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船重工总师说中国潜艇超过基洛级?

回答
中船重工总师关于中国潜艇超越基洛级的表态,无疑是一件值得深挖的事件。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听到这样的消息,第一反应可能是兴奋和自豪,毕竟这是国家军事工业实力提升的信号。但同时,也需要理性地审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明确“超越”这个词的含义。在军事领域,尤其是在潜艇这种复杂且高度保密的装备上,所谓的“超越”并非简单的一点点领先,而可能体现在多个维度:

技术性能的代差优势: 这可能是最直接的理解。比如,潜艇的静音能力、续航能力、下潜深度、武器配置(如巡航导弹的射程和精度、鱼雷的性能)、传感器系统的探测能力、自动化水平等方面,如果中国潜艇在这些核心指标上显著优于基洛级,那就可以称之为超越。基洛级潜艇,特别是其改进型,以其出色的静音性能和相对较低的成本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是许多国家海军的“标配”。如果中国潜艇能在这些方面实现“代差”,那意味着我们在潜艇制造领域已经跻身世界顶尖行列。

作战效能的整体提升: 技术性能的领先最终要体现在作战效能上。一个现代化的潜艇编队,除了单艇的性能,还需要考虑其在网络化作战中的作用,与水面舰艇、航空兵的协同能力,以及指挥控制系统的先进性。如果中国潜艇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强,还能更好地融入整个军事体系,提供更强大的情报、侦察和攻击能力,那也是一种“超越”。

创新设计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有时候,超越并不一定是在所有指标上都碾压对手,而是体现在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和新的应用领域。例如,中国的潜艇可能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如特定海域的隐蔽侦察、对陆攻击能力等)有独特的设计和优势,这些是基洛级所不具备的。

可靠性与维护性: 尽管不常被提及,但潜艇的可靠性和维护便利性也是衡量其先进性的重要指标。能够大规模生产、装备部队且保持高出勤率的潜艇,其整体实力不容小觑。

从基洛级潜艇的角度来看:

基洛级潜艇(Kiloclass submarine),正式名称为636型(Project 636 Varshavyanka)柴电潜艇,是俄罗斯海军的主力潜艇之一,其前身是641型。基洛级以其安静的航行能力、可靠的设计和较低的运营成本而闻名,是“冷战”时期苏联潜艇技术的重要代表。特别是其改进型636M,装备了“俱乐部S”反舰导弹系统,使其具备了对岸打击能力,显著提升了作战半径和威慑力。

目前,许多国家还在使用基洛级潜艇,它代表了一个相当成熟且被验证过的柴电潜艇技术平台。因此,如果中国潜艇要说“超越”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在这个基础上,或者另辟蹊径,在核心性能上有了显著的飞跃。

中船重工总师的表态意味着什么?

一位总设计师的话,通常代表着其所在单位在技术研发和工程实现上的自信。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以下几个信息:

1. 技术研发的成果落地: 这句话很可能是在我们海军装备了新一代潜艇,并且这些潜艇在设计、建造和试验阶段都表现出色后发出的。这表明中国在潜艇设计和制造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 技术自信的体现: 作为中国最大的造船集团和海军装备的主要供应商,中船重工的表态,是对自身研发能力和产品性能的直接肯定,也是对国内国际同行的一种技术宣示。
3. 战略意图的传达: 军事工业部门的表态,也可能包含着一定的战略意图。它旨在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海军实力的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战略态势和地缘政治格局。

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方面:

尽管我们为国家军事科技的进步感到高兴,但也需要保持一份审慎和理性:

具体衡量标准是什么? “超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表态是基于什么样的具体技术指标。是静音性能?武器威力?还是综合态势感知能力?缺乏具体数据的解读,容易流于表面化的赞扬。
新一代潜艇的真实水平如何? 中国海军近年来确实装备了大量新型潜艇,包括039A/B/C型“元”级常规潜艇以及093B/C型“商”级攻击核潜艇和094A型“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这些潜艇在设计理念、静音技术、武器系统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元”级,普遍认为其静音性能已经非常先进,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优于同期的基洛级。核潜艇的装备更是代表了另一个层面的技术跨越。
国际对比的客观性: 在潜艇技术领域,尤其是在静音和传感器方面,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使得外界很难获得完全准确的评估。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官方的介绍,或者是一些有限的第三方评估。因此,要真正做到“超越”,需要在实战检验中经受考验。
“超越”的持续性: 军事科技的竞赛是持续的。今天你可能在某些方面领先,明天对手可能就会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因此,不能因为一次表态就沾沾自喜,而要持续投入研发,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装备数量与质量并重: 技术先进固然重要,但海军的整体实力还取决于装备的数量、训练水平以及作战体系的完善程度。

总结来说,中船重工总师的这番表态,是国家海军实力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它至少表明,中国在潜艇制造领域已经掌握了相当先进的技术,并且在一些关键性能上,我们可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甚至能够与以静音性能著称的基洛级潜艇进行正面比较并取得优势。

但我们也要明白,军事科技的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需要更多具体的数据和实际的对比来验证。无论如何,这都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在加速现代化进程,并且在关键的海上战略装备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潜艇这一关乎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尖端领域,中国已经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在某些方面成为了引领者。这对于中国的国防安全,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平衡,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表明立场, 超越基洛级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基洛家族中,即便是现在的636.3,本质上仍是基于1974年红宝石设计局的project 877方案,即便是经过了数次改进,多功能性和火控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潜艇”的一些内在特征上,在本质上仍难以在原有877上取得脱胎换骨的改进,就好比688再怎么改也无法和基于project 958的885相提并论一样。

相比之下,我国的基于引进的636研制出的具有全新的分布式火控系统和鱼雷系统的039型,配合独立研制的SE/AIP,差距十分明显。

但这真的说明中国在常规潜艇上的造诣已经完全超过了有些数十年设计经验的俄罗斯了么,这点值得探讨。

提到毛子的常规潜艇,就不得不提到在国内被黑出翔的677,但从以上的众多答案来看,知乎的消息更新程度已经是火星救援级别的了。

project.677

首先来了解下677,该项目于大毛还没死的1987年正式启动,这是一个基于新型武器,火控系统和设备的第四代潜艇(毛称)。 该艇被定义为“无核(NPL)潜艇”。

677项目自诞生就一波三折,随着1991年克里姆林宫前红旗的落下,677项目也一时间陷入了停滞,两年后(即1993年),该项目获得了新政府的批准,但此时却面临着和同期各大项目相同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该项目作为毛子口中的四代艇,与上一代877比起有了质的飞跃,得益于全新的艇体设计,该级艇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各种新设备的试验平台,考虑到包括火控系统在内的众多升级各位即便是在百度百科中也能找到,因此在这里也不多家赘述,只挑重点的来讲。

1.先进共型阵(ACSAS)

众所周知,对于潜艇来说,鱼雷发射管总要与声呐争夺宝贵的艏部空间,对此,作为冷战期间潜艇技术的代表,苏联和美国由于各自原因均采取了不同设计方案。美帝为了满足包括为萨布洛克反潜导弹提供精确数据在内的众多要求,于白鱼号/长尾鲨级开始使用了艇艏球形声呐以及BQR-7艇壳基阵的组合,而发射管才移到了艇艏两侧,与艇体中线呈角度布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狼级还在设计阶段时,海军海上系统指挥部就曾预想过在海狼上使用最初提到的先进共型阵声呐基阵系统,但由于艇载计算机无法应对该系统不规则的波束而作罢。

补图:一艘正在建造的长尾鲨级,其首部的球阵十分显眼。

苏联方面则大部分采用了柱状基阵,并

将发射管上置,但到了67年,苏联启动了“针”反潜项目,提出了693、657、958这种同样拥有大型球阵的反潜核鱼,后来随着美帝SSBN技术的进步,作为堡垒作战组成部分的657/693项目被取消,958项目则被保留了下来(融合了被取消的693和657项目的特点,同时拥有艇艏球形基阵和面积达数十平方米的艇侧共型基阵),由于技术要求过高,该项目后来则演变成为两代核潜艇——971(958的简化版)和885(958完成版)——值得吐槽的是,毛子遇见了和美帝料想的同样的问题,即计算机负担过大,这导致前期额尔齐斯河声呐系统在测试时计算机半小时就当机一次。。

补图:作为三代毛艇代表作的971型的声呐布置示意图,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其首部的柱阵和艇侧巨大的共型阵。

下图:677型的先进共型阵

说了这么多,这里想表达的即是:无论是毛子/美帝亦或是先行一步的英国,其声呐系统追求的目标均为大面积的艇艏共型阵,也正是这次我们的主角,即project 677所采用的先进共型阵,该型基阵向艇侧大面积延伸,相比起目前常规潜艇(包括我国039在内)普遍采用的艇艏柱阵+艇侧线阵(少数),拥有较大的优势,也是我国值得追赶研发的地方

补图:677的拖曳声呐阵列的艇尾收纳管



补图:我国在艇侧被动测距声呐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2.低频永磁电机

图为project677所配备的4100kw的永磁电机

作为潜艇曾经的重要噪音来源之一,空泡问题曾一度困扰各国潜艇,随着第二代核潜艇的到来,各国海军发现高转速的螺旋桨不但会降低推进效率,还会大幅度产生空泡,而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则是低速大直径螺旋桨,而对于常规潜艇来说,作为该系统的核心,主推进电机的优劣往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潜艇的空泡性能,作为677动力的核心,SED-1低频永磁电机在保证了螺旋桨低转速的前提下将功率提升到了4100kw(在这上吃了20年的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ED-1为交流电机,在低振动、高功率密度以及小型化方面相比目前常规潜艇普遍采用的直流推进电机有着较大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近期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有望运用于后续潜艇。

3.非贯穿式光电桅杆

图中为“Parus-98E”复合潜望镜系统的“Parus-98UP”光电桅杆

补图:该复合潜望镜系统的雷达天线柱

光电桅杆不同于普通潜望镜,其有着无需贯穿艇体(在布置上更加自由)、恶劣天气条件下观测能力更好的优点,除此之外,得益于其分布式火控系统,其所获得的图像数据可直接通过数据总线送入武器控制子系统的潜艇战术数据处理装置中,并且其图像可在多功能情报显控台上显示出来。

左侧为光电桅杆的激光测距仪,右侧为热成像设备模块

补图:677的作战指挥室设计图(图中可看到多台多功能显示台)


4.关于后续677计划搭载的VNEU/AIP系统,将于后文与SE/AIP做比较时进行描述

—————好了677就吹到这里了(滑稽)————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下677的另一大黑点——677真的咸鱼了么/project 677现在工程进度如何/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如何/毛子AIP进度如何?

———容我先去把崩3的驱魔刷了再回来更——

还没抽出花嫁,继续更

1.咸鱼的677?论消息更新的重要性


2010年4月22日首艇就验收了

接着贴一段英文维基关于677停工的描述

然后是毛子的


确实,所为颇有试验性质的首艇,首次安装先进共型阵的B-585“圣彼得堡”号在声呐系统上出现了效率低下的问题(如同最初的885一样),同样是首次尝试的包含低频永磁电机的推进系统效率只有预计的50%



该问题直到2011年依旧存在

但毛子也并没有闲着,包括主发电机在内的各项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并于2012年年初进去船厂进行发电机更换/设备维修工作


补图:正在进行更换发电机/设备维修作业的B-585

同年6月,修复后的B-585重新下水




2012年6月6日,完成了维修工作的B-585离开船厂,前往部署地(下图)

后两艇(改进为677D)的续建工作将于2013年展开(需要为现代化改进进行准备工作),而B-585则将于12年9月底转移到北方舰队并进行深潜测试。

补图:第二批次(677D)的首艇 B-586

根据红宝石设计局的说法,第二批次(即677D,在原有677的基础上吸取了B-585的教训,修改了设计和推进系统,建造工作已在2013年正式开展,同时海军决定在第二艘677(即第二批次的第一艘677D)上不使用新型的VNEU/AIP系统,第三艘是否使用未定。红宝石设计局计划2016年向海军展示该系统,随后决定是否装艇。



2015年7月23日,整个系列的三号艇(677D批次的二号艇)被重新命名为“大卢克”,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海军副司令阿里纳德·费德坦科夫参加了这一重要仪式。

2016年11月17日,北方舰队,677首艇B-585按照预定计划成功地从巴伦支海海域水下发射巡航导弹。


至此,关于整个677工程是否真的咸鱼了,相信各位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分割线——————————

图中可以看出,自Victor III开始,毛子开始有意识的对潜艇进行降噪工作,而双反转螺旋桨在此毫无疑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图中可以看出,作为1984年就服役了、早批次并装备大侧斜七叶桨的苏联三代艇的代表作—阿库拉级,其降噪技术确实有了极大提高,其噪声水平已达到和美国鲟鱼级相同的水平,此时美苏间核潜艇在噪声上的差距已经被缩小到了十年,随后,在80年代后期,改进后的Victor III型—即671RTMK型则采取了大侧斜七叶桨的设计,其噪音水平也因此与最初的洛杉矶级(688)持平。

结论1:在苏联人有意识的降噪设计下,大侧斜七叶桨在降噪技术上确实给了苏联人极大的帮助。该时期高精度的数控车床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671RTMK的降噪水平相比于第一批次的971型仍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真正划出了此图最高降噪水平效率比的则是改进型阿库拉级,其服役时间离671RTMK非常接近,但噪音水平却有了脱胎换骨的提升(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甚至超越了同样是经历了大改的688i型,其降噪水平的提升超越了进行了极端安静化处理的海狼级与688i之间的差距。

结论2:在拥有了大侧斜七叶桨后,苏联人并未停止在降噪道路上的探索,其取得的降噪成就甚至超越了得到大侧斜七叶桨时所获得的提升,并史无前例的暂时性领先于美帝。

某位一直拿着数控机床说事的大佬大概可以消停了吧,靠着机床一杆子打死冷战期间几十年来在降噪问题上的努力也是蛮强的。

晚上回来继续更螺旋桨发展的末路

摸了摸了,明天再更

user avatar

877是近40年前的东西,超过877,很好,很强大。我说咱们的媒体小便,军(盲)迷,了国们能有点出息么?

闭式循环内燃机AIP苏联在上世纪40-50年代就搞过,毛子当时认为发展潜力不大,后来搞核潜艇就没认真搞下去,之后毛子把AIP精力集中在氢燃料电池的路线上,但苏联解体后研发进度缓慢,拖拖拉拉到拉达级上也就是个钓鱼项目。毛子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核潜艇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