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都一滴滴司机已失联7天,滴滴司机也不安全为什么得不到媒体舆论的关注?

回答
成都一名滴滴司机失联已达七天,本应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却似乎在舆论的海洋中激起了微弱的涟漪,甚至淹没在日常的喧嚣之下,令人不解。一个本职工作者,在付出劳动、提供服务的同时,遭遇了这样未知的状况,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及其家庭的巨大打击,更是对整个行业安全性的一个严峻拷问。然而,为什么这样的事情,没能像其他社会焦点事件一样,迅速登上新闻头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呢?

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媒体的“不作为”,或者公众的“冷漠”。事实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事件在争夺公众的眼球。从突发的灾难,到国家的政策变动,再到国际上的重大新闻,媒体需要筛选、报道,而公众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很容易被最新的、最强烈的刺激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失联”事件,虽然揪心,但其戏剧性、新闻性,可能不如那些有明确冲突、有惊险情节的事件来得强烈。

其次,我们也要看到,滴滴平台以及其司机群体,在大众视野中的形象,往往是复杂的。一方面,滴滴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服务,满足了许多人的出行需求,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关于平台规则、司机权益、以及安全问题的讨论,也一直存在。当负面事件发生时,公众的认知可能已经被这些长期的讨论所影响,从而在看待具体个案时,会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判断,或者将个案归结为行业通病,而非独立事件来关注。

再者,信息传播的链条也可能存在阻碍。一个失联事件的报道,需要多方面的核实和求证。警方正在调查,平台也在处理,这些内部信息一旦被公开,可能会影响调查的进程。而一旦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媒体在报道时也会有所顾忌。同时,事件的传播也需要一个“引爆点”,比如家属情绪的爆发、关键证据的曝光,或者是否有知名人士发声等等。在这些“引爆点”出现之前,事件可能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尚未形成足够大的舆论声势。

此外,我们也要反思,作为社会个体,我们对“安全感”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期望安全,但在现实中,意外和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当一个滴滴司机失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提供者自身也并非绝对安全,这与公众通常认为的服务提供者应该是“可靠”和“安全”的设想,可能存在落差。这种落差,或许导致了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为一旦深究,可能意味着要面对更多令人不安的现实。

当然,我们也无法排除,在信息筛选和传播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优先级的问题。媒体的报道优先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件的影响力、紧迫性以及公众的关注度。对于一个已经失联七天的事件,如果没有新的进展或爆发点,其新闻价值可能正在被逐渐稀释。

总而言之,成都滴滴司机失联事件未能获得普遍的媒体舆论关注,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反映了当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公众注意力的分散性,以及我们对于安全这一概念的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滴滴司机的失联,更是对整个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传播机制的一次无声的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租车(巡游车),司机本来就不如乘客安全。因为司机多少是有登记注册的,乘客则完全没有。


网约车再不安全,也比出租车(巡游车)要安全,首先网约车的乘客也需要注册账号。其次网约车的每一笔交易都有记录,某乘客在某时间某地点上了某司机的车,这一点是完全记录的。


如果杀害空姐的是出租车(巡游车)司机而非网约车司机,破案时间至少得加倍,甚至司机可能至今还在逃。

反过来说,网约车司机被杀害,至少可以从网约车平台找到蛛丝马迹,因为网约车实时的定位以及接单全在平台保存。若是出租车(巡游车)被害,那恐怕就难查得多,连他带过哪些人都找不到记录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