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戏出演员,北电出明星」这句话?

回答
“中戏出演员,北电出明星”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是对中央戏剧学院(中戏)和北京电影学院(北电)的一种直观评价和对比。然而,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对两所顶级艺术院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中国影视行业现状的一种复杂观察和解读。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历史渊源与办学理念的差异:

中央戏剧学院 (中戏):
定位与侧重: 中戏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的最高学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传统上,中戏更侧重于培养“演员”,这里的演员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者,更包含了一整套扎实的戏剧表演理论、技巧、塑造人物的深度功力。
教学体系: 中戏的教学体系更加强调学院派、现实主义和方法派的表演训练。它们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对情感的细腻处理,以及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这使得从中戏走出来的演员,往往拥有更扎实的表演基础,更擅长塑造有深度、有层次的角色。
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中戏培养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在话剧舞台上深耕,或是在影视作品中扮演更具挑战性、更需要演技的角色。他们被视为“艺术家”的摇篮,追求的是表演的艺术性和专业性。

北京电影学院 (北电):
定位与侧重: 北电是中国唯一一所以电影为主要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其学科设置涵盖了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导演、摄影、美术、剧本创作、表演等。
教学体系: 相较于中戏,北电的表演专业在教学上可能更强调镜头感、银幕表现力,以及与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的结合。同时,由于其更广泛的电影专业背景,北电的毕业生也更容易接触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理解电影的整体运作。
培养目标: 北电的毕业生,尤其是表演系,往往更容易被影视制作公司选中,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明星”。这与电影行业本身的市场化属性、对“偶像效应”和“商业价值”的追求有密切关系。

二、 “演员”与“明星”的定义:

演员 (Actor): 这个词更侧重于职业技能和艺术成就。一个好的演员,能够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能够打动观众,传递情感和思想。中戏强调培养的就是这种“演员”。
明星 (Star): 这个词则更多包含了知名度、影响力、商业价值和个人魅力。明星不仅仅是会演戏,他们还需要拥有粉丝群体,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具有话题性和商业代言能力。北电的毕业生,由于其与电影产业的天然联系,以及学校在推广和资源对接上的优势,更容易获得曝光机会,从而成为明星。

三、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现象的观察与解读:

1. 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如前所述,中戏更注重演员的“内功”,即表演的深度和技巧。而北电在培养学生时,除了表演技巧外,可能更注重培养学生与镜头对话的能力、更符合大众审美的形象以及商业潜力。
2. 毕业生出路和发展方向的差异:
中戏毕业生: 很多中戏毕业生选择在话剧舞台上继续磨练演技,或者在影视剧中担任“黄金配角”,用演技撑起作品。他们可能不一定家喻户晓,但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大家公认的实力派。例如巩俐、章子怡(尽管两人都是国际巨星,但她们的表演深度和艺术追求,以及早期在国际影坛的影响力,都体现了中戏的“演员”特质)。
北电毕业生: 北电的毕业生更容易在毕业初期就获得大量出演电影、电视剧主角的机会,并凭借良好的形象和个人魅力快速积累人气,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例如赵薇、陈坤、黄晓明、杨幂、郑爽(虽然一些名字带有争议,但他们都无疑是曾经或现在的流量明星,与北电的关联更直接)。
3. 媒体和市场的引导: 媒体和市场更倾向于追逐流量和话题,明星效应往往比纯粹的演技更能吸引眼球。北电与电影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其毕业生更容易被市场捕捉到并放大其明星特质。
4. 学科设置的优势: 北电作为电影学院,其教学体系和资源更贴近电影工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到行业内的导演、制片人,从而获得更多实际拍摄的机会。

四、 这种说法是否绝对?—— 驳论与补充:

1. “出明星”不等于没有演技: “北电出明星”并不意味着北电培养出来的演员就没有演技。很多北电毕业生同样拥有出色的演技,并且通过努力和沉淀,也成为了备受尊敬的实力派演员。例如周冬雨(北电校花,影后级的演技)。
2. “出演员”不等于不成为明星: “中戏出演员”也不意味着中戏毕业生就只能在话剧舞台上默默无闻。许多从中戏走出的演员,同样在影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例如巩俐、章子怡、陈道明(虽然陈道明主要活跃在电视剧领域,但他的表演功力毋庸置疑,是顶级的“演员”和备受尊敬的“明星”)。
3. 个体差异和机遇: 最终一个人能否成为明星,除了学校的培养,更受到个人天赋、努力、机遇、选择、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只是一个平台,最终的成就还得看个人。
4. “明星”与“演员”的界限模糊: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演员的要求也在变化。很多时候,“明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演员”素养,而优秀的“演员”也可能因为作品的广泛传播而成为“明星”。这种二元对立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复杂的现实。

五、 总结:

“中戏出演员,北电出明星”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两所顶尖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和毕业生发展路径上一种比较形象、概括性的描述。

它捕捉到了中戏更注重培养“内功”深厚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更倾向于在艺术领域进行深度探索。
它也反映了北电在培养与电影工业紧密结合的影视人才方面具有优势,其毕业生更容易在市场中获得曝光和成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明星。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句话的局限性。它过于标签化和片面化,忽略了:

两所学校之间在相互借鉴和融合上的趋势。
毕业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
“演员”和“明星”并非完全割裂的概念。

因此,我们看待这句话,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现象的观察和一种趋势的描述,而非绝对的真理。两所学校都为中国影视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它们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共同构成了中国影视人才培养的多元格局。更重要的是,无论被贴上“演员”还是“明星”的标签,最终衡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价值,还是在于其作品的质量和对艺术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话基本上是对的。

其实这个区别从学校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这两个学校,一个是中央“戏剧”学院,一个是北京“电影”学院,两个学校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就拿文学系来说,中戏的文学系是用戏剧打底子的,这个去网上搜一下“中戏剧本60种”就知道了,而北电的文学系是用电影打底子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中戏的课程设置更合理一些。

另外,在学生的选择上,中戏和北电的定位也有所不同。据我说知,北电挑表演系的学生很看重学生上不上镜——说的直接一点就是看脸,而中戏因为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戏剧教学上,所以中戏挑表演系的学生会平衡各方面的人,不会刻意看脸,很多时候甚至会故意挑一些长相普通但有潜力的学生——因为中戏的老师们认为话语舞台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既需要长得好看的人,也需要长相一般的甚至长得比较丑的人,否则舞台上很多角色就没人演了。

而到了学习这个层面,两个学校学生的差别也很大:

第一,现在你可以闭眼想一下这几年来两所学校学生传出来的各种绯闻,这方面北电远远超过中戏。

第二,对比两个学校曝出的负面新闻,比如学术不端等等,北电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中戏(当然,肯定不能说中戏没有)。

第三,目前中国影视领域活跃的编剧和演员,中戏学生取得的整体成就要高于北电(比如作品获奖的情况等)。

第四,在舞台剧领域,中戏一直都是无可置疑的王者。换句话说,中戏的学生大都可以舞台剧和影视剧通吃,而北电的学生更多的活跃在影视圈,并且基本上不太能染指舞台剧这个领域。

哦,对了,再补充一句,中戏是双一流院校而北电不是。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个学校在学术领域的实力差距。

当然,这也不是在黑北电,我说的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存在什么虚构,不相信的可以自己去查证一下——比如学生绯闻这些。

总的来说,反正我身边的人在问我考试是要选中戏还是北电的时候,我一般是建议两个学校都考一下,如果最后两个学校都通过了的话,我倾向于推荐中戏。

user avatar

这句话有其一定的客观性。

先来看一下截止2005年中戏出身的男女演员都有些谁:
56级 雷恪生
73级 高景文、 
74级 陈宝国、  
76级 蔡国庆、许亚军   
77级 鲍国安  
78级 李保田、
79级 陈道明、  
80级 姜文、吕丽萍、 
82级 张光北、何政军、倪大红   
84级 张涵予、吴秀波、王志飞、傅彪、娟子 85级 巩俐、田有良、   
86级 牛群、张一白   
87级 徐帆、何冰、陈小艺、
89级 陶红、  
90级 陈建斌、
91级 刘天池、黄志忠、
92级 黄海冰、  
93级 辛柏青、刘敏涛、兰晓龙、
94级 陶虹、高虎、段奕宏、姜昕言、印小天、  
95级 夏雨、孙红雷  
96级 章子怡、刘烨、秦海璐、梅婷、袁泉、胡静、曾黎、秦昊、 
97级 陈好、吴樾、张静初、李宗翰、  
98级 邓超、朱雨辰、 
99级 李光洁、汤唯、陈思成  
00级 周韵、高露、刘云、谷智鑫、林好   
01级 张歆艺、牛萌萌、  
02级 文章、张博、杨烁、曹曦文、白百何、童瑶   
03级 张俪、王凯、   
04级 佟丽娅、 
05级 林鹏、陈晓、

北电截止05年男女演员:  
78级 张丰毅、张铁林、
82级 藏金生、
84级 王志文、
85级 唐国强、寇振海、
87级 张嘉译王全安、张子健
88级 蒋雯丽、许晴
89级 柳云龙、俞飞鸿、邵兵、
90级 王劲松、黄磊、姜武
92级 袁立、
93级 徐静蕾、
94级 富大龙、
95级 左小青、余男、
96级 赵薇、陈坤、黄晓明、颜丹晨、郭晓冬、祖峰
97级 海清、黄海波、
98级 苗圃、
99级 姚晨、
00级 董璇、关悦、车晓(高职)、周一围(高职)、
01级 王珞丹、黄圣依、贾乃亮、马苏、曹炳琨、姚笛(高职)
02级 刘亦菲、江一燕、罗晋、黄渤(高职)
04级 包贝尔
05级 杨幂、焦俊艳

这样一对比就高下立判了
中戏毕业的演员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拿过奖的有巩俐和夏雨,分别获得过威尼斯帝后桂冠。
在国内拿过三金帝后的就有足足20位,著名的有:

巩俐(93年金鸡奖影后,00年金鸡奖影后,07年金像奖影后)
陈道明(00年金鸡奖影帝)
陶红(98年金鸡奖影后)
夏雨(03年金鸡奖影帝,96年金马奖影帝)
章子怡(04年金鸡奖影后,13年金马奖影后,14年金像奖影后)
刘烨(01年金马奖影帝,04年金鸡奖影帝)
秦海璐(01年金马奖影后)
张涵予(08年金马奖影帝,15年金鸡奖影帝)
邓超(17年金鸡奖影帝)
陈建斌(14年金马奖影帝)

而北电表演班的演员在国际三大上无任何奖项,演员在三金上的成绩也只有中戏的一半,比较著名也只是余男在03年获得一次金鸡影后,富大龙04年获得一次金鸡影帝,黄渤在09年获得半只金马影帝,黄晓明在13年获得半只金鸡影帝,再加上赵薇在15年获得一次金像影后

说到这里,可能依然有人会说最起码北电的导演牛逼,毕竟出了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确,北电的导演是一大优势,不过也是因为中戏当时并没有电影导演系,中戏的导演系是培养话剧导演的,并非面向大银幕。而北电出身的导演拍电影则更多是去中戏挑演员,比如最有名的两任谋女郎,巩俐和章子怡,都是中戏毕业;北电导演系毕业的曹保平拍《烈日灼心》《追凶者也》找的男主角,邓超段奕宏郭涛刘烨也都是中戏的。


在上个世纪,中戏在国内戏剧院校里TOP1的地位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仅仅是姜文,陈道明,巩俐这三个人就已经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了。到了97年左右,随着《还珠格格》在两岸三地的大热,赵薇以专业课和文化课第一的成绩考入北电,极大的带动了北电的名声,使北电后来的招生率迅速提高。但也并不是说北电这个时候就可以与中戏比肩了,举个例子,1998年邓超同时报名了这两所学校,在北电考试的时候考试官是黄磊,邓超考完之后紧接着就去中戏考试,最后两所学校的考试邓超都通过了,然而邓超依然选择了去中戏。若干年后,黄磊再次碰到邓超,以开玩笑的方式问邓超当初为啥不来北电而去中戏,这就让邓超很难明说,毕竟当时中戏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氛围都是明显要强于北电的。

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的初衷一开始或许就是不同的。中戏在教学上更注重于演员的基本功,主要是为了向国内话剧业输送人才,所以中戏非常重视演员的声台形表,尤其台词方面更是中戏这么多年来最为人称赞的地方,毕竟中戏的话剧、舞台剧、音乐剧都是业内公认的顶级水准。而且中戏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系统且严格的,新生入学第一年如果表现不佳,成绩在期末不合格的都要逐一清退。

北电虽然也是学院派的教学方式,但北电是希望将来的学生是都可以走入电影行业的,毕竟属于京圈,各方面的资源都要比上戏强的多,所以也就形成了北电的风气更偏向于商业,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基本都不在学校了,已经开始签公司拍戏了。还有北电录取学生更注重镜头感,也就是偏向外形优势,比如15岁的刘亦菲被北电破格录取,这种事情在中戏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再看比如黄晓明和杨幂的表演,可以看的出来北电教学方法更多注重教演员技巧,也就是常说的方法派,这种教学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往往表演模式化很重,很容易让演员产生惰性,以至于喜怒哀乐都开始固定化,导致哭笑都是一个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作为演员的敏感度也开始慢慢消退,黄晓明再没有《大汉天子》里的果敢,杨幂也没有饰演郭襄时的那一丝灵气。反过来讲,中戏则更在意培养学生对角色内心的揣摩与感悟,更注重经历角色生活,也就是体验派演员占绝大多数。

当然每个学校都存在一些良莠不齐的情况,只不过中戏相对来说更少一些。而影视行业与音乐行业的竞争同样激烈,即使是现在,还是有很多戏剧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无路可去的情况,他们经过了整整四年专业的学习,却依然在毕业后找不到落脚点,所以也就不免出现为了名利趋之若鹜的情况,这也是如今娱乐圈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影视圈的大浪淘沙,除了一定的机缘和少部分天赋型演员年少成名外,还有极大多数演员或是籍籍无名淡出圈外,或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所以非天赋型演员的道路注定比天赋型演员的道路难走,举两个例子:梁朝伟和刘德华,刘德华在38岁时才拥有了演艺生涯第一座奖杯,还是有区域限制的基本上是港圈自娱自乐的金像奖,而38岁的梁朝伟已经拿了五座影帝,并成为继葛优之后第二位获得戛纳影帝的中国男演员。一个是凭借惊人天赋和感受力不费吹灰之力到处撸奖,一个是努力半生缺依然摆脱不掉偶像派的影子;再比如文戏出身的古天乐在48岁时才终于凭一部动作片获得人生中第一座影帝。

而中戏和北电这样的例子也特别多,巩俐22岁演了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而比巩俐高一届的吴秀波和张涵予直到40岁时才走入观众视线;刘烨23岁的演技可以直接拍《蓝宇》,而同一届的秦昊才凭借多年在小成本文艺片里的摸爬滚打才渐渐被人熟知;夏雨18岁拍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陈坤24岁演的《像雾像雨又像风》,邓超22岁拍了刘恒执导的《少年天子》;而黄渤,周一围这些后天努力型的演员直到快40岁时才开始成名。

可终究天赋是一回事,追求又是另一回事,北电的演员在天赋上也并不落于中戏,但在05年之后,很多演员的初心就已经与以往截然不同了,北电毕业的业务不及格的演员可能会数不过来,而中戏这么多年来也就只有两位不在及格线上(糖糖和塘主,而口碑不好的塘主近几年也是很努力的在提升自己)

所以“中戏出演员,北电出明星”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最后再歪个题,突然想起来之前看《极限挑战》,孙红雷作为中戏学子嘲笑身为北电学子的黄磊,然后这一段被上戏毕业的导演给放出来了233333

怎么讲,上戏虽然教学上与中戏接近,但长时间都处于吃瓜群众的状态,多年过去,票房成绩幸好有徐峥在扛,电影上还好有个廖凡和李冰冰,电视方面一个胡歌在死死硬撑,也是不容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