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的逆向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回答
在国内,逆向民族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记忆、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个体认知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形式。

首先,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阵痛是孕育逆向民族主义的重要土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无疑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民族自豪感。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环境污染、资源掠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一些个体看来,这些问题的发展方向似乎与他们最初对国家发展的期待产生了偏差。当他们将目光投向西方发达国家,看到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公平的资源分配以及更成熟的公民社会时,一种“比烂”的心态就可能悄然滋生。他们可能会将国内的不足与西方的优势进行对比,并得出“我们的国家不如人家”的结论。这种失落感和对现有状况的不满,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疏导和解决,就可能演变成对本国制度和文化的批判,甚至出现一种“崇洋媚外”的极端倾向,这便是逆向民族主义的一个侧面。

其次,历史叙事的复杂性和个体解读的差异性也为逆向民族主义提供了空间。中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但也经历过近代以来屈辱的百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意识形态色彩。当新的社会思潮涌现,或者某些历史事件被重新审视时,一些人可能会对官方的宏大叙事产生质疑。他们可能会从更个性化、更批判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甚至将过去的苦难归咎于特定的制度或文化。如果这种质疑演变成全盘否定,认为本国历史文化就没有可取之处,甚至不如西方,那便走向了逆向民族主义的另一个极端。

第三,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和“信息茧房”效应是放大逆向民族主义的重要推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方面,这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外部世界的多元信息,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但另一方面,算法推荐和社交圈的形成,容易将个体锁定在“信息茧房”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如果一个人本身就对国内存在不满,那么他更容易被推送放大这种不满的信息,例如关于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宣传,或者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尖锐批评。长此以往,这种单一维度的信息摄入,会让其对国内的认知产生片面化,并进一步加剧其逆向民族主义倾向。

再者,个体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对“成功”的定义也与逆向民族主义息息相关。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当一些人感受到自身价值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时,他们可能会寻求新的身份认同方式。如果他们将“西方化”或“国际化”等同于“先进”和“成功”,并以此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取向,那么他们就可能产生一种“精英主义”的疏离感,认为自己与国内的“大众”存在隔阂,并对本国社会发展路径产生怀疑。这种心态可能让他们更容易接纳甚至主动传播对本国不利的信息,以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最后,对“批判”本身的误读和社会舆论的失衡也可能助长逆向民族主义。在民主社会中,批判精神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对本国制度或文化的批判,可能会被一些人误读为“反感”或“否定”。当社会舆论场上充斥着对国内负面信息的放大和对西方正面信息的选择性呈现时,就容易形成一种“一边倒”的趋势,让那些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感到被边缘化。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本来出于善意或建设性的批评,也可能被贴上“逆向民族主义”的标签,或者反过来,那些极端的逆向民族主义观点,反而因为“敢说真话”而被部分人推崇,这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场的撕裂。

总而言之,国内的逆向民族主义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经济发展、历史理解、信息环境、个体心理以及社会舆论等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一部分人在时代变迁中对自身身份、国家命运以及发展方向的困惑与不安。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保有理性,区分建设性批评与全盘否定,并在尊重个体自由表达的同时,也关注社会整体的和谐与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饿着肚子的人读书,是一种极为可怕与残酷的精神摧残。这种情况下还让他们得到基本的医疗和免疫,非但不是仁慈,反而是延长的酷刑。最后,居然还连大烟都不准吸,逼着所有人直面这惨淡的人生。

这是酷刑三次方啊!怎么能期望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不产生PTSD症状呢?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去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把所有人都喊醒,使这些不幸的人们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user avatar

我猜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庙堂之上对逆向民族主义的纵容。纵容的原因:逆向民族主义由于太愚蠢太不符合民众利益又处于道德低地,是不可能成事的。它是反体制势力的最大猪队友,使大多数人在刺激下更倾向于体制。类似的,美国纵容无政府主义的原因估计也差不多。

另外,纵容逆向民族主义还有战忽局作用。西方特别是美国了解中国的人本来就少,他们被逆向民族主义者包围后,误判很厉害。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应该不是这么考虑的。那时候是真的有可怕的逆向民族主义思潮,庙堂也受冲击,但被老geming治住了。冷战结束后,庙堂由于两个大事件已经清醒了,那时候起逆向民族主义就不是很大的威胁了。但中国体系大情况复杂变化又快,中层有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反倒当局者迷。反应快的在2000年左右就醒悟了,反应慢的。。。现在还陷在里面出不来。

user avatar

相亲的时候,大部分爱聊历史的男人显得有魅力,而90%爱聊政治的男人显得弱智。表面上来看,这是由于后者看似没门槛实际门槛极高,而深层次原因是,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把奥卡姆剃刀,总是倾向于用最少的知识给自己的傲慢和短视找到合理的借口。

这导致了一个另一个问题,完全不掌握任何信息的人,所做出的直觉判断,往往比掌握部分信息的人准确。

教师嫉妒国外私立学校教授狮子大开口的收入,不去想从三天两头mass shooting的黑墨绿公立学校混到常青藤教授是什么人生难度。

律师羡慕海盗法讼棍躺着吃钱,希拉里敢公开披露当律师意味着从政和跻身上流社会,不去想没有子宫彩票和推荐信怎么考上对岸的律师。

记者看着大洋彼岸举着各种高大上牌子就能随便造谣圈粉狂拉企业赞助的同行,自然是很透了没有放肆狩猎的自由。

以上是并不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坏分子。

996的码农眼巴巴的望着小确幸国家965赚自己几倍工资的同行,有的发出左的声音,有的发出右的声音,却没几个意识到那些国家的码农是天龙人,而自己在补维多利亚时代的课。

丧失希望的年轻人,即便是苏联普及教育的力度,也没挡住苏联后期穆斯林比例的暴增。受过义务教育,唯物主义教育的人,困在一个逐渐僵死又无望的灰幕中,终归是会扔下所有的理性和思考,走向人类本能的神秘崇拜。

以上是谈不到精致也做不到多少利己的普通人。

人类在蒙昧时代度过的时间,比文明、发达、工业化、现代化的两三百年要长太多了。而自私、短见甚至是愚蠢,这些在数百年前,甚至对我们来说的大半个世纪前的“生存最优策略”,是永远摆不掉的烙印。

弱小的部落跟随强大的部落才有未来,落后的族群追随先进的足迹才能进步,对神秘的事物保持敬畏才更容易避开不能理解的威胁,或是探寻到到未知的利益,这些都是真实的,最优的生存和演化策略。

历史终结论与君权神授,新蒙昧主义和神明崇拜,完完全全就是一类东西。文明只不过是涂上了油漆的野蛮。

而英美保守主义者从历史坟墓挖出的那些,把欧洲搞成一片废墟的零碎,令一些人猛然发现他们的虔诚不过是货轮崇拜,也不过是历史的再一次重复罢了。黑墨绿的绝望,星光大道的homeless,纽约街头的疯子,非移集中营,华尔街99,法国街头看不起电视的能源贫困户,这些揭开的神的面纱的东西,说到底就是两个字,大势。

二战前,随便哪个骗子操着伦敦腔就能让北美的漂亮女人投怀送抱。直到美国人真的踏上欧洲的土地,猛然发现这里不过是一片废墟,一块巧克力就能收买高贵的雅利安女人。

如今,欧洲老绅士成了笑话,“逆向民族主义”人人喊打。而放在1997年,谁敢想到垄断整个大陆文化和四分之一GDP的,到处洋溢着仁义道德的理想之地,会堕落成新神的阿喀琉斯之踵?没猜到的显然不止你我而已。

蒙昧的崇拜在弱小和贫穷中滋生,在强大和繁盛中消亡。这便是大势,术是术,道是道,术业精湛可以把掠夺粉饰成进步,把愚蠢妆点成自由,但终归不能让死尸还魂。

user avatar

1 拿钱办事型

拿外国的钱,为外国说话,如果条件合适的话,也可能被朝廷收买。这类人一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了些什么自己都不信,但有钱拿就行

这类人吹得最多的一般是美国和日本,因为美日给钱比较多,至于卢森堡什么的虽然有钱,但并没给自己钱,装作没看见

2 皈依者狂热型

因为时代、身份局限,或自身智力缺陷,对中外认知出了偏差,觉得西方强大到了极点,中国永远不可能战胜或赶超西方,呼吁中国人要听西方的话,要在所有领域向西方学习,甚至直接接受西方的统治。这类人有的或许本性不坏,真心希望中国人能过得好,只不过智力有缺陷

这类人往往喜欢纵向吹,从古希腊吹到古罗马,从古罗马吹到英法,再从英法吹到德美,而对于日本和台湾,他们是看成“西方的好学生”来吹的

3 不满现状型

对现状不满,或者自己家族在民国时相对混得比现在好,于是幻想社会重新洗牌,自己能升入更高阶层,翻身做主人

不过少数有能力有运气的人或许真的可以达成目标

这类人吹得最多的一般是美国和台湾,前者最有可能帮他们洗牌,后者则是他们和他们祖辈父辈心目中的天堂

4 庞会型

你杀我爸爸,我杀你全家,因为家人或自己被朝廷欺负了,所以恨朝廷,然后进一步,恨国家,恨国民,属于民主之后杀你全家的,成为逆向民族主义者不是因为喜欢其他民族,而是因为恨本国的民族

这类人吹得最多的一般是美国,因为美国最有可能帮他们实现愿望

user avatar

如果单纯考虑逆民主义的诞生原因,可以说是中国和发达国家间较大的国力差距;但如果结合历史和政治因素分析,改革开放后导致的文化阵地失守上层在口号与政策上的割裂也是重要因素。

实际上,当今的逆民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十九世纪末,就由于满清在诸多战争中的失利而产生过普遍的逆民主义思潮。康有为在其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海外后,就在其所著的《大同书》中写过:

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把世界人种按优劣分为白黄棕黑四种,白种人最上等,黄种人次之,康认为,要实现大同,首先要人种大同[a]。应该让黄种人和白种人通婚,使黄种人逐渐变成白种人。

如果忽视其观点的荒谬之处,单纯分析这种思潮的原因,就会发现:逆民主义的诞生必然伴随着民族凝聚力的崩溃。满清时期,一方面是国力衰退导致的外患,另一方面是不同目的国人之间内斗导致的内忧。因此,这场冲突渐渐变成了国人个体对洋人群体的冲突,与其以少敌多,不如直接投敌来的保险。

对于一个群体来说,高频率的内斗会严重损害其凝聚力与竞争力,竞争力的损失则会进一步减少其获得的资源,而获得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又会导致更高频率的内斗。类比到国内,就是由于"先富带动后富"、"我不下岗谁下岗"、"炒房兴邦,实业误国"等政策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持续失衡,随之带来的阶层割裂引起了严重的大范围内斗(用曹大佐的话来说就是"内卷化"),而这种内斗的结果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靠炒房、投机发财而非从事实业。这直接带来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这种国力下降间接导致了最近在贸易战上的失利。作为失利的结果,物价上涨,企业破产,泡沫可能的破裂与外国资本预期的介入也难免引起内斗进一步加深。在这个循环中,中国人的凝聚力被持续地摧毁,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共同的国籍与文化能带来更可靠的合作关系。与其面临着被背叛的风险和国人合作,不如主动排斥国人以获得融入其他国家的投名状。

那么应该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呢?一种方法是制造一个共同的外敌。哪怕一名国人不信任其他国人,在面临更加凶险的外敌时,他们也不得不合作起来。但这种自卫式的"凝聚力"是暂时的,一旦外敌消失,内斗依旧会持续。而另一种方法就是改善群体内分配不均的情况。通过改善分配方式、推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方法,让大部分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不是在一波波的内斗中变得一贫如洗。这样一来便可以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合作带来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快的发展速度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升;而生活水平上升又让人民更积极地合作。虽然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利益集团的抵抗和潜在的舆论风暴,但这种风险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