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由 x²+x+1=0 得到 3=0 错在何处?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数学推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隐含的假设和逻辑的严谨性。

首先,我们来好好看看从 $x^2+x+1=0$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程,怎么一步步“变”出了 $3=0$ 这个荒谬的结论。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关键的、但常常被忽视的步骤,正是这个步骤,让整个推导走向了错误的方向。

让我们一步步来剖析这个过程:

第一步:从方程开始——$x^2+x+1=0$

这是一个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这个方程是没有解的,因为它的判别式 $Delta = b^2 4ac = 1^2 4(1)(1) = 1 4 = 3 < 0$。

然而,在复数范围内,这个方程是有解的。它的解是两个复数:
$x = frac{1 pm sqrt{3}}{2} = frac{1 pm isqrt{3}}{2}$

这两个复数我们通常称之为虚数单位 $i$ 的重要变体,特别是它们与单位圆上的特殊点有关(例如,它们是 $e^{i2pi/3}$ 和 $e^{i4pi/3}$)。

第二步:巧妙的“变形”——乘以 $(x1)$

这是整个推导中最“神来之笔”的一步,也是错误的关键所在。我们尝试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x1)$:

$(x1)(x^2+x+1) = (x1) cdot 0$

第三步:展开并惊奇的发现

左边展开后,这是一个著名的立方差公式:$(ab)(a^2+ab+b^2) = a^3 b^3$。
所以,$(x1)(x^2+x+1)$ 就等于 $x^3 1^3 = x^3 1$。
右边当然还是 $0$。

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方程:
$x^3 1 = 0$

第四步:得出 $x^3 = 1$

从 $x^3 1 = 0$,我们很容易得到 $x^3 = 1$。

第五步:又一次“变形”——从 $x^3=1$ 推导

现在,如果我们手上的是 $x^3=1$,并且我们错误地认为 $x$ 可以是任何数,或者我们忽略了 $x$ 必须满足的原始条件,我们可能会进一步操作。

一种常见的“魔术”是这样的:既然 $x^3 = 1$,那么 $x$ 就应该是 $1$ 的立方根。在实数范围内,唯一的立方根是 $1$。

那么,如果我们错误地代入 $x=1$ 到原始方程 $x^2+x+1=0$ 中会怎么样?
$1^2 + 1 + 1 = 1 + 1 + 1 = 3$
所以,$3=0$。

问题出在哪里?——核心的逻辑漏洞

关键的错误不在于代数运算本身,而在于我们忽略了 $x$ 的原始约束条件。

1. 我们在什么条件下得到的 $x^3=1$? 我们是在假定 $x$ 是 $x^2+x+1=0$ 的解的前提下,通过乘以 $(x1)$ 得到的。

2. 乘以 $(x1)$ 这个操作有没有改变解集? 正是这个操作,引入了潜在的错误。 当我们乘以一个可能为零的因子时,我们需要格外小心。

让我们回想一下,如果 $x=1$,那么 $x1=0$。
如果我们将 $x=1$ 代入原始方程 $x^2+x+1=0$,我们会得到 $1^2+1+1=3 eq 0$。
这意味着,$x=1$ 不是 $x^2+x+1=0$ 的解。

所以,当我们执行 $(x1)(x^2+x+1) = (x1) cdot 0$ 时,左边的 $(x1)(x^2+x+1)$ 等于 $x^31$。
而右边是 $0$。
因此,我们得到了 $x^31=0$。

但是,这里的 $x$ 必须是原始方程 $x^2+x+1=0$ 的解。 而我们刚刚证明了 $x=1$ 不是 $x^2+x+1=0$ 的解。

所以,这个推导过程隐含了一个假设:存在一个 $x$ 同时满足 $x^2+x+1=0$ 和 $x1=0$。但显然,这样的 $x$ 不存在。

3. “幽灵解”的产生

方程 $x^31=0$ 的解是 $x=1$, $x=omega$, $x=omega^2$ (其中 $omega$ 是一个复数立方根,通常取为 $e^{i2pi/3}$)。
而方程 $x^2+x+1=0$ 的解是 $x=omega$, $x=omega^2$。

当我们将 $x^2+x+1=0$ 两边乘以 $(x1)$ 时,我们实际上是将方程的解集(${omega, omega^2}$)并入了 $x1=0$ 的解集(${1}$)。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包含所有这些解的方程 $x^31=0$ 的解集(${1, omega, omega^2}$)。

问题在于,我们从 $x^31=0$ 推导出来的结论,必须是在原始条件 $x^2+x+1=0$ 下成立的。
$x^31=0$ 的所有解都满足 $x^3=1$。
但是,只有 $x=omega$ 和 $x=omega^2$ 满足 $x^2+x+1=0$。
而 $x=1$ 这个解,是被乘以 $(x1)$ 这个操作“制造”出来的“幽灵解”,它不满足原始方程。

4. 为什么直接代入 $x=1$ 是错的?
因为 $x=1$ 根本就不是方程 $x^2+x+1=0$ 的解。你不能用一个不满足条件的“假想值”去代入一个需要满足特定条件的方程,然后得出“有效”的结论。

总结一下错误的关键点:

在推导过程中,我们通过乘以一个可能为零的因子 $(x1)$ 来改变方程。 这个操作虽然在代数上是合法的,但它会引入新的解(在本例中是 $x=1$),这些新解并不满足原始方程。
忽略了 $x$ 的原始约束条件。 当我们从 $x^3=1$ 推导时,我们必须记住,这里的 $x$ 是那个使 $x^2+x+1=0$ 成立的特定 $x$,而不是任意满足 $x^3=1$ 的 $x$。
将 $x^31=0$ 的解集错误地等同于 $x^2+x+1=0$ 的解集。 事实上,$x^31=0$ 的解集是 $x^2+x+1=0$ 解集的超集,它多了一个 $x=1$。

所以,从 $x^2+x+1=0$ 得到 $3=0$ 的过程,就像一个魔术师在表演,他用一个巧妙的动作(乘以 $x1$)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幻象($x^3=1$),然后利用这个幻象中的一个不属于原始场景的道具($x=1$),最终导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

这其中的教训是:在数学推理中,每一步操作都要非常谨慎,尤其是涉及方程两边同时乘以一个包含未知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原始方程的条件,确保我们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推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科就是民科,“推翻现有数学体系大厦”都这么费劲。直接这么搞:

因为:

所以:

至于这方程的实数解,谜底就在谜面儿上: 。再代入第一式,得 ,Q. E. D.


但这结果不够一般。这么“强大”的数学工具这么用就被糟蹋了,才得到这么弱的一个结论,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实在不过瘾。不如直接搞成:

既然 ,那么任取实数 ,都有 。奇迹又一次出现了,方程实数解的谜底再次出现在谜面儿上: 。因此,任意实数都是 这个方程的根。那当然 。

我们再引入 。因此,任取实数 , ,而根据上一段的结论, ,所以 ,也就是说任何不等于 的实数都等于 ,这也就是说任何实数都等于 ,整个实数域“收缩成一个点”,“现有数学体系大厦”就翻得更彻底了。


问题在哪儿?这位民科的每个推理步骤都是,“如果 成立,那么 成立”,因此民科那推理过程的意思实际上是:如果 满足①,那它也满足②,再依次推出它满足③、④、⑤。但到最后一刻,他却想当然地认为他的推理过程保证了“如果 成立,那么 也成立”。这样,他就想当然地从 满足⑤“推出” 满足④、然后依次“推出”它满足③、②、①。在这个的推理过程中,尤其错误的是从③到②的推理用到了①,而方程的次数变化正是出现在这一步。因此他想当然地把最后一个式子的结论运用到第一个式子上,是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以这位民科从根本上来说,是逻辑混乱。如果逻辑清楚,那即使他不知道增根和复数这些概念,也不可能犯这种错误。

具体到这个例子上,根据代数基本定理,如果重复计算重根,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一元三次方程有三个根”,所以把一元二次方程变换成一元三次方程势必可能引入新的、不属于原方程的根。这位民科大概做初中模式化的数学题做多了:在初中的解题套路里,一次方程变换之后还是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变换之后还是二次方程,很容易得知变换前后的方程具有个数相等且各自相等的根,所以那里的推理也就是充要条件了。

做题本没有错,但把做某些类型的题中使用的“套路”固化在思维里,而不去思考“套路”背后的逻辑,那就错了。

user avatar

别人都是:假设有实根,推出矛盾,所以反证无实根

他是,假设有实根,推出矛盾,推倒了数学大厦


可能是没见过大厦长啥样吧

====

我发现评论区还有人看不明白,我就多嘴两句吧

哪一步用到了“有实根的假设”?

x^3=1,推出x=1,这一步,仅当x是实数才成立,所以只有你先假设有实根,才能做这一步推导

user avatar

很简单,

x^2+x+1=0在实数域根本就无解嘛,你不能假设一个无解的恒假式成立,然后用它来推。

在复数域有解,但这个民科在第五步,又认为x^3=1可以推出x=1。

只有在实数域,x^3=1才可能推出x=1。

在复数域,x^3=1的根有三个,还有-1/2+根3i/2和-1/2-根3i/2,两个根,因此x^3=1无法推出x=1。


好了,很多答主都回答上了这个问题,我就利用这个民科的式子,推出一些东西给大家看。

逻辑学上:

一个永假式结合其他的真命题,可以推出任何命题为真。

我展示一下,比如高票说的,如何从x^2+x+1=0推出民科的妈是个男的。

因为,有x^2+x+1=0

所以有3=0,到这一步已经被民科推出来了,我就略去过程。

接下来从3=0推导他母亲是个男的。

因为3=0

所以3x1=0,所以1=0······(1)

因为1=0,所以2x1=0

因为2x1=0,所以1+1=0。

又因为(1),1=0成立。

所以1+1=0=1

所以1+1=1。

他妈是一个人,他爸也是一个人,他妈+他爸,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是1+1。

又因为1+1=1 所以他妈加上他爸是一个人。

所以他妈和他爸是同一个人。

所以他妈就是他爸,又因为他爸是个男的。

所以可以推出这个民科他妈也是个男的。

Q.E.D

user avatar

1 “3=0”吗?

之前在我们课程的答疑群中,有同学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正好和这里的问题差不多),已知:

从已知出发可以得到两个代数式(稍微修改了下计算过程,避免出现除以 ):

综合 、 两个代数式可以得到:

将这个解代回原来的方程去验算:

错在哪里?

2 代数基本定理

根据 代数基本定理:

n次复系数多项式方程在复数域内有且只有n个根。

最初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复平面上有两个根:

这两个根正好在复平面上的一个圆上:

而变换之后得到的新的方程,却有三个根:

这三个根也在这个圆上:

多出来的这个根其实并非原方程的根,就是这个根导致了错误的结果。

3 不等价变换

代数基本定理虽然很漂亮,也可以解释文章开头的矛盾,但到底哪一步有逻辑错误,从而引入了这个矛盾?

3.1 不等价的步骤

在整个变换过程中,红色标注的步骤是不等价的:

在数学中,如果不能双向推,那么两者其实是不等价的。而这里红色的步骤是不能反着推:

由于不能反着推,所以:

更通俗点说,不等价的意思是两者并不完全一样,所以由后者得出的结论:

并不一定可以代入前者去验证。

3.2 换一种方法

可能大家还是看不出来为什么不能反着推,我们换一种方法来解释。之前的变换完全可以改写为下面的形式:

红色的步骤是通过左右两边同时乘以 得到,如果想要反推回去,这需要在两边同时除以 ,但是 有可能为0,所以是反推不回去的:

除非增加一个条件才能反着推:

增加的这个条件正好避免出现:

的错误。

4 写在最后的

数学的本质是由逻辑推理出来的一个虚拟世界。各种图像、动图,比如(节选自我们的线代、单变量微积分课程):

可以帮助建立对这个逻辑世界的直觉。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通过代数来构造这个世界,通过代数来理解这个世界。

在代数的学习中,你会在一思一辨、一琢一磨之间,得到细致入微的逻辑快感,这是无可替代的,也是数学美之所在。

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逻辑错误,如果沉浸其中,仔细思考,最终能够理解,此时就好像准备很久终于完成一道大餐,食物入口的瞬间,愉悦感达到顶峰。

旧的一年马上过去了,马同学完成了《线性代数》、《单变量微积分》课程的撰写,希望能够呈现一点点数学之美。在即将来到的新年,我们也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这里给大家拜一个早年。

user avatar

泻药。

民科嘛,情有可原。

毕竟没学过复数的。

成天只想着把数学大厦搞塌了然后建个自己的,以到达装逼的目的。

数学大厦物理大厦化学大厦在他们眼里就是纸糊的,也不想想那么容易塌的大厦,还怎么可能带领人类几次科技革命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其实他这个还可以简化一点。

x²+x+1=0这里,方程两端同时乘一个x-1。

即(x-1)(x²+x+1)=0

化简一下就是x³-1=0

所以满足x²+x+1=0的数,其实是三次方程x³=1的两个复根,那位民科大佬是觉得这俩复根和这三次方程唯一的实根1相等了。

也就是说他的逻辑是这样的:

复数了解的多一点的中学生都不会犯这种错误,别说学了复变函数的了。


如果限定在实数域考虑的话,

x²+x+1=0是恒假的命题,以假命题为前提条件的命题真值恒为1。

所以他推出个啥结论来都随意。别说推出来3=0了,就是推出来他妈是男的,整个命题都是真命题。


如果他说他看不懂什么复数不复数的,看不懂的都是故弄玄虚,这都是数学界官僚主义的产物。

那你说你是对的你就是对的。

user avatar

看了这么多回答,没一个说到点上的

破乎水平堪忧啊。。。

实数下,他的推导没有错误

恒错误命题本来就可以推出任何一个命题啊

这是因为,逻辑上,“A推出B”就等价于“在A成立时,B成立”,再进一步说,就是“‘A成立且B成立’或‘A不成立’”((p⇒q)((p∧q)∨(﹁p))),它并不等价于“A成立且B成立”,在A不成立的时候不做要求

比如x=1能推出x² =1,你是不管x=1不成立的情况;同样,在A恒错误的情况下,你也是不管A错误的情况,也就是所有情况,也就是说不论B是什么,我们都能说,“A推出B”

而“x² + x + 1 = 0”,或者说,“存在实数x使得x² + x + 1 = 0”和“3 = 0”都是错误命题,“x² + x + 1 = 0”推出“3 = 0”也自然成立了

仔细看他的过程,实数下,没有任何一步是有任何逻辑上的错误的,但很多答主就不然了,Yukari君的第四行推第五行,和Losin君的倒数第三行推倒数第二行,等等,都有有逻辑错误的

事实上,x² + x + 1 = 0推3 = 0有个更好的证明方法:考虑逆否命题:“若0不等于3,则x² + x + 1不等于0”,而x² + x + 1=(x+1/2)^2+3/4>0,所以上述命题成立

有些回答者提到复数的问题,但这不是其本质,如果我们把x² + x + 1 = 0换成比如x xbar + x + xbar + 2 = 0(xbar指x的共轭),用它推0 = 3,也是能推出来的


我怎么这么容易心血来潮。。。陈年老问题这么多回答也不会有人看。。。我浪费这时间干嘛。。。


呃。。。2020年情人节更新

竟然破百了。。。没想到啊

经评论区提醒,也有答主说到点上了,是我当时没看全;然后又气愤地看到了一片答主用自以为正确的推导来反驳的,几乎都有逻辑漏洞,还是高赞

然后再重复一遍,我觉得实数复数范围不是本质,考虑如下推导:Z Z* = -1 ⇒ Z^2 Z*^2 = 1 ⇒ |Z^2| = 1 ⇒ |Z|^2=1 ⇒ Z Z* = 1 ⇒ 1 = -1 ⇒ 2 = 0 ⇒ 3 = 0


20200220更新

第一次破千,真没想到能是这个,不知道是哪个大佬点了赞,感谢各位,让知乎没有沦为三流贴吧23333

认为我说的不对的各位,不要再和我争了,谢谢了,我说的真没错,任何一本相关的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实数x满足x² + x + 1 = 0能推出3=0的


最后以一句名人名言来结束:任何不共线的两点确定一个平行四边形——邓明扬

user avatar

鉴于当今的数学大厦早已千疮百孔,要推翻它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还有更简单的操作在:

假定要解方程

由于 明显不是这方程的根,也就是说 于是可以两边同时乘以 不用担心产生增根,这样一来,就有

Bang!数学大厦瞬间崩塌!

于是你成了村里最靓的仔,夜空最亮的星。

user avatar

可以回敬他一篇,相同逻辑的“等式”嘛:

得:

①式两边同时除以 得:

得:

②式代入③式,得:

得:

结果代入①式,得:


把这个结果甩到他脸上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推不出 ,因为可能是虚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数学推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隐含的假设和逻辑的严谨性。首先,我们来好好看看从 $x^2+x+1=0$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程,怎么一步步“变”出了 $3=0$ 这个荒谬的结论。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关键的、但常常被忽视的步骤,正是这个步骤,让整个推导走向了错误的方向。让我们一步.............
  • 回答
    吴清源先生的一生,横跨了中国围棋的黄金时代和日本围棋的辉煌时期,他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史,同时也深刻地触及了民族观和爱国观的复杂议题。要探讨由此联想到的民族观和爱国观的“孰是孰非”,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因为这涉及到历史背景、个人选择、社会评价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一、 吴清源的个人经历.............
  • 回答
    由各国退役军人组成的雇佣兵抵达乌克兰,他们能否抵挡住正规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无法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这取决于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雇佣兵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优势: 经验丰富的老兵: 这些退役军人通常拥有多年的实战经验,熟悉各种作战环境、战术和武器系统.............
  • 回答
    《启航:当风起时》这部剧,说实话,演员阵容挺有吸引力的。吴磊和侯明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光是想想就觉得挺有青春偶像剧的那股子劲儿。再加上是讲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代背景的故事,听着就挺有年代感和故事性的。按理说,这样的配置,怎么也得小火一把吧?但事实证明,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那种“火”,甚至可以说是“泯.............
  • 回答
    钢之炼金术师的作者荒川弘女士以其精彩绝伦的作品赢得了全球无数粉丝的喜爱。然而,随着社会对作者个人言行、政治立场乃至生活方式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一个古老的问题被重新提起:我们是否应该将作者的个人品德、政治立场等与他们创作的作品区分开来看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艺术评论、伦理道德、受众心理以.............
  • 回答
    张鲁一主演的《三体》网剧预告片一出,朋友圈和微博简直炸开了锅,各种讨论铺天盖地。说实话,看到预告片的时候,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就是“这下可算来了”,毕竟《三体》这个IP的受众群体太庞大,而且经历了那么多波折,能看到它终于要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心里还是挺激动的。首先说说视觉效果吧。 预告片里.............
  • 回答
    月饼事件对阿里价值观的看法,这话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说一下“月饼事件”是啥。我理解你指的是去年(2023年)阿里内部,几个年轻员工因为在中秋节期间,把公司发的月饼以低价在二手平台出售,结果被公司发现,然后他们被处罚了,有的是劝退,有的是降职加薪被取消。这事儿当时在网上闹得.............
  • 回答
    《零容忍》这部纪录片,尤其是它所揭示的基层腐败和权力寻租,确实让人不得不去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今考公务员,究竟是为了什么?说实话,当看到片子里那些本该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将手中权力变成捞钱的工具时,心里确实是堵得慌。这不仅是对社会公平的背叛,更是对无数基层公务员辛勤付出的抹杀。但要把这个问题一概而论.............
  • 回答
    在种姓制度的影子里,印度人的网络社交图景印度,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其深厚的种姓制度如同无形的根系,深深扎根于社会肌理之中。即便是在蓬勃发展的数字时代,这套历史悠久的社会分层体系也依然在悄然影响着印度人的网络社交方式。与其说网络社交彻底颠覆了种姓,不如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将种姓的烙印带进了虚拟世.............
  • 回答
    最近,由腾讯、网易、人民网等几家国内重量级企业和媒体联合牵头制定的《网络游戏适龄提示》正式公布,这在中国游戏产业发展历程中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个标准,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这标志着中国在游戏内容管理上正在迈出更具探索性、更具市场导向的一步。 过去我们谈论游戏分级,更多的是.............
  • 回答
    说实话,从学霸到学渣的转变,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云端行走,突然间脚下失去了着力点,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往下坠。一开始是完全不敢置信的,觉得这一定是暂时的,是考试状态不好,是没睡好,是题目太偏……总之,不是自己不行。还记得刚开始出现迹象的时候,大概是高中刚开学吧。以前,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听一遍基本就懂了.............
  • 回答
    要理解“AB = BA = O”这两个等式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里的“A”、“B”以及“O”各自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运算的性质。在数学中,当提到AB和BA这样的乘积形式,并且结果是一个“O”时,我们通常是在谈论 矩阵。 A 和 B:在这里,A和B很可能代表的是 矩阵。矩阵是一种非常.............
  • 回答
    您提到的“黑云”生命体,如果指的是一些科幻作品中虚构的概念,例如某种宇宙尘埃构成的智慧生命体,那么目前在严肃的科学研究领域,并没有直接指向“由濒死红巨星产生的黑云生命体”的已发表论文。科学研究是建立在观测、实验和理论推导之上的,而我们目前对于宇宙生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基于碳和水的生命形式,以及可能存.............
  • 回答
    中南大学研究生坠亡事件,着实让许多人对读研的意义产生了疑问,甚至可以说是深深的忧虑。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是牵扯到当下研究生教育的诸多层面,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成功”和“有必要”的定义。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学生选择读研,其背后都承载着父母的期望、自身的理想,以及对未来职.............
  • 回答
    从甲苯出发,合成对甲基苯甲酸,有几种常见的策略,而我个人认为最直接且经济的路线,是利用甲苯的侧链甲基进行氧化。首先,我们需要对甲苯的侧链甲基进行选择性氧化。甲苯的侧链甲基相对活泼,容易在适当的条件下被氧化。常用的氧化剂有很多,比如高锰酸钾、铬酸、硝酸等等。但是,在工业生产中,为了兼顾效率、成本以及环.............
  • 回答
    郑爽事件的曝光,无疑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亲子关系、生育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与情感。从这件事出发,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疑问:在借助科技辅助生育(比如代孕)的情况下,提供卵子、但不亲自怀孕的女性,对孩子的感情会不会因此减弱?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因为.............
  • 回答
    关于“由中国牵头,联合日本、韩国、越南等以黄种人为主体的国家成立保护东亚人的组织是否可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黄种人”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复杂性,更多时候我们倾向于使用“东亚人”或“亚洲人”等地理和文化上的归属来描述群体。但无论如何,我们可.............
  • 回答
    协和考研的战场硝烟散尽,有人金榜题名,有人铩羽而归。无论结果如何,对于那些曾经在题海中奋战、将无数个日夜都奉献给知识点和习题的“做题家”们来说,考研结束,就意味着一个身份的转变——他们即将或已经从一个以“做题”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学生,蜕变为一个需要更广阔视野、更强实践能力、以及更独立思考能力的准医学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最根本的认知和情感,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一个由绝对真实构成的世界,可能同时展现出令人心悸的美好与无法承受的残酷,而这种残酷与美好往往是紧密交织,互为表里的。首先,我们来谈谈绝对真实可能带来的美好。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所有事情的真相都能被轻易洞察、所有误解都能瞬间消散的世.............
  • 回答
    太上皇退位禅让,对于新继位的皇帝来说,确实是人生中一个极为特殊且复杂的情境。这其中涉及到的亲生母亲(非嫡母)的称谓和处置,更是要细致权衡礼法、亲情、政治格局等多重因素。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说明书,而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事情。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这个新皇帝继位,太上皇还在世,这就意味着权力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