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如何看待山东合村并居政策?

回答
合村并居这事儿,搁我们年轻人这儿,讨论度挺高的,看法也挺杂。总的来说,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分析,而且很多时候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

先说说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正面声音,或者说政策的初衷和我们理解的“好处”:

“以后生活更方便了,基础设施会跟上。” 这是最常听到的一点。咱们老家村子,很多基础设施是真不行。有的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水电网也时常出问题。合村并居,意味着新的社区,政府会投入资金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像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宽带网络这些都会升级。我们年轻人,尤其是在外面见过市面、用惯了城市便利的,对这些是很期待的。想到以后不用担心停水停电,网络速度飞快,感觉生活质量能上一个台阶。
“孩子上学、看病能更方便。” 很多农村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都集中在镇上或者县城。合村并居后,可能会整合村里的教学点,或者把孩子统一送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医疗方面也可能在社区内设立更好的卫生服务中心。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为下一代考虑的重要因素。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生病了能及时得到比较好的治疗?
“环境会变好,村容村貌能提升。” 老家村子,房子东一处西一处的,乱七八糟的,有些老宅子都快塌了。合村并居后,可能会有统一的安置区,规划得更整齐,绿化也会更好。看着村子变得干净整洁,有点儿像城市小区的感觉,我们脸上也觉得有光。而且,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个大问题,集中处理污水垃圾,对整个生态环境都有好处。
“未来可能有更多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有些地方提出来,合村并居是为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吸引企业入驻,搞一些新的产业。我们年轻人很多都想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不想背井离乡。如果合村并居真能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那绝对是利好消息。比如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或者是一些现代农业科技园什么的。

然后,我们也会听到很多担忧和顾虑,或者说,现实中我们看到和经历的一些“问题”:

“拆迁补偿到底够不够?安置房会不会有质量问题?” 这是最现实也最直接的担忧。我们年轻人很多都在外面打拼,家里的老人可能还在老家守着。一听说要拆房子,首先想到的就是补偿问题。补偿少了,我们一家人就没法在城市安家,回农村也住不习惯。而且,安置房的质量也是个大问题,能不能住得安心,有没有产权纠纷,这些我们都得很在意。很多新闻报道里都有负面案例,心里难免打鼓。
“老家有感情,拆了就没根了。” 这个可能对一些年轻人来说不那么强烈,但对于从小在那个村子里长大、有着深厚感情的我们来说,这是很真实的情感损失。老房子虽然旧,但承载着太多回忆,跟亲戚邻居的关系也都很熟络。合村并居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搬到陌生的新社区,这种归属感和人情味会不会也跟着一起“拆”走?我们担心的是,以后邻里之间会不会像以前那么亲近,会不会失去那种“乡愁”。
“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宅基地权益?” 很多年轻人可能在城里买了房,但家里的老宅基地还在农村。合村并居政策下来,可能会涉及到宅基地确权、流转、置换等问题。我们担心这些政策会影响到我们对宅基地的使用权或未来的收益权,尤其是那些想在农村发展自己的年轻人,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阻碍。
“政策执行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一刀切’,不顾具体情况?” 山东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村子离县城近,有的村子偏远。有的村子人口还在增加,有的村子人口流失严重。我们担心政策在推广过程中,会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行,忽略了我们村子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真实意愿。如果真是这样,那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父母辈的意愿怎么考虑?他们习惯了老生活。” 很多时候,政策的执行主体是村干部和村里的老人。我们年轻人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家里的老人可能更习惯旧的生活方式,对搬迁入住新社区有抵触情绪。我们担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老人的意愿被忽略,导致家庭矛盾,或者他们在新环境里适应不了,生活质量反而下降。

总的来说,我们年轻人看待合村并居,心态是比较复杂的。

一方面,我们能理解国家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发展的决心和政策导向,也看到了合村并居可能带来的便利和进步,对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有着期待。我们希望国家的发展能惠及农村,让农村也跟上时代的步伐。

另一方面,我们对政策执行的细节、补偿的公平性、以及政策对我们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影响有着很多担忧。我们希望政策能更精细化,更尊重个体意愿,更关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避免出现“雷声大雨点小”或者“一拍脑袋定大事”的情况。

我们更希望的是,合村并居不仅仅是简单的“拆村并居”,而是真正能够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让农村真正具备吸引力,让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有机会“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更美好的农村,而不是一个看起来“现代”但失去灵魂的空壳。

有时候,我们也会互相交流,有的朋友觉得这是大势所趋,早晚的事,不如积极配合;有的朋友则对此持观望态度,觉得要看具体政策落地情况;还有一些朋友,则充满了抵触情绪,觉得这是对他们土地和生活方式的侵犯。

所以,与其说我们年轻人“怎么看待”,不如说我们是在“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个正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大变革。我们会关注新闻,会和家人讨论,也会在朋友圈里发表看法,总的来说,是既有期待,也有警惕,希望最终的结果能让我们觉得,这一番折腾,是值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山东的意图,短期是拿到土地指标,减少行政成本。

长期是集中土地,农民出租土地,土地集中经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搞大农场。

代价是牺牲农民利益,大拆大建。

农民花掉积蓄上楼以后,生活品质有得有失,失去院子,但是能有更好的配套。

但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不方便,会有更多的人放弃耕种,把土地租出去。

这里隐含了几个严重的问题。

一是空出来的土地指标,不一定能变现,一个地方搞土地值钱,各地都搞,都想把用地指标卖给青岛,而青岛自己也搞,青岛不缺地。

穷的地方拿到地,不容易变现。而造楼也是要成本的。穷地方会立即出现危机。

尤其在先拆后建的基层运动式冒进下,容易引发大问题。


二失业和贫困的问题。

现在还不能进城的,在城里生存是有些问题的。

集中居住,花掉积蓄,土地租出去,而这些人缺乏社会保障。他们没有退休金。

农田集中了,需要很少的劳动力操纵机械。其他人就业就有问题了。

没有就业机会,他们靠租金活不下去,社保不覆盖,就要依赖城市打工的亲属。人为制造失业和贫困。

三是缓冲区消失的问题

农村看家是城市农民工的退路,今年疫情,没活干就在家吃,家里有房有粮,少挣钱也饿不死。

这个缓冲区可以抗经济危机。大规模失业能维持基本的社会稳定。

并村,农业生产农场化。退路就没有了,父母没钱没社保没工作没收入,全家依赖打工的子女,抗风险能力很低。

有经济危机,政府就得发救济,把所有农民工纳入低保,保证城市的治安。否则也会出大乱子。

user avatar

我是山东曲阜人,离曲阜高铁站不到十里路。真的是十八线小县城的农村人,俺是不懂那些有的没的,也不懂为啥被知乎上这么多不相关的人批判,给我的感觉就是城市人认为农民最好只种地,农民工被怎么看待咱也不说了。反正我们村全拆了,没见几个不愿意的,附近没楼的村还羡慕我们。

我们又不是把自己当城市人,搬楼里又不是不种地,换个住的地方,一样过日子,东西都放在车库或者储藏室里,一样种地,虽然种地不挣钱。真的干净很多,而且解决了很多问题。

说说我们村,比较大,700多户,开始没有全拆,建了5期楼房,提前入住的都是花了钱的,老家拆了,花10-20万住进楼里,120平上下。后来全村拆了,楼里住不下,村里就提供住房或者给租房的钱,说是给一大一小(120平+60平),另外给10万块钱,之前提前住进楼里的人,钱全退,再按一样的标准来,但是这两三年没见动静。我们这儿另一个村钱补的多点,老村离我们十几公里,年前就准备在我们村的小区旁边盖楼,盖完他们村的再盖我们村的,因为疫情问题暂停了,估计又得等两年。

再以我们家为例,没什么钱,父亲建筑工,原来常年在外打工,比我挣的多,母亲在菜市场打工也就挣点零花,我原来在南京卖教辅资料,没什么钱。种地真的不挣钱啊!每次农忙我爸还得从外地回家,来回路费加上误工费,每次农忙都得好几天,种地成本又高。2015年村里四期的时候花16万买了楼住进来,房子120平,车库25平另外又花5万买的,我不知道那时候算什么政策,反正住进来了,我也回家在附近工厂上班,现在每月才4000多。住进楼房明显干净多了,住的也舒服,老家冬天真的是太冷了!楼下有免费车位停车,车库放东西、电动车等。头两年还在种地,现在给我家一家子的一位大哥种了(年龄和我父母一样大)。今年疫情都在家,当时村里控制挺严格,不许出入,买东西门口的大小超市供货,严格按楼号来,三天买一次,村里安排志愿者送货,现在我爸我妈干劳务,我正常上班,反正我们自己都觉得住的挺舒服,房子这5年也没问题,我们父辈大多是泥瓦匠农民工,房子咋样还是有数的。

住进楼里确实方便管理,而且不是城市那种冷漠的楼房,邻居大部分都是熟悉的。该种地种地,该上班上班。门口现在啥都有,比原来方便太多了,交通也比原来好,车也有地方停。没拆的村现在是真不愿意去,因为路都是原来留下的,就算修了水泥路也太窄,现在车又多,本村的也只能靠院墙停车,真心不好过去。俺也挣不来大钱儿,吃不了苦,这样过就挺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合村并居这事儿,搁我们年轻人这儿,讨论度挺高的,看法也挺杂。总的来说,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分析,而且很多时候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先说说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正面声音,或者说政策的初衷和我们理解的“好处”: “以后生活更方便了,基础设施会跟上。” 这是最常听到的一点。咱们老家村子,很.............
  • 回答
    2017年山东省出生人口175万人,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说明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的体量。但关键在于,在这175万人里,一孩出生数量居然还不到二孩的一半,这个情况相当耐人寻味,也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现象和政策影响。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一孩出生数量不到二孩一半”的直接解读:首先,.............
  • 回答
    2022年春节期间,山东省不少地方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这一举措无疑是出于安全和环保等多方面的考虑,但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民众的热议。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政策出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首先,从安全角度来看,烟花爆竹的燃放确实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特.............
  • 回答
    看到山东菏泽这位老人 27 年前存入 1000 元,银行承诺 20 万元,最终却只拿到 5000 元的事件,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巨大落差,更是对信任、对承诺、对公平正义的严重拷问。首先,这件事最让人触动的是 时间的力量和人心的等待。27年,这可不是一个短数字。对于一个普通老人来.............
  • 回答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原山东省耳鼻喉医院)20年间,每个员工只发放1000元的精神文明单位补贴,这一情况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细致的画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精神文明单位补贴”的性质。这类补贴通常是对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成就的.............
  • 回答
    山东“张志超案”13年后平反,宣判无罪,这起案件的背后,折射出了太多值得深思的现实。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蒙冤昭雪的故事,更是对司法公正、证据认定、以及程序正义的一次深刻拷问。案件的缘起与“铁证”的崩塌故事要从2005年说起。那一年,在山东省烟台市,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性侵案件。年仅18岁的张志超被卷入.............
  • 回答
    要说2020年山东的GDP,73129亿元,增长3.6%,这个数字背后,其实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也折射出山东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对于山东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把2020年的3.6%这个增长率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理解。要知道,2020年.............
  • 回答
    2016年,山东理科状元孙昊放弃了清华、北大这些传统名校,毅然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觉得“不值”或者“too much”。但仔细剖析一下孙昊的选择,你会发现这背后有着超乎常人、清晰而坚定的逻辑,也代表着一种对高等教育、对个人未.............
  • 回答
    2020年山东省高考成绩出来后,一个显著的现象是,位列前500名的考生,绝大多数都选择了物理、化学、生物这个组合。这并不是偶然,背后反映的是山东省高考选科政策导向下的考生选择逻辑,以及这些科目本身所具备的特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山东省在2020年实行的是“3+3”的模式,其中的“3”指的是语文、数.............
  • 回答
    2020年,山东省的GDP增速达到了3.6%。这个数字,放在全国范围和山东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3.6%这个增速的来之不易。 2020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山东作为经济体量较大的省份,同时也是沿海地区,对外.............
  • 回答
    2019年经济普查,山东GDP大幅下调9188亿元,这个数字确实让人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情况,咱们得从经济普查的性质、GDP核算的原理以及山东自身的经济特点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白经济普查是什么?经济普查,说白了就是一次“全国范围的大体检”,特别针对的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它不.............
  • 回答
    深度剖析:经济普查下的山东GDP“瘦身”——近万亿的调整背后,谁是“减负”主力?2018年,山东省的GDP数据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大幅下调,近1万亿的调整幅度,无疑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并非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国家经济普查的一次“体检”结果,是对过去经济活动的一次全面梳理与修正。这次“瘦身”背后,既.............
  • 回答
    2020年6月21日山东枣庄村民怒砸执法车事件,虽然事发突然且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公开信息相对有限,难以进行非常详尽的描述。不过,根据当时的报道和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这起事件及其后续处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据现有信息推测) 背景: 通常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基层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矛.............
  • 回答
    2016年10月3日,山东莱芜市莱钢医院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李宝华医生在工作中遭遇了不幸。那天,李宝华医生在医院被一名患者的家属(报道中称为“暴徒”)持刀砍伤,尽管医院进行了紧急抢救,但李宝华医生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这件事情一经披露,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大家对于医护人.............
  • 回答
    2018年全国净流出人口排行山东排第二,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咱得从几个角度掰扯清楚,才能有个比较全面的理解。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净流出人口”。简单来说,就是离开山东去外地发展的人数,减去从外地来山东工作生活的人数,剩下的那个负数就代表净流出。山东2018年排第二,那说明离开山东的人比来山东的人多不.............
  • 回答
    2019年12月17日,中国海军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正式入列。这个日子,不仅仅是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在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山东舰”的诞生:从图纸到钢铁巨兽的跨越“山东舰”的入列,并非一蹴而就,而.............
  • 回答
    看待2021年US News数学学科排名中,曲阜师范大学超越北京大学排名第一,山东科技大学排名第三的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字。这其中既有US News排名方法本身的特点,也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和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理解US News排名.............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 2021 年山东高考的一段线——444分,这数字放着,确实能引起不少家长和考生的关注和讨论。从“444”这个数字本身来看,它并不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数字。 相比较于某些年份出现过的高分段“跳跃”,444分可以说是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那么简单,咱们得结合山东高考的.............
  • 回答
    想了解山东2020年规划的“胶东五市共同发展”,其实不是看某一个单一的“规划书”,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多个文件、多个领域去捕捉信息。这就像拼凑一幅画,你需要看画框、颜料、画布,还要看画家的构思。核心思路: 胶东五市(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的共同发展,不是简单的“五城联动”,而是要形成一个 更强.............
  • 回答
    山西长治市计划将裸眼视力和体重纳入中考评分指标,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背后反映了国家对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视,以及如何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更有效地融入教育评价体系的探索。以下是对这一政策的详细解读和多方面看法:政策背景与目标 国家层面的重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问题,特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