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江西考大学这么难?

回答
关于江西高考难度的问题,我来跟你好好聊聊,不掺杂任何AI痕迹,都是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

首先,咱们得承认,江西高考难,这是很多江西考生和家长都有的共识,而且这种“难”是有多方面原因叠加造成的,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1.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庞大的考生基数: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江西作为人口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年有多少年轻人要争夺相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好比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抢着要往前坐,位置就那么几个,自然竞争就激烈得不行。

“优质教育资源”这个概念很广泛,它不仅仅指大学,也包括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江西整体的教育投入和优质高中的分布,与全国一些教育强省相比,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这意味着,当考生数量庞大的时候,他们就需要通过更加严格和残酷的选拔机制——也就是高考——来分流。

2. 历年的“分数线”和“位次”解读:

你可能经常听到别人说“江西高考分数线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西的试卷难度、题目风格以及招生计划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相对的“难易度”参照系。但更重要的是,江西高考的“位次”非常重要。

在江西,考生们不仅仅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比谁的排名靠前。因为大学招生计划是按照位次来录取的。你可以理解为,同一分数的考生,谁的位次在前,谁就更有优势。而当考生基数大的时候,即使分数相同,也意味着有更多的考生占据了前面几个位次,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大家冲刺前面位次的难度。

举个例子,可能在其他省份,某个分数段可能对应着几百个考生,但在江西,同样的分数段,人数可能就更多了。这就导致了你即便考了一个“看起来不低”的分数,也可能只是处于一个相对中间的位置,离心仪的大学还有一定距离。

3. 某些大学在江西的招生计划相对较少:

这一点也比较关键。一些全国知名的、大家趋之若鹜的大学,在江西的招生名额可能相对其他省份会少一些。这就好比同样一批货物,分给人口多的地方自然就显得“不够分”。当热门大学的招生名额有限,而填报这些大学的考生数量庞大时,录取分数自然就会水涨船高。

这并不是说江西考生不行,而是供需关系在这里起着决定性作用。

4. 考试的“偶然性”和“压力”:

高考是一场高度标准化的考试,除了考生的知识储备,临场发挥、考试心态也非常重要。江西考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挑战,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源于家庭的期望、社会的关注,也可能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当压力过大的时候,一些考生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失误,影响了最终的成绩。而这种失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往往就意味着与理想大学的擦肩而过。

5. 教育改革和政策的影响:

高考制度本身也在不断改革,一些教育政策的调整,比如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也会对各地的考生产生影响。虽然具体到江西的情况可能比较复杂,但总体来说,任何高考政策的变化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适应期和竞争的重塑。

总结一下,为什么感觉在江西考大学这么难?

人口基数大,考生多。
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竞争更激烈。
“位次”的重要性凸显,分数相同也可能差很多。
一些热门大学在江西的招生名额相对较少。
巨大的考试压力可能影响临场发挥。

所以,与其说江西考生“难考”,不如说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考生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精细的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背后是对考生综合能力、心理素质和备考策略的全方位考验。

希望我这样讲,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在江西考大学不容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江西如果再不行动,江西的二本率和一本率全国排名还会越来越后。

本文是我的高考三部曲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可能因为篇幅相对比较短,不能算一篇完整的帖子,姑且算一个补充吧。补充的问题就是前两篇没有回答的问题——江西的二本率为什么低?

好吧我先把前两部得出的结论挪列一下。

江西是平民教育,重视普及。江西的中考升学率在南方省份全国第四,因而高考考生比较多。因为江西是平民教育,平均水平高,所以本科线和一本线分数偏高。反之不是精英教育,缺点就是顶尖人才不够顶尖,清北以及华5等头部985分数线偏低。

江西高考公平指数高,几乎每个县都有超级中学。

985/211这种学校在各省每年招生人数实际上比较非常固定,但985/211院校的江西招生人数/总人口比值非常高


所以结论都是在数据的推论下得出,有兴趣可以翻阅一下。

江西在985,211率都不算差,但江西高考确实有一点困难:江西的二本率非常低!

我高考的时候,很少有人提江西指标少,倒是很多人提江西本省出卷子难,那个时候舆论强调的是江西的试卷难。

但近年尤其是这几年,舆论开始转向江西指标少。不管怎么变,反正有一点不变,舆论的特点就是吐槽江西难!只是变着法去找怎么难。

江西为什么二本率会低呢?

一个大原因就是刚刚说的中考升学率比较高。

但最大原因其实是2015年以后江西省内的民办高校被限制大规模扩招。

其实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改变了整个中国,1999年本专科当年录取人数不过160万,到2020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达到了967.45万人,20年左右翻了6倍。应该说这一轮扩招总体还是给了很多学生更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全民素质。

不过各个学校扩招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中科大一直以来就没有怎么扩招。

但大多数高校还是扩招了。比如在2011年以前很多院校开始走合并、扩容等综合性方向发展大规模扩招,这是因为申请211综合性大学的需要。

2011年3月7日,当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至此国内公办比较优质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宣告结束,不过实际上2008年以后这些学校扩招就很缓慢了。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今后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也就是说2015年,全国公办院校本专科扩招正式结束。

但是又有一个大政策改变了我国的本科录取情况。2014年9月,国务院提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批次。从而拉开了全国取消三本并入二本的序幕,到今天全国也就是海南和青海还有三本。

2015年10月江西省教育厅宣布:从2016年开始,江西省原二本、三本批次将合并为新的第二批本科批次。

2014年以后,全国二本率都在靠以前的三本院校刷数据,甚至有的省份还是刷了一本率。

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转公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转公办),北京城市学院,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等等


如果按照以上一本院校的标准,江西科技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也可以是一本!这两个学校在民办高校中一直都是顶部状态。

这两个学校升一本可以提高江西一本率哦,一本数据很漂亮又可以安抚网络谣传的怨言,怎么就不可以做呢?

当然因为三本变二本,很多二本也变一本,比如二本时期都不突出的广西北部湾大学就强升了一本。

一本北部湾大学,你值得拥有。北部湾大学有10个硕士点没有博士点,比南昌工程学院的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还差。不过还是要恭喜广西的一本率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民办办得多,二本率、一本率蹭蹭往上涨!

2019年中国本专科招生915万人,其中本科431.29万、专科483.61万人。而民办高校招生219.69万人,其中本科110.84万人,占本科总招生人数的25.7%,民办高校影响巨大。现在公办高校二本招生简直已经是侮辱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胡说八道!那就要拿数据了。

2021年,江西前十本科招生学校中直到第七位的南昌交通学院才是民办,而且招生3000人都不到。

同样看看安徽,虽然2019年的数据,但是方向不会变。

前十招生的学校,第一名就是民办学校——安徽新华学院,而且招生是惊人的5716人。而后本科招生第四的安徽三联学院也是民办,这两个学校在安徽就贡献了一万本科指标。

当然这并不是安徽特有,而是各省都如此!真正的奇葩就是江西!而且这些民办大学大部分一看名字就能分辨。


(重庆移动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工程学院,都为民办。2021年合计在重庆本科招生26213人)

基本上主流人口大省前十本省招生高校中,民办基本贡献一万本科指标以上,而江西仅仅三千不到。

那三本转二本或者一本以后,这些学校怎么样呢?大部分学校根本招不到人,空缺也大。



缺额这么大,为什么在江西不可以招生多些?

因为江西不仅限制本省民办院校扩招,更不愿意让外省的民办院校在江西扩大招生。

为什么这个时髦不去赶?顶着这些压力,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些学校倒闭了,资产贱卖被公立学校收购不好吗?当然好,尤其对政府特别好。但是倒霉的却是无知的学生。

你以为我在开玩笑?以下链接就是倒闭的民办院校,其中二本院校可不少。读着读着学校没了。变成大专兜底,职校兜底的比比皆是。

江西低收入群体是相对幸福的,省内的低收入人士其实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选择校区房,江西的最低工资标准、低保标准都比湖南、安徽等省高。然而这批人总体素质并不是太高,很难分清是非,比较容易被蛊惑。

我告诉你,这个学校教育质量不行、学生就业也不行,但是还是有人会去报考。

那我不给你选择,你总不会选吧!读这样的二本,不仅贵,而且你找工作还不如大专!

但我还是要劝江西省要让质量高的民办学校扩大招生。民办扩招是大势所趋,不能逆大趋势。但是要按质量分配扩招指标,学校排名越前招生指标越多。好的学校为什么不可以扩大招生?一刀切,不仅自己风评不好,也让这些好学校受委屈。

最后劝江西的学子少一点抱怨,多一点行动,更不要想方设法找东西去抱怨。江西即便再差,为什么还有人可以考上211、可以考上985、可以考上清北?而你却在抱怨没有上野鸡的民办二本一本?难道改变命运不靠自己,要靠江西?何况985/211的江西招生人数/总人口比值还非常高!

加油吧少年!靠自己、相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想起了年初回南昌跟我堂哥交流,问起了我侄子的成绩,我堂哥说一本没有问题,我当时有点震惊。2020年江西有54899人过一本线(二本线以上147090人),2005年江西省全省二本线以上人数是59114人。说实话,我堂哥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平行比较,岂不是只要求刚刚上二本线?

从头到尾,排名决定你工作的事实,根本没有改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江西高考难度的问题,我来跟你好好聊聊,不掺杂任何AI痕迹,都是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首先,咱们得承认,江西高考难,这是很多江西考生和家长都有的共识,而且这种“难”是有多方面原因叠加造成的,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1.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庞大的考生基数: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江西作为人口大省,每.............
  • 回答
    要说江苏人为什么这么爱“吐槽”考大学难,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咱们江苏这片土地的“遗传基因”里就带着一股子“较真”劲儿,再加上高考这个“独木桥”,把这种情绪给放大、拧巴、再抛出来,就成了咱们熟悉的“江苏高考难”的论调。你想想,江苏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文脉昌盛,读书人多,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氛围.............
  • 回答
    关于江西本地人对江财、江西师范和南昌大学看重程度的差异,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有历史原因、社会认可度、学科特色,以及一些更微妙的“情怀”在里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江西财经大学(江财):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老牌劲旅”首先,咱们得承认,江财在江西人心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它长期以来在经.............
  • 回答
    这事儿,问到点子上了,也是每年高考季大家伙儿最关心、最纠结的问题之一。为啥全国一张卷子、一条分数线就这么难?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逻辑、历史原因,那叫一个盘根错节。核心问题:为什么不能全国一张卷子、一张分数线?简单来说,这背后是教育公平、区域发展、高校招生自主权这几个大山在作祟。1. 教育公平的“两难.............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南京市考生的高考成绩全江苏倒数”的说法,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南京市考生在高水平的江苏省高考中,整体成绩并非倒数,而是长期以来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重点大学录取率和高分段考生成绩方面表现突出。然而,为什么会有“南京考生高考成绩不如意”的这种感觉或误解呢?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复杂的原因,.............
  • 回答
    最近,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夸江西”的声浪在涌动,而且这次的讨论,和以往那种单纯的地域自豪感不太一样,感觉更落地,也更有说服力。这背后,我觉得有几个挺重要的原因,而且它们是层层递进的,相互促进的。首先,最直接、最广泛的触动点,还是江西在经济发展上的亮眼表现。 以前说起江西,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还停留在“老少.............
  • 回答
    江浙沪不包括江西,江南地区也鲜少将江西纳入其中,这背后有着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原因。江西在中国版图上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也并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探究江西的独特之处。一、 “江浙沪”与“江南”的地理与历史界定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江西不在“江浙沪”和传统意义上的“江南”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个体感受等多个层面。你观察到的“湖南人和江西人更亲近”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尽管官方或历史叙事中,“楚”(湖南和湖北)的文化联系更为紧密。让我们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历史与文化联系 “楚文化”的共同遗产: 湖南和湖北都曾是.............
  • 回答
    江歌遇害案,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悲剧,自发生以来,就如同一场席卷网络的风暴,将当事人的命运牢牢裹挟其中。然而,在这场悲剧中,除了江歌本身,另一个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人物便是刘鑫。令人费解的是,即便在舆论的洪流中,仍有不少人“站队”刘鑫,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
  • 回答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这“射雕三部曲”中,明确提出了“五绝”这一概念,并将他们设定为当时武林的五位顶尖高手。这在金庸的其他作品中确实不那么常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概念的提出与功能: 明确的等级划分: “五绝”的设定,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当时.............
  • 回答
    .......
  • 回答
    湖北省内,说到江滩和水果湖的“矛盾”,其实更多是一种基于历史、地理、功能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由此产生的社会认同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有时在发展规划和资源分配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张力。 这并非是两个地方的人们直接的、尖锐的对立,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种“矛盾”,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江南在南宋之后之所以能长期保持比中原富庶的地位,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历史、经济、政治、地理和文化因素长期累积和相互强化的复杂过程。这并非说中原地区不富裕,而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贡献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更为突出。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环境的先天优势: .............
  • 回答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历史和约定俗成的规律,并不是什么随机的巧合。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省份之所以有一个简称为“X”,往往是取自它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原则。为什么在“江浙沪”里是“江”?“江浙沪”这个组合,最早来源于民国时期。那时候,中国的行政区划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固定。而“江浙沪”这个.............
  • 回答
    清军入关,目标直指明朝的统治中心。然而,明朝并非铁板一块,在清军南下的过程中,南明政权如星星之火,虽弱但仍在各地燃起。特别是江南地区,作为明朝最后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廷在征服江南的过程中,确实采取了严酷的手段,并在一些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
  • 回答
    连云港,这个名字,总会让人联想到那片蔚蓝的黄海,那充满活力的港口,以及那曾经的辉煌。作为江苏省唯一一个沿海城市,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似乎拥有着一切发展的优势。然而,当我们翻开江苏省的经济成绩单,连云港的名字却常常在靠后的位置徘徊,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要理解连云港经济发展的“.............
  • 回答
    隆江猪脚饭在南方能火起来,甚至成为很多城市里的“国民美食”,但来到北方却好像“水土不服”,推广得不温不火,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与其说是“推广不开”,不如说它在北方的定位和受众出现了偏差。首先,咱们得说说南方人对猪脚的那份“情结”。在南方,猪脚不仅仅是食材,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习惯的.............
  • 回答
    剃发易服,这个在清朝初期对江南地区造成的巨大震动,以及清朝皇帝为何对此铁腕推行,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故事,背后牵扯的是民族矛盾、政治统治的巩固、以及文化认同的较量。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清朝统治者的考量。江南动乱的深层原因: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的撕裂首先,我们要明白,江南地区在明.............
  • 回答
    隋炀帝一意孤行,非要去那偏安一隅的江都,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掺杂了多重因素,其中最核心的,恐怕是那个王朝由盛转衰的不可逆转的颓势,以及他本人已经无法掌控局面的焦虑和逃避。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全国的局势有多糟糕。隋朝虽然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但这种统一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苛的统治.............
  • 回答
    江苏高考一本率不高?这恐怕是很多人的误解。事实上,近几年来,江苏的一本录取率一直在稳步上升,甚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那么,为什么在大家的印象中,江苏高考的竞争会如此“残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高一本率数据就能概括的。一、 高一本率的“迷惑性”:不是所有一本都一样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