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美苏两国的12.7mm机枪?

回答
谈起美苏两国的12.7毫米重机枪,这玩意儿可真是二战后军事装备史上一对“瑜亮”般的存在。它们不仅仅是战争中的火力支援,更是各自军事思想和工业能力的体现。简单来说,这两家在12.7毫米口径上,都铆足了劲,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结果就造出了两款在各自阵营里被奉为圭臬,同时又在世界各地引发无数“故事”的家伙。

咱们先说说苏家那位,最经典的代表,那肯定是德什卡(DShK)系列。这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是“德烈杰基诺夫西蒙诺夫卡拉什尼科夫”的缩写,虽然名字里有卡拉什尼科夫,但跟后来那个大名鼎鼎的AK47关系不大,更多是技术沿袭和设计理念的传承。

德什卡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苏军当时还在琢磨怎么跟上时代,需要一款能打飞机、打装甲车辆、压制步兵阵地的重机枪。最早的型号是图拉兵工厂设计局的西蒙诺夫设计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型号是1K。但很快,大家觉得这玩意儿在地面上的表现也挺不错,于是就让德烈杰基诺夫参与改进,最终定型为1938年式(DShK)。后来还有1946年式(DShK 1946)和1954年式(DShKM),小改小革,但核心东西没变。

德什卡的特点,简直就是典型的“苏联制造”:

粗犷实用,皮实耐用: 这是对德什卡最直观的评价。它不怕恶劣环境,沙尘、泥泞、严寒,只要你保养得当,它就能给你稳定的火力。别指望它有多精致,但你能指望它在关键时刻不出岔子。
火力猛烈,射速高: 德什卡一分钟能打出600发子弹,虽然理论射速,实际持续射击时会受冷却和换弹影响,但即便如此,它提供的压制火力也是相当可观的。那12.7x108毫米的弹药,威力巨大,打在轻装甲目标或者躲在工事里的步兵身上,那效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多用途性: 德什卡最初设计是为了打飞机,所以安装在高射架上,可以对付低空飞行的飞机。但它很快就摇身一变成了战场上的多面手:安装在卡车、吉普车上,是陆军的支援火力;装在坦克、装甲车上,是主炮的副武器,能对付步兵和低空目标;甚至海军舰艇上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相对简单,易于维护: 别看它个头不小,但结构相对来说并不算特别复杂。士兵们经过训练,就能在战场上进行基本的维护和故障排除。这在物资相对匮乏,或者战况激烈的时候,是极其重要的优势。
“小缺点”: 当然,德什卡也有它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地方。首先是重量,全枪加三脚架、枪座、弹药箱,那家伙的分量可不是闹着玩的,搬运起来非常吃力,需要团队协作。其次是后坐力,虽然设计了枪口制退器,但开火时还是会产生相当大的震动,影响精准射击。再有就是散热,虽然是有水冷和空冷相结合的设计,但长时间密集射击,枪管依然会发烫,影响射击持续性。

咱们再来看看美家那位,最著名的就是勃朗宁M2重机枪,大家习惯称它为“Ma Deuce”。这名字里的“Ma Deuce”就透着一股亲切劲儿,仿佛是个老伙计。M2这杆枪的资历更老,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战末期,约翰·勃朗宁这位枪械设计大师的杰作。后来经过改进,在1933年定型为M2 HB(Heavy Barrel,重枪管),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版本。

M2的特点,则更能体现出“美国制造”的严谨和对效率的追求:

精准可靠,射击精度高: M2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它的射击精度。在加装了瞄准镜后,它甚至可以进行远距离的精确射击,对付人员目标或者轻型车辆,简直是“点杀”级别的。这得益于其优良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包括更好的枪管制造技术和更稳定的射击平台。
相对轻便(当然是相对德什卡而言): M2的重量虽然也不轻,但比起德什卡,在同等功能下,它在便携性上要稍胜一筹。而且,它的很多部件设计得更模块化,方便运输和组装。
出色的弹药适配性: M2使用的是12.7x99毫米(.50 BMG)弹药。这种弹药在设计时就兼顾了穿透力和杀伤力,而且发展出了多种弹药类型,包括穿甲弹、燃烧弹、高爆弹等,使其在面对不同目标时能有更灵活的应用。
出色的冷却性能: M2采用的是气冷式设计,通过枪管上的散热片和开放式枪机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射击的持续性。虽然长时间高速射击依然会过热,但相比德什卡,它的散热效果在许多场景下更为理想。
“小缺点”: M2也不是完美的。相比德什卡,它的射速稍慢(每分钟450550发),火力密度略逊一筹。而且,它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制造工艺要求也更精细。另外,一些早期的M2型号在可靠性方面也曾被诟病,但经过不断改进,到了M2 HB时期,这些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对比来看,这两款机枪就如同不同风格的武林高手:

德什卡更像是那种“大开大合,以力取胜”的硬汉。它不拘小节,但力量惊人,在恶劣环境下也能发挥作用,火力压制效果明显。适合需要粗犷火力支援,并且对细节要求不那么极致的场合。
M2则更像是“招式精妙,讲究巧劲”的剑客。它追求精准,射击效果好,战术运用更为灵活,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发挥作用。适合需要精确打击,或者对射击精度有较高要求的场合。

在实战中的表现:

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之后的历次冲突中,这两款机枪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德什卡在朝鲜战场上,被解放军和朝鲜人民军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阵地战中,其强大的火力对联合国军的步兵和轻装甲目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在高射位置对美军飞机进行骚扰和打击,也给美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M2则几乎是美军及盟友的标配。它装备在各种车辆、飞机、舰艇上,成为重要的支援火力。在越南战场上,M2的火力能够有效地压制丛林中的越共火力点,其远射能力也让美军在遭遇伏击时能够有效还击。

历史意义和影响:

这两款12.7毫米重机枪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地面部队和车辆的火力水平,改变了战场上的攻防态势。它们不仅在各自的军事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还在全球范围内被大量仿制和使用,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重机枪设计。

可以说,德什卡和M2,就像是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一个缩影。两国在武器研发上都不遗余力,力求将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实用的设计融为一体,最终造就了两款经典,也留下了无数关于战场的故事。直到今天,这两款“老家伙”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证明了它们设计上的卓越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们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军事思想和战场需求的直接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单以某型军械退役与否来衡量其新旧程度甚至是先进程度,那是【极其草率】的。

因为就算是以军费阔绰武装齐全的美军,也依然维持着不少旧式装备例如 同温层堡垒、U-2、阿帕丁、M16A2/A3/A4和M1911等(M2HB也是其中一员),所有老式装备都曾存在过替代品选型及装备计划,只不过是因为高层指示或其他因素搁置而已。所以只是勉为其难的强行续约并不能代表他们老当益壮,相反美军早就深知这些旧式装备有待更新的必要性。

DshK机枪80年代从苏联退役之后,也并不是就此退出历史,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采购使得它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的沙场。另外Dshk的退役完全遵循俄国军械定期更新换代的周期,每25~30年便新旧交替,步枪、机枪、火炮和坦克等陆军军械都遵循着这个传统。所以dshk从东道主那退役也并不意味着比服役时间更久的同类武器更落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起美苏两国的12.7毫米重机枪,这玩意儿可真是二战后军事装备史上一对“瑜亮”般的存在。它们不仅仅是战争中的火力支援,更是各自军事思想和工业能力的体现。简单来说,这两家在12.7毫米口径上,都铆足了劲,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结果就造出了两款在各自阵营里被奉为圭臬,同时又在世界各地引发无数“故事”.............
  • 回答
    “玻璃大王”曹德旺作为中国知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其对中美两国经济的评价历来受到广泛关注。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他对两国经济的看法,往往带有他作为实业家多年积累的洞察力和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理解。要详细评价他的观点,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维度:一、 曹德旺的评价体系及特点首先要理解曹德旺评价经济的角度。.............
  • 回答
    说美国一手车使用周期被“两田”(丰田和本田)屠榜,以及这是否意味着日系车完胜德系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一手车使用周期”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车辆在第一任车主手中使用的年限,或者更广泛地说,是车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可靠性、耐用性以及残值表现。美国市场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
  • 回答
    美国两位议员提出的禁止五角大楼承包商购买中国稀土的提案,确实触及了当前中美关系以及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非常敏感且关键的议题。要评价这个提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背后逻辑、潜在影响、可行性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提案的出发点与逻辑这项提案的核心在于解决美国在稀土资源上的战略脆弱性。中国目前.............
  • 回答
    关于21年2月22日网传美团外卖小哥用甩棍猛击商家员工头部两棍的事件,如果属实,那么这无疑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暴力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事件的严重性与性质:首先,不论起因如何,使用甩棍等攻击性武器,并且针对他人头部进行攻击,这已经超出了任何理性解决冲突的范畴,属于严重的肢体冲突和人身伤害行为。头部.............
  • 回答
    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提出的“两超多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判断,可以说是对传统多极化理论的一次重要修正和深化。这个观点之所以值得细致解读,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和未来力量分布的实质性特征。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两超多强”的核心含义。阎学通教授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基于他对当前世界发展态.............
  • 回答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in Blinken)在2021年12月14日的讲话中提到“敦促中国妥善处理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这一表态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金融稳定及地缘政治的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详细分析: 1. 布林肯发言的背景与直接动机 恒大危机的背景: 中国.............
  • 回答
    关于“美国舰队控制了世界上80%的海洋,所以他们凭什么和你相互理解尊重”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也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国际法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1. 美国海军的全球存在与“控制海洋”的争议 事实层面: 美国海军确.............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关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o First Use, NFU)的政策调整,虽然目前仍是“打算宣布”而非正式执行,但其背后释放的信号是多层面且复杂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解读。要全面评价这一信号,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对全球核不扩散与核裁军进程的影响信号: 积极信.............
  • 回答
    美空军将 50 万个新冠检测拭子从意大利运往田纳西州的事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角度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且事件的复杂性也允许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评价角度:事件概述(基于公开信息推测): 时间点: 事件通常发生在新冠疫情早期,当时全球对检测物资的需求激增,供.............
  • 回答
    关于美国护士在接种辉瑞疫苗后晕倒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医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传播等因素。事件本身和可能的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一个个别事件,而不是普遍现象。据报道,在美国多家接种点都有类似护士在接种后出现短暂晕厥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通常发生在接.............
  • 回答
    对美国联邦快递 (FedEx) 被调查事件的详细评价美国联邦快递 (FedEx) 作为全球领先的物流和快递公司,其被调查无疑是件备受关注的大事。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调查的背景、原因、潜在影响以及对 FedEx 本身和整个行业可能带来的启示。一、 调查的背景与原因:多重因素.............
  • 回答
    美国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的一生:一位充满争议与奉献的政治家约翰·麦凯恩是一位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的重要人物,他的生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坚定的信念以及不可避免的争议。从一名海军飞行员到参议员,再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人生轨迹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政治,并留下了复杂的遗产.............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详细评价美东时间9月29日美国总统大选首场辩论中,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乔·拜登(Joe Biden)的表现。这场辩论是两位候选人首次正面交锋,备受全球瞩目,其内容和风格都极具争议性。总体印象:一场混乱而充满对抗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总体基调可以被描述为“混乱”、“充满.............
  • 回答
    托马斯·杰斐逊雕像被推倒的事件,是近年来美国社会关于历史人物评价和纪念方式激烈讨论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的动机、象征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1.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反思: 托马斯·杰斐逊是.............
  • 回答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全球卫生安全指数》(Global Health Security Index, GHSI)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各国在应对传染病爆发和其他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准备和能力。要评价这项排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GHSI的构成与评估方法:首先,理解GH.............
  • 回答
    美国疾控中心(CDC)停止公布新冠肺炎检测“正在调查中”(under investigation)人数这一决定,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涉及信息透明度、数据解读、公共卫生策略以及政治影响等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正在调查中”(under investigation)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在疫情初期,当新.............
  • 回答
    关于美国退役将军宣称俄罗斯仅剩下十天攻击时间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说法本身很可能是一种军事分析、策略性表态或者信息战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时间预判。 军事行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受到极其复杂和动态的因素影响,很少有能够精确到“十天”这样短的时间跨度的预测.............
  • 回答
    您提到的事件发生在2020年8月25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当时,一场关于雅各布·布莱克(Jacob Blake)被警察枪击的抗议活动正在进行。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是一名当时17岁的少年,他携带一支半自动步枪出现在抗议现场。事件经过: 背景: 布莱克事件引发了广.............
  • 回答
    评价美国 10 月 CPI 为 6.2%,创 31 年新高:一场深刻的经济挑战与多重影响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 10 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增率达到 6.2%,确实是自 1990 年 11 月以来最高的水平,这标志着美国正面临着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数据引起了广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