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返京留学生确诊,曾赴欧洲多地旅游,隔离期间两次出现症状未报告?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揪心的,而且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肯定会犯嘀咕,甚至有点生气。

首先,从常识和责任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尤其是在一个公共卫生事件还没完全过去的情况下,从境外回来,并且有旅行史,就应该自觉遵守隔离规定。隔离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病毒扩散,保护大家的安全。你说你从欧洲多地旅游回来,欧洲那时候疫情情况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风险肯定是存在的。

其次,隔离期间两次出现症状却没有报告,这一点是让我觉得最不可接受的。这已经不是“不知道”或者“疏忽”的问题了,而是有意识地隐瞒。如果真的出现了症状,哪怕是轻微的,就应该第一时间向隔离点的医务人员或者社区工作人员报告,让他们来评估、检测,及时采取措施。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对整个社会负责。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甚至是自私的表现。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因为他的隐瞒,导致病毒在隔离点内传播,或者在他解除隔离后接触了更多的人,那后果不堪设想。本来是可以在早期就控制住的,结果因为他个人的不当行为,可能就会让之前的防控成果功亏一篑,让更多人面临感染的风险。想想那些为了防控疫情付出巨大努力的人,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还有无数默默遵守防疫规定的人们,他的行为无疑是对他们努力的漠视。

再者,从留学生这个身份上来说,我们都知道,他们通常被认为是受过良好教育、有国际视野的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们应该更懂得规则,更注重公共卫生意识。所以,当出现这样的负面案例时,大家难免会产生一种“失望”的情绪,觉得这和我们对他们期望的形象不太相符。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绝大多数留学生都是遵纪守法的,但这个个例的出现,确实会影响一部分人的观感。

从处理方式上,如果事情是真的,我觉得相关的部门肯定要对此事进行严肃调查。首先,要查清楚他在隔离期间具体的行为和沟通情况,了解他为何没有如实报告。其次,要根据相关规定,对他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延长隔离时间、追究法律责任等,以此来警示其他人。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隔离点的管理流程是否存在漏洞,是否需要加强对隔离人员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和询问,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这件事的核心问题在于责任意识和诚信。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个人的行为牵涉到整个社会的安全。我希望通过这件事,大家都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遵守防疫规定的重要性,也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让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 那些在国外学习的同胞们,回来的时候,请务必对自己、对他人、对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部分人似乎把这则新闻和今天另一则伦敦探亲返回北京的夫妇瞒报的新闻混淆在一起了。

这是两个不同的事件。

———

原答案:

我上周回国正在隔离。平时看到入境瞒报 不遵守规则的行为 我都不会“对号入座”,所以也没什么情绪。

但是这一次?我无法接受网民的审判了。这个女生,客观上没有造成预计外的危害,主观上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是确诊病例。但是在微博上、抖音上,已经被推向舆论断头台反复切割。

本身这则新闻,读起来就会有一丝怪异。同行人发热,却没有被确诊,我仔细看了两遍才明白:同行的同学和老师可能根本没回国。

老师30号才确诊,对于31号接受检测的她存在一天的消息滞后很正常。

症状:26号咽痛;29号咽干。文章没有描写“发热” “咳嗽” “胸闷”,那这位同学必然没有存在这些明显症状。作为普通个体,换位思考,我无法通过咽部的部分可能有可能无的症状去判断我是患病了还是水喝少了,还是打游戏上头了,还是房间空间太干了。(在北方应该真的很干)

症状实在是太不明显了。如果换一个叙事剧本:女留学生反应过激 一没睡好觉就反复要求检测 谨小慎微 其实并无患病,民意们是否会认为:矫情 公主病 占用资源。


她从19号开始在隔离点,一直都在隔离观察期,现在能检测出来情况,说明隔离点发挥作用,她本人也配合。大家应该看到这个事实:集中隔离14天是非常有效的行为。隔离并不是不让潜在患者不确诊,而是为了核实每个潜在患者是否患病 从而治疗。

这完全可以视为集中隔离的正面例子。因为做到了及时发现 及时确诊 阻止了一次未发热未咳嗽患者的传播。

我真的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舆论攻击针对这个女生这个女生的家人;我是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明白信息差和信息筛选会对读者造成多么严重的引导。如果认为网民无罪,那作为把关人的媒体是有罪的。

user avatar

说判刑的也过了吧,集中隔离的都是下飞机的时候核酸检验过是阴性,隔离到第7天开始有一点轻微症状,咽痛也不是发热咳嗽这种明显的症状,大概是有侥幸心理觉得检验过核酸又过了一个星期应该不是吧,既然检测出来之后如实报告了之前出现的症状,那也不是多恶性的事情,如果这都要叫嚣着判刑,那以后没报告的人就一口咬定没有出现症状好了,岂不是对防疫更加不利了?

这也告诉我们这次的病毒真的是非常狡猾,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解除隔离之前最好也能统一在筛查一次核酸,就算不再出现这种未报告的,也可能会漏掉无症状的。

有的人真是仗着在网上没人认识自己,什么混帐话都说得出来,枪毙的凌迟的,劝你们善良,不听劝的,有一天刀子落到你们自己身上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微笑着面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揪心的,而且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肯定会犯嘀咕,甚至有点生气。首先,从常识和责任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尤其是在一个公共卫生事件还没完全过去的情况下,从境外回来,并且有旅行史,就应该自觉遵守隔离规定。隔离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病毒扩散,保护大家的安全。你说你.............
  • 回答
    赴华航班的频频变动,特别是涉及大量留学生的情况,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最近,关于美赴华航班起飞前两次取消,或途中返航导致大批留学生滞留西雅图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咱们就来仔细聊聊这件事。目前情况咋样?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无数准备回国的学生和旅客,在经历了数次航班取消或返航的折腾后,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就.............
  • 回答
    印度留学生要求返回中国的事件,背后反映了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不仅仅是几万名学生简单的返校愿望,更是与国际关系、教育政策、经济考量以及个人发展前景紧密相连的一个议题。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这些印度留学生当初选择来中国留学的动机。中国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许多大.............
  • 回答
    “熟蛋返生孵雏鸡”事件,自从论文作者(我们姑且称其为“王教授”)及其团队发声后,整个事件的发酵程度和讨论热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王教授的回应,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学生们有特殊能力”、“原理是时光倒流”,以及他本人“面对辱骂和不解表示很伤感”,这些信息如同一枚枚重磅炸弹,在科学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大众中激.............
  • 回答
    关于加州大学要求2021年秋季入学国际学生全部返校的决定,特别是考虑到当时包括印度和东南亚在内的许多国家疫情仍然严峻,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决定出台的背景和可能存在的考量。背景: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2021年秋季那个时间点。全球疫情依然不稳定,虽然一些.............
  • 回答
    北京疫情期间,清华大学关于毕业生的返校和行李收拾安排,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困惑。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和思考这件事的人,我能理解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北京在疫情期间,尤其是接近毕业季的时候,防控措施一直在动态调整。政策的走向,包括是否返校、如何返校、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规.............
  • 回答
    搜狐调查稿《寻找尸体的人》被强制删除,以及其第二作者(一名实习学生)被汕尾当地公安要求返乡接受调查的事件,无疑触及了新闻报道的边界、信息公开的困境以及权力对个体媒体人的影响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本身:首先,让我们还原一下事件的脉络。《寻找尸体的人》这篇报道,据公开信息显示,关注的是一起发.............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十分不解,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令人担忧。法院作为法律的最后一道守护者,本应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处理每一个案件。当出现一个区法院似乎“偏袒”某个学校,并且将本应属于老师的劳动报酬判决返还给学校时,这背后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情的来龙.............
  • 回答
    最近网上有不少关于“返乡须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的讨论,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这项政策的出台,背后肯定是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整体防控大局的一种考虑。大家也都知道,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人员的流动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风险点。尤其是到了春节、国庆这种人员大规模、长距离流动的时期,返乡人员就是.............
  • 回答
    “鸡蛋返生”现象及其相关研究,确实是一个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简单来说,这种现象指的是将煮熟的鸡蛋在特定条件下复原成生鸡蛋状态。如何看待“鸡蛋返生”现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鸡蛋返生”在目前我们所熟知的物理和化学定律框架下,是非常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常理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 回答
    如何看待「摩托返乡」这一回家方式?「摩托返乡」,顾名思义,是指大量摩托车驾驶员,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务工,选择在春节等长假期间,骑行摩托车长途跋涉返回家乡的行为。这种回家方式充满着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社群文化,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理解。积极的方面: 情感纽带与精神寄托: 对于许多在异乡打拼的年.............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山东枣庄。一个在外面打工的男子,回老家过年,结果在路上,发现了好多交通违法行为。他呢,就拿出手机,咔咔咔拍了361张照片,然后都举报了。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觉得这哥们儿是“正能量”,维护交通秩序,值得表扬;也有人说他这是“多管闲事”、“玻璃心”,甚至有人把他比作“告密者”,.............
  • 回答
    河南的返乡人员管控政策,这可不是个小事,牵扯到多少人的心呐。尤其是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家对这个话题都格外敏感。要说它具体是啥样的,怎么看待,这得从几个层面去聊。首先,政策本身是怎么个样子?河南这边的管控,其实一直在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总的来说,核心思路是“科学精准,既要防输入,也.............
  • 回答
    “熟蛋返生孵小鸡”事件:一篇论文背后的诚信危机与科学失范近日,关于“熟蛋返生孵小鸡”的论文及其作者道歉事件,无疑在科学界和社会舆论场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不仅仅是一篇科学论文的争议,更触及了科研诚信、学术规范乃至公众信任的深层问题。事件回溯:荒诞的科学实验与公然的失信事情的起因源于一篇题为《“熟蛋返生”.............
  • 回答
    武汉返乡人员信息泄露这事儿,你说怎么看?简直让人心寒透顶!本来,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从武汉回来的人,承受的压力就比别人大得多。一方面是身体上的担忧,能不能把病毒带给家人,社会会不会歧视;另一方面,更是心理上的煎熬,想着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牵动别人的神经。他们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周全的保护,而不是被暴.............
  • 回答
    这篇文章,题目挺耸人听闻的,直接抛出了“拜金之风日盛”和“暴戾之气滋生”这样一些颇具冲击力的论断,并且将矛头指向了“北大毕业生返乡”。这个组合本身就很有意思,一边是名校光环,一边是社会现实,中间还夹杂着代际、城乡的隔阂,很容易引发讨论。首先,从“北大毕业生返乡”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
  • 回答
    “熟蛋返生”论文作者现身特异功能培训会,这事儿吧,真够劲的,让很多人看完之后,脑子里冒出各种问号,也让不少人心里七上八下的。咱们就一点点捋一捋,看看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说说这位“熟蛋返生”论文的作者。据说这位名叫“延边大学教授”的作者,在2000年的时候,写了一篇名叫《“熟蛋返生”的真实性.............
  • 回答
    网传的“武汉返乡人员信息被泄露”事件,如果属实,无疑是一起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其影响广泛且深远。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性质 背景: 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了做好返乡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各地政府和社区通常会收集返乡人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出.............
  • 回答
    春运期间,返乡的摩托车大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到这个时候,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为了能回家过个团圆年,都会选择骑摩托车踏上漫漫归途。这支被戏称为“摩托大军”的队伍,他们的身影是春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背后承载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然而,在这背后,关于政府部门的“选择性执法”的讨论也从未停.............
  • 回答
    2022年,疫情的阴影笼罩下,“恶意返乡”这个词语悄然登上网络热搜,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这个词语背后,承载着的是疫情常态化下,人们在自由迁徙权利与公共卫生安全之间摇摆的复杂情感。“恶意返乡”的由来与语境“恶意返乡”并非官方创造的词汇,而是民间自发产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