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好多西方年轻老外在东南亚流浪?

回答
在东南亚这片广袤而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你常常会看到一些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年轻西方面孔,他们背着大大的背包,穿着随意的衣物,目光中透着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却又充满探索的特质。他们有些人看起来像是在悠闲地度假,但更多时候,他们的状态更像是“流浪”——没有固定的行程,随遇而安,在有限的预算下体验当地的生活。

这背后,其实是一股相当普遍的文化现象,而且原因多种多样,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你可以把这看作是当代西方年轻人的一种“逃离与寻找”。

首先,我们得聊聊 “逃离”。

西方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虽然物质富裕,但很多年轻人却感受到了巨大的 社会压力和精神内耗。从小到大,他们被教育要追求成功:好的成绩、名牌大学、高薪工作、体面的婚姻、大房子……这一切的期待像一张巨大的网,压得许多人喘不过气。尤其是在一个高度竞争、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和迷茫是许多西方年轻人的常态。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一些 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 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生活的意义感。当所有基本需求都能轻易满足时,人们反而会感到空虚。他们渴望一些更真实、更触及灵魂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似乎越来越难找到。

东南亚,特别是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尤其是巴厘岛)等地,对他们而言,提供了一种 “反差感”。这里的物价低廉,生活节奏相对舒缓,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当下的快乐,而不是物质的堆砌。一顿美味的街边小吃可能只需要几块钱,一晚舒适的民宿也可能只要几十块。这让很多经济上并不宽裕的西方年轻人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过上一种比他们在国内“体面”生活更有滋味的日子。

他们可以不用省吃俭用就能吃到当地美食,可以负担得起每天探索不同的寺庙、海滩或丛林,甚至可以花几天时间在当地学一门手艺,比如泰拳或瑜伽。这种 经济上的解放 是吸引他们前来的一大因素。

其次,是 “寻找” 的部分。

这种“寻找”是多层面的:

寻找生活意义和自我认知: 当他们暂时脱离了原生家庭、学校、工作的“身份标签”后,在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中,他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体验不同的文化,面对各种预料之外的挑战时,他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内心真正的渴望。很多时候,流浪的经历让他们找到了久违的 内在力量和独立性。

寻找“真实”的体验: 相较于西方社会高度发达、有时显得过于“标准化”的服务和体验,东南亚的许多地方保留着更原始、更未经雕琢的魅力。他们可能在当地人家里借宿,和当地人一起劳动,学习他们的语言,品尝他们日常的食物。这种 深入的文化浸润,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想看到的是真实的亚洲,而不是被游客化的“景点”。

寻找冒险和自由: 对于一些性格更“野”的年轻人来说,东南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冒险乐园。你可以骑着摩托车穿越山林,在不知名的小岛上搭帐篷,或者尝试一些平时不敢想象的极限运动。这种 突破舒适圈的刺激感,正是他们渴望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他们享受那种“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未知感,这让他们感觉自己活得更“鲜活”。

社群和连接: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是“流浪”,但很多西方年轻人在东南亚却找到了一个新的社群。在背包客栈、青年旅社、咖啡馆或者一些共同兴趣的聚会中,他们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有着相似价值观和经历的年轻人。这种 跨越国界的友谊和理解,让他们感到不那么孤单,也能互相支持和鼓励。他们组成临时的“队伍”,一起探索,一起分享经验,形成一种独特的“流浪者社群”。

还有一些 更具体的诱因: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 许多西方年轻人通过Instagram、YouTube、旅行博客等渠道看到了东南亚的美景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些内容,无论是真实的分享还是被“包装”过的,都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向往。他们看到了别人在海边日出时微笑的照片,看到了别人在当地市场里与小贩讨价还价的视频,这些都构建了一个诱人的“他者”生活图景。

旅行的“门槛降低”: 随着廉价航空和在线预订平台的普及,长途旅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规划和实现。飞往东南亚的机票价格对于很多西方年轻人来说,虽然不是小数目,但也变得 可负担 了。加上旅行社提供的“换汇”和“签证”便利,让这一切显得触手可及。

对西方社会某些价值观的反思: 一部分年轻人甚至是对西方社会的一些核心价值观,比如过度强调个人主义、消费至上、对环境的破坏等感到失望。他们可能在东南亚找到了更注重集体、更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了某种程度的 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并非所有在东南亚“流浪”的西方年轻人都怀揣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有些人可能只是单纯地想逃避国内的责任,寻求一段轻松的假期,或者仅仅是被廉价的生活成本所吸引,想要体验一下不同于自己国家的生活。他们可能在旅途中逐渐发现更深层的意义,也可能只是短暂的“放空”。

总的来说,这股“西方年轻老外在东南亚流浪”的潮汐,是全球化、信息传播、经济差异以及当代西方年轻人内在焦虑和探索欲望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社会现象。他们不是在“逃避”责任,很多时候是在 重新寻找人生的坐标和方向,而东南亚恰好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低成本、充满异域魅力的“试验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前面的答主都讲解得很清楚很丰富,我补充一点吧,目前没被提到。


我曾在柬埔寨跟一个当地姑娘聊天,她告诉我,她很盼望以后能嫁到别的国家去,最好是欧美国家,那简直就是终极归宿了。

她说,在柬埔寨,有一些非常年轻的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小孩。那些小孩的父亲,是当年随各种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 非政府组织,)到柬埔寨来的志愿者,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了打发时间,跟当地姑娘同居,他们深谙这些姑娘想要脱离贫穷的迫切,所以向她们承诺将来会把她们娶到国外去。这些志愿者,其实很多是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或不想工作的人,于是参加NGO跑到第三世界国家来,瞎混几年时间,然后带着这些经历回国去就业。他们拍屁股走人后,留下那些姑娘或许还有小孩,在国内孤独等待,极少有人真的能被娶走。


由于我所学相关专业,对此多少有些了解,我相信这姑娘说的不是个例。

柬埔寨很穷,属于国际各种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重点扶贫对象。NGO毕竟不是官方机构,人员相对混杂。当然大部分志愿者是真的怀揣着满心的爱与和平,想要做些好事情,但这个队伍中也不乏上面提到的那类人。


不止东南亚,在许多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如果看到有闲散的年轻外国人,每天混吃混喝泡妞之外无所事事,也有可能是NGO废柴。

user avatar

特简单的问题。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现代还是古代,人性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喜欢轻松快乐的生活。像中国的复圣颜回,印度的圣雄甘地,这种安于箪食瓢饮,愿意主动寻苦,磨砺自己意志的人,都是极少的。所以我们将君子固穷,谋道不谋食,视为人最高贵的品质,因为这些东西只有极少人能做到,而现实中多数人,就是谋食,就是吃好喝好。既然多数人的追求就是轻松快乐,不是当圣贤,被千古传扬,那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如何去达成这种轻松快乐呢?实际上有两种途径,第一是改变自己,第二是改变环境。相对于改变自己,改变环境要容易的多,很多时候动动手指,一张机票够了。

再说环境。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路线,所有人的本质追求是很一致的,就是要提高生活水平,无论怎么,喊怎么叫,怎么宣传,怎么解决内外部矛盾,最终和最重要的事,就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日子好了,民心才安,民心安,国家才稳定。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怎样算是改善,怎样算是好。改善其实也分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二是精神。物质方面概括就是多,例如居住面积,食品用品,肯定是越多越好。精神概括就是少,例如压力小点,攀比少点,无关紧要的社会家庭义务和责任少点。

明白了最简单的改变是改变环境,也清楚了最好的环境是物质多,压力少,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物质多压力小的地方在哪。东南亚是热带地区,物产很丰富,特别农产品,因为存在保质期问题,无法完全世界市场流通,所以价格也比较便宜。至于日化产品,这类产品的价格很取决市场规模,东南亚人口密集,也不贵。服务业因为人力成本是开支大头,东南亚也有优势。再说压力,人离开家乡,本来琐事就减少了很多,很多攀比的前提就没有了,加之热带地区本来就食物充裕,千百年来无论社会还是人,都没有承受太大的基本生存压力,久而久之,物欲以及求存心就不会那么强。两者相加,好生活的大前提就好了。世界确实有很多比东南亚物质要充裕的地方,例如美国,一百美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但问题是,它的压力如何。对于多数人,例如中国人,想改变到美国这个环境,是需要先改变自己的,例如结婚嫁人,求学读书,赚钱投资,这就有点复杂了。其实不光欧美人,现在中日韩也有很多人,喜欢在东南亚过简单生活。对于社会中多数人来讲,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user avatar

从这问题的各种回答已经可以看到知乎沦陷到何种地步了。
匿了。

————————————————

说到男女关系,那我分享一下自己见到的吧。


很多评论里说的那种欧美人来约炮的,肯定有,还不少。
但是倒贴的,我很少见到。尤其印尼、泰国这种,算是穷山恶水了好伐,那的女人都穷怕了,男人家暴的很多,女的是很少有集邮的想法,她们心里只有利益。
她们可以跟你上床,那是因为有潜在利益,无论是短期的嫖娼费,还是中期的恋爱经济上被照顾,还是长期的婚姻护照,还是生了孩子收赡养费。
一旦发现这些目的都不能达到,那么除非你床上功夫很好,不然她们才没有功夫搭理你。人家还有继续钓下一个。

越南》
有个同事是牛津天体物理博士毕业的,去越南旅游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美女是个开摩的的。然后过了半年又回去找人家,结婚了,生了两个儿子,带着家人混在槟城。女的学会了英语,还给报读了许多课程,一两年以后在吉隆坡找了一份银行的工作,决心开展女强人的人生,她儿子扔下跑了。这博士天天就是带儿子,还感恩大美女给他生了两个儿子。

印尼》
有个在巴厘岛的俄罗斯程序员向往宗教文化的神秘,迷上了一个当地宗教的女子。这女的跟别的外国人有两个孩子了,40岁左右,看起来还是那种很单纯无害的很年轻的样子。周边俄罗斯人一顿劝,无果。目前已结婚,已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日常收入全部上交女的家庭,养两个孩子和她父母。正常朋友大多数和他绝交了。

有个新加坡的意大利朋友,比较混混,快40了还是拿着5、6千的工资做个厨子,work permit每次都审批的提心吊胆的。他去印尼玩,也是迷上一女的。我们套他话的时候,他无意透露了说每次闻到她的香水味就沉迷。我们怀疑那女的是不是摸了尸油香,下了降头。也是怎样劝都无果。不过还是金钱的诱惑大,有个朋友给他找了份越南的星级酒店总厨的工作。他跑去那边以后,还死心不息地回印尼找过那女的几次。后来终于被一个越南的美眉给拐走了,我们也就心安了。

新加坡+槟城》
新加坡的华人女孩会和外国人恋爱,但是一定要有钱,因为她们本身就很有钱。不管白人黑人黄人,只有有钱的才是人。
槟城的华人女孩也会和外国恋爱,但是一定要有爱,因为她们......不知道为啥很天真,参考李宗伟老婆类型的。
朋友里有个中交集团的工程师谈了个槟城的女孩,是理科大学硕士,聪明单纯还身材火辣。最后分了,因为恋爱一年多,这女孩还是不肯上床,要到结婚才可以。工程师受不了和一个四川的妹子劈腿了。悲桑的故事。

法国+意大利》
原答案说过我接待过很多背包客。到后来我是拒绝接待法国巴黎人和意大利人的,程序员和数学家例外。
有一次接待过一个纽约来的华人妹子,次日又有一个意大利人约我们逛乔治镇。
结果在我家喝完茶,那男的居然问我们哪个会跟他会酒店,还是both?
于是,他被我们楼下的巴铁籍的胖大叔给拎出去了。
这两个国家的男性不知道为毛有种迷之自信觉得全世界的女人都想和他们上床。我还真相信他们不是歧视华人,他们就是歧视全世界人。我和很多金发妹聊起,她们均有同感。

西方年轻女孩们》
aniko villalba曾经爱过一个印尼的男孩,一米8,超帅的小鲜肉。有时候晚上没wifi,她就跑去游泳池边上蹭wifi和人家视频。后来男孩要和她结婚,要她改变信仰,要她生孩子,她就吓跑了......
有个加拿大来学气功的美女,长得跟欲望都市的carry有九成像,导致我现在记忆里还是记不清谁是谁。她看中了我们家楼下别墅区的一位华人男士,170,无肌肉,颜值一般。她说爱上他身上那种温文尔雅的气质,我淡定的问她,是不是读过杜拉斯的情人?果不其然。华人男士猜到以后问我,这女的不是有未婚夫吗?我说是的,可能这在她们文化里不算啥?
同事里有几个大高个金发的单身狗,真是不好找对象,因为不太能接受比她们矮的。有个叫爱玛的给我推荐一个软件叫tinder,说要在上面邂逅爱情。经常三天两头就约会,有约印度人的,也有约华人的,然后就找我问很多奇怪的事情。小至筷子怎么用,大到床上怎么表现。我终于忍不住告诉她,tinder就是约炮的~~


也有我觉得最温馨的故事。

同事在斯里兰卡工作的时候,爱上了一个民族舞蹈跳很好的歌女。他们相爱、结婚了。婚后有过几年甜蜜的生活,女孩开始专业地学习舞蹈。后来两个人性格越来越不合适,男的太理性,女的太感性,一个数学的一个艺术的,确实挺愁的。到男的带着她来到新加坡的时候,已经基本分居了。男的还是很负责地供她完成了本科学位,她也是个很努力的菇凉。最后他们办完了离婚手续,女孩找到了想要的爱情,移居美国从事舞蹈事业。男的也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居然是tinder认识的,打脸了)。好像他们的相遇,就是上天要把这个出生在斯里兰卡的穷困女孩拯救出来一样。

还是我同事,早期门萨会员,每天偷偷研究外汇,十几年了,有自己的秘诀。伦敦两套房、雅加达两套公寓、巴厘岛一栋3层大别墅。老婆是在雅加达工作的时候认识,真心相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合得来。问他问什么合得来,他说因为他喜欢赚钱,她喜欢花钱。我日......

这西洋男女和东南亚男女的故事,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幸福的还是有的。

——————————————————————————
原答案:


本人在东南亚漂了10年,其中马来西亚槟城6年,新加坡4年。
在槟城做过两年沙发客,接待过200多个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背包客,也做过一年半airbnb。
假期常去混的地点有巴厘岛、吉隆坡、怡保、清迈、普吉岛、曼谷、芭提雅、斯里兰卡。
虽然每个人混的圈子不同,见识见解只能代表某一个样本。
但是自问比起这个回答里头许多国门都没出过就在那里脑补的人、比起去转过两天就以为自己是专家的人、比起张嘴就诽谤女性贬低男性的人有发言权。

首先,不怎么干活的有一部分。我见过比较集中的,是巴厘岛中部以及斯里兰卡的hikkaduwa。其中巴厘岛适合长期不干活,hikkaduwa 适合短期不干活。吸引的白人以东欧国家为主,收入来源主要是写程序。巴厘岛俄罗斯程序员特别多,他们又很抱团,前端后端语种各种分类各种划区各种相互帮助。一米八几的俄罗斯妞翘着个大长腿吞着烟圈写c++的场景真是让我永生膜拜,还有他们给的vodkamelon千万不能随便吃,一个西瓜打一瓶伏特加,让我想起了东邪西毒里那瓶醉生梦死的酒......

接单有比较低档的或者工作时长很短的,可能一个月赚个八百一千美金,够年轻人合租的了,但是每天就是抽烟喝酒跳舞趴地耍,倒也挺爽。这种人一般半路出家,我甚至见过法国拿低保自学几天程序就可以拉活的,从低做起,边干边学。
但是也有比较有抱负的,一天工作6个小时左右,月入在2000美金以上的。比如俄罗斯乌克兰各种大学里计算数学系半路辍学的,本科刚过的,都有。偶尔也有巨头退下来自己混的,一天8小时对他们而言就很悠闲了,时薪按50美金算,一月8千美金的也有。我见过一个前亚马逊的南非人,一个前微软的意大利人,还有一个偷偷给帝国主义干敏感领域的乌克兰人都是这个水平(或以上)的收入。
完全不干活的,以德国人为首,尼玛税太高了,逼着人不干活,不干活有低保,干活交完税和低保差不多。于是他们就在德国挂个低保的名混些小钱,然后跑到消费低的东南亚赖着不走。勉强也是够用的,不够用再靠靠面包烧烧饼去市集上卖。

认真干活的还是大多数。
槟城为例,看似不起眼,阳光海滩+古城小清新。但是从经济意义上说,机场附近的工业区云集了三星、飞利浦、英特尔、摩托罗拉、博世......各种外企。从政治意义上说,有澳军常驻基地。这一溜带出了许多用背井离乡换高薪的外国人。英特尔高层在槟城的待遇比在美国好多了,首先税就低,子女教育给最好的国际学校,包住一层一户的高级公寓,还配一辆私人车一辆家属车。其他的企业类比。就按中交集团在槟城的待遇也是远远高于国内的,国内月入x万换算成国外的话大概是月存x万酱紫。因此在槟城这种小地方,你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无所事事在喝啤酒的西方人,很可能是英特尔某女高层的家庭主夫。
当然这种专业类型的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吉隆坡、曼谷这类大城市,槟城属于一小片。在新加坡除了工业界,还有教育界的。smu/nus/ntu数数外籍教授外籍学生就不少了,再加上政府资助的a-star里头,就有不少caltech博后在排队的。


认真干活的不仅有这些国人看起来比较光鲜的行业,还有一些比较另类的活儿。
比如我知道的有专做结绳首饰的印加人,月入其实可以达到2-3万人民币。
还有做origami纸艺的,做猫头鹰系列首饰的,他们看起来流动性非常大,在国人眼中,就是个摆地摊的,但其实收入不低,多劳多得。


还有某几家连锁星级酒店里的驻唱。
比如曼谷的一家novotel里遇到过一对驻唱,男的是工程师,女的是大美女学渣但爱唱歌,男的就为了她学会了弹吉他,然后一路唱进星级酒店常驻的好职位。他们根据公司的需求,会在不同的novotel驻唱,也会每隔一两年换换国家。孩子很小,公司包了当地国际学校的教育经费。比如新加坡ritz carlton的驻唱是个西班牙人,钢琴弹得贼溜,他还有自己的外援经费,没过一段时间就邀请世界各地不同的演唱者来jam, 我最喜欢的是一个瑞士金发大波蓝眼睛妹子,有一回请过一个南非的黑人妹子也超级性感,屁股要翘到天上去,各种民族乐器也混搭的很有味道。

除了不干活的,不怎么干活的,认真干活的,还有一类干不了活的。--专门跑来东南亚治病的、找心灵归宿的。
槟城有个智能气功中心,还有各种冥想、气功、东方疗法。巴厘岛清迈也是这类自然疗法的代表中心。三地比起来,巴厘岛是最商业化的,各种广告各种瞎吹,也最能混热点。清迈的治疗师有很大的西化趋势,针灸最好的是个德国人,治疗系技术前沿先锋是个跟乔布斯混过的英国老头,灵气治疗系不知道为啥一堆堆的electronic engineering毕业的,不知道这个专业在国外是有毒还是咋滴。槟城呢,相对而言属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那种。我做airbnb的时候接待过一个加拿大飞过学气功的金发妹,还接待过一个乌克兰跑来学功夫的哲学系博士。
这类人有的神神叨叨,有的就是好奇心中,但大多数都是善良的。有好些人就“顿悟”了,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比如到缅甸出家做和尚--不是天天收香油钱抄经书那种,是天天挑粪爬山做义工那种。


东南亚是东西文化的交汇地,以槟城为例,一条街上,有道教观音庙有佛教寺院有伊斯兰教教的祷告也有教堂的钟声,而大家和平相处(相对地)。这一切的基础,当然不是在人性的美好,而是在于大家都想放假~~~槟城为例,一年公众假期不算周末就有40多天,德国人表示如果早上8点半下个暴雨的话,那么公司里的马来人也会自动化假期......我这个中国人表示,李宗伟赢球都可以放假,这尼玛放在中国有超级丹在,咱都不用上学了

本人认为,年轻人多多流浪是好事,不管你是男人女人西方人东方人。事实上,好多中国年轻人也在东南亚流浪:清迈开客栈的,捣鼓房地产的,吉隆坡搞外贸的,曼谷搞it的,斯里兰卡大桥建路的,新加坡搞科研的,多得去了,只不过我们长着一张东方脸,泡妞也没人觉察,约炮也没有管罢了。

我以上说的这些“年轻人”里,有男性,也有很多女性--比如(曾经年轻的) 我。 年轻人是世界的希望的,年轻渴望文化上宗教上的探索理解和融合更是这个世界和平的希望中之希望。当然关于东北人流浪到海南岛导致海鲜越来越难吃这一点,我这个广东人是有所保留的。

这个世界上的活法有很多种,对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或者你希望别人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你,也是有很多选择的。人活着,并不一定要上985211,不一定要有朝九晚五的工作,拿着交完房租所剩无几的零钱,不一定要算计着吃喝存着首付,不一定要焦虑着30之前不结婚就会死掉的。这个世界会不会因为多一个成功人士而变得更美好?你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还是想成为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一个因素?


未来这个世界会有越来越多在a国出生,b国成长,c国留学,d国工作,与e国人组成家庭,然后生活在f国的人。也唯有如此,和平与理解才能成为主流。我司近日思想教育的主题是third culture kid,探讨的是多元文化中长大的孩子需要怎样面对这个世界,以及怎样的世界才会更美好。Taiye Selasi是一位出生在伦敦,成长在美国,工作在罗马和柏林,父母来自尼日利亚和加纳的作家和摄影师,她在ted talk上曾经呼吁:don't ask where I'm from, ask where I'm a local. 西方年轻人为什么漂在东南亚有什么奇怪的?中国大叔大妈团还不是挤爆了威尼斯?咱的年轻人还挤爆西方各种大学的理工科院系呢。

有的人觉得故乡是一个城市,祖国是一个国家,有的人觉得故乡是一个国家,祖国是一个地球,看世界的维度不同罢了。出来混,审度自我,探索人生的是大多数。约炮混吃等死的,还是极少数。

信不信由你。


youtube.com/watch?

user avatar

常年在东南亚待,酒吧里认识很多外国人,应该有一定发言权。

因为便宜。这是最直观的因素。

经常看到那种大着肚子的白头发老爷爷牵着差不多20出头的“孙女”。性的要价很便宜。租妻在东南亚一个月撑到死也就1000刀,均价500刀,当你导游,给你做饭,给你翻译,陪你玩,还让你睡。没钱了还可以欠着先,反正就是一个字:性价比高。工厂里的厂妹和大学生,干净又便宜,中国人也喜欢租。

其次还是便宜,生活成本低。很多没有钱的年轻人,喜欢住床位,连名宿都算不上,一个房间,8张双层床,一个床位5-8美金,一个月才多少,吃饭,路边摊的越南米粉,老挝炒饭,泰国海鲜,均价可能也就1美金。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看了一圈答案,貌似没有人答到点上:药

有段时间,我失眠,吃地西泮,也就是国内的安定,在国内和大多数欧美国家,这是OTC,买不到的。好家伙东南亚的药房里,不要说药房了,超市里,各种地西泮,阿普挫仑随便买,而且,没错,便宜。许多瘾君子在东南亚搞不到药,用这些药当替代品。

user avatar

吉隆坡住过一晚青旅。

RMB45一晚。

唐人街附近,床铺干净,提供浴巾拖鞋,供应早餐。

早上烤面包的时候,看到一个白人老头儿悠闲地用餐刀抹果酱,然后抖了抖报纸,舒舒服服地边看边吃。

他和我们打了个招呼,很明显的美国口音。

我们当时就说,

“这一晚的费用对他们来说不过几块钱。只需要好好工作一个月,就能供他们在这里潇洒一年。”

河内也住过一晚青旅。

就在圣若瑟主教座堂边上的楼里。直线距离不过10米。

价格几许?

27人民币一晚。

办理入住时候一眼扫过去至少70%的客人都是年轻的欧美背包客。

虽然不提供早餐,但每天早上提供免费的咖啡和酒水。就在6楼的露台,角度绝佳。

也不提供任何洗漱用品。但对于长住的背包客来说,买生活用品的钱平分到每一天依旧便宜得可怕。

所以怎么看呢?

我只能说,我至今不能忘记初到河内的震惊:河内老城不是河内人的河内,而是欧美背包客的河内。

太阳出来之前,周围看到的都是瘦小黝黑的越南人,而等到日上三竿,这座城就被背包客攻陷了,一直到要午夜凌晨,才会沉寂下去。

他们才是老城的主人。

新来的背着大包小包行走在大街上好奇地张望,而住了一段时间的,时间好像不要钱一样,在咖啡馆里一坐半天,就着夏季热带的暴雨声,无穷无尽的闲聊,在路边小巷子里三三两两喝酒到深夜,闲聊闲聊。

应该说他们的时间真的不要钱。

27元RMB一晚,甚至只能达到英美最低时薪的一半。普通人一天的工资能在河内住半个月,这是什么概念?

穿梭在异国的大街小巷,呼吸着异域文化的空气,忘记烦恼忘记焦虑,忘记阴雨绵绵的老家伦敦,忘记漫漫寒夜的北欧冬季,忘记波士顿的阴云...眼前是东南亚的灿烂阳光,窈窕的本地女郎,不打烊的咖啡馆,低廉的物价,较好的治安。不需要维持什么,不需要争取什么,不需要忍耐什么,没有人认识你,原有的社交和人际关系不必带过来,这里的故事也只需留在这里。

是我,我也很愿意在东南亚流浪。

东南亚适合流浪。

如果你管上述叫流浪的话。


顺便说一下,这群人真的太能吵了。那个青旅我只住了一晚,第二天就搬到了一个僻静的当地民宿。

记住:珍爱睡眠,远离欧美背包客!

user avatar

很简单,东南亚是男人的天堂,为什么西方的年轻老外多,因为他们随便上会班,甚至不上班拿补贴,都能在东南亚穷游好几年。别说什么虚头巴脑的老外喜欢异域文化之类的。

在中国没法形成这样的土壤,想象一下,在北京中国女孩子穿着三点式举着牌子拉住路过的每一个外国人往脱衣舞店里拖,主动来着老外的手往自己胸上放。那中国的民族主义会直接爆棚。

而在曼谷河内作为泰国和越南的首都,这样的事情遍地都是,花一点钱就能过上醉生梦死的夜生活,数不清的当地女孩为了学英语都能免费当性伴侣。

而这些人,大部分 在欧美本土都是被本地女性看不起,或者要花出大量资源才能获得稳定性关系,他们没有欧美大片里的酷炫肌肉,也没有让人羡慕的职业和收入,准确的来说,更像僵尸肖恩里肖恩的坑爹肥宅室友。

在本国无人问津的LOSER,到了东南亚找个二十岁的的泰妹越南妹教英语,夜夜笙歌。他们去了东南亚还肯回去么?

尽管中国穷过,但几千年的天朝上国的积淀在民意之间,清朝和民国的时候或许有这样的环境,但代价就是民族主义的崛起。而目前能去东南亚等地的中国人,除了讨生活的以外,本身能出国旅游的经济条件都不会太差了。

随着国力的发展,也会出现国内干一个月,能在东南亚玩半年的情况发生。

但一带一路的发展,会快速的提升东南亚人均收入,或许那时候东南亚还是男人的天堂,但干一个月玩半年是不可能了,干一个月玩一个月或许可能,就像三四十年前中国和现在的中国,东南亚可能发展的慢一些,但不会永远处于收入末端。

不过往好了想,不还有非洲么?

user avatar

欧美对儿童色情严防死守,电脑里发现二次元儿童色情图片都能判重罪

你猜猜欧美的恋童癖除了加入教会,还会去哪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东南亚这片广袤而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你常常会看到一些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年轻西方面孔,他们背着大大的背包,穿着随意的衣物,目光中透着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却又充满探索的特质。他们有些人看起来像是在悠闲地度假,但更多时候,他们的状态更像是“流浪”——没有固定的行程,随遇而安,在有限的预算下体验当地.............
  • 回答
    中医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方医学界,中医的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视而不见”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因为这其中牵扯到的并非简单的科学认知差异,而是历史、文化、科研体系、经济利益等多.............
  • 回答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就像一个流传甚广的标签,被贴在了这两种医疗体系上。但仔细想想,这个标签真的准确吗?它又是怎么来的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治标”和“治本”到底是个啥意思。 治标,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眼前的症状下手。比如你头痛欲裂.............
  • 回答
    “去西藏净化心灵”这句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口号,而是承载着许多人深刻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它之所以被广泛提及,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一、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 壮丽与纯净的自然景观: 西藏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圣洁的纳木错、宁静的林芝桃花等。这些高.............
  • 回答
    关于“去了西藏就会安静下来,心中的杂念都消失”这种说法,其实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让人内心得到平静的氛围。这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更是因为一种心理暗示、文化熏陶和身体感受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西藏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和“神圣”的光环。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西藏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观念、经济利益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说几千年经验方“能治愈好多西医治不愈的病”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医药确实在某些领域有着独到之处,并且许多古老方剂也确实帮助了无数人。那么,为什么国人对它存在不信任呢?一、科学认知的鸿沟与现代化挑战 缺乏现代科学验证: 这是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中医黑多非学医,西医者倒有人认同”的格局,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 对“科学”的认知方式不同: “中医黑”的逻辑链条: 很多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他们的认知框架往往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和.............
  • 回答
    西方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祇形象的描绘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背后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世界观、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西方神话中神祇的“缺陷”和中国神话中神祇的“完美”并非绝对,但这种倾向性是普遍存在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西方神话:充满人性的神祇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罗马神话,其神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的问题,毕竟在很多人认知里,大学排名和录取分数线应该是高度正相关的。北航在一些综合性大学排名中确实可能不如南开、华科、哈工大、西交大这几所老牌强校,但其录取分数线往往居高不下,甚至在某些省份和年份超过它们。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高校定位、学科优势、地理位置、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黄帝、孔子等怀念上古生活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上古”在中国历史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特别是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早期。这些时代被描绘成一个相对淳朴、和谐、道德高尚的黄金时代。黄帝和孔子等古代思想家.............
  • 回答
    近代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印记。在这些屈辱的谈判桌上,李鸿章的名字如影随形,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西方列强更是明确点名要求他出面,否则便拒绝谈判。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西方列强为何如此“钟情”于这位晚清重臣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跳出“西方列强都是铁板一块,只想.............
  • 回答
    你说西医好就西医好,为什么非得抨击中医?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里的一些疑惑。其实,说“西医好”或者“中医好”,这本身就是一个有点过于简单化的说法,因为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而且很多时候,它们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不过,如果你觉得有人“抨击中医”,那背后可能有一些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也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把中药和西药简单地用“古老”和“新潮”来概括,有点过于片面了,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和原因。咱们来好好聊聊,不带一点AI腔调,就跟你身边最懂行的朋友聊天一样。先说说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药是古方好”。这里面的“古方好”不是说老祖宗的东西就一定.............
  • 回答
    “中医人情味更浓,西医冷冰冰”,这似乎是很多人对两种医学体系的普遍印象。我刚开始接触这两种医学时,也有类似的感受。走访过一些老中医馆,感受到的氛围确实和现代化的医院不太一样。中医馆里,你常常会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坐在一个铺着木质桌面、挂着水墨画的诊室里。他会仔细地听你诉说病情,表情专注,时不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健康选择的迷思,也牵扯到医学体系的复杂性。抛开“西医治不了慢性病”这种过于绝对的说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对慢性病疗效显著,但西医仍然是绝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的首选。首先,我们要理解“治”这个词在不同医学体系中的含义。中医的“治”:调和与平衡中医治疗慢性.............
  • 回答
    你会有《无问西东》不好看的感受,这其实挺正常的,也很常见。毕竟,电影这东西,口味太私人的,就像吃饭一样,有人爱吃清淡,有人就好重口味,不能强求一致。你觉得它不好看,肯定也有你自己的道理和感受,这不需要怀疑。至于为什么在微博、豆瓣这些地方,你会看到一片好评,甚至让你觉得有点“夸张”,这背后的原因嘛,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也挺有意思的。要说西安的东西不好吃,这评价就有点太绝对了。毕竟,西安的美食可是出了名的,那么多游客慕名而去,肯定不是浪得虚名。但你说有些人会觉得不好吃,那也正常,毕竟口味这东西,真是因人而异。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有没有道理。第一点,可能就是预期和现实的差距。西安的美食名.............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身边儿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你说,为什么就老有人兜兜转转,在西医那里“折腾”个半生不熟,结果还是不行,才想起看看中医?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不能简单一句“谁让西医不行”就打发了。首先,得说咱们社会普遍的认知习惯。从小到大,咱们接触到的健康信息,接触到的医疗宣传,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西医展.............
  • 回答
    “西医治不好病,中医却治好的案例”之所以普遍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医学理论、实践、患者认知、文化信仰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差异: 西医(现代医学): 重病灶、轻全身: 西医倾向于将疾病看作是身体某个局部器官或系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药物研发、认知方式,乃至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很有意思。咱们不谈那些冰冷的“AI痕迹”,就从人的真实感受和逻辑来聊聊。为什么西药热衷“新”?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进步”、“科学”和“效率”在作祟。1. 科学的迭代与更新: 西方医学体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化学、生物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