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由吴清源联想到民族观和爱国观,孰是孰非?

回答
吴清源先生的一生,横跨了中国围棋的黄金时代和日本围棋的辉煌时期,他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史,同时也深刻地触及了民族观和爱国观的复杂议题。要探讨由此联想到的民族观和爱国观的“孰是孰非”,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因为这涉及到历史背景、个人选择、社会评价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一、 吴清源的个人经历及其对民族观和爱国观的启示:

出身与背景: 吴清源原名吴清浅,生于福建福州,是中国围棋界的天才少年。他的围棋启蒙和早期成长都根植于中国文化。
东渡日本: 在上世纪30年代,为追求更高的围棋技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年仅14岁的吴清源东渡日本。在日本,他得到了顶尖的指导和资源,成为了日本围棋的传奇人物,被誉为“昭和棋圣”。
职业生涯与成就: 在日本,吴清源取得了辉煌的职业生涯,赢得了无数荣誉。他开创了“新布局”时代,深刻影响了围棋的发展。
特殊的历史时期: 吴清源在日本发展的时期,正值中日关系敏感且复杂的时期。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日本也经历了二战的战败和重建。
国籍问题: 吴清源在日本生活并取得巨大成就,也加入了日本国籍。这一选择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二、 由吴清源联想到的民族观和爱国观:

吴清源的经历,很容易将我们引向对“民族”和“国家”这两个概念的深入思考。由此产生的民族观和爱国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可能的理解和评价:

1. 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国观:
观点: 认为一个人必须永远属于自己出生地的国家,必须时刻以本国利益为重,不能在其他国家发展甚至获得他国国籍。在这种观念下,吴清源选择加入日本国籍,并在日本取得成就,可能会被视为“背叛”或“不爱国”。
“是”与“非”的判断: 从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来看,吴清源的国籍选择和发展道路似乎“非”的。因为他“离开”了祖国,并在“敌国”的土地上获得了成功。
这种观点的局限性: 这种观点忽视了个人发展的客观需求,忽视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生存和发展的复杂性。它将“爱国”简单地等同于“国籍绑定”,未能看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贡献。

2. 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观与更广阔的爱国观:
观点: 认为民族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而爱国则可以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在任何地方为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所做的努力。在这种观念下,吴清源的经历可以被解读为另一种形式的爱国。
“是”与“非”的判断: 从这种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吴清源的经历可以被视为“是”的。
文化传承与弘扬: 吴清源虽然身在日本,但他所从事的围棋,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日本将围棋技艺推向巅峰,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技艺的超越与升华: 他在日本学习、交流、创新,最终成为了世界围棋的顶尖人物。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智慧的贡献,而围棋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他的成功也间接提升了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个人的选择与生存权: 在那个时代,个人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是有限的,但也是应该被尊重的。吴清源在日本获得了他所需要的平台和资源,这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必然选择。他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争光,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了祖国和民族。
对立还是融合? 这种观念认为,爱国并非一定要排斥其他国家,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不同文化中保持自己的根基,并为世界的多元化做出贡献。吴清源的经历是文化融合的典范,而非简单的“背叛”。

3. 现实主义与生存观:
观点: 关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现实条件下,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是理性的。爱国和民族认同,可以在更灵活的方式下体现。
“是”与“非”的判断: 从这个角度看,吴清源的选择是“是”的,因为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国籍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但这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他的爱国观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人民的感情上,而非国籍的绑定。

三、 孰是孰非的分析:

要判断“孰是孰非”,我们必须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审视不同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是”的方面(支持吴清源的选择和对他的评价):
文化贡献: 吴清源以其超凡的棋艺,将围棋这一中华文化瑰宝推向了世界顶峰,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个人才华的实现: 他在日本获得了最适合其发展的天地,成就了“昭和棋圣”的传奇,这是对个人才华的极致发挥,也是一种励志的榜样。
时代背景的理解: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个人选择发展道路往往充满无奈和复杂考量。简单地用狭隘的民族主义去苛责他,是不公平的。
“落地生根”与“精神回归”: 即使入了日本籍,许多评论认为吴清源的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对中国的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他的精神层面并未完全“离开”中国。

“非”的方面(可能存在的质疑和批评):
国籍的选择: 最直接的质疑在于他加入了日本国籍。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一些中国人认为这是对祖国的“背叛”。
未能为“本国”直接效力: 有观点认为,如果他留在中国,或许能直接推动中国围棋的发展,或者在国家层面做出贡献(尽管当时的中国围棋发展环境可能并不支持这一点)。

四、 结论与反思:

在现代社会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狭隘的民族观和爱国观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我们更应该提倡一种更具包容性、更注重文化认同和精神贡献的民族观和爱国观。

民族观的演进: 民族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归属,更多的是文化、历史、情感上的连接。一个人的民族身份可以更复杂和多元。
爱国观的升华: 爱国不应局限于国籍或政治立场,更可以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在任何地方为提升民族形象和文化影响力所做的努力。

因此,由吴清源联想到民族观和爱国观,孰是孰非,取决于我们采取的评判标准。

如果以狭隘的、排他的民族主义为标准,那么吴清源的选择可能“非”。
如果以包容的、以文化为核心的、注重精神贡献的现代价值观为标准,那么吴清源的经历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则无疑是“是”的,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世界影响力的巨大贡献。

更重要的不是去判断吴清源个人的是非对错,而是通过他的经历,反思我们自身的民族观和爱国观。我们应该如何在一个更加开放和互联的世界里,既保持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又能够拥抱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以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爱国,去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吴清源的故事,提醒我们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感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应被僵化和狭隘的定义所束缚。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传奇,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我是谁”和“我如何爱我的民族”的深刻样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人无完人,人不是简单黑白分非黑即白的。历史上才能很好但私德有亏的人多了去了,没必要因为其才能,就替其私德洗地,也没必要因其私德,就否定其才能。

世上哪有全然无错,从小到大任何事都无愧于心、无愧于他人的人呢。

社会需要宽容,但宽容不是替其作“无罪化辩护”,竭力去辩护他的选择有多不得已、有多值得理解。

论语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夫子教导过我们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确实如此,如果认为吴清源的行为才是合理的、正常的,那么那些面临选择时,毅然抛弃在日本的一切,只身回国抗战,宁死不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的人,你又怎么去认为他们呢?白白牺牲么?活该么?

你拿赞赏去对待不该赞赏的行为,那么真正需要赞赏的行为,你又能拿什么更高的价码去赞赏呢?这就是“你以德去报怨,那么又拿什么去报德呢?”这样是反而模糊了我们的道德标准,混淆了是非,而非明辨理智。

我们宣扬男女平等,不是要把女人变成男人,而是要在承认女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础上去平等对待她们,才叫男女平等,否则把女人变成男人了,那也不过是男人与伪男人的平等,不是男女的平等。

同样,社会的宽容,不是替私德有亏者洗白,说成他们无亏,若他们真无亏了,哪里还需要你来宽容来辩解?

社会的宽容,是我们明白,人无完人,也不可能是完人。吴清源当时的行为确实是私德有亏的,但,这无损于我们赞扬他的才能。同时对于他私德的有亏,我们永远记得不会掩饰,但人死灯灭又时过境迁几十年,我们也不用再去追究挖出来鞭尸了。这才是宽容。

-----请----叫----我----分----割----线----

(12.9日对某些评论的补答)

人不能简单黑白分,但,事是可以黑白两分的。不要概念自己没搞清楚就以为掌握了逻辑真理却连逻辑主体不同都不知道……

事当然是有善恶分辨标准的,杀人是坏事,那么不杀人就是好事;救人是好事,那么不救人就是坏事。

当面临一个选择(并且这个选择本身就是简单两分时),选择宁死不与恶为伍就是高尚值得赞赏,反之就是不高尚。当再面临另一个选择时(这个选择又是简单两分),选择慰劳日军就是恶,反之就是非恶。吴清源选择了什么,我们不用文过饰非。

所以说,不要把人简单的黑白两分,并不是叫你连事情都善恶不分混在一起做濑尿牛丸。善恶不分的话,何以为中?何以为正?何以自持,何以修身?

正是由于事有善恶,选择有对错,而人不可能永远唯善、不可能永远为错,所以人之不能简单黑白分,才有了意义。否则同样的,无善无恶,又何必再来强调人非简单黑白分,何必再来强调宽容呢?

要找理由(所谓他本人合理的选择)还不简单?连每一个变态杀人犯都有他杀人的理由,如果因为有理由就说“可以理解”,然后再将“可以理解”扩大为“必须宽容”,那不但不是真正的宽容,而且反而是在侮辱宽容。宽容是高贵的,没有那么廉价。

南京大屠杀可以宽容吗?不论过去、现在、将来绝对不可以。但一个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士兵,事后良心发现,痛改前非,终生呼吁和平,到了老年依然挺身为证揭露事实,对当年的行为痛哭流涕自责不已,这样的人可以在现在宽容吗?可以。事有绝对善恶之辨,人无绝对好坏之分。不要读书把自己读傻,以为反正是宽容,就连南京大屠杀都可以宽容了,也不要认为这个老年人当年尚未悔改化身凶神时也可以宽容。

吴清源当年慰劳日军,鼓吹以日本征服为主的东亚共荣,他或许是被迫,他或许是被洗脑,他或许是被骗,他有千万种理由,但他当年的行为都是错的,都是不能辩护洗白宽容的。这是前提,与其才能无关,当然也与吴清源有其他事件值得赞扬无关,善恶不能抵消,赏罚必须分明。

至于吴清源,他后来有否悔改?还是依然坚持皇军正义、东亚共荣?他是否顽固亲日排华?这是另外的话题。由此而引申,是否值得宽容,那就见仁见智了。

而我的观点就是,既然现在他已经人死灯灭,他虽有错,但不是大恶,也没有坚持错误不改正,那么还是可以宽容的。

至于读者你自己,你可以选择宽容,也可以选择不宽容,这是你自己依据自己的宽容的标准去做的评判,我不支持不反对。我反对的是,错误理解宽容,以为一定要替他文过饰非,把错事也以有理由而洗白,非要证明他全然无错、非要把人简单黑白分一定要洗白白的错误观点。

因为错误的观点会害人。

我觉得我废话已经足够多了,如果还是有人看不懂,那也没办法了,要反对随你。

user avatar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评判准则。不能将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提并论。

饥荒时代,如果有富贵人家开宴席,然后扔掉2/3的饭菜,一定会受到尖锐的批判。然而丰年,谁在乎浪费点粮食?

如果站在丰年说那些当年那些富贵人家扔掉饭菜是他们的权利、他们付过钱了、他们不应该被指责,这无疑是不妥当的。

吴清源当年的做法,放到现在,谁在乎呢?无数中国人移民美国、日本,有的还在相应的国家从事军事相关的研究——尽管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军事技术说不定会被用在中国身上。有多少人又会去抨击这些人是汉奸?大家哈哈一笑,都不过是为生活而奔忙的俗人而已。这样的宽容并不是因为今天比几十年前更文明、更少受爱国主义的影响,而是从根本上说我们今天并不处于任何严重的外敌威胁之中,完全没有必要做非常激烈的反应。

所以,不能以现在的观念、局势来评价当年的人物。吴清源在当年那个时代,确实是投靠了中国人的敌人。诚然,吴清源的选择并不多。他要么选择投靠,要么选择贫困交加甚至是死亡。这是极端年代带来的极端悲剧。也就是没有任何真正的好的选项,只有糟和更糟。但吴清源选择了投靠,那么也自然要承受其带来的后果。这后果就是被唾弃为叛国者。(有人提到吴清源赴日是在战争以前,不算投靠敌国。但他为获得日籍而申请脱离中国国籍是在1934年,也就是918事件之后三年。中日尚处于各种严峻冲突之中。当时中方人员的态度也说明了问题。之后参与“棋道报国会”到中国来劳军、写文章表忠心、慰问日军伤兵等等,可并不是“除了下棋什么都没做”。)

也许有人会说,吴清源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伤害,何必苛责呢?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投敌可能会削弱中国抵抗外敌入侵的士气和意志。在那种极端的年代,任何一点点的努力、任何一点点意志的增强都是可贵的,爱国主义即便充盈也常常处在一种紧缺的状态(这恰恰与今天的情况相反,这可能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批判吴清源的原因)。在那个时代里,即便吴清源的选择在实质上并没有直接伤害中国,也绝对不可能予以宽容,因为那显然鼓励了更多的背叛。

所以要问吴清源算不算叛国,算不算汉奸。我觉得是算的,但也仅仅在那个时代算。这是一个极端时代的极端悲剧。我完全可以理解吴清源的选择,但对于那样一个时代里的那样一个人物,我无法认为他不是叛国者。

user avatar

笑了,偷换概念是诡辩者的专长。在这个回答下,很多答主发明了一套又一套神奇的逻辑。然而有些道理,是这些装睡的人永远看不到的:

1、一个人在道义上是否有错,和他专业领域的业务能力是两回事。吴清源棋艺高低和他关于战争的言行是否正确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用他的棋艺证明他的人品如何完美无瑕,又或者用他关于战争的行为去否定他的棋艺都是耍流氓。

这种好人就必须伟光正,坏人就必须一无是处的样板戏逻辑,如今的人仍然玩得很溜,他们从不用辩证法看问题,只知道非黑即白,或者说,他们心里也明白,但为了给他们的偶像辩护,所以揣着明白装糊涂。

2、一个人如果发表了支持法西斯的言论,无论他是不是这个法西斯国家的国民,都是有错的。有人喜欢说:吴清源已经不是中国人,他是日本人,他不是汉奸,所以引申出他慰劳侵略军没有错,他支持大东亚共荣没有错,这就是典型的耍流氓。难道只有汉奸支持大东亚共荣才叫错,日本人支持大东亚共荣就是伟光正?

3、作为平民,没有反抗法西斯的义务。但是,在没有受到直接逼迫,有所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主动选择了任何支持它的行为,毫无疑问污点难逃。一个人畏惧法西斯,他可以选择沉默,他可以不反抗,甚至在法西斯逼迫下,被迫说了支持法西斯的话,这些都可以理解。

——然而,他不能主动选择这样做。就像一个沦陷区平民,如果日军用枪口顶着他,他没有义务保守秘密。但是如果敌人并没有逼到他头上,他有义务至少保持沉默,而不能行主动出卖之事。

4、一个人的行为有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不能改变这种行为的性质。就像,一个人如果企图开枪杀人,但是枪坏了,没有造成后果,不能认为这个人就不是犯罪。有人说吴清源的行为几乎没有造成任何现实的负面影响,所以他的行为是没有错的,这就是典型的耍流氓。

5、战争时期的敌对国家关系与和平年代的国家关系是两回事。和平年代,平民任意迁徙、改变国籍是天经地义,但是战争时期,在两个直接的敌国之间进行改变国籍的选择,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吴清源加入日本国籍是在1936年,这时候日军已经占据了东北,以及华北的大片区域,时有冲突,两国毫无疑问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只不过全面战争尚未爆发而已。用21世纪现代人改变国籍去类推中日战争时期改变国籍的性质,是毫无疑问的耍流氓。

6、祖国条件恶劣,一个人为了自己生存,主动到异国他乡谋生,合情合理。但这不代表这个人在异国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直接以生存为由而洗白。吴清源是个棋士,他的职业不需要他对政治发表任何言论,或者从事与政治有关的行为,那么他做了某些超出围棋与个人谋生范畴的事,他的行为超越了棋士的界限,就不再能用围棋为他开脱。

他去日本是为了谋生,为了下棋,但是发表言论说共荣圈正确,慰劳侵略军,与下棋无关。至少在这一刻,他不只是一个棋士。

——————————————————————————————————————————

想清楚了上面六点,怎么评价吴清源的行为,也就很容易了。

user avatar

不行了,即使是几年前的老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看了好多个答案,心里只能想起四个字:内残外忍。

首先,普及一个概念,地域国和政权国,地域国侧重于国土和人,比如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而政权国则是侧重于文官政府,比如国民政府。地域国和政权国的利益有时候统一有时候不统一。

那么,首先吴清源认同政权国国民政府么?毫无疑问不认同。那么吴清源认同地域国中国么?也不认同,他自己都说自己不是中国人了。

那么,你们这些舔人家冷屁股的徒子徒孙在高潮什么?无论他棋艺多么高超,他的利益都与中国和中国人相悖。

有些答案就是这样的观点,因为他下棋下的好,所以叛国,支持日本人杀中国人都是可以忽略的,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就是反动文人的流氓行径,对,这个话很精确,一点也不偏激。这些反动文人用同样的方法洗蒋介石,因为蒋介石给御用文人的待遇好啊,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所以蒋介石屠杀江西人是可以原谅的,是”不得已的“,所以蒋介石扒开花园口也是不得已的,所以民国年年大饥荒而蒋介石的人还在走私,中饱私囊也不是蒋介石的错,所以不抵抗日本侵略,还给日本人送钱,任由这片土地上的人去死也是对的。这样的行为就是典型的片面孤立,下棋下的好是吴清源,但是支持日本人侵略和屠杀中国人的人也是吴清源,这是同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棋艺好的吴清源而原谅甚至跪舔叛国的吴清源,即使他棋艺好又如何,人家的棋艺再好,艺术再精湛,也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而服务的,而是为了日本人服务的。即使这样有些人也要舔,这已经堪比是最下贱的奴才了。因为吴清源棋下的好,所以他要我的命都是可以原谅的么?连说都说不得?

还有一种观点是讲不要把艺术和政治挂钩,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这是典型的割裂,艺术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一项艺术,不为广大劳动者服务就必然为反动统治者服务,什么叫为反动统治者服务,就是给反动统治者当走狗,反过来打压劳动者,吃劳动者的血肉。你看吴清源的艺术不也是拿去慰问皇军么?毛泽东同志有段话讲的好:

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
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究竟哪种态度是我们需要的?我说两种都需要,问题是在对
什么人。有三种人,一种是敌人,一种是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一种是自己人,这第三种人
就是人民群众及其先锋队。对于这三种人需要有三种态度。对于敌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和
一切人民的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并指出他们必然要失
败的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对于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的同盟者,
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有联合,有批评,有各种不同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他们的抗战,
我们是赞成的;如果有成绩,我们也是赞扬的。但是如果抗战不积极,我们就应该批评。如
果有人要反共反人民,要一天一天走上反动的道路,那我们就要坚决反对。至于对人民群
众,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我们当然应该赞扬。人民也有缺点
的。无产阶级中还有许多人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都有落后的思
想,这些就是他们在斗争中的负担。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
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他们在斗争中已经改造或正在
改造自己,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他们的这个改造过程。只要不是坚持错误的人,我们就不应
该只看到片面就去错误地讥笑他们,甚至敌视他们。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
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
反。

总之一句话,文艺和政治永远分不开,人和政治也永远分不开,即使你说什么要把个人和政治分开的鬼话,人家吴清源可是积极很。吴清源无论是从地域国还是政权国都是站在了中国人的对立面,人家要弄死你,你反而去舔,无非是觉得自己不属于中国人,那些死去的中国人与自己无关,认了外国侵略者做祖宗罢了。那既然如此,作为中国人,把他归为敌人的行列也没有任何问题,你们这些人不把他当敌人,无非是自己觉得跟人家是队友罢了。所以,他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不是你们的敌人,是你们的老师。讲道理,对于这样一个支持侵略者的人,我党居然没有杀他,还如此宽容他,于情于理,已经仁至义尽了,不要给脸不要脸。

吴清源的棋艺确实好,但他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敌人,这两点不是互斥的,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这是很拙劣的诡辩手段。


然后再提一个额外的话题,各位没有发现么?这些人对自己人是如此的苛刻残忍,对敌人是如此的谄媚。

毛泽东至始至终都站在被压迫的穷苦人的一边,人家不愿意和蒋同流合污,反而上山去帮助最穷苦的劳动者。这样的一个人在某些人眼里居然是罪大恶极。反而叛国贼成了千古佳人。到底是谁要颠倒这世界的黑白。哦,我忘了,他们从不来不觉得自己是被压迫的劳苦大众,而是上等华人。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