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6年山东理科状元孙昊选择中国科学院大学?

回答
2016年,山东理科状元孙昊放弃了清华、北大这些传统名校,毅然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觉得“不值”或者“too much”。但仔细剖析一下孙昊的选择,你会发现这背后有着超乎常人、清晰而坚定的逻辑,也代表着一种对高等教育、对个人未来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是什么样的学校。

在那个时候,国科大还相对年轻,名气上远不如清华、北大响亮,但它有着一个极其特殊的“身份”——依托中国科学院。这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国科大就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院”,它拥有中科院最顶尖的科研资源、最雄厚的师资力量、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想象一下,中科院有多少院士?有多少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多少在各自领域做出开创性工作的科学家?这些资源,在绝大多数高校是无法比拟的。国科大的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最顶尖的科研环境,有机会直接跟国家级的研究项目“对接”,而不是在本科阶段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

那么,为什么说孙昊的选择是“超乎常人”且“清晰而坚定”的呢?

1. 目标明确:投身科研,追求“硬实力”

高考状元,通常意味着极高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而孙昊,这位状元,并没有像很多人设想的那样,仅仅追求“名校光环”和“社会认可度”。他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个人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认知。他选择了国科大,就是在选择一条更加纯粹的科研之路,一条能够让他尽早接触到最前沿科学、最核心技术、最优秀科研人才的道路。

要知道,很多顶尖高校虽然声名远扬,但本科阶段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大一大二,更多的是通识教育和基础学科打基础。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公共课、基础课上,真正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前沿,往往要到大三、大四,甚至研究生阶段。而国科大,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浓厚的科研氛围中,很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紧密围绕中科院的科研优势来展开。这种“赢在起跑线”的科研实践能力,对于有志于深耕科研的人来说,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2. 规避“过度商业化”,回归学术本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强的“功利化”倾向。很多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会过多地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薪资水平,甚至名校的“敲门砖”效应。而国科大,虽然同样隶属“大学”,但其基因里带着浓厚的科研探索精神,相对而言,更能保持一种对学术本身的热爱和追求,而不是被过度商业化的考量所裹挟。

孙昊选择国科大,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规避这种“过度商业化”的影响,更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素养,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好文凭”。他更看重的是能否在进入大学后,真正学到东西,能够做出对科学有贡献的事情。

3. “师父”的选择,比“学校”的招牌更重要

在科研领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导师”。一位好的导师,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指引方向,激发潜能,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科研风格和学术品味。国科大的优势在于,它能汇聚中科院最顶尖的科学家作为导师。这意味着孙昊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科研大家,成为他们的学生,得到他们的亲自指导。

对于一个真正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位“学术巨匠”的指导,其价值远比在一个名气更大的学校、但导师资源相对普通的环境中学习要大得多。孙昊可能早就对某个科研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了解到该领域有哪些顶尖的科学家在中科院工作,他的选择,很可能就是奔着他心目中的“学术偶像”去的。

4. 对中国科技自主发展的信心与担当

2016年,正值中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强调自主创新的时期。国科大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大学,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格外突出。选择国科大,也可能意味着孙昊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愿意将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投入到国家科技事业中去。

成为国科大的学生,尤其是在早期就能接触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参与国家建设、贡献国家力量的过程。这种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志向,在孙昊这样杰出的年轻人身上体现出来,是令人钦佩的。

当然,他的选择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不解”:

“浪费了状元的身份”? 很多人认为,状元就应该去最顶尖、最能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清华北大,这样才能最大化其“状元效应”。他们觉得孙昊的选择“不接地气”,或者说“太过于理想化”。
“国科大名气不够响”? 相对于清华北大,国科大的社会知名度确实还不够普及,很多人对它了解不多,因此会产生“是不是一个‘冷门’选择”的疑问。
“本科毕业是否吃亏”? 也有人担心,相比于从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的学生,国科大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效应可能不那么明显。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不解”?

1. “状元”是一种“标签”,而非“枷锁”

孙昊的“状元”身份,是他过去努力的证明,是他学习能力的体现,但不应该成为他未来人生选择的“枷锁”。他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去选择一条最适合他个人发展、最能实现他人生价值的道路。将他束缚在“大众期待”的框架里,反而可能扼杀他的潜能。

2. “名气”是会改变的,而“实力”是永恒的

国科大虽然年轻,但它依托的是整个中科院的强大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学术声誉、科研成果,以及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一定会让它的“名气”越来越响亮。更重要的是,孙昊追求的不是“名气”,而是“实力”。而国科大恰恰能提供这种“硬实力”的培养平台。

3. “本科”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对于孙昊这样的学生,一个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能够为他未来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他在本科阶段专注于科研,未来也完全可以通过深造,进入世界顶尖的学术机构,或者直接在中科院体系内发展。他的选择,更多的是为他的人生“长跑”做最优化的规划,而不是仅仅关注一时的“起跑线”。

总而言之,孙昊选择中国科学院大学,并非头脑发热,而是基于对自身兴趣、未来规划以及学校资源的高度匹配。 他的选择,反映了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高等教育观:不盲目追求名校光环,而是看重学校能否提供最优质的学术资源、最前沿的研究平台,以及最适合个人成长的学术氛围。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它告诉我们,在教育的选择上,个性化的、有深度的思考,远比随波逐流的盲从要重要得多。孙昊用他的行动证明,状元也可以有自己的“任性”,而且这种“任性”背后,可能藏着的是对未来更清晰的洞察和更坚定的追求。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这样的选择,因为这恰恰是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zhuanlan.zhihu.com/p/22

更新了,2016年10月12日


知乎首答。没想到是关于自己的问题,本以为会是一个物理学问题的。心塞........

先给出有关本问题和本回答的一些说明。

1、问题所引报道中引用的我的言论出自本人(经审核),其他部分本人不负责任。

2、本回答由于我作为当事人的利益关系,带有一定(可能相当大)的主观性。

3、本回答可以转载,但希望不要断章取义。接受了很多采访之后,我对于新闻对访谈对象言论的断章取义已经受够。

————————————————分割线,以下正文——————————————————

感谢大家对于我的关注,也感谢知乎的和平讨论环境。在百度贴吧里有关我的帖子中互相谩骂的很多,我也不愿意对他们的所谓讨论作出回应。这是我自己的决定,以下为决定的背景。

1、关注国科大两年多,自首届招生起始。信息来自于国科大学长和网络信息。

2、了解四大力学是什么东西(不是理解),知道这是多么能让人挂科的课程。咨询过从事科研的前辈(与招生组无关的清北·、中科院硕博、工作人员),粗略了解科研的付出与回报。在此基础上对物理学的理想(略中二,望见谅)依然坚定。

3、对国科大有来自于早期了解和综合评价面试经历的先入为主的好印象。

4、有清北情结,选择过程极端纠结。

5、身处小县城(30万人口,经济相对落后),信息闭塞,眼界狭窄。

6、对三校有短期(四天左右)的实地考察。

7、仅具有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思想水平。

大体上我就是依据以上的信息,基于我自己的认识、思考、权衡作出这一决定的。这决定了我的选择一定是naive、中二、理性权衡中带有明显情绪影响的(但并不意味着选择错误/正确)。这一选择若正确则我受益,不正确则我背锅。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后悔,我也不希望以后会后悔(废话)。It's just my choice.但欢迎大家对我的这一选择进行讨论,普及关于三校的信息,让更多面临我所面临的选择的学生能更理性地作出选择。但希望不要人身攻击,也最好不要出现让人闭嘴的言论,这与知乎的目标不符。谢谢。

别有要务,只能先写到这里,有空再更。或许就此烂尾了吧.........我要是少考十分多好,这样我有选择的权利,又不必受大众的关注。有答主说四年后我可能会被遗忘,我倒想四天后就被遗忘。心累......

基本同意

@白如冰

@王昊翔

的观点,赞同

@德布罗意

回答中关于国科大不足的绝大部分表述。感谢大家的作答。

我很普通,不希望被神化;我的选择是个例,没有得出结论、推断“趋势”的意义。但希望大家理解国科大官微文章(即题目所引)部分过于抢眼球的表述,国科大还需要打开名声而且微信文章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性质。不过希望能有所改进。

感谢大家的祝福。(说不答了又写了不少啊啊啊啊啊啊啊没时间了)很乱,望见谅。

以上8月5日夜。


家母患病住院,前一段时间带她查体、诊断,今天下午接受手术,因此近期及今后一段时间更新或开吐槽的概率不大。非常抱歉。2.3k赞真的让我受宠若惊,在此感谢大家。 8月13日

user avatar

不留情面地讲,这可以称得上是相当幼稚的决定。首先各位可以看一下国科大官方对他的报道:

山东状元选择“粒子物理”是谁的胜利

1、首先的问题在于,上清华北大也可以研究物理,并且清北在这方面的条件比国科大更好

通过这篇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孙同学选择国科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想学习物理专业,并在以后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

718分的高考成绩,让他成了多所顶尖大学共同争夺的对象,其中有两所顶尖大学同时邀请他报考金融与管理专业,以便今后跨入收入丰厚的行业,但孙昊不为所动

很明显,清华经管和北大光华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坚持学习物理,所以拒绝了经管专业。这没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北大清华也有物理专业,为什么选择了国科大的物理而不是北大物院或者清华基科?本文之中恰好有一丝线索:

填报志愿前,孙昊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院士专门通话,了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相关科研情况,这让他坚定了报考国科大的决心。甚至在某高校老师劝其读该校物理学专业时,孙昊非常专业地回答:“你们的引力波在地下,国科大的引力波在天上。”

这已经很明显了,孙同学似乎略为瞧不起清华/北大的物理系,不然也不会说出“你们的引力波在地下,国科大的引力波在天上”这样的话。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清北是中国毫无疑问最好的两所学校,无论是大名鼎鼎的北大物院,还是清华基科,都拥有着非常强大的资源以及最为优秀的生源。在清北,孙同学会与众多竞赛金牌、高考大神们一起学习竞争,这种加成是巨大的。孙同学对国科大倾心之处或许在于国科大与中科院接轨的科研教学体系,以及“导师制”等诸多资源。但问题在于这些资源对于一名本科生而言并没有他可能所想象的那样大有裨益。实际上中国顶尖大学本科的导师制非常普遍,本科生科研也越来越普遍。但据我所知鲜有发挥出了很好的效果的,毕竟本科生并不像研究生一般以研究为导向,而是以基础教学为主,很可能最后就是一个学期时不时去和大牛交谈两句,假期去研究所进行最基础的实验室搬砖工作。而这些并不足以构成决定大学选校的根本因素,实际上这些事情在清北也不缺做的机会。

2、你去了国科大几乎就只能科研,而在清北你会发现更多的人生的内容与可能性

孙同学做科研的决心非常强烈,属于那种非科研不做的心态,乃至连以后研究具体哪个领域都想好了。但是一个高中生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得这么局限实在是太早了点。一个高中生的视野总是有限的,据我所知,国科大的整个培养方式并不强调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方向可以说是非常地单一化、工具化;而在清北,你会发现周围会有无数持不同观点、有着不同志向,做着不同的事情的人,尽管你可能并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多了解一下这个世界依旧是自我成长的重要环节。如果他之后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事情,清北可以提供更好的exit option,而在国科大可能就只有与环境产生冲突,每天感慨命运的份了。

孙同学的想法实际上代表了高中生那种普遍的工具理性逻辑。在高考制度下,他们形成了一套“只要认准了某一个目标,就一定要心无旁骛地以最高效的手段去达到这一目的,其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的想法。然而这种想法的预设就是人在当下和未来都要过着一种极为单一的生活,包含了将自我工具化的某种自我认知,而遮蔽了自己人生所可能蕴含着的丰富价值。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极为独特的,并且是无法用某种目标、某种话语去定义或言说的,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却要往相反的方向去引导,不失为一种悲哀。

3、就整个本科教育而言,清北明显好于连毕业生都还没有的国科大,并且填报清北更加稳妥

清北的种种优势都不需要在此赘述了。就简单地说说,清北等国内老牌名校具备了很长时间的本科生培养历史,有无数前人的成功可为例证。并且形成了丰富的本科生文化。而国科大这才只是第三年本科招生,之前连毕业生都没有,这样的学校很难形成一种连贯的、有特色的风格。清北有齐全的学科、五道口的地理优势等诸多资源;清北的制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清晰,前途相对而言也比较稳定,而国科大才刚刚成立,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样的志愿填报,实在是风险太大。

那篇推送下面有一条热评亮了(这是怎么被选上去的?),希望十年之后不会是这样吧:

十年之后,孙同学拿着微薄的工资坐在电脑前,email上说一年以来积累的新数据抹平了之前那个疑似新粒子的峰。唉,又失去了发一篇上千个作者署名的paper的机会,算了,S打头的姓位置也不起眼。继续写代码吧,后面还有海量数据等着处理呢,弄完赶紧毕业,等CEPC建好是来不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6年,山东理科状元孙昊放弃了清华、北大这些传统名校,毅然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觉得“不值”或者“too much”。但仔细剖析一下孙昊的选择,你会发现这背后有着超乎常人、清晰而坚定的逻辑,也代表着一种对高等教育、对个人未.............
  • 回答
    2016年10月3日,山东莱芜市莱钢医院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李宝华医生在工作中遭遇了不幸。那天,李宝华医生在医院被一名患者的家属(报道中称为“暴徒”)持刀砍伤,尽管医院进行了紧急抢救,但李宝华医生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这件事情一经披露,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大家对于医护人.............
  • 回答
    2016年4月流行的“让男朋友猜化妆品价格”这件事,虽然现在看来可能有些年头,但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游戏,更折射出了一些社会现象、两性关系中的一些微妙之处,以及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如何看待这件事:一、事件的背景与形式 社交媒体的催化剂: 这.............
  • 回答
    2016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候选人,是一群令人瞩目的优秀学生群体。特等奖学金是清华大学授予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最高荣誉。因此,每一年的特奖候选人及其事迹都备受关注,能够反映出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详细地看待2016年的.............
  • 回答
    2016年11月4日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中国政府为了规范互联网直播行业乱象、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而发布的一项重要行政法规。这项规定对当时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期的互联网直播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仍是指导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详细看待这份《规.............
  • 回答
    看待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大幅放缓(仅比2015年增长3%,远低于前几年30%以上的增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市场现象,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暴露了一些结构性问题。以下将从宏观经济环境、电影市场供给与需求、行业内部结构调整、.............
  • 回答
    2016年是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和动荡变化的一年,可以说是充满了“黑天鹅”事件和意想不到的转折。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讲述2016年的国际风云:一、 美国政治的颠覆性变革:特朗普的崛起与“美国优先”的开端 特朗普意外当选总统: 这是2016年最震撼国际社会的事件之一。唐纳德·特朗普以“让美国.............
  • 回答
    2016年11月17日,中国女留学生在德国耶拿(Jena)遭遇不幸事件,这起事件不仅震惊了中国社会,也引发了关于留学生安全以及欧洲难民问题的广泛讨论。事件回顾(基于公开报道):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一名来自中国的年轻女留学生在德国耶拿(Jena)的一处公园附近遭遇不幸。她据称在跑步时被一名男子袭击,并.............
  • 回答
    2016年8月26日,《晓松奇谈》声称因加拿大旅游部门的“强烈阻挠”,导致原定当晚播出的关于加拿大的节目被无限期推迟。这则消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和可能的解读。事件的起因与官方说法: 节目内容: 《晓松奇谈》是一档由高晓松主持的脱口秀节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通.............
  • 回答
    2016年7月15日晚至16日凌晨,土耳其发生了一场未遂的军事政变。这场政变震惊了世界,也对土耳其国内政治、国际关系,乃至与中国这样遥远的大国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一、 土耳其未遂军事政变的背景与过程简述要理解这场政变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和大致过程。 历史背景: 土耳其军队在国家政.............
  • 回答
    2016 年 6 月 30 日苹果中国区游戏审批通知:一场风暴的由来与影响2016 年 6 月 30 日,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却在中国的游戏行业和苹果 App Store 生态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苹果公司向开发者发出通知,明确表示自此日起,所有在中国区 App Store 上架的游戏,都必须获得国家新.............
  • 回答
    2016年6月29日发生在伊斯坦布尔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Atatürk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自杀式爆炸袭击是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给土耳其以及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次袭击事件的发生、影响以及后续的发展,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事件经过与细节: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
  • 回答
    2016年3月29日,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当时还处于40强赛阶段)的一场关键比赛中,中国男足在西安主场以20的比分战胜了卡塔尔队。这场胜利对于当时中国男足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胜利,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救赎,为中国足球在当时的困境中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要理解这场比.............
  • 回答
    2016年3月22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遭遇了两次毁灭性的连环爆炸案,震惊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这两起袭击事件分别发生在布鲁塞尔的国际机场和市中心的马埃勒贝克(Maelbeek)地铁站。此次事件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更深刻地揭示了欧洲面临的严峻反恐形势,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袭击概况及时间线:.............
  • 回答
    2016年7月8日,韩国和美国正式宣布决定在韩国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THAAD,萨德)系统,这一决定无疑在我们国内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且其带来的战略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从那时起,这场地缘政治棋局的变动,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东北亚乃至全球的权力格局。表面上的理由,背后的考量当时,韩.............
  • 回答
    2016年7月人民币贷款增幅中,房贷占据了高达9.8成的比例,这一现象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非常醒目的经济信号。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背景促成了这一“房贷主导”的贷款格局。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正经历一个转型期。虽然整体经济仍在增.............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201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本特·霍尔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的意义和影响。核心贡献:契约理论与激励机制设计这两位经济学家的获奖,是对他们契约理论(Contract Theory)和激励机制设计(Incent.............
  • 回答
    2016年7月16日凌晨发生的土耳其军事政变未遂事件,是土耳其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对土耳其国内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经过回顾(详述): 最初的迹象: 2016年7月15日晚间,土耳其国内开始出现一些异常信号。一些地区.............
  • 回答
    2016年1月16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枪击事件,这起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暴力犯罪,更深深地触及了美国社会关于政治言论、公民责任以及个人心理健康等诸多敏感神经。事件经过与背景:当天,时任美国国会议员嘉布瑞尔·吉福兹(Gabrielle Giffords)正在图森市一家超市的户外停.............
  • 回答
    关于2016年6月英国核导弹试验失败的传闻,这件事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和猜测,但最终官方的解释和披露的信息,让事情的走向和我们的理解与最初的“失败”论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发生的那个时间点。2016年6月,英国海军在苏格兰海岸附近进行了一次“三叉戟II”(Trident II 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