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看病中的把脉,即“切”,是“非此不可”,还是“可有可无”?

回答
中医看病中的“切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脉,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在很多老百姓心里,中医就是得把着脉才算数,不然总觉得缺了点啥。但你要问它是“非此不可”还是“可有可无”,这事儿得分开看,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咱们先说说为什么把脉在中医里这么重要,或者说,它为什么曾经是那么的“非此不可”。

想想古时候,那会儿条件哪有现在这么好?没法做各种精密的仪器检查,医生们就只能依靠自己身体的感知,加上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而“切脉”,就是医生用手指直接触碰病人的脉搏,感受那搏动的频率、力度、节律、形态等等,从中获取很多关于人体内部的信息。

脉象是身体的晴雨表: 中医讲究“有诸内必形诸外”。脉搏虽然在体外,但它和我们体内的气血、脏腑运行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心脏的跳动力量大不大、节奏稳不稳,这些都会直接反映在脉搏上。 Likewise, 身体里哪个脏腑出了问题,气血运行是不是通畅,也可能在脉象上显露出蛛丝马迹。有时候,病人可能自己还没感觉到明显的症状,但通过把脉,有经验的老中医就能提前发现一些问题。
辨证论治的基石: 中医看病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分析病人一系列的症状、体征,来判断出疾病的根本原因(病机),然后根据这个原因来制定治疗方案。而脉象,就是这些“症状、体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帮助医生区分是属于“寒”还是“热”,“虚”还是“实”,“阴”还是“阳”,是“气滞”还是“血瘀”,等等。这些判断直接决定了开什么药、用什么方子,是温补还是清泻,是活血化瘀还是理气行滞。
望闻问切中的“切”: 中医看病有“望、闻、问、切”四种基本诊法。望是看病人面色、舌苔、神情;闻是听病人的声音、呼吸以及嗅病人身上的气味;问是询问病人的具体症状、病史、生活习惯;而切,就是把脉。这四者是相互补充的,但“切脉”在很多情况下,能提供一些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更为精细的信息。比如,同样是胸闷,闻问可能都是胸闷,但把脉或许能区分出是气虚导致的,还是痰湿阻滞导致的,治疗方向就完全不同。

所以,在过去,没有太多辅助检查手段的情况下,把脉几乎是中医诊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非此不可”的。没有脉象的参考,中医的辨证论治就仿佛失去了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但是,时代在发展,医学也在进步。现在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更多元的诊断工具。 我们现在有各种影像学检查(X光、CT、MRI)、血液检查、心电图等等。这些仪器检查能非常直观、准确地反映出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比如,一个人是不是有心脏病、肺部有没有感染、胃肠道有没有溃疡,这些信息,仪器检查往往能比单纯的把脉更直接、更准确地给出结论。

其次,中医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和融合。 很多现代中医医生在看病时,不仅仅依赖把脉,而是会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以及病人详细的“问诊”信息,来综合判断。有时候,病人提供的详细症状描述,加上望(比如舌象的细致观察)、闻、问,可能已经能基本明确病因病机,这时候脉象虽然依然有参考价值,但可能不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依据了。

再者,把脉本身的局限性也不能忽视。

主观性强: 把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触觉和经验,这种经验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且不同医生之间对同一脉象的感受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受外界因素影响大: 病人的情绪、身体状态(比如刚运动完、情绪激动、吃了什么东西)都可能影响脉象,使得脉象本身变得不稳定,给判断带来干扰。
对某些疾病不敏感: 对于一些早期或细微的病变,或者一些主要影响其他系统的疾病,脉象可能反应不明显。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把脉是“非此不可”还是“可有可无”?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

在传统的、无仪器辅助的诊疗模式下,把脉是近乎“非此不可”的核心诊断手段之一。
在现代医疗环境下,把脉仍然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但非唯一”的。 它的价值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辨证的精细化、早期发现一些隐匿性问题、以及在一些现代仪器难以完全捕捉的生理功能失调方面,仍然有其独特的作用。

现在很多优秀的中医师,他们会把把脉获得的脉象信息,与病人的问诊、舌象观察、以及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放在一起综合分析。脉象可以用来佐证、补充或者纠正其他方面的判断,从而做出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把脉“可有可无”。它的价值依然存在,但它不再是唯一的“圣杯”。一个好的中医,他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以及他掌握的各种诊断工具和信息,来灵活运用把脉,而不是将其神化,也不是将其抛弃。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信号侦测器,虽然有时候能捕捉到微弱的信号,但我们现在有了更多更先进的雷达系统来辅助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平常老百姓都知道把脉,中医生不给病人把脉,病人自然会怀疑你是不是真的有心帮我看病。

中医的把脉无法用现代医学解释,现代医学看的是桡动脉,中医生把的是手太阴肺经,这当然不同了。

其实切脉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现在用得最多就是寸口诊法了。寸口是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十二经脉之气汇聚在此;其次,肺朝百脉,寸口能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同时,寸口在腕后,肌肤薄嫩,脉容易暴露,切按方便。

其实之所以怀疑切脉的准确性,是因为脉象是非常复杂的。手每侧寸口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常见脉象有28种,有些脉象因为脉位、息计、力度、脉形、中空、节律等是有相似的,所以也要结合望闻问来诊断,单纯靠把脉诊断是不科学的(当然,你说中医都不科学那我没什么要说的了)。

你看,这里面会有多少种变换,这要多少年沉淀才能做到准确十足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