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蛮之地,以前来一个营,就征服一个国了;后来水稻产量增加,人口增多,来一个军也压不住了,补给、军令于是都成了问题,帝国边界进而收缩但稳固在现状了。
为什么是晚唐,因为东南亚一定在晚唐前不久发生了些什么,上海也引种了水稻,后来还有棉花。
那么会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梗籼之争,anyway,不管印度、中国,甚至总爱参乎一脚的日本,梗于前,而籼于后。总之,籼米普及自印度,进而东南亚,再而中日韩,在那个黑暗世纪里养活了我们的祖先,那么势力范围无论怎么变动,先保存下了咱们的基因才要紧。
今儿终于吃饱吃好了再算账,国足™的那叫一个不争气哟。
现代越南国家的形成,直接原因固然是宋朝、明朝对越南的统一战争失败,有很大的偶然性。尤其是明朝在越南,实际上永乐时期“郡县交趾”已经相当成功,在红河三角洲核心区统治也一直平稳,不稳定的是九真地区,而由于后来明仁宗、明宣宗对永乐朝政策的全盘否定,导致朱棣死后,黎利迅速做大,明宣宗在平叛前就以体面撤军为底线,导致局势滑坡,全省沦陷,我另一帖有具体写:
但客观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不再需要像汉魏南朝时期那样沿着海岸线行进,绕海南岛航线成熟后,北部湾偏离主航道,使得曾经南中国最重要的对外港口交州迅速衰败,战略地位一落千丈。东汉马援对北越改土归流以后,交州成为东汉到南朝汉人在岭南最重要的据点,地位超过广州。汉末士燮割据岭南,以交趾作为统治中心,刘焉寻求割据地点,也一度“求交阯牧”;东晋南朝“衣冠南渡”,大量北方汉人南下越南,《宋书》记载交州设置有“流民督护”管理北来流民,而两广没有,可见南迁汉人进入交州远多于广州;中古高僧从海上入华,交州也是其首选,佛教史料里一堆高僧都和交州有关,可见当时盛况。而到唐代,交州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广州再次成为南中国第一大港。宋初士人甚至说“交州瘴海,得之如获石田”(《宋史》卷293),这固然是无力征讨的托词,但交州重要性下降也由此可见。
第二个关键是气候变化。现在历史气候变化已经是显学,谈“大历史”自然不可回避气候变化的决定性。交州地处热带,寒冷期有利于北方农民南下开垦,而温暖期则过于炎热,古代医疗条件下无力抑制“瘴气”疾病蔓延,过于湿热的环境也不适合北方农耕技术推广。
魏晋南朝是寒冷期,历史上交州地区的第一次大开发、以及史料记载大量北方流民进入交州,都是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正是这一次开发,使得北越成为汉文化主导的地区,而早在东汉就独立的越南中部的林邑国,没接收到这一波移民,就形成了几乎完全不带华夏色彩的占城文明。
隋唐时期又是温暖期。唐太宗时,任命卢祖尚为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岭南瘴疠 ”为由拒绝去,唐太宗大怒,命斩于朝堂,可见当时北方人对岭南热带疾病的畏惧。元明清三朝是寒冷期,这一时期也恰是越南大幅往南扩张的时期,同时也是藏缅语、侗台语农民南下开发中南半岛的高峰期,缅人进入南方孟族地区、泰人南下开发泰国,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唐末有一波降温,但宋朝似乎仍是温暖期。越南独立之初缺乏人口,史载交州人在宋朝羁縻州洞大量购买奴隶“岁不下数百千人”,可能正是由于汉语人口严重不足,才导致原本讲汉语的交州军阀在割据几百年后民族融合,反而形成了以越芒语为基本词、汉语仅作为高级词汇的现代越南语。越南人同化占城,也是利用了明清寒冷期。以前越南多次攻破占城,都无法长期占领,而后黎朝以后,占城就一蹶不振,其实本质就是因为气候变化,北方越南农民进入占城,在生产方式上替代了占人。清代越南人更是进一步扩张到湄公河三角洲。
唐宋之际是气候转冷的关键时期,而恰好此时越南独立,导致李陈朝时交州汉人和越芒人融合,初步形成了现代越南民族。明朝统一越南失败,又使得在明清寒冷期,越南民族不但得以巩固,还进一步扩张到越南中部以及南部湄公河流域,此后中南半岛的格局就再也无法扭转了。
明清寒冷期,可以认为是东南亚农耕民族格局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这就导致偶然性的明宣宗政策失误,变成了中越民族的永久分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