽管其具体表现和应对方式与德国存在一些关键差异。理解这些差异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日本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其独特的国际地位。日本在大萧条时期的影响:大萧条对日本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出口大幅下滑与经济衰退: .............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同样未能幸免于战败的命运,虽然其受到的限制在一些方面可能不如日本和德国那样深远和系统性,但意大利也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调整。首先,在政治层面,意大利的君主制被废除。在战争期间,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这使得他在战后.............
  • 回答
    关于日语和韩语是否属于阿尔泰语系,以及汉语词汇对其分类的影响,这是一个语言学界长期以来讨论不休的复杂议题。将日语和韩语称为“孤立语言”并非直接因为汉语词汇的影响,而是基于它们自身语言结构和词汇特征,与其他已知语系的显著差异。“孤立语言”的定义与日语、韩语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孤立语言”在语言学上.............
  • 回答
    9月1日,备受关注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在构建更健全的未成年人校园保护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这部《规定》的出台,旨在通过明确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保护,特别是针对日益受到关注的性侵害问题,提出了更为详尽和有力的应对措施。《规定》明确了.............
  • 回答
    2021年4月20日,A股市场确实表现得相当疲弱,各大指数全线收跌,这让不少投资者感到不安。要理解今天市场的状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它究竟是反弹过程中的一次正常调整,还是预示着反弹的告一段落。市场疲弱的几个关键因素: 外部环境的压力: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天,全球主要股市.............
  • 回答
    关于大陆民众亲日现象是否应受到道德谴责,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情感、文化认同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试图用非黑即白的道德标签去定义这种现象,往往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对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沉重。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造成的巨大伤害是毋庸置疑的,这段历史深深地烙印在.............
  • 回答
    关于张自忠将军和左权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后,日本人对待方式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军事策略以及日本人对不同中国将领的认知和评价。张自忠将军:为何受到日方“尊重”?张自忠将军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他的牺牲在中国军民中引起了巨大的悲痛和强烈的抗日决心。.............
  • 回答
    在我看来,如果杨超越选择在日本出道,她可能会收获到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玩味的反应,这不太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好评如潮或者冷漠以待的局面。日本的市场和粉丝群体,尤其是在偶像文化这块,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逻辑和受众偏好。首先,抛开她在国内的身份和成就,单单看杨超越的个人特质。她身上那种“不完美”的真实感,在某些.............
  • 回答
    这桩陈年往事,说起来可颇耐人寻味,也确实触及了战争法理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地带。在二战的硝烟弥漫中,那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军军医,其事迹在战场上传颂,却也因此招致了日内瓦公约组织的“关注”,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军医的职责是什么?按照国际法,尤其是《日内瓦公约》所确立的原则,.............
  • 回答
    关于特斯拉女车主维权事件,警方给出的处理结果是:一人被行政拘留五日,另一人受到行政警告。这个结果,在我看来,是个挺耐人寻味的事情,也折射出一些挺值得我们细嚼慢咽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维权本身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尤其是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当消费者觉得自己的权益被损害了,尤其是面对像特斯拉这样.............
  • 回答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在美国的日本人确实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他们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和严重的歧视,但直接的“惩罚”并非针对所有美国日本人个体,而是体现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民众情绪上。这里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当时的情况,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亲历者的回忆或是历史学家的叙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当时美国.............
  • 回答
    看到你好奇僧人日食一餐、睡四个小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确实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我们普遍认为,身体需要规律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才能维持运转,但很多修行方式,尤其是佛教的某些传承,就倡导这样的生活节奏。这并非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背后有一套完整的身心调适体系。首先,我们得明白,僧人日食一餐(也称“午供”或“.............
  • 回答
    疫情对日本动漫周边产业的影响,可以说是触及了从生产、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虽然整体上仍具韧性,但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变化。首先,我们得看到动漫周边产业的特殊性。它不是刚需,更多是基于粉丝的热情和情感连接。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在非必需品的支出上会更加谨慎。生产端:供应链的脆弱性显露无疑。 .............
  • 回答
    这话题真有意思,一聊起来就有点停不住了。说到 Galgame 里的大段日常对话,我感觉自己是那种……怎么说呢,有点属于“越到后面越受不了”的类型。一开始接触 Galgame 的时候,主要是被那种故事性吸引的。你懂的,就像看一部互动小说,你扮演主角,和里面的角色产生羁绊。那个时候,只要剧情足够吸引人,.............
  • 回答
    在日本崎岖多变的地形环境下进行陆军作战,会面临一系列显著的限制,这些限制深刻地影响着部队的部署、机动、火炮支援以及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地形的制约:山地与森林的挑战日本国土面积不大,但地形异常复杂。超过70%的国土被山地覆盖,这些山脉往往陡峭险峻,植被茂密,山间小路崎岖难行,甚至车辆难以通行。 机.............
  • 回答
    日本89岁司机在接受警方盘查时突然启动车辆,导致一人死亡的事件,其驾驶者将面临一系列法律追究和相应的惩罚。在日本的法律体系下,这并非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而是涉及到妨碍公务、过失致死以及可能存在的更严重指控。首先,该司机触犯了妨碍公务罪(公務執行妨害罪)。在警方进行合法盘查时,强行启动车辆并试图逃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