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在失传吗?为什么后人始终达不到张仲景的中医水平?

回答
关于“中医是否在失传”和“后人为何达不到张仲景的中医水平”,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要深入解答,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学术、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中医是否在失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传”的定义。如果“失传”是指中医作为一门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在社会上消失,那么目前来看,中医并没有失传。

传承依旧: 至今仍有大量的医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诊疗疾病,许多医学院校在教授中医,中医研究也在进行。中医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依然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本。
国际认可: 中医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认可度,不少国家将其纳入医疗体系或作为补充疗法。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承认中医是一种传统医学体系。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一些“隐忧”和“挑战”,这些挑战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失传”的迹象:

部分古法的式微: 在现代社会,一些古代的治疗方法(如某些复杂炮制的药材、某些特定的针灸手法、古代的诊断方法如脉诊的精细程度)可能因为条件限制、技术难度或时代变迁而变得不那么普遍,甚至在某些地区难以见到。但这更多是“部分精深技艺的式微”,而非整体的失传。
理论理解的深度差异: 中医的精髓在于其辨证论治和整体观,这些理解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体悟。一些现代中医可能更侧重于方证对应,而对中医深层的哲学和生理病理机制理解不够透彻,这可能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给人一种中医“不行”或“失传”的错觉。
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 现代医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标准化、量化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医疗资源和关注。中医在某些领域,如某些急性疾病的快速救治、某些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等方面,可能不如现代医学直接有效,这使得中医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的地位受到挑战。
教育模式的变迁: 现代中医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和方法可能与古代的师徒传承模式有所不同。一些人认为,现代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像古代那样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和临床经验的医家。
文献理解的障碍: 古代中医典籍的语言、思想和诊疗体系与现代语言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理解和运用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对经典的深入研究和活学活用,是传承中医精髓的关键,而这部分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也可能导致一些人认为中医在“走样”甚至“失传”。

总结来说,中医并未整体失传,但其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导致部分精深技艺或理论理解的深度可能不如古代,需要我们警惕和努力去弥补。

二、 为什么后人始终达不到张仲景的中医水平?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张仲景及其时代中医水平的认知,以及后人未能超越的原因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张仲景的伟大之处,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

张仲景的伟大之处:

1. 奠基性贡献:《伤寒杂病论》的集大成者: 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其《伤寒杂病论》(现存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医学典籍,标志着中医第一次系统地将疾病的认识从病名转向了辨证,从症状转向了病机。他创立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后世发展),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石。
2. 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 张仲景将前人的医学经验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和升华,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杂病治验”和“伤寒治验”,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3. 方剂的精妙与临床疗效: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半夏泻心汤等,至今仍是临床上最常用、最经典的方剂之一,疗效显著,用药精炼,配伍巧妙,体现了中医用药的艺术性。
4. 辩证论治思想的开创: 张仲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具体的证候、体质、病因、病位来制定治疗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病名治疗。这种思想是中医治疗的灵魂,也是其疗效的重要保障。
5. 对疾病认识的深刻性: 他对伤寒病从外感六淫侵袭人体的过程,以及疾病在人体内发展的不同阶段(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进行了非常深刻的阐述,其对病机演变的认识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

后人为何“始终达不到”张仲景的水平?

这里的“达不到”可能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因为任何时代都很难说完全超越前人,更何况是像张仲景这样的奠基者。原因可能包括:

1. 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
疾病谱的变化: 张仲景时代主要以传染性疾病、外感性疾病为主,这些疾病往往有明确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环境污染,以及各种“现代病”(如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增多,这些疾病的复杂性和隐匿性,以及病因病机的多源性,都给中医的辨证施治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文化与信息传播: 过去中医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制,信息传播缓慢但深入,有利于积累经验和感悟。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种观点鱼龙混杂,虽然信息获取方便,但深度理解和消化却变得困难。
医疗体制的冲击: 现代医疗体系更加强调西医的标准化、量化和快速反馈,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尤其是基层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 理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对经典的解读: 《伤寒杂病论》虽然是中医的经典,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理论、以及一些古文的理解,对于现代人来说存在一定的隔阂。许多后人对经典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或某个层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道理。
“悟性”与“意境”的培养: 中医很多时候讲究的是“悟性”和“意境”,是医者在长年累月临床实践中,通过望闻问切,体悟脏腑气血的细微变化,从而做出精准的判断。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还需要天赋、悟性和长时间的沉浸式体验。现代教育模式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对这种“悟性”的培养则相对较弱。
“象”的缺失: 张仲景能够“见微知著”,通过细微的脉象、舌象、面色等“象”,推断出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这是一种高度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现代医学的仪器检查虽然精确,但有时也削弱了医生对人体自身信号的敏感性。

3. 临床实践的模式与经验积累:
临床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张仲景的医术是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积累和升华的。现代医学教育周期相对较短,毕业后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历练才能真正成为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很多年轻中医的临床实践可能还不够深入和广泛。
“经验”的断层: 很多古代名医的“经验方”和“临证秘诀”往往通过师徒口传心授,如果没有良好的传承机制,这些宝贵的经验就容易失传。
临床数据的标准化与共享: 尽管现代有电子病历等,但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一些主观判断和细微体会,难以完全标准化和量化,这限制了经验的有效共享和推广。

4. 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理论与实践脱节: 部分中医教育存在理论教学过于脱离临床实践的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可能难以在实际诊疗中有效运用。
重“术”轻“道”: 有时候,教学中更侧重于方药的使用,而对中医最核心的“治未病”思想、整体观和养生观的理解不够深入。
师承教育的式微: 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重要性被弱化,而这种模式恰恰是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

5. 时代对中医的期待与要求:
快速疗效的压力: 现代社会对医疗的期望是快速、精准、有效的。中医的某些治疗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其疗效的显现也可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种期待下,中医的优势可能不那么突出。
西医的参照标准: 很多时候,中医的疗效会被拿来与西医进行对比,而西医很多治疗有明确的靶点和快速的反应。中医的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等思路,其疗效的评估方式也需要与现代医学的逻辑有所不同。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否定后人。 很多现代中医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在传承和发展中医,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针对现代社会的某些疾病,他们也摸索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在于:

回归经典,深入理解: 重新学习和研究张仲景等古代医家的思想,体会其“象”,理解其“道”。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认识和现代社会的特点,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和发展。
加强师承与临床实践: 努力恢复和加强师承教育,提供更深入的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医者的悟性和临床思维能力。
客观评估与理性看待: 既要看到中医的独特优势和疗效,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并进行客观的科学研究和评估。

总而言之,中医并没有失传,但要达到张仲景那样的成就,确实面临着时代背景、教育模式、理论理解深度、临床实践模式等多方面的挑战。这并非意味着后人“达不到”,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深入挖掘、传承和创新,才能让中医这门伟大的医学宝库继续闪耀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中国人还制造出过可以让人以超过11.2km/S运动的超级兴奋剂,很可惜现在也失传了。

对,我说的是就是当年嫦娥登月时吃的那玩意儿。

user avatar

医圣张仲景的医术都在他的几部巨著里写的清清楚楚,怎么会失传?!

比如下面的这些.....

金匮要略(十九章)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妇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乱无耻。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鱼无肠胆者,不可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烧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日再服。两头尖者是。又方:人垢取方寸匕,服之佳。

金匮要略(二十五章) 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人粪汁饮一升,土浆饮一二升,大豆浓煎汁饮之。服诸吐利药,并解。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伤寒论(十四章) 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烧裩散方: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其中最为巧妙的便是最后这个 “烧裩散” 了,烧裩散简单点说就是妇人内裤隐蔽处剪取一块,烧成灰,用水冲服一匙,日服三次。服后小便通畅、阴头稍肿,这是痊愈之兆。妇女患病,则剪取男人的内裤烧灰服用。

以此法滋阴补阳,个中的道理不可谓不巧妙!


然而,

这些方剂你愿意吃吗?

如果这些现成的瑰宝你都不愿意尝试,又凭什么在这里一边感慨张仲景的医术出神入化,一边哀怨张仲景的医术在失传?


所以啊!

不是中医在失传,而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现代人失去的不是中医的理论、药方、医术。

现代人真正失去的是中医的精神!



总有人说我恶意抹黑医圣!委实冤枉!

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做了些功课,补上了这些方子的出处。客官不信可以亲自去查,可别妄下断论哈!

还有人说金匮要略里的很多方子并不是张仲景写的,是后世的孙思邈补写的。其实到底谁写的也没那么重要啦!反正他俩一个是“医圣”,一个是“药圣”。。。

另外,我对张仲景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恶。他处在一个蛮荒的时代,书里有些玄幻的东西很正常。即便这样,他仍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我反对的是那些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世界观仍然停留在古代的人,反对的是那些把古人脑补的理论奉为圣经的人。


补充一个 @阳湖小药童 提供的“烧裈散”临床病例 !本人不做任何评论,留给各位自行判断。。。

2005年07期辽宁中医杂志刊登过这样一个案例:
王某,男,41岁,2002年5月6日初诊。2年前外出打工返家,饮酒半斤左右后,于当夜子时与其妻房事。次日起,每至子时即发低热,体温波动在37.4℃~37.9℃,至丑时后自退,经服感冒通、安乃近等药,6天后病愈。以后,每与其妻交合,其病必作,缠绵4~6天后其热自退。曾服抗炎药10余种、中药200余剂。了无寸功,病人深以为苦。
刻诊:每日子时发热,体温波动在37.1℃~37.7℃,至丑时以后渐退,次日复作。发热时自觉困倦乏力,小腹坠胀,头昏眼花,双腿拘急。二便和调,饮食尚可,舌脉如常。思之再三,本症与《伤寒论》“阴阳易”病雷同,故以烧裈散治之。嘱其取妻子裤头近阴处如手掌大小布料一块.置瓦上烧灰,用热黄酒每日分2次冲服,连用3天,以观其效。
5月9日二诊,言其服用1天后发热已不再作,昨夜与妻交合,今日并未发热,惟觉子时尚有困倦之感.双腿仍感拘急,余无异常,嘱其原药继进5日。
5月15日患者欣然来告,其病一直未作。仍在子时感觉困倦。嘱其早服浓缩金匮肾气丸15粒,晚服浓缩六味地黄丸15粒以臻善后。

《经方治疗奇症怪病趣谈》作者张金玺



还有,那啥,为什么我的答案被一个叫“美食”的收藏夹给收录了?有些孩怕!!!

user avatar

首先是古代缺少大规模吹制玻璃的工艺,也没有掌握食品封装保鲜技术。

再有就是古代香菇的种植和生产不成规模,来源是小农作坊和野外采摘,香菇的数量和质量达不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今天,现代技术手段下,我们终于达到了张仲景当时的水平,

并找回了更多失传的口味,比如香辣、麻辣、烧烤等经典配方,

还能根据国人的喜好,在古方中加入西洋成分,科学配比,创新出“奥尔良风味”这样更有效解馋的方剂。

仲景香菇酱,吃饭就是香!30小袋一剂,7大瓶一疗程,活血化瘀,散风止痛,专治馋病,药到病除!

(请厂家别忘了打钱,谢谢)

user avatar

其实张仲景也就是个渣渣。

我曾在旧货市场淘到了一本民国风线装书,没头没尾,不知是何人所作,上面写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其中便有一种仙药的药方。

这药的药效简直是匪夷所思,仅仅是药的香气,便能生死人肉白骨。

据说服下此药,可以令人立地成仙。

我以为只是晚晴民国那帮闲人无聊臆想出来的。

结果有一天,一个学医学的同学来我家喝酒,在我的书柜上看到了这本书。

当时他吓得,浑身发抖啊,酒杯摔了都没注意到。

他问我这书哪来的,我说是大沙头旧货市场淘来的。

他说不可能,因为这本书的前半本就珍藏在中科院的一处秘密档案室,是国宝。

他说你先待着,我立刻联系上面的人。

半个小时后来了个秃头中年油腻男,身边还跟了2个学生模样的人,我同学喊他导师。

导师仔细看了看书,然后小心翼翼的贴身收好,说我和我同学立了大功了,希望我能把书上交国家。

我当时就打断他的话,说书上交国家没问题,你也别拿那500块钱一面锦旗砢碜我,你告诉我这本书是什么就可以了。

导师脸色凝重的点点头,告诉我说这是中医学的开山巨著《盘古医经》,当年盘古开天辟地,因此也感悟到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哲理,因此留下《医经》《武经》两书,阐释天地本源,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中医和传武。

后来《武经》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因此传武日渐衰微,到民国时已经不敌西洋格斗。

而《医经》也在清末民初之时消失了,建国后发动全国的力量仅仅找到前半本,而前半本书只是讲天地大道本源,并无药方,后人只能牵强附会,寻一些看似有用的所以中医现在才这般自相矛盾,惹人发笑。

我手上这半本医经,应该是民国时期有幸得到此书的人誊抄下来的。上面所写的东西,自然也是真的了。


所以说,中医确实在失传,后人现在还无法达到张仲景的程度,但随着下半本医经的解读,相信中医很快就能超越西医。

user avatar

李时珍的原版本草纲目不知道你看过没有。除了黄龙汤这种重口味的东西,还有寡妇床前土,孝子衣裳,三更天在一起喝露水的雌雄蟋蟀等等……所以中医这门伟大的医学之所以没落主要还是因为很多味药它找不到了。比如说我提到的寡妇床前土,这味药首先你要找个寡妇然后这个寡妇还要守节这个年代就很少有这种寡妇了。更何况现在都城市化了,一般床前都是木地板瓷砖地再不济也是水泥地。所以这味药也就断绝了。所以不是中医不行了,而是现代社会中药的药性它没有古代的药性好,所以它不行了。

user avatar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在医学层面的大拿,放在那个年代,其医学水平应该也是世界领先的。

就像,祖冲之是我国古代在数学层面的大拿,其首先能够意识到要算圆周率,并真的把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7味。其数学水平当时冠绝中外。

那么现在医学和数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拿圆周率举例,目前我国运用天河一号计算机,可以算到小数点后一百万兆位。

张仲景那个年代人均寿命,跟没有医生治病的野生黑猩猩差不了太多。不用过于迷信。

user avatar

中医粉不但数理化不好,逻辑不好,历史也不好。百度一下就知道中国古代多少次瘟疫,死了多少人。十室九空不是说说而已。张机自己家挂了三分之二。然而中医并没有认识到传染源是微生物,只能物理隔离,一个村有一个人病了,这个村就被抛弃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医原教旨主义粉不想着用现代科技改造中医,反而觉得越老的中医越好。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学院派在做实验,原教旨主义粉在口嗨。

ps:口罩和中医并没有关系,蒙块布就能当口罩了?那你还抢啥kn95。

user avatar

张仲景什么水平:看看我们的医圣张仲景是如何力挽狂澜,治疗狂犬病的

张仲景留下了一个千古名方,专门用来对付狂犬病的,叫做下淤血汤。这个方子记载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 大黄9克、桃仁7粒、地鳖虫(去足,炒)7只、蜜9克、黄酒1碗。酒煎,空腹时服下。不能饮酒者水煎。

这个方子既然叫下淤血汤,顾名思义,就是把身体里的淤血、血毒、热毒通过大便的形式从下面统统排出去,所以叫下淤血汤。

大黄,小伙伴们都知道,泻药第一,属于药中将军,走而不受,大寒大苦,有摧枯拉朽之力,有秋风扫落叶之势,用上它,身上的热毒淤血统统可以排掉。

桃仁是活血化瘀的,死血不去,新血不生,能够像三七一样把身体里面的淤血化开,然后再借助大黄下行的力量把淤血排出去。

这个地鳖虫是啥子?地鳖虫不知道,穿山甲知道吧?穿山甲连山都可以穿过去,可见穿山甲的穿透力有多厉害,能够把身上那些顽固的瘀滞打开,通行全身经脉,哪里有瘀滞就去攻击哪里。但是,穿山甲现在是国家级保护动物,药材不容易获取,也超级贵,一般人吃不起,现在好了,有了地鳖虫,就不用穿山甲了。地鳖虫有着穿山甲一样的功效,只不过效果差一些罢了。

问题来了,张仲景怎么就那么神通广大知道狂犬病就是淤血造成的呢?

原来疯狗咬的不仅仅是人,有时候也会咬牛。偶然一次机会,一头牛被疯狗咬了,死了。张仲景发现,牛的腹部有巨大的黑色的血块,这不就是淤血嘛。于是张仲景受到启发,发明下淤血汤。其实,从狂犬病患者发病的症状就可以看出,淤血会导致发狂,张仲景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瘀热在里,其人发狂。”“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下血狂乃愈。”淤血会导致发热发狂,下淤血汤刚好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张仲景说,服用这个方子后,排出的小便像苏木汁液一样,大便像鱼肠猪肝色,总之是身体里面的一些恶浊之物啦。张仲景说,要一直喝,直到大便正常为止。如果服用后大便不是这样的,说明没有中狂犬病毒,身体没有淤血,恭喜你,逃过一劫。

我个人认为,张仲景不过如此。

user avatar

我跟你说其实我会法术,老祖宗传下来的,可惜失传了,我只会一点,想当初老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什么病,吹一股气就好了,中医算个屁,凡人之术。

只是现在失传了,会的人少,大师都隐居深山了。

什么?你不信!那关我屁事,科学无法证明的有很多,你能证明法术不存在吗







user avatar

很正常,中医和宗教都有这个特点:前人最厉害。后人也没法达到义人诺亚和十二使徒的水平了。

user avatar

华佗扁鹊张仲景已经是包治百病了。后人还怎么超越呢?

扁鹊还有个兄弟治未病。连病都不会生。怎么超越?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就只能修修补补,后羿只能射一下太阳,再后来的人只能治理洪水,治治病了。整个魔法神力中华都是一代不如一代。

user avatar

张仲景算个鸡毛。

我家原来有个老街坊,是个老中医,大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100多岁的人,看着才50岁,这都是中医养生的功劳。

人家家里原本是北京城几百年的中医世家,行医根本就不看什么《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种看似博大精深实则言之无物的辣鸡,人家有自己家上千年秘不外传的医书,过去很多牛逼的中医都是这样,不过这老郎中说自己没天赋,所以最后那套家传医书就没传给他,传给了他师弟,他师弟才是真牛逼。

后来真的就见识到了,我这位老街坊,有一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就去世了,已经送殡仪馆火化完了装盒子里了,他师弟突然就出现了,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又把人给救活了,我们街坊邻居无不啧啧称奇。

你可以不信中医,但中医就是这么神奇。

他师弟后来去了美国,说国内环境太差,对传统医学越来越不尊重,已经心灰意冷了。

结果因为只收现金,又不懂报税,被IRS关进了监狱,因为身体保养的比他师兄还好,天命之年却依然细皮嫩肉,结果被盯上了,被一群老墨老黑轮了,士可杀不可辱,自杀了,连带的,那套秘传上千年的医书也失传了,可惜,可叹。

中医为什么效果越来越差,不是中医不行,而是真正有用的秘传医书都失传了,就剩下类似张仲景这种张嘴闭嘴拿《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种公版地摊充门面的江湖骗子了。

user avatar

2000年前的医学水平到底会有多高?

《伤寒论》有个方子名为“烧裈散”,写道: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烧裈散方:上取妇人中裈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裈当烧灰。”

窥一斑可知全豹,按现在的标准,这医学水平真不好说。讲道理按医圣的名头,这种方子理应不该放在传世著作里的(里面还有很多更离谱的)

于是百度了一下,关键字:张仲景,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长沙太守,在衙门坐堂问诊,《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好了,这些信息应该足够了,在古代民不聊生的时候,有个地方父母官心系百姓,在衙门办公的地方坐堂为草民们看病问诊,这是何等的功德,甚至还划时代的写了医书。医圣这尊号,张仲景他老人家受得起。

但和西方称“医学之父”一样,这尊称现在看来是更多的是给《希波克拉底誓言》,医道规范的制定和他的医德的。而不是只因为他开创的“体液学说”,虽然这也对以后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中医里古为今用的太多了,甚至忘了千百年前先人没受过现代教育这个事实,缺乏逻辑和常识,没有能力作出起码的判断。搁现在还用即便言之凿凿此方有效,也是个笑话


有些东西就应该是放在博物馆让后人瞻仰缅怀的,拿出来比较也就谈不上为尊者隐,为贤者讳了.

题主是中医黑吧?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懂点中医的西医,容我来叨叨几句。

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医怎么可能说失传就失传呢。一定要说是失传的话,我觉得理解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传承吧。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看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咱先细细盘下张仲景吧。

无论是史书上记载,还是后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很高的。首先他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思想,以及创立了六经辩证法,这些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可能没太大的感知力,但在当时也算是中医界的引路人了,所以尊称他一声医圣也不无道理。


在我看来,中医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学习。就像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有很多的单词、词汇需要去背诵记忆,这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中医的学习也是这样,也许学者可能缺乏像张仲景老先生一样的耐心与毅力和对中医学绝对的热爱,所以才没能成为像他一样的医者吧。


千年之前,张仲景悬壶济世,名震大江南北。千年之后,他的《伤寒杂病论》仍影响着海内外中医学界,济世救人。该书收集了东汉前的医学知识,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至今,中医仍被人们时刻需要着,又怎么会有失传这一说呢。我平时爱看书,也爱看电视,那天无意中看到河南卫视在播放电视剧《医圣》,倒是来了兴致,边看边学也是不错的选择呢。



看了几集,发现张仲景比我了解到的还要伟大得多。在那个战乱频繁年代,他不忍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敢于和那些封建官僚作斗争,始终保持着那一份初心。他的那种坚毅勇敢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电视剧的播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张仲景,也了解他的故乡河南南阳。1800年前仲景依靠着河南丰富的药材资源,采药救人;如今,作为仲景医学文化的传承者,仲景宛西制药也做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企业打造优良的药材基地、种植生产一体化,还完善医疗服务设施,用现代化的创新方式来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仲景文化。



说到这,我想到我发小前段时间和我说,他最近经常盗梦遗精,还常常感觉腰膝酸软。他问我吃啥药能治这症状,这一听就是肾阴虚,于是我就推荐他吃仲景牌的六味地黄丸,里面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六位中药组成。要说这六味地黄丸和张仲景还是有些渊源的,它源出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是针对肾阴亏损各种症候的最佳方剂。



总而言之,中医并没有失传,后人的医学水平也有在不断提高。只能说,如果没有张仲景千年前打下中医的基石,我们后人也无法站到如今的高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医是否在失传”和“后人为何达不到张仲景的中医水平”,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要深入解答,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学术、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中医是否在失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传”的定义。如果“失传”是指中医作为一门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在社会上消失,那么目前来看,中医.............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真是直击人心,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困惑。人生得意时,那种飞扬跋扈,似乎才是顺理成章的情绪释放;而失意时,又为何要强颜欢笑,压抑内心的波涛汹涌?“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这八个字,听起来像是教条,又像是某种境界,但它们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人生得意时不.............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真是触及了中国历史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设想一下,如果把鸦片战争的时间轴拉到明朝鼎盛时期,比如嘉靖、万历年间,甚至崇祯末年,再或者更早,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真的就会不堪一击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涉及到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
  • 回答
    要探讨中国方言在几代人后的命运,我们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文化、社会、经济、技术,乃至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语言,尤其是方言,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它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存在。 很多我们今天耳熟能.............
  • 回答
    .......
  • 回答
    “失去的二十年”——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日本经济一度辉煌后的失落与挣扎。在这段漫长的经济低迷期,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都经历了深刻的考验。民众生活水平:不易察觉的侵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一定急转直下,与发达国家.............
  • 回答
    黄蓉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的形象变化,是否算作金庸在人物塑造上的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这并非是金庸在人物塑造上的“失败”,而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具有深刻逻辑和情感支撑的“演变”。 这种演变旨在展现人物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生的复杂性。然而,如果过于强调某种特定时期或特定读.............
  • 回答
    政治书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这个说法我倒觉得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说逻辑上有没有问题,我觉得是有的,而且问题还不小。首先,我们得承认,辛亥革命的结局确实不如人意。它推翻了帝制,这是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但之后呢?国家并没有因此迎来真正的稳定和繁荣,军阀混战、民生凋.............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一定很复杂,也很纠结吧。毕竟你们从初二就在一起了,那份感情基础是很深厚的。现在面临男朋友复读两次都没考上的现实,让你开始思考这段关系是否还有继续的必要,这很正常。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你们现在的状况,以及该如何去判断。1. 你们的感情基础和现状首先,你们从初二就开始在一起,这已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许多对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抱有深厚情感的人们常常会探讨的话题。如果华佗的《青囊书》得以保存下来,中医外科是否能达到甚至超越西医外科的高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青囊书》的失传,对于中医外科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思潮的演进以及一些政策的影响,确实有一些珍贵的史料和典籍不幸遭遇了失传的命运。这些文献的消失,无疑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损失。以下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些失传的史料典籍,力求客观和深入,希望能让您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一、战乱与社会动荡中的散佚我们首先要理.............
  • 回答
    关于传说中的九鼎,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谜团,如同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回响,至今仍引发着无数的猜测和想象。它们究竟藏身何处?是静静地安卧于某座帝王墓葬之中,还是早已化为尘土,彻底失传?这个问题,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热衷于探寻古老秘密的人们。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深刻也很有历史厚重感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反抗精神的传承与消亡。简单地说,我们是否因为历史上的抗争,让那些勇于反抗者的基因“失传”,从而导致了当今社会普遍的麻木与顺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基因的传递与“反抗基因”的模糊界定首先,从生物学.............
  • 回答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以悲剧收尾,杰克和罗斯的爱情令人扼腕。然而,影片的结尾也暗示了罗斯在失去挚爱后依然能继续生活,并且最终获得了幸福。这背后其实有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影片的细节和现实的逻辑来解读:一、 罗斯内在的坚韧与成长: 觉醒与解放: 在遇见杰克之前,罗斯是被困在1912年的贵族社会牢笼中.............
  • 回答
    中国男足的每一次失利,似乎总能在中国社会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舆论海啸”。球迷们会炸锅,媒体会铺天盖地地报道,甚至连平时不太关注足球的人,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几句看法。这种反应之激烈,常常让人觉得有些“过头”了,仿佛一场球赛的输赢,比国家大事还要牵动人心。要说透彻为啥会这样,还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关于日本、韩国、欧美品牌家用电器在中国市场遇冷甚至失败的原因,其实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这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结果,涉及市场变化、消费者需求升级、国产品牌崛起以及品牌自身策略等多个层面。我尽量从几个关键点详细梳理一下,希望能更接地气地理解这个问题。1. 价格敏感性与性价比焦虑: 初期的.............
  • 回答
    中国对“西式民主”的接受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发展、政策演变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对西式民主的态度变化: 一、西式民主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 思想启蒙与制度尝试 清末改革(1860191.............
  • 回答
    中国留学生黄若欣在英国失联19天后被找到,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牵挂的事情。在这个事件中,有几个方面的信息非常值得关注,它们不仅关系到黄若欣本人的情况,也反映出在异国他乡留学生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和潜在风险。以下是值得关注的详细信息:1. 失联原因与过程: 失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是自.............
  • 回答
    如果中国在与印度的潜在冲突中失利,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不仅涉及军事层面,更会波及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国内稳定等诸多方面。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可能的情况:一、 军事层面的影响: 边境控制权的丧失与战略纵深的压缩: 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将可能在边境地区丧失部分领土控制权。这可.............
  • 回答
    晚唐之后,中国对越南的控制权之所以日渐式微,直至彻底失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与其说是“失去”,不如说是越南地区自主性的逐步增强,最终脱离了中国的宗主国体系。从“羁縻”到“郡县”:朝代的更迭与控制力的波动在讨论晚唐之后中国失去越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