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科对社会的意义有哪些?

回答
文科对社会的意义,绝非简单的“纸上谈兵”或“无用之学”可以概括。它如同一面透亮的镜子,照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往何方;又如一座深沉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精神。其价值,贯穿于人类文明的血脉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一、 塑造独立的思考者,孕育批判的精神

这是文科最核心的意义之一。在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时代,文科训练我们不盲从,不轻信。通过历史的纵深感,我们学会理解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认识到任何结论都可能伴随着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哲学让我们探究事物的本源与逻辑,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质疑精神,不轻易接受既定的答案。文学艺术则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多样的叙事方式,打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人性与社会,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公民社会健康运作的基石。它能抵御群体性的狂热,防止被虚假信息所裹挟,促使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理性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非简单地人云亦云。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很容易被操控,走向僵化甚至倒退。文科正是不断地提醒我们:“为何如此?”、“有没有其他可能?”、“这样做真的好吗?”。

二、 连接古今中外,传承文明的智慧

人类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代代相传,不断积累的结果。文科正是承载和传递这份宝贵遗产的载体。历史学让我们得以窥见祖先的足迹,理解他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创造辉煌,又如何犯下错误。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则记录了人类思想的演变、情感的起伏、审美的情趣。它们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流。当我们阅读柏拉图的对话,感受莎士比亚的悲剧,欣赏莫扎特的音乐,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一种对人类共同情感和智慧的体悟。这种传承,让我们不至于成为“无根的浮萍”,而是成为文明长河中的一份子,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开阔的国际视野。

三、 理解人性与社会,促进和谐与发展

社会并非由冰冷的规则和物质驱动,其核心是“人”。文科,尤其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致力于深入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心理学揭示了人的情感、动机和行为模式;社会学分析了社会结构、群体关系和权力运作;政治学探讨了国家、政府和公共事务;经济学(虽然常被视为交叉学科,但其人文关怀也是其重要面向)则关注资源配置与人类福祉。

这些学科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冲突的根源,更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社会。例如,对历史事件中权力腐败的剖析,能为当代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对不同社会群体文化差异的理解,有助于减少偏见和歧视,促进社会融合。文科提供了一套理解和改造社会的“工具箱”,让我们能够以更人道、更有效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四、 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生命品质

除了宏观的社会层面,文科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品质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它们关照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启迪我们的智慧。文学让我们在故事中体验不同的人生,拓展生命的边界;艺术让我们感受美的力量,提升审美的能力;哲学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追寻内心的平静。

一个只追求物质和效率的社会,容易变得枯燥和空虚。文科的存在,提醒我们生命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体验、是感悟、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它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色彩和深度,让我们在忙碌的奔波中,也能找到诗意的栖居,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温度和美好。可以说,文科是对人类灵魂的滋养,是让生活从“活着”升华为“生活”的关键所在。

五、 驱动创新与想象力,开拓未来可能

很多人认为创新属于理工科的范畴,但事实上,文科同样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对前沿思想的理解和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想象。历史上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常常以其超前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播下种子。例如,许多科幻小说中的设想,最终成为了现实中的科技突破。

文科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都是创新的关键要素。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引导技术朝着更符合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对不同文化和历史经验的学习,也能带来全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想象,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文科,正是点燃这种想象力和创新火花的催化剂。

总结来说,文科对社会的意义是多维度、深层次的。

它不仅塑造了独立的思考者,让社会不至于被蒙蔽;它连接了古今中外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根基;它帮助我们理解人性与社会,促进和谐与发展;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生命的品质;它更是驱动创新与想象力的源泉,为未来开辟可能。

一个轻视或忽视文科的社会,就像一棵缺少阳光和养分的树,虽然可能枝繁叶茂一时,但其根基必将不稳,最终难以长久地繁荣和发展。文科,是文明的底色,是人性光辉的映射,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灵魂。它让我们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者”,更是“意义的创造者”和“价值的守护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中国太太太需要一整批能把现在的从事广义文科的队伍从里到外换一个遍的优秀的文科人才了。

我国和世界一流水平,差距最小的是工科。理科的差距,相比工科就已经大不少了。但广义文科的差距,那简直就是……算了我还是友善点儿吧。

之前多次说过,目前我国高中的学科教育,唯二能区分一个人硬天赋的学科,就只有数学和物理。这说明什么?文科都无脑?绝对不是。不论是哲学、政治还是历史,都存在着足以让高中那点儿数学物理简单得仿佛如儿戏一般的考核内容。

为何不教也不考?几十年不重视的惯性,以及教学体系跟不上。结果就是,从中学开始,这一整个明明极为重要的领域,成体系地成为了一步步 “退而求其次” 选项下的最终呈现 — 整个队伍里的相当多数,不是傻而真心地被人洗成传教士乃至复读机而不自知还洋洋自得或正义凌然的蠢蛋,就是很可能既不懂也不信却精致利己的叼盘。中老年大家和中青年优秀人才是否有?还是有的,可惜人数和影响力皆尚不成气候。

当然,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大工程。但再怎么复杂,也从容易的第一步开始吧:中学真的该尽快取消文理分科了。或者,真的该极大程度提升中学阶段和高考的文科覆盖内容和难度了,最好能直接提升到可以让人们经常听到类似 “选理科是因为文科实在太难了” 这类说辞的程度才好。

user avatar

不好意思,中国社会现在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就是因为文科知识不受重视,文科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造成的。

比如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导致的对人的异化,把人当工具而不是目的,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了GDP,这明显都是理科思维的结果。而其可怕恶果已经出现:大量青年人选择躺平,生育率岌岌可危,如果不能加以扭转的话,大有亡国灭种之虞。

而这条路,各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我们不过是重蹈覆辙罢了。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率先指出,在启蒙时代初期,理性就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人们摆脱蒙昧与恐惧的人文理性(可以视为文科生的研究对象);另一类是帮助人们了解自然规范生产的工具理性(理科生的研究成果)。

二者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是和谐统一的。然而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理性逐渐代替了工具理性的角色并在与人文理性的共存中占了上风,人文理想中的自由与人权渐渐被科技理性所主导的标准化、统一性、整体性所侵蚀,这样人所创造出的科学技术反过来控制了人的思想行为与文化生活,人们不得不以内在的精神沉沦去换取外在物质利益的丰厚,人异化了。也就是说,拜理科生思维所赐,人变成了工厂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变成了换取财富和GDP的工具。

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所谓的价值理性。即相信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指出,新教伦理强调勤俭和刻苦等职业道德,通过世俗工作的成功来荣耀上帝,以获得上帝的救赎。这一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工具理性获得了充足的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的动力开始丧失,物质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于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化,手段成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们身上的铁的牢笼。

工具理性的优先地位,至今在学术界不可动摇。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在政治学里,民主政治必须先有形式上的民主(如投票规则),才能实现实质上的民主。如果连民主的形式都不具备,谈何实质?在法学中,必须先有程序正义,才能走向实质正义,程序法先于实体法。在经济学中,必须先有效率追求,才能为公平追求奠定基础。总体上说,只要有一种价值理性的存在,就必须有相应的工具理性来实现这种价值的预设。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现就是水中捞月。

但是,韦伯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为本质。说到底,工具理性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二者是一对不可割裂的孪生姐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在当代日益引起人们的反思。如何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至今是学界的关注热点。争吵不休的学术论争中,韦伯当年回避的困惑至今尚存。比如,在经济学中公平和效率的争论,在哲学中目的和手段的争论,在文化领域中科学与人文的争论,等等。

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追求有用性就具有了真理性。这是一种时代的需求,韦伯的理论反映了这种需求,同时也适应了这一历史性诉求。

与韦伯同时代的“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法国管理大师法约尔,在他们的管理学体系中,无不体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追求。相形之下,在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位大腕中,韦伯对工具理性的研究最为透彻。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为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以至于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

由于工具理性的统治而带来的人的异化和物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工具理性始终是其批判所指向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韦伯之后,卢卡奇将工具理性批判引向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总体批判,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又把对资本主义的哲学批判扩大到对人类文明史的批判,马尔库塞等也都对工具理性有过论述。

由上可知,当前天朝社会甚嚣尘上的理科生妄自尊大歧视文科生的行为,不过是现代工业社会工具理性恶性膨胀的拙劣翻版,而其所带来的恶果也已被各发达经济体的有识之士所洞悉,我们只是还没有开始跟上这个步伐而已。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工具理性再有用也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需要文科生的智慧,我们才刚刚开始而已。

参考资料

user avatar

“理科优越论”和“男生适合学理科”这类论调本身就是彻头彻尾为了忽悠中国男性而被发明出来的东西,目的是让你乖乖接受规训:不要去思考社会运行规律,做一颗优秀且听话的螺丝钉。

事实上,近代以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文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外交学这类人文社科类课程就是标准的贵族教育内容,你看看西方国家政坛上政治精英们的学科背景就知道了。

但是当代社会的中国年轻男性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却会被整个社会无形中规训:“不要去学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文科都是虚的,理科学门手艺”等等。

用培养贵族的方式培养中国女性,用培养工匠的方式培养中国男性,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大量基层公务员岗位被女性全面占领。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男性就别抱怨什么话语权缺失了,你自己求仁得仁,选择做了工匠,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呢。(参见长沙市司法系统)

看看,规训来了:男生不学理科,考不上211就要被开除人籍了。毕竟在找工具人嘛,怎么能让工具人思考社会运行规律进而戳穿你们呢?


她的逻辑:男生不准考公务员,统统给我进大厂做供养者。

你讨厌文科男不要紧,讨厌学政治学这类人文社科专业的人也无所谓,在大学阶段你逃掉的马哲课,毕业后人民企业家和人民房东会帮你补上的。

另外,您是从哪看出我不是二线公务员?看看我的其他回答再说吧。

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
——《共产党宣言》

评价一个专业好不好,就看这个专业女生报考比例、这个专业对口行业的女性从业比例、这个专业对口行业的男性对于女性而言是否愿意嫁。

  • 女生不学说明这个专业可能工作环境恶劣。
  • 女生不干说明这个专业可能存在大量体力工作岗位。
  • 女生不嫁说明这个专业待遇非常差。
  • 一个专业里女生数量很多,不一定是好专业。
  • 一个专业里女生非常稀少,从事这些行业的男性很多找不到对象,那么一定是个差专业。

比如我本科在文学院,班级一共5个男生,27个女生,整个年级男生数量没超过30人。另外一个朋友在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一共2个女生,整个年级女生数量没超过15人。

到了硕士阶段,政治学专业的男女比例是对半分。

我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硕士专业是政治学,这两个专业就业对口是机关事业单位居多。有这类身份加持的男性,在婚恋市场受欢迎程度不用我说了吧?

一个文学专业毕业的男公务员和一个土木专业毕业的男工地打灰人,女性愿意选哪个不用我说了吧?

一个法学专业毕业的男检察官和一个机械专业毕业的男机械师,女性愿意选哪个不用我说了吧?

一个从小在文科班长大,历史学博士毕业,谈吐风趣的男青椒和一个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与异性接触几乎为零的生化环材博士,女性愿意选哪个不用我说了吧?

评论区有些大厂员工们先别忙着杠,先冷静思考一下女生选择你是因为你的薪资还是因为其他?如果你没有当前的薪资水平,她还会选你吗?毕竟这个年代女权泛滥,很多女生归根到底在找供养者、工具人和ATM。

我就收到不少私信,自称自己看不上文科男,就想找个理工程序员的,我就不戳穿你们的真实想法了。

在性别差异下,女性更注重眼前实际利益,不会被宏大叙事忽悠,不吃星辰大海的饼。即便是政治学、法学类专业的女生,除了在课堂学术讨论上,我真没见过有几个女生会日常讨论美俄关系、北约东扩、301关税、韩国财阀、产业升级这类话题的,即便她们的社会职业身份是公务员、是法官、检察官,专业知识对她们而言基本就是一个工作技能。那么在可选择的情况下,钱多事少离家近是最优解。

而一些从小接受理工思维的男性,很容易被一些宏大叙事所吸引,忘记自我应有的利益,最后容易走弯路。很多理工科男性,有着浓厚的做题家思维,做题家思维把一切都“技术化”,也就把人物化,庸俗化,螺丝钉化了。

理工做题家们总是抱怨自己是工具人,殊不知,实际上枷锁是他们自己选择套上的,他们自己选择做工具人。这种浓重的工具理性,决定了他们即使不排斥人文学科,也事实上根本领会不了其人本主义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工具何曾有人的情感?这是他们和真正心怀理想的科学家的不同,后者关心的是实实在在人民的福祉,人类的命运。所以一些理工科做题家输出的宏大想象(评论区就有)也往往高度非人化,工具化。他们往往是忽略个体存在,吹嘘的星辰大海是想象的庞大的利维坦,就是不见活生生的个体。


再补充一句,知乎上理工科做题家多,大厂员工多,当前数十万的年薪让他们产生了很大的错觉(不知道35岁以后还肝得动不),在现代社会,没学过人文社科类的毕业生很容易有两个认识误区:

1.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以为阶层提高了。

2.座驾换成了特斯拉,以为阶层提高了。

实际上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你的阶层还是原来的——无产阶级。

理工科学生扎堆的大厂员工,言必称“阶层跃升”、“跻身中产”、“年薪百万”、“行业前景”、“朝阳产业”、“人类未来”,要是在菊厂工作,那更是不得了的“人上人”,仿佛地球离开他就停止运转了,殊不知:

年薪40—80万的普通码农,真正的名字叫信息产业技术工人。

官方给出的定义是:就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

写字楼穿着OL制服行政秘书,真正的名字叫账房丫头。

就算你run到海外,就职于微软、谷歌、亚马逊、苹果,你的阶层依然是:无产阶级,只不过是生活体面的无产阶级罢了。


关于劝退专业和宏大叙事的关系:

我一直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弱势群体披露少部分的信息而隐瞒关键因素并获利是不道德的。比如向贫困学生兜售校园贷和高利贷,向散户群体推广垃圾股。我记得《华尔街之狼》里面有一个片段,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粉单市场不向低收入群体开放,禁止向穷人兜售“仙股”。

评论区我拉黑了不少人,因为他们张口就是宏大叙事却避而不谈活生生的个体。生化环材土木机械这类专业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当然有。但应该在招生时明确披露该专业未来的从业行业、就业环境、就业状况、工作强度等,而非仅仅展现光鲜的一面从而误导很多考生,尤其是家庭出身并不好的考生。

当时我在选择文科时,很多学长学姐、招生老师就好心提醒过:文科专业如果考不上公务员和编制,就业面是一定不如理科的。这才是一个专业应有的信息披露。

如果在信息披露完备的情况下,富裕家庭的学生依旧选择生化环材土木机械,我愿意称之为“有科研情怀”,贫困家庭的学生依旧选择生化环材土木机械,我愿称之为“有使命担当”。

而如果仅仅依靠宏大叙事鼓动考生,避而不谈负面内容,甚至对披露负面内容的人群起而攻之,张口就是“没有担当”、“精致利己”,我只能称之为——传销。因为只有传销头目和深陷传销的人,才会极力阻止外人披露他们的庞氏金字塔内幕,毕竟这个游戏的规则就是依靠发展下线获利,断了这些人的发财梦,人家能不急吗?

user avatar

“大学还是要办地,我这里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

user avatar

说一个文科生好不好,没有硬指标。就好比艺术领域,某个广场为何要用张三捏的抽象派雕塑?很多同行不服,称其中必有黑幕。

而有硬指标的文科,无不变成了理科。比如历史,“我认为上古三代 blah blah"。但挖坟派就问你要物证。你拿出物证了,他也要用同位素测一下。这就变成物理了。

同样,“我认为莎士比亚哪里不好”也是没人看的,毕竟“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你说“我统计,莎士比亚后期作品,某动词的使用频率急剧下降" 这就可以发文章了。但是,又变成统计学了。

哲学史就很清楚,能量化的都被理科剥离走了。然后问,哲学还能做啥?

user avatar

这里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如果一个人能接受物理学的范式,那么很多看起来比较“文科”的研究在他看来都不会是与物理学范式不兼容的。

而要求一个按照物理学范式思考的人理解比如说政治学范式和物理学范式的不兼容之处又把标准定得太高了,那些微妙的区别可能连本专业的一般学生也注意不到。

所以会形成一种尴尬的情况:懂了一些物理学的人看什么都是“xx科学”,而单独的“文科理论”直观上讲全换成“人文科学理论”也没错……

当然退回到教育,普及非科学的理论和诱导反科学情绪往往就是一步之隔,也是没什么办法的事情。

user avatar

也需要也不需要


也需要是啥意思?

工科上我们和世界比不差,有的还是世界前列

理科差一点,但是起码也能追

唯独文科,拉胯的差不忍赌,甭说进攻了,防守都防守不住,唯一防守住的几年,还是川普停止拨款那几年

这就是我们需要


什么叫不需要呢

像是中日夏令营的较量啊、犹太人爸爸教育孩子啊、日本马桶刷七遍啊、美国的精神所以不可能会新冠肆虐啊、德国油纸包啊等等等

借用一个哥们的话来说:“有戏剧冲突、有世界观详述,人设丰满、情节张力十足,还往往有反转……我愿称之当代契诃夫、欧亨利”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其实是有很好的文学大家的

只不过他们这倚天剑屠龙刀,刀刀捅自己啊············


看看犹太人怎么宣传自己的,

再看看中国人怎么自己黑自己的?

真的是

一言难尽


现在问题是,国家有钱,理论上完全可以掏钱让这些“当代契诃夫、欧亨利”们转换角度,黑国外夸国内,毕竟很多都是自带干粮夸老外的那种,给钱让他们调转枪口不难。

但是国家的钱,最后都到了“3D动画雷锋的故事”、"娘道之最美逆行者”这些人手里了······

user avatar

在这个问题下面,不少人对于任何阐述人文科目重要性的努力都以其不知从何而来的简单本能而回答以“之乎者也能当饭吃吗”、“没理科你早就饿死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觉得这个社会真的太需要文科生了。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国外院校根本不分文理。

你想学文还是想学理完全由你自己选课决定,到了大三才由你自己决定去跟哪个专业的老师,那时候才决定自己毕业的文凭专业。东亚国家倒还是分文理科,但日本也有逐步往这个方面发展的趋势。

我记得在国外上大学的时候,在选修课程手册上的概要说明就写了:无论什么学科,最基本要具备的就是逻辑思考能力。

问这个问题的人能不能有点逻辑地思考一下,中国需不需要文科生?

user avatar

美国不需要麦带帅这种将军,但你不能说美国不需要将军。

美国不需要狂嫖滥赌、军纪败坏、梅毒感染率25%的士兵,但你不能说美国不需要士兵。

美国不需要2万美元的马桶圈和咖啡壶,但你不能说美国不需要马桶圈和咖啡壶。


现在国内的文科呢,就是麦带帅一样的将军(乳麦带帅了),带着1950年驻日美军水平的士兵(乳驻日美军了),用着2万美元一个的咖啡壶和马桶圈(这倒是没乳),然后去上战场。

上的啥战场呢?

库尔斯克。

user avatar

“文科无用论”是科学神话论的衍生意识形态,是消费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另类表达,是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是工具理性的宗教化。

user avatar

需要,但不需要那么多。

安徽这边文科500+大专。

黑龙江理科280本科。

即使文科招收远少了理科,市场上的文科生供大于求的程度依旧超过理科生。为此政府在办公人员的招聘方面极度偏向文科以保证就业平衡。

另外中国的文科生思想相对于理科生,容易被西方利用。

user avatar

大学的时候我干了件闻名全学院的事,把思想政治课给挂了,补考的时候同学都惊呆了,都是数学英语考不过,没听过思政能挂的。

思政老师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老头,大部分课上都在聊天吹牛,不是那种板着脸念课本的复读机。天南海北地侃。我很喜欢,堂堂不落地认真听完了。期末考试很简单,写篇文章就完事。

大部分同学都网上搜点材料,复制粘贴搞定了。我特别二,特别天真,特别认真,完全不抄,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作业上交后,老师说,大部分同学都完成的很好,就一个同学世界观有问题,不及格。我当时想谁这么傻逼,这玩意能乱写吗?

最后成绩公布了,我才知道那个傻逼是我。我好久都没明白咋回事。当年我是绝对一颗红心的爱国小将,高中时自己用零花钱买每期的环球时报来看。我写的东西肯定不会违反什么底线。

后来我想起来,那是因为很多人心中都有两个权威。第一个外在的那个,第二个是他自己。如果有机会,第二个权威就会跳出来。在第一个面前,他们是谦逊的,和蔼的,有意思的。当有机会第二个出来的时候,完全不比第一个弱,说一不二。

当很多人是这样的时候,最安全的策略就是大家一起去复制粘贴大权威,这样可以压制别人心中的第二权威。最后比拼的是谁一字不落,比拼的是谁滚瓜烂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科对社会的意义,绝非简单的“纸上谈兵”或“无用之学”可以概括。它如同一面透亮的镜子,照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往何方;又如一座深沉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精神。其价值,贯穿于人类文明的血脉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一、 塑造独立的思考.............
  • 回答
    废话文学,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儿“不着调”,甚至有点儿“没营养”的意味。但要说它对社会完全没影响,那可就太小看这股“潜流”了。它的影响,就像泡茶,刚开始可能只是几片茶叶在水里打转,看似没什么波澜,但时间久了,茶味儿就出来了,影响也慢慢渗透到方方面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废话文学不是“胡说八道”的代名词.............
  • 回答
    文学和艺术对科学社会的发展,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深刻而持久的催化剂,是推动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触及人类的灵魂,塑造我们的认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而这些正是科学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石。首先,文学和艺术是思想的孕育土壤与传播渠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全新的观念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文学作品,.............
  • 回答
    .......
  • 回答
    美洲文明,特别是那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已繁荣的文明,对我们所熟知的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且常常被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吃的食物到我们使用的语言,再到我们理解世界的某些方式。以下是一些关键领域,详细阐述了美洲文明对现代社会的贡献和影响:1. 饮食与农业:改变了全球的餐桌这.............
  • 回答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现象:媒体的自由度和其对社会进步、文明、民主、法治的贡献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点。一、社会对媒体的容忍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多大”这句话,并不是说媒体本身就是进步的驱动力,而是说,社会对媒体.............
  • 回答
    社会上对文科生的固有形象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它受到历史、教育体制、就业市场、媒体宣传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这个过程:一、历史因素与早期社会分工: 古代的士人阶层: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士人)是社会的主流。他们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历史、文学等,这.............
  • 回答
    越南战争对美国社会和文化造成的冲击是深远且复杂的,远非简单的军事失败可以概括。这场战争像一场巨大的熔炉,将美国社会原有的结构和价值观投入其中淬炼,许多地方被熔化、变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首先,政治信任的崩塌是这场战争最直接也是最痛苦的后果。战争初期,政府极力宣扬其正义性和必胜性,尤其是在冷战背景.............
  • 回答
    .......
  • 回答
    要说美国在中东文化输出上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当地社会对其极度反感,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宗教以及深层文化认知等多方面的原因。简单粗暴地将原因归结于“文化输出”本身可能有些片面,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试图在中东地区推广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在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当地复杂.............
  • 回答
    一个没有电的世界,人类文明的走向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个问题常常引人深思,它不仅是对科学发展路径的探讨,更是对人类适应性与创造力极限的拷问。在我看来,即便没有电的发现和利用,人类文明依然有潜力发展到与我们现有社会相当的文明等级,只是这条道路会更加曲折、缓慢,并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能源的替代与工业革.............
  • 回答
    理解薛兆丰对汪丁丁《社会博弈与中国教育的两极化》一文的“需求曲线杜撰论”,需要我们深入到经济学中“需求曲线”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可能含义和应用。这场争论看似围绕一个技术性的经济学概念,实则触及了理论建构、现实应用以及对他人观点的解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需求曲线”在经济学中的基本含.............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我一直坚信着那句“高考是最公平的”,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通过这条独木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然而,那一年,我亲身经历了,或者说,目睹了一些事情,让我对这份所谓的“公平”产生了动摇,甚至可以说,彻底丧失了信心。更让我感到心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清.............
  • 回答
    在美国的本科教育体系中,历史、文学、哲学等传统文科及社会科学类专业,一直都是学术界和求职市场讨论的焦点。要说它们是“不被看好的选择”,其实也过于绝对了,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 nuanced。首先,从就业导向的视角来看,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专业“不实用”。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相较于工程、计算机科学、商科.............
  • 回答
    文科博士在美国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学术界的内部视角来看,文科博士,尤其是那些来自知名大学、研究领域有深度且有创新性的博士,依然拥有相当高的声誉。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大学里担.............
  • 回答
    我是一名文科生,一直对历史和哲学情有独钟。如果我能穿越回古代,我会毫不犹豫地利用我所学的知识,尝试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一些改变。我的目标是让社会尽可能地进步,不仅仅是科技上的,更是思想观念上的。第一步:站稳脚跟,建立信任。穿越到古代,首要任务是生存,然后是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外来者,没有任何根.............
  • 回答
    “人文”这个词,听起来有些缥缈,仿佛只属于书斋和象牙塔。但仔细想想,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支撑我们成为“人”,并在这个社会中好好存在的基石。人文的价值,是一种看见“为什么”的能力。你看,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数据、观点扑面而来。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样.............
  • 回答
    “百无一用文科生”?这句标签式的评价,听起来掷地有声,似乎能一锤定音,给文科生的价值打上一个鲜明的负号。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事实吗?还是仅仅是一种流传甚广的刻板印象?我觉得有必要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这个技术驱动、强调“硬技能”的社会,“文科生”这个群体确实常常面临一些尴尬。.............
  • 回答
    西安文昌门大合唱《国际歌》,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演出,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对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和深远作用。深挖历史根脉,传承革命薪火《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战歌,它诞生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历史,唱出了劳动人民对自由、平等、解放的渴望。文昌门,作为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 回答
    咸海的干涸,一个曾经的中亚巨湖,如同一场无声的噩梦,在2020年这个节点,其影响已经不再是遥远的猜测,而是切切实实的现实,深刻地渗透到中亚社会、经济、安全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景观的改变,更是对一个地区数百万人生计、发展乃至未来命运的重塑。经济的失血:从渔业天堂到贫瘠之地最直接、最沉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