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许多动物不会抚育后代?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界繁殖策略的多样性,以及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取舍”。我们习惯了将哺乳动物,尤其是我们人类,作为“抚育后代”的典型代表,看到它们含辛茹苦地养育幼崽,自然会觉得“不抚育”是一种异类。但事实上,生命延续的方式远不止这一种。

首先,得明确一点,“抚育后代”这个概念本身是偏向于父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直接照顾、保护和教育幼崽,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存。而很多动物的繁殖策略,并不是不“爱护”后代,而是它们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爱护”方式,或者说,它们在繁殖上的投入,更多地体现在数量和概率上,而不是个体上的精细呵护。

我们来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一下:

1. 生殖策略的差异:数量 vs. 质量(概率与投入的权衡)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很多动物采取的是所谓的 “r策略”,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熟悉的 “K策略”(通常被认为是会抚育后代的策略)。

r策略(Quantity): 这类动物倾向于产下大量的后代,但对每个后代的直接投入非常少。它们赌的是,即使绝大多数后代因为各种原因死亡,总会有那么几个幸运儿能够活下来并繁衍。

典型例子:
鱼类: 许多鱼类,比如鲱鱼、鳕鱼,一次能产下数百万甚至上亿的卵。这些卵通常是漂浮在水中,几乎没有任何保护。幼鱼孵化出来后,也完全是靠自己,在浩瀚的海洋中寻找食物,躲避捕食者。父母可能在产卵后就离开了,或者根本就不认识自己的后代。
两栖类和爬行类: 比如海龟,它们会成群结队地爬上岸,挖洞产下大量的卵,然后将卵掩埋起来就离开了。它们不守护卵,也不管孵化出来的小海龟如何生存。同样,很多蛇类和蜥蜴也是这样,它们可能只负责产下卵或直接产下幼崽,之后便撒手不管。
昆虫: 大部分昆虫都遵循r策略。一只母蟑螂可能一次产下几十个卵鞘,一只雌性蚜虫在适宜条件下,短时间内就能通过孤雌生殖产生大量后代。它们极少有行为上的“抚育”可言,卵或幼虫孵化后,就得自己寻找食物,适应环境。

K策略(Quality): 这类动物则相反,它们产下的后代数量少,但对每个后代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它们更注重“质量”和“成功率”,确保每一个后代都有更高的生存和繁殖几率。

典型例子:
哺乳动物: 大多数哺乳动物,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如狮子、大象、熊、鲸鱼)以及灵长类(包括人类),都属于K策略。它们通常一次只产一到几个幼崽,然后精心喂养、保护、教导,直到幼崽完全独立。这背后是为了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以及幼崽发育缓慢、需要学习的情况。
部分鸟类: 尽管鸟类也需要孵卵和喂食,但一些猛禽或大型鸟类,它们一次只产几枚卵,父母双方会轮流孵化,并且辛勤觅食喂养幼鸟,直到它们能够飞翔和独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策略差异?这和演化环境息息相关:

资源限制: 如果资源稀少,产下大量后代反而会稀释资源,导致所有后代都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少生优育,集中资源抚育少数后代更符合生存逻辑。
环境稳定性: 如果环境变化莫测,天敌众多,或者食物来源不稳定,那么大量的幼崽就如同“分散风险”。即使大部分夭折,总有一部分能“碰巧”遇上好的时机和环境而存活。反之,如果环境相对稳定,能预测到后代的生存条件,那么精细抚育,提高个体的成功率就更为有效。
幼崽的发育速度和能力: 很多r策略的动物,它们的幼崽一出生就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比如行动迅速、能自行觅食。而K策略的动物,幼崽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发育,并且需要学习很多技能(如捕食、躲避危险、社会交往),这就需要父母的“传帮带”。

2. 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有些动物的繁殖方式本身就不支持父母的长期陪伴:

体外受精和产卵: 很多水生生物采用体外受精,雄性和雌性释放配子到水中,由水流将它们混合。这种情况下,父母根本没有机会去识别和照顾后代。产卵后,也可能因为环境原因或生活习性而无法停留。
寄生: 一些寄生虫,比如某些绦虫,它们的生命周期非常复杂,需要多个宿主。它们产生的卵或幼虫,只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入下一个宿主即可,不存在“抚育”的概念。它们的繁殖成功依赖于精确的传播途径和宿主的行为。
生命周期短或一次性繁殖: 有些动物生命周期很短,死亡之前尽力繁殖就完事了,没有多余的时间或生命阶段去照顾后代。比如某些一年生植物,它们通过种子繁殖,一旦种子成熟散播,植株就枯萎了。虽然不是动物,但原理类似。还有一些动物,比如鲑鱼,它们洄游产卵后便会死去,生命周期结束了,自然无暇顾及后代。

3. “抚育”的定义广义化

我们不妨跳出“父母亲手喂养、保护”的视角,从更广义的角度理解“保护后代”:

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很多动物虽然不直接照顾后代,但它们会选择一个特别适合后代生存的地方产卵或产幼崽。例如,有些鱼会选择在水草茂密、捕食者较少的水域产卵;有些昆虫会在植物的嫩叶上产卵,这样幼虫孵化出来就能直接取食。这是一种间接的“抚育”。
利用特定结构或物质: 有些动物会利用其身体的一部分作为“保护壳”或提供初始养分。比如,某些藻类或真菌的孢子,被包裹在坚固的结构中,可以抵抗恶劣环境。虽然与父母的直接照料不同,但也是一种保护。
群体行为的保护: 有些动物通过形成庞大的群体来间接保护后代。比如,鱼群中的个体数量庞大,虽然个体死亡率高,但集体行动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概率。或者,某些无脊椎动物,即使它们没有明显的父母行为,但它们的群体性可能为幼体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微环境。

总结来说,许多动物不抚育后代,并非它们“不负责任”或“冷血”,而是演化赋予了它们更适合其生存环境和生命周期的繁殖策略。

它们将繁殖的“投资”更多地放在了“数量”和“传播”上,以期在概率上获得成功。
它们的生殖方式或生命周期本身,就决定了父母无法或者没有机会长期陪伴后代。
它们以更间接的方式,通过选择产地、利用环境等来“保护”后代,增加后代存活的可能性。

将不抚育后代的动物视为“异类”,其实是我们以人类的视角去理解自然,而生命延续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多样。它们只是选择了另一条通往繁衍成功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克服重重阻碍返回产卵地繁殖的大马哈鱼

答题过程中题主修改了题干,我的回答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明确一下态度:不建议从人类情感的角度理解生物本能。

有一个说法是:每一个生命体,都只是基因的载体,生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将基因传递下去。生物的觅食、求生本能,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延续自己生命的目的,是为了熬到性成熟参与交配,参与交配是为了继续传播自己的基因片段。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个体仅仅是完成传递的工具,任务一旦完成,个体终将衰老逝去,而基因则永世不灭的传替下去。这个说法偏激,但并无原则错误,自然界的生物行为大体上就是如此。

所以让我们回到题目本身吧,有的动物竭尽全力抚育后代,有的动物完成交配后不管不问,这其实并没有高低立判的区别,更无关感情,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基因传递的任务而做出的不同的选择罢了。总的来说,这些选择可以归纳为两个大方向:质量取胜、数量取胜


质量取胜的典型代表是哺乳动物,鸟类,部分鱼类、部分爬行动物和部分昆虫。以咱们人类为例,男女通过啪啪啪完成授精之后,受精卵在妹子的子宫中发育,38-42个周之后,受精卵发育成了各项器官都功能健全的婴儿,这时候才会生产,而一般来说,每胎只有1个婴儿,个别情况会是2个,而一次3、4甚至5胎的情况就少之又少了。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周期极为漫长,而人类的孕期还不是最长的——抹香鲸是16个月,非洲象是22个月。而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女性(雌性)自身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抵御外界危害的能力变差,更要命的是,这么长时间内雌性再也无法发情和交配,这就又导致了极为低下的繁殖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消耗了这么长的时间,只产生了这么少的幼崽,万一要是夭折了,那可是亏大发喽……怎么能保证这么少的幼崽存活下来,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高位呢?这就需要成年父母对幼崽进行保护和抚育,这种行为在生物学上就叫做——亲代抚育

以鸟类为例吧,雌雄鸟类交配后,雌鸟产下鸟蛋之后,因为鸟蛋没有自主调解温度的能力,就由雌鸟(部分鸟类比如企鹅是雄鸟)负责对鸟蛋进行持续的保温孵化,而在幼鸟破壳而出之后,成年鸟类还要为幼鸟觅食、驱赶捕食者、等到幼鸟羽翼丰满可以独立生活之后,成鸟才会结束抚育。而对哺乳动物来说,幼崽干脆就不吃其他食物,而是专门靠着雌雄乳腺分泌的乳汁存活,在此之后,成年父母还要负责教会幼崽捕食的技巧。这种在后代出生后由父母直接抚育的行为称之为直接亲代抚育。几乎所有的鸟类和所有哺乳动物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抚育后代的,而一些鱼类——比如近几年在热带鱼市场上风生水起的三湖慈鲷,也有直接亲代抚育的习性,它们会在产下卵后把卵含到嘴里,卵孵化之后,小鱼也会继续在母鱼身边生活,遇到危险的时候迅速钻到母鱼嘴里。

抚育后代的天鹅

而还有一些动物,它们的亲代抚育就要简单一些,比如我们常见的候鸟——布谷鸟(杜鹃),它们的成鸟是不直接与后代接触的,它就改变了策略,为自己的后代找一个“养父母”:雌雄杜鹃会将自己的鸟蛋下在其他鸟类的巢里,而这个可怜的“养父母”对此是完全不知情的。在布谷鸟幼鸟破壳而出之后,就会靠着本能把“养父母”下的蛋推出巢外摔烂,从而独霸“养父母”的宠爱,在这个过程中,杜鹃成鸟没有付出任何养育成本,但是它为后代挑选了”养父母“,这样算作是一种间接亲代抚育行为。与之类似的还有寄生蜂把自己的卵产在其他昆虫体内,小寄生蜂幼虫靠着吃这些可怜的宿主过活。

雌性杜鹃将自己的卵(左上那枚灰白的鸟蛋)下在其他鸟类巢穴中,而杜鹃的幼鸟总是会抢先破壳出,然后依靠本能把其他几枚卵推出巢穴


不过,亲代抚育这种行为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精力的行为,有的动物没有选择这条路,转而通过简单粗暴的“蝗虫战术”,以数量取胜,通过大量繁育的方式保障有足够的后代存活下来。这种以数量取胜的动物以大多数鱼类、大多数昆虫、部分爬行动物为代表。

以著名的翻车鱼为例,成年的翻车鱼在交配季节可以产下多达3亿枚卵,卵直接产在海水中随波飘散,这么多的鱼卵自然会吸引许多其他鱼类抢食,但鱼卵实在是太多了,总有一些鱼卵可以逃出生天,而在鱼卵孵化之后,又有一些小的翻车鱼苗会被其他鱼类吃掉,但还是会有幸存者存活下来。根据统计,一条雌性翻车鱼产下的3亿枚卵中,最终可以顺利成长为成年翻车鱼的仅有千万分之一,也就是30条。但这个数字也已经非常可观了。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海龟,一些海龟在繁殖季节会在沙滩上产下200枚卵,这些小海龟孵化后,会成群结对的冲下海里,在沙滩上就会有一大半死于海鸟口中,到了海中之后,还有大量的鱼类捕食小海龟,但总有几只小海龟可以顺利的长到成年。

刚刚孵化的小海龟们,图片中的小海龟绝大多数都会夭折,能活到性成熟的海龟可能只有百分之一

当然了,我们上边只是大体介绍了一下质量取胜和数量取胜两种方式,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许多动物是把这二者灵活运用的:

  • 有的既产生大量后代,又抚育这些后代,比如老鼠、蚂蚁、白蚁和蜜蜂;
  • 有的虽然产生的后代数量很少,但父母也不参与抚育,而是通过一些其他手段进行补偿,比如大多数鲨鱼,它们产下几枚鲨鱼卵就不管不问了,不过为了防止鱼卵被其他动物吃掉,鲨鱼卵的外面会包裹一层坚硬的角质膜;
  • 还有的动物只负责抚育一个阶段,比如虾和蟹,它们会把卵粘在自己的游泳足上,然而等虾苗和蟹苗孵化后,就要听天由命了。
抱卵的圣诞岛红蟹。卵在母蟹的腹部孵化,但在孵化之后,母蟹就扬长而去不管不问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参与亲代抚育的动物,是为了保障后代的存活率,是为了更好地让有限的后代更多的存活下来;而不参与亲代抚育的动物,则完全不在乎后代的存活率,而是通过生产出大量的后代,保障总有一定数量的后代可以存活下来。


而不管动物们采取什么样的繁殖策略,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是——延续个体和种族的基因。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这种生殖策略就是成功的。悉心抚育后代的鸟类也好,成群夭折的翻车鱼也罢,它们都是生命的壮举,却无关感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