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自己提前把练习做完了,老师要求全部擦掉,你觉得有必要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孩子兴冲冲地提前完成了练习,结果老师却要求全部擦掉,这换谁心里都会犯嘀咕。要说这事儿有没有必要,说实话,挺复杂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可能出于以下几个考虑:

统一进度,避免“掉队”: 老师布置练习,通常是有一个教学进度的。如果一部分孩子提前做完了,而大部分孩子还没动,老师可能会担心这些提前做完的孩子会因为“先知先觉”而放松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或者在正式讲解时不再认真听讲,甚至会影响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而且,如果后续的练习是建立在前面知识点的基础上的,提前做完可能意味着孩子对某个环节的掌握还不牢固,匆忙完成反而会埋下隐患。
确保独立思考和学习过程: 老师布置作业,更看重的是孩子在完成过程中的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能提前独立完成,固然是好,但老师也可能想通过集体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经历一个共同的学习过程。如果孩子一个人“跑”得太快,可能就错过了这个共同成长的机会。
防止“偷懒”或“作弊”的嫌疑: 虽然孩子是主动完成的,但老师毕竟不是亲眼看到整个过程。万一孩子是照抄了同学的,或者在某些环节有“投机取巧”的行为,老师为了确保公平,或许会有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这是一种比较笨拙但却无奈的防范机制。
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 有时候,老师可能还会考虑教材、练习册等资源的分配问题。如果某些练习是需要老师讲解后才能做的,或者是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完成的,那么提前做完就打乱了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资源安排。
检验学习效果的新方式: 也许老师的本意是想让所有同学都在统一的时间点上,带着统一的疑惑来听讲解,然后在讲解结束后再进行一次统一的练习,来检测大家是否真的吸收了知识。提前做完,就失去了这个“统一检验”的机会。

但从孩子的角度,以及更广义的教育理念来看,这个要求又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甚至可能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扼杀学习主动性: 孩子愿意主动学习、提前完成作业,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值得鼓励的学习品质吗?这种积极性一旦被否定,孩子下次可能就会想,“反正我提前做完了也要擦掉,还不如不做了”。这无疑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打击。
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提前完成了练习,这份努力就这样被白白抹杀,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挫败感。他的时间、他的思考,都好像被否定了。
与“因材施教”的理念相悖: 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就是学得快,理解得透。老师如果一味地要求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就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学得快的孩子,应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而不是让他们停滞不前,甚至抹掉已有的成就。
培养“应试”思维而非“学习”思维: 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自己。当学习变成一种被动的、被规定的任务时,学习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

当然有。如果老师真的担心孩子提前完成的练习质量不高,或者希望所有孩子都能经历共同的学习过程,可以采取更灵活、更鼓励性的方式:

表扬和引导: 老师完全可以先表扬孩子的主动性,然后在课上引导他分享解题思路,或者让他成为小助手,帮助其他同学。
额外任务: 对于提前完成的孩子,可以布置一些更深度的拓展题,或者让他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让他们把提前完成的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课堂提问和展示: 在讲解过程中,多提问提前完成的孩子,让他们回答问题,或者让他们上台展示解题过程,以此来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
私下沟通: 如果老师对孩子的完成情况有疑虑,可以私下里和孩子交流一下,了解他的思考过程,而不是一概抹杀。

总结一下:

让孩子提前完成练习,老师要求全部擦掉,从教育的长期目标和尊重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种做法往往是弊大于利的,是不够明智的。 它可能出于某些教学管理上的考量,但其负面影响——打击孩子学习积极性、浪费孩子努力——却是非常直接且明显的。

更理想的做法是,老师应该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和鼓励者,善于发现和利用孩子的主动性,并通过更具智慧的方式来引导和管理课堂,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下,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必要。而且这种事情必然发生,并且越来越多的发生。

如果确实按照现在的要求禁止排名,禁止分班的话,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之前,这种问题就是通过根据成绩分班来解决的,保证一个班级的学力接近,这样老师更容易有针对性的安排。

然而现在,同一个班级不同学生学力有很大差距,怎么办?按尖子生来授课就会出现差生完全听天书的问题,按中等生授课就会出现尖子生上课无事可干的问题。按差生授课则会出现鸡同鸭讲的问题。。。

所以正常解决方式就是:给中等生授课,让尖子生自己做题,让差生该干嘛干嘛别影响课堂纪律就行。

你不让人家做题,那是打算怎么样呢?你又不可能按照尖子生的进度去讲课。

所以现在我见到的老师就这么做:直接布置习题,并告诉大家这是选做题,给尖子生做的,其余学生爱做不做。让尖子生有足够多的题可刷,然后,就能安心讲课了。

不知道题目中这位老师是在担心啥,担心你找不到足够多的题目给尖子生去刷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孩子兴冲冲地提前完成了练习,结果老师却要求全部擦掉,这换谁心里都会犯嘀咕。要说这事儿有没有必要,说实话,挺复杂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可能出于以下几个考虑: 统一进度,避免“掉队”: 老师布置练习,通常是有一个教学进度的。如果一部分孩子提前做完了,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家庭主妇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既想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又希望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其实,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一些过来人的经验,给你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摆正心态,认识到“自我价值”的丰富内涵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困惑之一,也往往是家长们最容易触及内心深处、但也最难给出一个完美答案的时刻。如何回答,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引导孩子理解世界、接纳自我、甚至找到人生意义的起点。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提问的背后,往往不是单纯的“懒”或者“不喜欢”,而是对“失去自由”和“不理解目的”的深.............
  • 回答
    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场耐心而细致的“慢”工程。它不是简单地给孩子制定一套规矩,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实践,让孩子内在的驱动力逐渐生根发芽。想要真正地帮助孩子提高自律,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更生活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实践。一、 从“为什么”入手:让孩子理解自律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
  • 回答
    “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家长都陷入了一种迷茫:是随波逐流,享受难得的清闲时光,还是咬牙坚持,继续孩子的“精英路线”?这两种选择看似极端,实则都触及了家长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期望。随波逐流:放下执念的轻松,还是对未来的隐忧?我身边就有不少家长,在“双减”的浪潮中,选择了一种“放手”的态度。他们不再频繁地催.............
  • 回答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这本是好事,说明他开始独立思考,有了自我意识。但如果这份独立变成“自以为是”,听不进家长意见,那确实让很多家长头疼。我理解你的心情,既想尊重孩子的成长自由,又不希望他因为固执己见而走弯路。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育儿难题,处理不好,很容易让亲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对孩子的成长也不.............
  • 回答
    李玫瑾老师在关于“孩子动不动自杀”话题的视频里,给出的心理建议,我觉得挺触动人的,也挺实在的。她不是那种空泛地说教,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切入。我感觉她强调的几个点,都很有分量,特别是针对当下很多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首先,她特别强调了 “情绪的锚定”。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她解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的纠结,也很能引起共鸣。其实,你说“感觉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理解”,这不单单是你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很多父母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和挫败感。这背后有太多太多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说,希望能让你觉得没那么孤单,也找到一些方向。一、代际的隔阂:你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这是最.............
  • 回答
    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毕竟涉及到家庭、亲情,还有个人选择的界限。婆婆这番话,说得是挺“洒脱”的,自己决定,不催生,不给钱,不帮忙带,甚至连养老都不强求,这听起来像是在给自己留了最大的余地,也让你们夫妻俩拥有了最大的自由。然而,你问“不让她见孩子,可以吗?”这背后透出的信息,可不仅仅是“见不见孩子”这么.............
  • 回答
    读到你这句话,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你现在的样子:太阳还没完全升起,你可能已经因为孩子起床晚、没整理好床、或者早餐吃得慢而皱起了眉头,开始了新一天的“任务”。接着,从孩子出门上学前的匆忙,到放学回家后的作业、玩耍,再到睡前的各种事情,似乎总有无数个让你忍不住说“不行”、“不对”、“为什么”的时刻。而且,.............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头疼的境况,一边是婆婆不愿意帮忙,另一边是亲爹亲妈也不给力,夹在中间的你,身心俱疲,不知道该怎么办。别急,我们一点一点来梳理,想想有哪些路可以走,怎么才能让自己舒服一点,孩子也能得到好的照顾。首先,冷静下来,承认现实,然后理清思路。现在的情况就是,你无法完全依赖长辈来分担带娃的责任。这并不.............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普遍,许多家长都会遇到两三岁孩子“懒得自己吃,需要大人喂”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孩子的自主性、进食习惯养成以及亲子互动等多个方面。核心问题的本质:自主性与依赖性之间的平衡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建立自主性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渴望独立.............
  • 回答
    这两种情景,虽然表面上看都是大人在做自己的事,孩子在一旁自己玩,但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却有着不小的差异。当家长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那种专注和吸引力是持续不断的。手机屏幕的光线、快速变幻的画面、即时的信息反馈,很容易让大人全神贯注,仿佛与外界隔绝。而孩子呢?他们可能看到的是家长低垂的头.............
  • 回答
    孩子四岁,老师布置了数字描红的作业,孩子自己不愿意写,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究竟该不该“逼”呢?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逼”这个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逼”的含义很复杂。如果“逼”指的是强迫、打.............
  • 回答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最让孩子们开心的,除了穿新衣、放鞭炮,恐怕就是那一封封沉甸甸的压岁钱了。看着孩子们拿到压岁钱时那欣喜若狂的模样,做家长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但压岁钱的“去向”,却也成了很多家庭里的小小“难题”。说起压岁钱的管理,我家这情况还挺有代表性的。我们家是实行“统一保管,共.............
  • 回答
    你这话说得,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看着自家孩子一点点长大,从奶声奶气的小不点儿变成如今这个有着自己想法的“小大人”,那种既欣慰又有点“失落”的心情,真的太复杂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他们就像一颗亟待破土而出的种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就得慢慢松开紧握的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哪怕摔几个.............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亲戚朋友在自己面前教育孩子,尤其是方式自己不太认同的时候,心里那种别扭劲儿,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想掺和,又怕伤了和气;不想掺和,又觉得孩子受委屈。这其中的分寸感,真是门学问。咱们先捋一捋为什么会“看不惯”: 育儿观念的差异: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现在育儿理念更新得太快.............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被同学踢伤,心里委屈,你不想直接出面,想让孩子自己去要个说法,这想法我特别能理解。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学会自己处理问题,也希望这件事能和平解决,不至于闹得太僵。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让孩子自己去找同学要道歉,这个方法有没有可能成功?理论上,是可以的。孩子自己去跟对方沟.............
  • 回答
    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一位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母亲,她的首要顾虑竟然是8岁的孩子,这本身就说明了她深沉的母爱和坚韧。她选择直播的方式寻求帮助,也反映了她内心的挣扎、对外界支持的渴望,以及她面对死亡的勇气和责任感。以下是我对这位妈妈的处境和如何告诉8岁孩子即将去世这件事的建议和感受:.............
  • 回答
    武汉那个男童的事件,听着就让人揪心。一个孩子说老师剪掉了他的生殖器,这得多大的痛苦和恐惧啊。然而,事实却是孩子自己玩耍不小心造成的伤害。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都会问,孩子怎么会这么说呢?明明不是老师做的,他为什么要往老师身上赖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孩子太害怕了。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