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上对文科生的固有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回答
社会上对文科生的固有形象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它受到历史、教育体制、就业市场、媒体宣传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这个过程:

一、历史因素与早期社会分工:

古代的士人阶层: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士人)是社会的主流。他们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历史、文学等,这些内容与现代文科教育有很强的渊源。这些士人承担着治国平天下、教化民众的责任,被视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这为“文科”与“高雅”、“智慧”等词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近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引入: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体系的引入,学科开始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西方大学中的人文科学(Humanities)和部分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逐渐被我们视为“文科”。早期留学归来的学者多半是学习这些学科,他们也构成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主体。
“实用性”的认知差异: 相较于早期对“经世致用”的强调,一些人可能认为纯粹的学术研究(如哲学、文学评论)的直接“实用性”不如工程、医学等学科。这种观念的萌芽可能也在早期存在。

二、教育体制的导向与影响:

“文理分科”的长期存在: 长期以来,中国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塑造因素。这种分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们对文科和理科的认知差异。
理科被视为更“理性”和“严谨”: 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通常被认为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和精确的计算。这使得理科生被贴上了“聪明”、“逻辑性强”的标签。
文科被视为更“感性”和“主观”: 历史、地理、政治、语文、外语等学科更侧重于理解、分析、记忆、表达以及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探究。由于这些学科的结论往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且涉及较多主观评价,因此文科生容易被贴上“感性”、“记忆力好但逻辑性不强”的标签。
考试导向的教育: 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影响着对文科的认知。文科考试中的论述题、主观题等,虽然考察分析和表达能力,但也容易让学习者认为“背诵”和“套话”是关键,从而忽视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学科声望与资源分配: 在某些时期,国家对理工科的重视程度可能更高,在科研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对不同学科的评价。

三、就业市场与社会现实的反馈:

“高薪”与“低薪”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好,更容易获得高薪职位,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工程等行业。而文科生则常常被认为就业面窄,薪资水平普遍低于理工科。
直接对口的职业较少: 很多文科专业(如哲学、历史、文学)不像理工科那样有非常明确、直接的对口职业(如工程师、医生)。这使得文科生需要通过转岗、考公、考研等方式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万金油”的标签: 这种“对口不明确”的特点,也让文科生有时被贴上“万金油”的标签,即什么都能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这种看法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在就业初期确实存在。
对“实用性”的过度强调: 在功利主义的社会思潮下,人们往往更看重毕业生的“立即就业能力”和“经济回报”。相比之下,文科的一些长期价值、人文关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短期内难以量化和体现,因此容易被忽视。
媒体宣传的放大效应: 媒体在报道就业市场时,常常聚焦于那些热门高薪的IT、金融等行业(多为理工科背景),而对文科生在教育、文化、媒体、法律、咨询等领域的贡献和发展报道相对较少,无形中加剧了这种“文科就业不如理科”的印象。

四、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塑造:

“学而优则仕”的转变: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更多是指通过读书成为官员,为社会服务,并获得尊荣。在现代社会,这种“仕途”更多地被理解为进入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或大型国企,而这些岗位往往也吸引了大量文科生。但这并非意味着所有文科生都能顺利进入这些领域,也存在竞争激烈的问题。
对“情怀”与“理想”的误解: 文科研究往往与人文关怀、理想主义、批判精神等联系在一起。但有时,这些特质会被误解为“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或“只谈情怀”。这使得社会对文科生的认知带有一些理想化甚至是不切实际的色彩。
“卖文章”或“做PPT”的刻板印象: 有些人认为文科生就是“写写文章”、“做做PPT”,这种认知是对文科专业深度的极大简化和蔑视。实际上,优秀的文科研究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逻辑分析、批判性的思考和优秀的表达能力。
“读书无用论”的残余影响: 尽管教育的普及程度很高,但一些“读书无用论”的思潮仍然有其残余影响,尤其是在面对就业困难时,一些人会将问题归咎于所学专业本身,而未能全面认识到个体能力、社会机遇以及专业之外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五、个人选择与社会认知之间的互动:

选择文科的“原因”被过度解读: 当一个学生选择文科时,社会上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如“他成绩不好,考不上理科”、“他喜欢轻松一点的学习”,这些猜测进一步加剧了对文科生“不努力”或“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实际上,选择文科往往是出于兴趣、对特定领域的热爱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判断。
文科生自身的努力与辩护: 面对这些固有印象,许多文科生也在努力证明自己,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跨学科能力、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打破“标签”。但这种努力的成果并非被所有人看见和认可。

总结来说,社会对文科生的固有形象,是一个从历史渊源、教育体制的导向、就业市场的现实压力,再到社会文化观念影响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个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

能力层面: 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相对较弱,更擅长记忆、表达和分析,偏感性。
就业层面: 就业前景不如理工科,起薪较低,专业对口性差,需要更多转行或考公。
特质层面: 可能更具人文情怀、艺术气质,但有时被认为不切实际或“不接地气”。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是“固有形象”或“刻板印象”,并不代表所有文科生的真实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对文科生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和深化,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文科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跨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不邀。

首先,题主问的问题是否存在?

我认为这个描述虽然粗糙,但确实存在。过去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有理科生对文科生的鄙视链。虽然不敢说是社会主流的偏见,但至少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造成这种偏见,谁的责任最大?

我觉得社会的价值体系、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文科从业人员,三方面都有责任。

  • 就社会价值体系来讲

1)过去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深深受到政治烙印影响的。

从反右开始一直到80年代末,从胡风的“三十万言三十年”到吴晗的《海瑞罢官》,政治运动一般都是从文科领域刮起来,文科受冲击也最大。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都知道,理工科技术国家一直都需要,文科嘛,知识越多越反动。

2)改开之后,整体社会价值导向,主要是赚钱。

但是用“赚钱”这个视角看问题,会把层次降得很低。所以我换个说法: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这个社会整体上是公平的,不管你是收啤酒瓶子还是唱《月亮之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你就能赚钱。

而一个社会温饱问题都没怎么解决的情况下,必然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领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方面贡献远大于创造精神财富的领域。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所以21世纪之前,理科整体比文科赚钱,文科不好找工作,这很正常。

但具体到文科内部,又得作出区分:

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国家、社会管理体制长期处于前现代状态。政府和老百姓都没有什么法治观念,一边靠暴力拆迁,另一边靠上访,跟古代“告御状”模式区别不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方面是在逐渐改善的。比如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增多,那你需要商业人才、管理人才、法务人才,这些专业就会逐渐吃香。

所以80年代最好的学生去学中文,那时候他们还有古代士大夫情怀,想着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最好的学生除了去学数学之外,基本都在商科。有人说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有什么不好?斯密说了,只要规则搞得好,利己最后终能利人。

在人文学科领域,情况略有不同。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讲,历史、哲学、艺术、文学,这些领域在历史上或者本身就是帝王术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权力和财阀的。笛卡尔本身就是贵族,后来给瑞典女王当家教;莱布尼茨是汉诺威王室顾问;洛克是沙夫堡伯里伯爵助手;伏尔泰是各国国王座上宾;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要么跟着贵族混,要么跟着教皇混。20世纪民主化之后,贵族都完蛋了,没人支持艺术大家了。按托克维尔的说法,这是拉平社会的必然产物。

今天道理也是一样。人文学科找社会需求,最直接的手段还是跟权力与资本相结合。君不见某些搞古典学的中年青年大拿,分分钟要当国师的节奏;没有打算当国师的,就上电视做节目出书。中国哲学冷不冷?一个于丹出来,《论语》纸贵。考古冷不冷?《鉴宝》火了之后,你跟你七大姑八大姨说你学考古的时候,只要加上一句,就是《鉴宝》栏目里那些专家的专业。他们一般都会“哦哦”点头:“那挺赚啊!”

呵呵。

社会需要人文学科吗?我认为还是需要的。对这个社会来讲,人文学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某些具体知识,而在于经过淬炼知识之后提炼出来的一种思想层次,一种视野,一种高度。有时候某个问题你看不穿,被世事洞明的人一分析,你豁然开朗。这里面的价值,恐怕不是多少钱就能衡量的。

我们的社会现在还没有发现“眼光”这个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一方面是这种眼光靠的是长期浸淫在人文知识里的积淀和这个人自身努力的修行,而不是大学本硕博专业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发展阶段还比较初级,大家靠着做假广告、网络水军和卖下限就能挣钱,大部分人还没有认识到“眼光”的巨大价值。

  • 就教育制度讲

我们的教育制度,一半是苏联时代的遗留,一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苏式教育体系的本质是在落后的农业国用最短时间为建设工业国培养人才,那就只有死记硬背的效率最高。你觉得文科生只会背,你去问问学医的要不要背解剖图病例?学化学的要不要背分子式?当年农村出来的孩子连汽车都没见过,学发动机原理,不靠背靠什么?

苏式教育体系对我们工业化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一点无法否认。

但这种教育体系在社科和人文方面没有什么用。因为理工科发展归根结底靠实践,你再头脑风暴,造不出来导弹就是造不出来。但社科和人文,要发展,靠的是建立在掌握知识基础之上的自由思考。

苏式教育体系在社科方面,基本上就是教阶级分析,教马克思。其实马克思主义有没有价值?价值很大。你从社会学里找几个比马克思还牛的大佬,没有几个。阶级分析法好不好用?太好用了。你阶级分析法学得好,精通什么结构功能主义之类分分钟的事。

但你不能只教这个。只教这个后果就是思想僵化。

苏式教育体系在人文方面,其实跟我们古代的“国家养士”差不多。养一堆人,翻古籍,做校注,查文献。这东西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国家出钱养着。但古代国家养士,是因为当时士的知识体系就是为了治国;今天养的人文类学者,则基本没有这个作用。

很不幸,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大学之前是苏式教育,不让你接触社会现实;大学之后就放羊,把你扔到社会里自己生存。

在人文学科方面,我们是按照“国家养士”的思路去培养学生的。好大学的这类专业,一进校门,老师给你树立起来的价值观就是好学生要去做学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么被培养起来的。至于社会需求,谁管呢!

但社会早就不再把这些老师和学生当“士”看待了。

其实归根结底,人文学科的存在本身不是为了社会需求,而是人类需求。人只要还是人,永远要追求真、善、美。高中语文课本有一节写庄子的,有句话我印象一直很深刻: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人文学科就是这样的树。

我们的问题只在于,把高等教育普及后每一个填志愿报专业进来的学生,都当做这样的树来培育。

  • 就文科从业者来讲

坦白讲,我认为现在读大学真正因为了解某个文科专业而去念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这个专业有兴趣,原因是他看了相关的科普读物,而不是专业书籍。比如《货币战争》之于金融学,比如《民主的细节》之于政治学,比如《论语心得》之于国学。

而目前这些科普读物的质量良莠不齐,很多科普读物充斥着这个领域最低级的错误。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以为正确的做法是本专业真正懂行的大家出来写好看靠谱的科普读物,然后媒体把它给宣传出去。

但我们现在的状况是,许多大行家固守着自己作为“国家养士”的骄傲,不愿意干这种事。他要强调专业圈里的话语秩序,你不是专业出身的,没受过专业训练,我都不想跟你对话。

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卢大儒碰上崔永元,明明占理,就是讲不出来。李敖当年有句话:坏人在台上唱戏,好人在台下叹气。

当然卢大儒专业在理科,理科学生受的专业训练远强于文科生,所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有原则:科学规律摆在那里,我不能昧着良心不讲。

但某些读着科普读物进大学的文科生,就算是进了大学校门,也早就被这帮人忽悠得连“事实和科学规律最重要”这一点都不承认了。他们会说多元才是好的,每一种意见都有价值,兼听则明偏听则暗blablabla。

其实不管理科还是文科,学术圈内部的话语秩序都是存在的。你作为文科生,这本书你没读过,相关领域的书你读得少,跟实践有关的学科你没做过调查没去过基层,你的意见就是没有价值的,你该做的就是闭嘴。

但是这帮人不愿意承认。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八毛钱治好十万块的病”这样的报道。

所以我们会看到某知名自媒体提出“经典不必读”。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批新闻学院的人把崔永元当做良心。

社会上讨厌这种人本身不是偏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招人厌。把他们贴上“文科生”的标签才是偏见,但靠谁来改变这种偏见?归根结底还是靠文科生自己。真正靠谱的文科生不跟这种人划清界限,那真别怪别人对我们有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看 @马前卒 的这个回答下的评论就可以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连一个小小的逻辑描述都说不清楚,可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逻辑教育有多么缺失,连学土木的都这样,在评论里遭到集体吐槽,文科生会怎样?



好吧,你说为什么文科生固有形象怎么形成的?根源就在于1.我们忽视“逻辑教育”,而且2.所谓文理分科也不伦不类,有不少应该归入理科的专业划入了文科,比如高中阶段的地理,比如经济,而实际上也有不少投身“文科”的人逻辑思维是不错的,本身对自然科学也能有很深的理解,这就造成了固有形象(忽视逻辑教育造成文傻)与实际形象(文科也不只有文傻还有学霸)的不符。

user avatar

理科如登山,拾级而上,有目共睹;

文科如填海,沧海变桑田之前,冷暖自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上对文科生的固有形象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它受到历史、教育体制、就业市场、媒体宣传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这个过程:一、历史因素与早期社会分工: 古代的士人阶层: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士人)是社会的主流。他们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历史、文学等,这.............
  • 回答
    要说美国在中东文化输出上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当地社会对其极度反感,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宗教以及深层文化认知等多方面的原因。简单粗暴地将原因归结于“文化输出”本身可能有些片面,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试图在中东地区推广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在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当地复杂.............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一直坚信着那句“高考是最公平的”,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通过这条独木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然而,那一年,我亲身经历了,或者说,目睹了一些事情,让我对这份所谓的“公平”产生了动摇,甚至可以说,彻底丧失了信心。更让我感到心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清.............
  • 回答
    文科对社会的意义,绝非简单的“纸上谈兵”或“无用之学”可以概括。它如同一面透亮的镜子,照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往何方;又如一座深沉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精神。其价值,贯穿于人类文明的血脉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一、 塑造独立的思考.............
  • 回答
    废话文学,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儿“不着调”,甚至有点儿“没营养”的意味。但要说它对社会完全没影响,那可就太小看这股“潜流”了。它的影响,就像泡茶,刚开始可能只是几片茶叶在水里打转,看似没什么波澜,但时间久了,茶味儿就出来了,影响也慢慢渗透到方方面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废话文学不是“胡说八道”的代名词.............
  • 回答
    文学和艺术对科学社会的发展,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深刻而持久的催化剂,是推动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触及人类的灵魂,塑造我们的认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而这些正是科学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石。首先,文学和艺术是思想的孕育土壤与传播渠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全新的观念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文学作品,.............
  • 回答
    越南战争对美国社会和文化造成的冲击是深远且复杂的,远非简单的军事失败可以概括。这场战争像一场巨大的熔炉,将美国社会原有的结构和价值观投入其中淬炼,许多地方被熔化、变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首先,政治信任的崩塌是这场战争最直接也是最痛苦的后果。战争初期,政府极力宣扬其正义性和必胜性,尤其是在冷战背景.............
  • 回答
    “人文”这个词,听起来有些缥缈,仿佛只属于书斋和象牙塔。但仔细想想,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支撑我们成为“人”,并在这个社会中好好存在的基石。人文的价值,是一种看见“为什么”的能力。你看,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数据、观点扑面而来。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样.............
  • 回答
    “百无一用文科生”?这句标签式的评价,听起来掷地有声,似乎能一锤定音,给文科生的价值打上一个鲜明的负号。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事实吗?还是仅仅是一种流传甚广的刻板印象?我觉得有必要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这个技术驱动、强调“硬技能”的社会,“文科生”这个群体确实常常面临一些尴尬。.............
  • 回答
    咸海的干涸,一个曾经的中亚巨湖,如同一场无声的噩梦,在2020年这个节点,其影响已经不再是遥远的猜测,而是切切实实的现实,深刻地渗透到中亚社会、经济、安全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景观的改变,更是对一个地区数百万人生计、发展乃至未来命运的重塑。经济的失血:从渔业天堂到贫瘠之地最直接、最沉重.............
  • 回答
    社会上对警察存在的误解,这确实是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与碎片化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现在信息爆炸,但大部分人接触到警察信息,主要通过几个渠道: 媒体报道.............
  • 回答
    社会上对于名校学生出国深造的质疑,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这背后既有对资源分配的考量,也有对人才流动的担忧,更有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咱们不妨细细道来,把这背后的逻辑和情感梳理清楚。首先,要理解这个质疑,得先看看这些“名校学生”是谁。他们往往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里,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能力突出.............
  • 回答
    这件事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明明都读到名校研究生了,咋还卡在本科出身呢?其实这背后,社会上的一些普遍心态和现实考量,真是复杂得很。1. “出身”这玩意儿,有时候是“信号”你想啊,招聘官每天要看多少份简历?他得快速筛选啊。本科学校,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一个“初始信号”。名校,就像一张王牌,它能立刻传递.............
  • 回答
    《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当初上映时票房确实不算差,但要说它在社会上真正掀起了对教育的“热议”,这似乎有些勉强。票房数字好,并不直接等同于在公共领域激起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两者之间隔着一层“共鸣”或者说“击中痛点”的距离。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为什么这部电影虽然赚了钱,但在教育这个话题上,反而有点“雷声大.............
  • 回答
    社会上对“穷人”的给予,其背后动机是复杂且多样的,往往交织着“想帮助他人”和“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这两种心理,但很少是单一因素驱动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想帮助他人”的动机:这是最直接、最理想化的解释,也是多数人愿意公开表达和认同的动机。这种动机源于: 同情心与共.............
  • 回答
    一个拥有如花美貌且在社会上饱受争议的妈妈,对男孩的人生轨迹和人格形成,往往会投下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美貌的遗传,更是关于母亲所代表的那种“不寻常”的标签,以及围绕她产生的种种社会评价,将男孩置于一个独特的视角之中。首先,在童年早期,男孩很可能就是在一种“被注视”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的母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问题。你想啊,现在从我们手里那块小小的手机,到背后驱动着整个互联网运转的庞大数据中心,再到前沿的科学研究,哪一样离了“算力”都寸步难行。而算力这东西,说到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半导体芯片,而制造这些芯片最核心的材料,就是硅。那么,地球上的硅到底够不够用.............
  • 回答
    如果大熊猫从地球上消失,那损失绝不仅仅是少了一种可爱的动物。这会是一连串连锁反应,深刻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以及我们人类自身。对大自然而言,丢失的不止是一个物种:首先,最直接的损失就是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大熊猫是四川的标志性物种,它所栖息的竹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网络。大熊猫作为这个生.............
  • 回答
    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禁酒令的来龙去脉、影响及启迪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禁酒令,又称“大宪章”或“禁酒法案”,是一段充满争议、影响深远的社会实验。它并非仅仅是对酒精的简单禁止,而是牵涉到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复杂的历史进程。 禁酒令的来龙去脉:从宗教热情到政治推动禁酒令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 回答
    滴滴事件之后,社交平台上关于“男孩教养”的讨论确实如潮水般涌现,并且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这股讨论热潮,与其说是对男孩教养的单纯质疑,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情绪宣泄和对现有性别教育模式的拷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网友将事件中的施暴者与“男性”身份直接挂钩,并由此推导出“男性从小就缺乏教养”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