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超市为什么很少鲜牛奶,到处都是酸奶?

回答
在中国超市里,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新鲜的牛奶好像不太好找,反而酸奶的种类多到令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消费者习惯以及技术限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酸奶在中国超市如此“强势”,而鲜奶却显得有些“羞涩”。

首先,得说说“鲜”这个字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分量。

在中国,大家普遍对“新鲜”有种近乎执着的追求。对于牛奶来说,这个“鲜”通常意味着:

短保质期: 真正意义上的鲜牛奶,因为没有经过高温灭菌(或者只进行巴氏杀菌),保质期非常短,通常只有几天到一两周。这和我们在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可以放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常温奶(UHT超高温灭菌奶)完全是两个概念。
冷链要求高: 鲜牛奶从牧场挤出来,到加工厂,再到超市的冷藏柜,整个过程都必须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链”。一旦哪个环节断了链,牛奶就容易变质,安全和口感都会大打折扣。

然后,我们再看看酸奶是怎么“闯”进中国家庭的。

酸奶可以说是经过“二次加工”的牛奶,这让它在保质期和运输储存方面,比鲜牛奶“皮实”得多:

发酵是关键: 酸奶是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制成的。这个发酵过程本身就赋予了酸奶更长的保质期。而且,乳酸菌的存在还能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了其稳定性。
常温酸奶的崛起: 早期,市面上大部分酸奶也需要冷藏,这和鲜奶一样,对冷链依赖度很高。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常温发酵”和“益生菌休眠”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可以在常温下保存很久的酸奶。这类酸奶运输方便,销售半径大大扩展,自然就更容易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超市货架上。你看到的那些包装袋里有很多不同风味、花花绿绿的酸奶,很多都属于这一类。
风味与附加值: 酸奶的可塑性太强了!可以添加水果、谷物、果酱,甚至做成希腊酸奶、风味发酵乳等各种形态和口味。这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口味,更能吸引追求口感和新奇的消费者。相比之下,鲜牛奶的味道相对单一,虽然口感醇厚,但在“玩花样”方面确实不如酸奶。
“益生菌”的魔力: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而“益生菌”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商家大力宣传酸奶的“助消化”、“调节肠道”等功效,这让很多消费者觉得喝酸奶不仅仅是“喝奶”,更是一种“养生”。这种附加价值的宣传,也极大地拉动了酸奶的销量。

再来说说鲜奶在国内普及的“绊脚石”。

尽管大家都说鲜奶好,但为什么在国内超市里相对“稀缺”呢?

冷链物流的挑战: 中国地域辽阔,从牧场到消费者手中,建立一套覆盖全国、稳定可靠的冷链物流体系,成本非常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牛奶变质,给品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很多乳企更倾向于生产保质期长、易于运输的常温奶。
消费者购买习惯: 很多消费者习惯于一次性购买多天的食品,如果必须每天去超市买鲜奶,对于上班族来说确实不方便。而保质期长的常温奶,一次可以买几盒放在家里,随喝随取,更符合他们的生活节奏。
价格因素: 建立和维护一套完善的冷链系统,成本自然会转嫁到产品价格上。相比之下,常温奶的生产和运输成本更低,价格也相对亲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消费者对鲜奶的选择。
早期市场教育的不足: 过去,我们对牛奶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常温奶建立起来的。很多人对“鲜奶”的概念并不清晰,甚至认为常温奶就是“真正的牛奶”。虽然现在市场对鲜奶的认知在不断提高,但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还需要时间来改变。

所以,为什么你感觉超市里鲜奶少,酸奶多?

1. 酸奶的“优势”: 酸奶经过发酵,保质期长,稳定性高,且口味多样,容易添加各种风味。
2. 常温酸奶的普及: 新技术的应用让常温酸奶得以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打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
3. 健康营销的成功: “益生菌”、“助消化”等概念为酸奶增加了健康附加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4. 鲜奶普及的“障碍”: 鲜奶对冷链要求极高,成本高昂,且消费者购买习惯尚未完全适应。

当然,你也会在一些大型超市或高端超市里看到一些标榜“鲜牛奶”的产品,它们通常采用先进的巴氏杀菌技术,并在严格的冷链条件下运输销售。但从整个市场占比来看,酸奶的“风头”确实要比鲜牛奶更盛一些。

可以说,这是一种市场选择、技术进步和消费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随着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完善和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深入追求,鲜牛奶在中国超市的地位可能会有所提升,但目前来看,酸奶无疑是乳制品市场上的“当红炸子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双十一最新战果


某宁家的某雀全脂牛奶,双十一当天买2箱以上都打7.5折,满多少减多少,详细我也看不懂,但是四箱48盒(1L)是最合算的,优惠了139.28元,只需要支付176.72元,折合才3.67元一盒。



以下是3箱和5箱比较








——————————————


在中国,在某马鲜生,某品牌一盒1000毫升左右需要冷藏的巴氏杀菌的纯牛奶大概是15元。



假如打着“特优”“高品质”等名头,一般是20-25元。

但是1000毫升的酸奶一般卖多少呢?也是大概15元左右,甚至比纯牛奶还便宜一点点。



为什么纯牛奶进过发酵加工成酸牛奶,反而卖的比纯牛奶便宜?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受到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制约,我国的农业多是小农经济,很多原本可以通过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农产品价格非常昂贵,远远高于美澳等地广人稀的国家,甚至不如法德等相对地狭人密的欧洲国家。当然比日韩这种人工成本昂贵还精耕细作的国家,还是略微便宜。


以小麦为例,中国小麦收购价大概是1.2元每斤,越来越多的农民抱怨种地难,去除种子,化肥,农药,水费等开支,几乎没有收入。


而国际粮价是多少呢?


连续暴涨,最贵的11月装船的俄罗斯小麦也不过222美金一吨,1:6的话,折合人民币大概1332元,也就是大概6毛6一斤。大概是国内的粮价的一半。



中国过于昂贵的农产品,也体现在牛奶身上,中国缺乏大型的大型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养牛场,多为中小型乃至零散的奶农养殖,各大牛奶公司商再通过中间商向中小养牛场或者零散农户收购,导致品质参差不齐(爆发过三聚氰胺事件),且奶价远远高于国际奶价,如下表所示,进口的牛奶(因为运输和报关周期长,所以大部分非巴氏杀菌奶,几乎都是高温灭菌牛奶)1升的一盒很多9.9元,最多十几元。要知道9.9元,这是牛奶本身的价值,再加上加工费,国际运费和关税等等的价格,再加上国内运营商的利润,离岸价应该更低。


25.8元那个是巴氏杀菌奶,一般需要冷藏,保质期只有7-10天,所以卖的贵,也只能因为韩国这种离中国比较近的国家才适合。而韩国农业基本上也是属于小农户的精耕细作,加上韩国人工昂贵,所以售价也更贵。




美国因为包括养牛业在内的农业,普遍适应了机械化、集约化,所以牛奶在内的农产品普遍非常便宜,美国某超市的牛奶,应该是巴氏奶,3.28美元一加仑(3.785升),1:6的话,也就是大概人民币20元3.785升,也就是一升大概人民币5.13元左右。




所以,遇到搞活动,国内某电商平台购买的进口高温灭菌牛奶,甚至可以人民币69元左右买到12盒1升的进口牛奶,折合人民币5.75元一盒。加上电子券打折了大概40元,实际上红色那个牛奶,算下来大概4.7元一升,比美国国内零售还便宜。





而且事实上,酸奶市场很多的酸奶并不是生牛乳做的,不管是巴氏奶还是高温奶,而是用奶粉做的,也就是所谓的复原乳酸牛奶。






你以为他们用的是这种一桶( 800克-900克左右),动辄一两百的奶粉给你做的酸奶?




你以为人家是用这种30-50元400克的品牌奶粉?




错了,想的太好了,人家用的是这种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整包进口的奶粉,某宝零售大概17元500克,还包邮。整包的话,25公斤,也就是50斤大概700多元, 40吨以上才600多元一袋(25公斤)。另一家10吨就可以600多元一袋。




兑水大概1:8,也就是说买40吨以上,675元每袋的话,一袋25公斤,兑了8倍的水,就相当于225公斤奶,也就是大概225升,算下来一升才3元。这还是算上加工费用,国际运费和关税的价格,而且还包含国内送货费用。假如购买奶粉的量更大,成本可能进一步降低。


而我国近年来的牛奶收购价大概是3.5元一公斤。

其中2018年10月份1-4周的生鲜乳收购价格分别为每公斤3.47元、3.50元、3.52元和3.52元。

奶农经常哭诉牛奶收购价太便宜,自己赚不到钱甚至亏本。


还没算加工费,运费和其他税费,一公斤牛奶收购价就是3.5元左右。某品牌拿出加工一下,再加上仓储,冷链物流等等,加上营销宣传,人工成本,杂七杂八加起来,卖15.9元一升,翻四倍左右(人家美帝一升纯奶零售价折合才人民币5.75元,不清楚收购价多少)

酸奶的话,奶粉675元一袋50斤的话,每升复原乳才 3元,还是算上关税,国际运费和国内送货的,量大的话,可能更便宜,加上中国人普遍乳糖不耐受,喝牛奶就拉稀,喝酸奶一般不拉稀。换你是厂商,你说你是更愿意推广纯牛奶还是酸牛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