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三国时期有没有修建城堡?

回答
中国三国时期毫无疑问地修建了大量的城堡,而且修建城堡的规模和重要性在当时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三国时期之所以如此重视城堡的修建,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政治分裂、战乱频繁、各国军事实力对比复杂且动态变化。城堡在当时不仅仅是军事防御工事,更是政权的象征、经济的中心以及人民的庇护所。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三国时期城堡修建的各个方面:

一、 修建城堡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战争的必然产物: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战火连绵,为了争夺地盘、资源和战略要地,战争成为常态。城堡是防御敌人进攻、屯兵蓄锐、巩固统治的最有效手段。一个坚固的城堡能够有效地阻止敌军的推进,保护后方稳定。
政治权力的象征: 拥有雄伟坚固的城堡,是君主统治能力和国家实力的体现。能够修建和维护大量的城堡,也意味着国家拥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资源。许多重要的城市,例如都城或战略要冲,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堡建设。
经济与人口的聚集地: 城堡内部或周围往往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城堡提供安全保障,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和商人,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许多重要的贸易路线也与城堡相连接。
军事战略的基石: 在缺乏现代通讯和交通手段的情况下,控制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至关重要。城堡的选址往往经过精心考虑,围绕着河流、山脉、交通要道等展开。通过修建和控制这些城堡,各国能够构建起自己的防御体系和战略纵深。

二、 三国时期城堡的类型与特点:

三国时期的城堡种类繁多,根据其功能、规模和地理位置,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 都城与重要城市的城墙(国家级城堡):
特点: 这是规模最大、防御最严密的城堡。通常拥有高大厚实的城墙、森严的城门、复杂的内城结构(宫殿、官署、民居、仓库等)。它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例子:
许昌(曹魏): 曹操占据许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加固,将其打造成了魏国的政治中心。
洛阳(曹魏): 曹丕定都洛阳后,对旧城进行了修复和扩建,成为魏国的另一重要都城。
成都(蜀汉): 刘备入蜀后,以成都为都城,对城池进行了加固和扩建。成都作为蜀汉的根据地,其城防体系非常重要。
建业/建康(东吴): 孙权定都建业后,不断扩建和修筑城墙,将其建设成东吴的都城和军事重镇。
结构细节: 通常会有多重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墙上设有城垛、箭楼、角楼等。城门处设有闸门、吊桥等防御设施。

2. 军事要塞与关隘(战略性城堡):
特点: 设于交通要道、战略要冲、山川险阻之地,用于控制区域、阻挡敌军、屯兵防御。这些城堡的规模可能不如都城,但其战略意义极为重大。
例子:
长安(魏、蜀): 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长安的城防在三国时期依然非常重要。
洛阳(魏、蜀、吴争夺): 洛阳不仅是都城,也是战略要地,多次成为交战的中心。
汉中(蜀汉): 汉中地区地形复杂,扼守着入蜀的关键通道,蜀汉在此修建了多处军事要塞,如定军山、阳平关等,以抵御曹魏的进攻。
合肥(魏、吴争夺): 合肥是魏国南部门户,也是抵御东吴进攻的关键据点,在三国时期是修建和争夺的重点,留下了“合肥七次围攻”的典故。东吴也在此修建了坚固的城池。
荆州(各方争夺): 荆州地区(如襄阳、樊城、江陵等)是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各方势力在此修建了大量的城池和军事据点。
结构特点: 可能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地形进行防御,例如在山顶或山坡上修建营垒。

3. 屯田营堡(后勤与军事复合型城堡):
特点: 在战乱时期,为了保证军粮供应和士兵休养,曹操大力推行屯田制。在屯田区域,往往会修建具有一定防御功能的营堡,用于保护屯田的粮食和军队。这些营堡规模可能不大,但数量众多。
作用: 既是粮草储备地,也是小型军事驻地。

4. 边境戍堡(边防城堡):
特点: 设于三国交界的边境地区,用于监控敌情、防止敌军越境,以及保护边境居民。

三、 三国时期城堡修建的技术与材料:

选址: 城堡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会选择易守难攻的地形,如河流旁、山丘上、山谷口等。同时也会考虑交通便利性、水源供给以及与周边城镇的联系。
材料:
夯土: 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筑城材料之一。通过将泥土、石灰、糯米等混合,然后层层夯实,形成坚固的墙体。三国时期的城墙通常以夯土为主体,外层可能再加一层砖石或加固。
砖石: 在经济条件允许或重要城池,会使用砖石作为城墙的覆盖层或部分结构,以增加坚固度和耐久性。
木材: 用于建造城门、城楼、城墙上的垛口、角楼等构件。
其他材料: 如石灰、糯米浆等用于加固夯土层。
结构技术:
城墙: 高大厚实,内填夯土,外砌砖石或夯土。城墙顶端有女墙(城垛)和垛口,便于射箭防御。
城门: 通常设有多层门楼,城门洞内有闸楼、吊桥等设施,是防御的重点。
角楼、箭楼、敌楼: 遍布于城墙之上,用于侦察、射击和指挥。
护城河: 许多重要的城池都开挖了宽阔的护城河,以增加防御的难度。
内城与外城: 大型城市可能会有内外两重城墙,内城通常是政治中心或军事要塞。

四、 具体案例分析(以合肥为例):

合肥在三国时期是魏吴两国争夺的焦点,其城堡修建和防御工事的演变非常有代表性。

地理位置: 合肥位于江淮之间,扼守着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且靠近东吴的势力范围。
历史沿革: 在东汉末年就已是重要的县城。曹操占据合肥后,将其作为南进的基地,并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
防御工事:
城墙坚固: 合肥的城墙以其坚固著称,能够抵御东吴军队多次围攻,例如著名的合肥之战中,张辽、逍遥津之战都是围绕合肥展开的。
军事设施: 合肥不仅有坚固的城墙,还可能配备有城门楼、角楼、水门等防御设施。
军屯结合: 在合肥周边也可能推行屯田,保证驻军的后勤供应。

五、 史料记载:

许多史书中都记载了三国时期城堡的修建情况:

《三国志》: 记载了各方势力在重要的城市和关隘进行的筑城、加固等军事活动。例如关于刘备入蜀后对成都的经营,曹操在北方建立的军事基地等。
《三国演义》: 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其中对城池攻防战的描写,也间接反映了当时城堡的重要性以及城堡的某些结构特征(尽管可能有所夸张)。
考古发现: 近年来,一些古代城址的考古发掘也为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城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例如,一些汉代晚期和三国时期的城址,其城墙的夯土层、城门遗址、城壕等都得到了证实。

总结: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战乱和政治分裂的大背景下,城堡修建的规模空前,战略地位也尤为突出。从都城到军事要塞,再到边境戍堡,各类城堡共同构成了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防御体系。夯土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并与砖石、木材等材料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城堡建筑风格。对城堡的修建和争夺,直接影响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以说三国时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堡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城堡不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产物,即便是欧洲也到了公元十世纪才出现。周朝还处于公元前的时代,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封地多称为邑,通常指大城周边的小城,拥有防御国都的作用,但是邑的定义又有些广泛,往往还包括周边的田地,更往后发展会把列侯的侯国称为邑,邑的主人自然也会对领地进行建设发展,这跟中世纪出现的石筑城堡,在政治意义上是不同,不可类比。

也就是说即便是中国封建制也没有城堡,帝制和郡县制对地方支配力度很强,自私修造可囤积粮草、武器的堡垒,这跟谋反无异。西汉开头的数十年一直在消灭分封制的影响,对诸侯国的监控越来越严厉,直到推恩令实施,分封制名存实亡,那么在这个过程里怎么会允许地方贵族堂而皇之的修造可供军事活动的城堡?

在中国类似的叫做坞堡,但这最初是由民间的豪强、地主自发建造的堡垒,往往是边境百姓用于自卫所用,被朝廷所默许。随着西汉末年爆发大规模起义,自然有人开始修造坞堡。小者为坞堡,大者为坞壁,可以积谷自保,但是根据中国地理特征,这类建筑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山寨。”

坞堡往往会寻找有利地形修造,依山建造自然是防守的好选择。

《后汉书 李章传》载:“时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所在害。”

光武帝刘秀统一中国后曾经下令摧毁坞堡,从割据军阀起家的刘秀自然知道坞堡的危害,问题是当时豪强持续崛起,中央政府没法有效根除地方豪强的势力,所有东汉以来坞堡都是存在的,但是作用又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群众发动起义多是直接把县城给打下来,田地可都在外边,要抢才会有,坞堡的作用大多数只是临时屯兵所用,随着部队迁移也会被弃用,所以坞堡在当时也不算非常流行现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自然增加了坞堡的数量,最著名就是董卓的郿坞,在自己侯国建立坞堡屯兵。

《三国志 魏书 董卓传》载:“数与百官置酒宴会,淫乐纵恣。乃结垒于长安城东以自居。又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尝至郿行坞,公卿已下祖道于横门外。”

但不是人人都跟董卓这么霸道,你要争天下不去经营帝国乡关中,却想着守一座堡垒雄据天下,还真是胸怀大志呢。

更多坞堡性质是民间自卫所建造,有个河北人田畴,他拒绝公孙瓒征用,率自家宗族数百人扫地为盟,跟公孙瓒抗争到底,就在险要的地方定居,宗族之人开垦自给自足,当时附近都在打仗,越来越多百姓加入田畴的自营政府,数年间扩展到五千多家人口,田畴称这是“众成都邑”,但是因为没有人管理会很混乱,所以要找出一个贤德的长者来做主,于是大家都推举田畴来做长者,田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馀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

连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都觉得田畴很有威信,经常派人给田畴送礼。田畴多次拒绝了袁绍的劝降,在曹操平定北方出仕,田畴的坞堡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其余还有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楯,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

简单来说,这些人除了许褚,也就是经验包........

关西军阀马超、韩遂、成宜、李堪等十几大队伍的联盟,其中应该还有许多小队伍建造坞堡自守,傅玄《乘舆马赋》 记载了一段:“马超破苏氏坞,坞中有骏马百余匹,自超以下惧争取肥好者。”

苏氏坞的主人具体指谁不得而知,不过像这种火拼冲突在当时关中很常见,有个猎人叫刘雄鸣,是雾里寻路的高手,自李傕、郭汜大乱以来就有人追随他入山生活自保,后来他也不服从马超,偶尔跟马超发生火拼。马腾和韩遂两伙人火拼多年,韩遂也就只杀过马腾的妻子和儿子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毕竟马超后来还跟韩遂相约为父子。

可见坞堡的政治意义跟欧洲中世纪的城堡是不同的,欧洲城堡是贵族的产物,且建造技术更为先进,在特定时期发展了数百年,随着集权政府的出现而消亡。但是中国自推行郡县制以来,只要地方一旦出现强有力的政府,自然而然开始拿豪强开刀,刘焉为统治益州屠杀了当地诸多豪强势力,公孙度为巩固辽东统治屠杀了一百多家豪强,袁绍、曹操、孙策、刘表也没有不杀豪强的,这些想要筑城自守的小辈怎么斗得过割据州郡的群雄?

若甘宁、李通、臧霸、雷续、许褚之辈若不肯依附割据政权,就只有等着被屠。只有那个叫张鲁的男人比较强.......

随着三国鼎立,土地皆归入帝国掌控,这些豪强若没法转为中央集团的权贵,自然就被消灭了。三国为了进行战争,对人口管控相当严厉,人力都用于服务战争,没法容许有人私藏人口种田屯粮。别看三国是三个国家,可制度都是帝国制。

坞堡的繁荣发生在两晋南北朝,随着天下大乱,北方的地方豪强各自建立坞堡自守,祖逖北伐时无兵无钱,就靠笼络河南各地的堡主连成防御体系,一同跟胡虏做斗争。同时亦随着皇权旁落,政府对地方支配力下降,藩镇崛起,坞堡又依藩镇,自然形成一套特有的政治格局。

堡主之间或彼此联盟,或彼此火拼吞并,这在南北朝时期更加频繁,连英雄祖逖都不免南塘一出,去富人区打劫,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不做没有钱用。

但无论如何,在名义上拥有皇帝的制度下,这些坞堡的主人也必须依靠自己认可的政府,在他们领地内经营才得以存活。当时真正的贵族同时拥有兵权都是王敦、陶侃、桓温这等顶级大佬,次一等也是祖逖、甘卓、周访一类,有自己的幕府,没必要守着一座堡垒。

随着中央集权制发展,南北朝的贵族政治逐渐消亡,坞堡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倒不是说没有,只是不再有南北朝那样兴盛。

不允许出现的原因是兵权往往由政府所掌控,州郡官员都服从于中央,藩王往往没权经营国土,发展自己的封臣,越是集权的时代越没法有城堡出现是正常的,因为不可能允许有可对抗政府的武装力量出现,如果有那就是谋反。

早在西汉公孙弘就对刘彻说过:百姓不得携带弓弩,十个贼人一人一张弩,一百多名警察不敢向前。百姓拿短兵器还好,通往靠寡众决定胜负,我们官兵多就有优势,所以我公孙弘坚持要禁枪。

“民不得挟弓弩。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盗贼不辄伏辜,免脱者众,害寡而利多,此盗贼所以蕃也。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兵,短兵接则众者胜。以众吏捕寡贼,其势必得。盗贼有害无利,且莫犯法,刑错之道也。臣愚以为禁民毋得挟弓弩便。”

西汉时期关于治安的策略有很多,不再一一举例。

最后也说一个例子,最近我看《吴承恩与西游记》,吴承恩有个知己沈坤是因为招募乡勇军抗击倭寇,遭到弹劾涉险谋反而被杀,明明是英雄却被冤杀,看似很冤枉却又很合理,一个人能够在民间自发组织起军事力量是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沈坤虽然死了,但是数十年后高迎祥、李自成的起义来的更加汹涌。

那么我的结论就是想说明朝其实是亡于《西游记》,里面写的各路山大王其实就是拥众自守的贼人,李自成等人可能都是《西游记》爱好者,受孙悟空影响才蜂拥而起,反抗帝国的压迫,所以剧中的吴承恩老是说一切尽在书中。

但题主也看到了城堡和坞堡、山寨是不同的,城堡是贵族的政治,坞堡、山寨往往是下层地主与百姓们所建造,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几乎没有城堡,是因为军事进攻的规模比中世纪欧洲更大,城堡没有用,防卫价值近乎于零。

而且,另一方面军事防卫的单位也足够大,所以有条件构筑更大的防卫体系....城墙,所以中国古代遗留下了一道很美的风景线,各城各县的城墙城楼,可惜大部分都被拆除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